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英文名:Mr. No Problem)是由梅峰自编自导,范伟、殷桃、张超、史依弘、王一鸣主演的剧情电影,于2016年10月29日在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首映,2017年11月2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不成问题的问题的:影片剧情、人物与角色、影片制作、主题与亮点、获奖信息、宣传信息、票房分析、电影评价等介绍

中文名

不成问题的问题

英文名

Mr. No Problem

最高票房

777.3万元(截止至2017年12月20日)

语言

普通话

影片片长

133分钟

导演

梅峰

主演

范伟、殷桃、张超、史依弘、王一鸣

编剧

梅峰、黄石

监制

侯光明

摄影

朱津京

剪辑

廖庆松

美术

王跖、张丹青

配乐

冯满天

出品公司

青年电影制片厂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法国

上映时间

2022年11月23日

简介

电影改编自老舍先生1943年发表的同名短篇小说,导演梅峰采用近年来少见的三幕寓言式黑白片风格拍摄。故事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后方的树华农场,在没有能力却自有处世之道的农场主任丁务源的管理之下日渐衰败。自称“全能艺术家”的秦妙斋以及新官上任尤大兴的加入,让树华农场在人情世故的风波中来回打转。

截止至2022年11月23日,《不成问题的问题》在中国内陆地区累计票房777.3万元。影片获得了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第2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等多个电影节的大奖及提名。其中丁务源的扮演者范伟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了台湾电影金马奖、北京国际电影节等“最佳男主角”奖项。

影片剧情

远离战场的重庆有一个树华农场。农场主丁务源主任(范伟饰)作为农场的管理者,为了讨好农场的其他股东,经常送农场生产的农产品到股东家中。

一次丁主任去股东家时,股东太太们正在打麻将,丁主任通过察言观色,与她们聊天、陪她们打麻将,哄得太太们非常高兴。晚饭时许如海许老板(王侃伟饰)跟三太太沈月媚(史依弘饰)说,丁主任没有为农场做出任何贡献,大股东佟进贤佟老板(冯满天饰)正准备裁掉他。三太太却在许老板面前帮丁主任的说话,说他经常给家里送东西。许老板很奇怪因为农场在赔钱,不知道他哪里来的东西。

另一边农场办公室,李三明李会计(蒋中伟饰)询问丁主任发不下工资怎么办,第二天丁主任就用物品抵工资发给了工人们。工人们对此没有任何怨言,这是因为丁主任默许了他们平日在农场将猪菜偷卖出去赚钱。丁主任的手下告诉他,佟老板想要裁掉丁主任被许老板阻止。第二天丁主任赶紧去找两位老板。佟老板故意撒掉茶水,借机告诉丁主任自己已经知道他打压工人的事情。

第二天,农场来了一位自称艺术家的租客秦妙斋(张超饰)。秦妙斋想租下树华农场,在这里创作艺术。丁老板给秦妙斋开出高价,秦妙斋一口答应。秦妙斋就在这里住了下来,但是过了很长时间依旧没有付房租。这天佟逸芳佟小姐(王梓桐饰)和三太太来农场玩,秦妙斋来接客。秦妙斋的谈吐非常吸引佟小姐,两个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秦妙斋夸下海口说自己要办一场画展。

李会计不给秦妙斋批办画展的钱,秦妙斋跑到丁主任那里恶人先告状。最终在丁主任的支持下画展还是开办了。秦画展结束农场聚在一起举办庆功宴,这时一队军队闯入抓走了秦妙斋的汉奸朋友。许老板也坐不住了,决定将丁主任开除。丁主任告诉秦妙斋自己若是下岗,秦妙斋也无法在这里继续住下去。秦妙斋很担心,所以开始游说农场的工人们,最终农场的人和丁主任站成了一条战线。

农场新主任尤大兴(王瀚邦饰)到了农场,不管丁主任的阿谀奉承就开始交接工作。尤主任抓住了一个偷鸡蛋的工人,借机告诉丁主任农场一定要改革,丁主任一边奉承着但并没有往心里去。丁主任为尤主任准备了接风宴,尤主任却告诉丁主任赶紧交接农场事务。丁主任犹豫着想再去找股东求情,最终在尤太太的撮合下决定六天后交接。丁主任向尤主任提起秦妙斋,尤主任希望秦妙斋离开农场。

丁主任将这件事告诉了秦妙斋,秦妙斋表示一定要与尤主任抗争到底。尤主任一丝不苟的管理着农场事务,农场很快步入正轨。尤主任开除了一些懒散的工人,秦妙斋怂恿这些工人去找尤太太求情。尤太太收下了工人送来的礼物,试图劝说自己的丈夫但是无果。丁主任去求情还没有回来,农场在尤主任的整治下变得越来越好,没有人敢在农场继续偷鸡摸狗,只有秦妙斋还试图反抗。

