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直辖县级市。济源市地处河南省西北部,与山西省东南部交界。境域总面积为1931平方千米。处于北纬34°53′至35°16′,东经112°01′至112°45′之间。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济源市常住人口为727265人。该市的行政区划包括5个街道和11个镇。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济源市的:名称、历史沿革、地理、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交通、人文、风景名胜、重要人物、对外交流、重要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济源市

英文名

Jiyuan

面积

1931平方千米

气候类型

暖温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豫西北、晋东南交界地带

地理坐标

北纬34°53′~35°16′,东经112°01′~112°45′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河南省

行政类别

县级行政区

下辖地区

下辖5个街道、11个镇 

行政区划代码

419001

人口

72.9万(2022年)

方言

济源市城区片方言

民族

汉族、蒙古族、回族等

GDP

806.22亿元(2022年)

人均GDP

110517元(2022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

24948.1元(2022年)

著名景点

王屋山、五龙口、黄河三峡等

车牌代码

豫U

邮政编码

459000

政府驻地

沁园街道

电话区号

0391

设市时间

1988年6月

火车站

济源站

政府官方网站

济源市人民政府 (jiyuan.gov.cn)

简介

济源市地貌主要由北部和西部的太行山与王屋山高地,以及东南部的下沉区域构成。其地形结构特征使得济源地区的地形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黄河穿流而过,河流众多。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度适宜。公元596年,析轵县北置济源县。1988年6月,撤销济源县,设立县级济源市。2005年,济源市转为省辖市。2017年3月,济源市被确定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成为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

济源市作为中原城市群14个核心发展区城市之一,其产业体系以有色深加工、钢铁及装备制造、现代化工为主导,工业化水平达到70%以上。该市的银产量占全国的33%,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和白银生产基地。同时,济源市拥有豫光、济钢、金利、万洋、富士康、金马等6家年产值超过百亿的企业。2022年济源市全年生产总值达到806.22亿元,产业结构为3.3:60.9:35.8。人均生产总值110517元。济源市在河南省辖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排第8名。

济源市因济水发源而得名位于豫西北、晋东南交界地带。境内王屋山位列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首,被尊为道家“天下第一洞天”,济源也是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的南起点;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在济源,形成了273.3平方公里的浩瀚水域和黄河三峡等壮丽奇观。黄帝祭天、女娲补天、盘古开天等创世神话和传说均发源于此,民间文学类《邵原神话群》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源市曾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名称

济源市的设立可以追溯到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当时从职县北部划出部分地区设立。济源的名称取自于该地是济水的发源地。在1988年,济源县被撤销,改为济源市。根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因为该地是济水的发源地,所以得名为“济源”。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济源市历史可追溯到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当时人类的祖先已经在此生活。新石器时代时,已经形成部落。夏代,第六代君王少康迁都至原(今济源市区西北部火车站一带)。商代时期,这里曾是召方国的都邑(现在的邵原镇)。西周和东周时期,济源地区分布有原国、樊国(阳樊,今城西曲阳或城东裴城一带)、向国、单(檀)国(现坡头镇泰山一带)、苏国、(今城北)和缔邑(今城东),另有召公采邑(今邵原)和毛公采邑(今毛田)等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济源地区先后隶属于郑、晋、韩、魏。

秦至南北朝时期 

秦代(前221年~前206年)在济源设立了轵县,一说属三川郡,一说属河内郡。汉代(前206年~220年)在济源设立了沁水县(今王寨一带)和波县(今梨林镇裴城),隶属于河内郡。高后元年(前187年)和文帝元年(前179年),轵城两次被封为侯国。邵亭被设立,负责管理王屋、邵原等地的治安。三国时代(220年~280年),济源设有轵、沁水、波三县,属于魏司州河内郡。晋代(281年~420年)济源设有轵县、沁水县,属于司州河内郡。543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济源东部属于东魏,设有轵、沁水二县,西部属于西魏,设有邵郡,辖有苌平县。在北周(558~580)和北齐(551~577)时期,沁水县并入轵县,苌平县改为王屋县,后在县治所置怀州。北周平齐后,废怀州,改置王屋郡。

隋唐时期

隋朝开皇初年,王屋郡被废止。开皇十六年(596年),析轵县北置济源县,属于河内郡。大业二年(606年),轵县并入河内县。唐朝的武德元年(618年),重新设立轵县;王屋县更名为邵伯县,属于邵州。武德二年(619年),在济源城置立了西济州,并划分出溟阳(现今苗店)和燕川(现今大社一带)两县。又设立了邵原县(现今邵原镇),属于邵州;同时设立了长泉县(现今长泉)和大基县(现今蓼坞),都属于怀州。武德四年(621年),废除西济州,溴阳和燕川两县并入济源县,长泉县并入大基县,都属于怀州;邵原县并入邵伯县,属于邵州。武德八年(625年),废除大基县。贞观元年(627年),废除轵县并入济源县;废除邵州,邵伯县并入怀州。显庆二年(657年),济源县属洛州。邵伯县改名为王屋县,属河南府。成亨四年(673年),重新设立大基县,属河南府。先天元年(712年),大基县更名为河清县。会昌三年(843年),济源和河清两县属孟州。不久,河清县又属河南府。