丁主任喝酒掉到了江里衣衫褴褛的回来时,放弃了继续做主任的想法,秦妙斋鼓励他继续抗争。丁主任被任命为副主任,管理农场的人事。有了丁主任做支撑,秦妙斋背地里偷偷游说工人,说尤太太偷了工人们的鸡蛋。工人们的反抗声越来越高涨,尤太太找丁主任帮忙,丁主任让他们两人交出农场的管理权。最终两人离开了农场。

在给尤主任的庆祝宴会上,尤主任搞清楚秦妙斋为何出现在这里,第二天就叫了警察把他抓走。丁主任把秦妙斋空出的屋子以更高的价格租给了上海来的公子。三太太陪佟小姐来农场询问农场情况,又让丁主任介绍农场新来的租客给佟小姐认识,丁主任阿谀奉承到两人非常般配。

不成问题的问题

人物与角色

角色

演员

角色简介

丁务源

范伟

农场管理者,被大家称作丁主任。他为人精准精明、处事圆滑世故,犹如“多面人”一般,对不同的对象呈现出的不同面孔。

秦妙斋

张超

自诩“全能艺术家”,但实际上没有真本领,是一个虚伪懦弱又理想化的人,与佟小姐产生感情。

尤大兴

王瀚邦

农场新主任,曾经在国外留学,对农业研究透彻。他对待农场的事务务实严格,但是却不通在人情世故,空有本领但无法在人情社会中立身。

尤太太(明霞)

殷桃

尤大兴的妻子,相比与丈夫略懂人情世故,但也是一个传统妇女,不多问农场的事情,给丈夫足够的面子。

影片制作

导演理念

本片被誉为“新文人电影”,影片中学习了很多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优秀的黑白“文人电影”中总结出的理论。影片有很多文学性和隐喻色彩的内容,但是导演梅峰认为故事本身并没有观影门槛,新时代的年轻人也可以来观看这部电影。同时中国的社会现状正是处于人情事故、处世之道的阶段,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影片内容甚至会与观众产生更强烈的交流性。同时,在刻画人物时,比如丁务源,影片虽然用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把自己的人生经营的看似很成功,但是同样展示出了他夹缝中生存的很沉重的部分,这样的人物在现在的社会依然存在。导演希望看到当时那个年代作品中的东西,在如今社会中释放新的意义,让观众在观影后留下一些余味,会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散发出不同的余味。

剧本改编

有很多媒体评价这部电影,是一部所有人都能看懂的电影。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影片在剧本设计时考虑到了观众感受,用如今的思维方式讲述一个七十年前的故事,尽可能的与观众产生交流感。在老舍的原著小说中,对丁务源的形象描写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比如小说中描写了他是什么样的体态、喜欢怎么样穿衣服、怎么讲究细节。剧本作为视觉化的重要参考,编写时就要考虑如何将文字用电影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影片中为了展现丁务源的形象,让他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洗脸、梳头、照镜子,把他生活一天的细节在大荧幕中呈现出来,用细节丰满他的形象。

同时为了支撑电影144分钟的长度,并且能够更好的体现原有主角身上的复杂性,导演还在保留原著中的本来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对其他人物进行扩充。比如新主任上任时,丁主任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便会从尤太太身上下手,动摇尤主任的地位。电影中的尤太太和秦妙斋的形象有了更生动的表现,三太太和童小姐这两个在小说中简单描写的人物作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人物在影片中出现。这样做让原本抽象的讽刺内涵,能够更好的被大众所接受,形成一种黑色幽默的影像故事。

电影镜头

整部影片都采用黑白的画面处理。主要原因是,由于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43年,黑白镜头刚好有老胶片的感觉,这样的画面不会让观众看起来感觉有断裂感,带给观众有民国的感受。在视觉效果上,黑白能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画,为画面增添美感。同时,过滤掉画面的色彩,是为了创造一种虚拟的现实,给观众观影体验带来梦幻的效果。

另外影片运用了大量固定镜头,因此电影片场只有基本只使用一台摄像机拍摄,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观众处在一个观察者的视角观看这部电影。同时在开机之前,导演就对镜头根据每个人的人设提前进行了设计:与丁主任有关的镜头基本是平面,没有太多景深,旨在表现一个活在表面的人;秦妙斋作为农场的闯入者,从他出现开始出现手持镜头,镜头开始动;最后出场的尤大兴有一个悲剧性的底色,他的戏份没有一个镜头是动的。另外影片中还使用了长镜头。导演在拍摄之初也考虑过长镜头的使用会不会让观众感到觉得无聊,但是考虑到长镜头能让视觉稳定下来,观众反而会产生一种还原现实的微妙感受,故作保留。本部影片整体的基调是比较克制的,尽可能将拍摄技术方面的干扰和参与降到最低点,避免干扰观众,让观众以自己的视点看电影。

角色塑造

范伟在扮演丁务源时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创作,来让这个人物更生动。比如影片寿生给丁主任洗脚时,他告诉主任股东准备撤了他的职。范伟认为这件事对丁务源是一个很严重的打击,所以在跟导演商量后,将丁务源塑造成了一位喝完酒后会微醺,走路晃晃悠悠的人设。这样丁主任在听到这个消息时,可以立刻站定,让人物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让观众更明显的感受到他的心头一紧。

影片中扮演尤太太的殷桃,与老舍笔下胖胖的、憨憨的尤太太的形象有一定的出入。在经过尝试利用特效等手法未果后,导演决定放弃形象上的契合,选择找准人物在影片中的定位和作用,让人物的内在与小说中的人物尽可能契合。影片中殷桃经过自己打磨,塑造出的尤太太是一个有些自以为是又有些愚昧、思维具有中国式传统妇女思想的形象。

幕后故事

  • 影片在拍摄前期经过了大量的资料搜集。考虑到重庆在当时作为陪都,聚集了各路精英,所以影片以此为背景进行资料搜集。影片参考了《战争时期漫画集》中很多内容,比如“香港那边能买到丝袜、睫毛膏”“鸡蛋两毛钱一斤,猪肉还是四块钱一斤”,这些都被运用到了电影当中。

  • 三太太的扮演者史依弘是影片早期定下来的演员。她是上海人,而40年代刚好有很多上海人跑到重庆去躲战火,所以影片中的三太太讲上海话。同时史依弘在戏曲届也非常出名,导演不想浪费这个资源,于是在影片中加入了三太太演唱《贵妃醉酒》的片段。

  • 导演认为原著小说中对丁主任的描述“四十来岁,中等身量,脸上有点发胖,而肉都是亮的”非常符合范伟的形象,于是一开始就订下他来扮演这个角色。正式拍摄时,范伟扮演丁主任时有很多即兴表演,让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主题与亮点

影片风格

《不成问题的问题》被定位为“人文电影”,导演主要用写意的方法去塑造民国和人物。整个影片非常简单纯粹,运用留白镜头描绘写意之感,与40年代的生活相匹配。有别于其他商业片以卖点为重心,打造诗意的氛围。在摄影上,影片尽量避免镜头带给观众干扰,用简单的方法纪录画面,把握生活中的节奏感。在声音上,既要保持声音的丰富度,又要在听感上保持简洁的纯粹。在美术和造型上,利用黑白美学的特点,在简单中做出微妙的复杂变化。

人物设定

相比于原著小说中的人物,电影中的人物塑造的更为全面。就单个人而言,影片中丁务源看似八面玲珑处世圆滑,影片开头的几个镜头就展现出他虽然在农场混的风生水起但并非自己内心所愿。为了更好展现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影片扩充了尤太太、三太太等部分角色的戏份,在三个主人公人物情节更丰满的同时,让树华农场的权力结构展现得更加丰富、细致、深刻。比如尤太太想要帮助丈夫处理人情世故,没想到却因此被人抓住把柄;许老板作为农场中地位最高的存在,却因为太太的话就改变主意。这样可以让影片中的人物成为中国社会中各个阶层人物的缩影,具有一定反讽现实的意味。

镜头语言

在内容上,影片在人物出场前运用了空镜头来对该人物进行塑造,还隐喻了人物此时的处境。丁主任出场前的空镜头是白色的纱制窗帘、整齐的被褥以及书桌上的文竹,让观众看后觉得他是一个高雅素净之人。在观看过影片后可以知道他是一个油腔滑调之人,整齐的摆放更像是他的为人处世之道,讲求一个平衡的微妙境界。秦妙斋出场前的两个画面是完全暗下来的日出和江边一颗孤独的礁石,在包括他出场后的几个镜头,看起来都是非常浪漫的。这主要想表现出秦妙斋虽然跋扈自恋,但是他没有被社会所污染,内心依然如孩童一般幼稚并且对艺术有着憧憬。到尤主任出场前则是屋顶上随风摇摆的枝叶,其中枝叶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其他内容则被压到一旁,再加上傍晚的色调,看起来非常压抑沉闷,即使他还没有真正出现就能让观众感受到他是一个不好惹的人。同时这些空镜还可以将影片分成三个部分,并且提前对下面要出场的人物进行命运的暗示,让观众对该人物发展有一定认知与缓冲。

影片色彩

该片利用中国传统美学虚实结合的艺术创作手法,将写实的市井生活与写意空灵的水墨融为一体,塑造了影片别样风韵。导演在对这部电影的颜色选择上非常克制,用最简单的色彩勾勒画面,尽可以让影片化繁为简。这样观众观看影片时可以置身事外,以一个给观察者的角度观看这场闹剧,去体味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时刻保持理智。该片主要运用黑白灰三种颜色,美术学中认为“光线照射,受光面为亮,形成白;背光面为暗,形成黑;其余为过渡的灰色”。黑白色彩的运用,舍弃了原作中老舍对色彩的描写,可以构建出一种传统写意画之感,具有中国古典美学的视觉效果,增添了电影的意境。

影片布景

为了还原出原著中的“风物感”以及重庆的地理位置,影片没有选择影棚拍摄,而是选择在四川及重庆周边实景拍摄。其中农场选择在了重庆的一个村庄,村庄群山环绕,并且有一条河从中穿过。河流呈“S”形,俯视有太极图的效果。左边作为农场工作区,右边作为农场生活区,两边分别采用不同质感的布景,以此来表现剧中人物身份的差异。同时太极图也有一定的内在寓意,暗示了影片的哲学内涵,阴阳的平衡之道。影片中还反复出现反复出现进村的小木桥,形成一个视觉符号。木桥一半是石头连接着村庄,另一半是木头连接着外界,有暗示村庄自成一体的意思。

获奖信息

获奖年份

获奖名称

获奖主体

获奖状况

2016年

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最佳男主角

范伟

获奖

最佳改编剧本

梅峰、黄石

获奖

第2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最佳艺术贡献奖

《不成问题的问题》

获奖

2017年

第11届亚洲国际电影节

最佳男主角

范伟

提名

最佳摄影

朱津京

提名

第7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最佳男主角

范伟

获奖

最佳编剧

梅峰、黄石

获奖

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最受传媒关注男配角

张超

获奖

2018年

第2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最佳艺术探索奖

《不成问题的问题》

获奖

最佳编剧奖

梅峰、黄石

提名

最佳男演员奖

范伟

提名

第21届上海影评人奖

最佳新人导演

梅峰

获奖

宣传信息

2017年10月25日

电影正式定档11月21日

发布定档海报和定档预告

2017年11月3-10日

分别在杭州、重庆、武汉、南京、上海、深圳、成都、北京进行路演

2017年11月9日

电影发布“问题”版预告

2017年11月15日

电影发布终极海报

电影发布终极预告

票房分析

影片《不成问题的问题》在上映前就获得了东京电影节、金马奖等多个电影节的奖项,豆瓣评分达到了8.1分(截止至2022年11月23日)。不过上映后的市场表现却平平,影片上映三天只收获了400万出头的票房,影院的排片占比也只有个位数。截止至2022年11月23日,仅仅获得了777.2万元的票房,排片量后期也降到了1%以下。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认为,口碑与票房不成正比的原因在于,影片上映时间为周二正值观众的上班时间,观看人数会有所下降;影片上映期间恰逢好莱坞大片上映,吸引走了部分观众。另外,影片拍摄成了黑白片,这与现在观众喜欢的视听效果强烈、色彩鲜艳、情节起伏大的影片不符。

电影评价

《艺术评论》认为,《不成问题的问题》就叙事话语、叙事结构、叙事空间来看,小说原著并不适合直接“移植”到电影银幕上。编导者对小说原著的内容进行了选择与重构,人物与人物关系的重新设置为影片优化原著的叙事结构与叙事空间提供了可能。既保留了老舍原著小说的神韵与主题,又加入了很多个人创作的元素,在人物形象、叙事空间、叙事结构等方面有所创新,让原本并不适合银幕表现的小说更加适合银幕表现的内容与形式。“注释式”的改编最终成就了一部出色的影片。

《文艺报》认为,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沿袭小说的叙事格局和脉络,围绕战时一个僻静农场的经营状况,描摹世情、探究人心,着力于几个“吾国吾民”形象塑造。三幕戏,三个人,一则现代中国世情寓言,加上黑白影像,空镜、远景和长镜头的使用,整个影片具有强烈魔幻的非现实意味。从题材选择到风格把握,这部电影带有浓郁的文人气息和强烈的作者电影味道。笔者赞赏这种有深阔文学背景和表达雄心的创作意志。但是电影的节奏稍显拖沓,表演细节不甚考究,对人物内心开掘有待深入,美术布景和服装质感不够……这些都阻滞了文本的精神性表达。究其原因,可能还是要回到文学的影像化和对“戏”的组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