五代十国至清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济源县属孟州,王屋和河清两县属河南府。宋朝开宝元年(968年),河清县移至白坡镇,仍属河南府。熙宁五年(1072年),王屋县改属孟州。政和二年(1112年),孟州更名为济源郡,济源和王屋两县同属其中。金天会六年(1128年),河清县废止为白坡镇。济源郡改回孟州,济源和王屋两县同属其中。元代太宗六年(1234年),济源县更名为原州,次年,废州复为县,仍属孟州。至元三年(1266年),王屋县并入济源县。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济源县改属河南布政使司怀庆府。清朝时期,济源县属河南省怀庆府。

中华民国时期 

1912年,济源县直接归属于河南省。1913年,济源县划归河南省豫北道。一年后,济源县再度改归河南省河北道。1927年,济源县重新归属于河南省。1932年8月,济源县划归河南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同年10月,济源县改归河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济源县有其特殊的隶属关系。1942年夏季,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于太岳区第四专区。1943年2月,济源西部划出成立王屋县,属于太岳区第四专区。1947年7月,王屋县并入济源县,仍属于太岳区第四专区。1949年8月,济源县归属于平原省新乡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2年11月,平原省被撤销后,济源县归属于河南省新乡专员公署。1975年5月,成立了济源工区办事处(地市级),并从济源县一部分地区划分出虎岭区,两者均由工区办事处领导。1977年5月,济源工区办事处被撤销,虎岭区并入济源县,改为归属新乡地区。1986年11月,济源县归属于焦作市。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济源撤县设市,成为省直辖的县级市,并且独立计划,由焦作市代管。1996年12月26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对济源市实行直管体制的实施方案》。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不再由焦作市代管,由河南省政府直辖(副地级市)。2005年升格为省辖市(按正地级市所有行政管理机构配置)。 

地理

位置境域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具体坐标范围为北纬34°53′~35°16′,东经112°01′~112°45′。其北侧连接太行山和王屋山,与山西省的阳城市和晋城市相毗邻。南边是黄河,河对岸是孟津县和新安县;西侧与山西省的垣曲县接壤;而东侧则与沁阳市和孟县相邻。济源市总面积为1931平方千米。

济源市

气候

济源市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地形和季风影响,其气候特征在区域内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该市四季分明,温度适宜,拥有丰富的光照、热量和水资源。春季气温升高迅速,风力较强,雨量稀少且易干旱;夏季炎热,热量充足,雨水集中,部分地区有洪涝和干旱现象;秋季气候凉爽,气温下降明显,降雨减少;冬季寒冷,降水和降雪少。全年平均气温14至15摄氏度,无霜期为215至23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600至65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8%。

地质

济源市属于华北地层区,地质历史包含了太古界、元古界到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的古生界地层,以及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的中生界地层和第三纪、第四纪的新生界地层。从中新生代开始,地壳的伸展抬升导致了王屋山断块山地地貌的形成,使得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的地层暴露出来。其地质构造复杂,包括北部的太行山复背斜、西部的中条山台凸和中东部的开封坳陷地质构造。西北部是地槽构造,东南部是地台构造,东南部地区可见到高角度正断层和平缓开阔褶皱共存的情况,这反映了燕山期以来地壳构造运动的特征。自嵩阳期至喜山期,济源市地区都有褶皱现象,明显的有五台期形成的安坪背斜、中条期形成的西坪向斜、天坛山背斜和燕山期形成的三官殿向斜,这些构造的轴线大都在300°左右。

地形地貌

济源市的地貌主要由北部和西部的太行山与王屋山高地,以及东南部的下沉区域构成。山前地带广泛分布着倾斜的平原,由众多的洪积物堆积而成。西南部的丘陵地区是黄土高原与山西中隆区的延续,覆盖有厚实的黄土层。王屋山、太行山和山前的倾斜平原的地形结构特征使得济源地区的地形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逐渐从中低山区降至丘陵、岗地和平原。中山区位于市区北部与山西省交界的狭长地带,其面积为390.12平方千米,海拔高度介于1000至1800米之间,区内的主要山峰包括鳌背山、天坛山、灵山、五斗峰、禅堂山和金炉顶等。低山区主要分布在市区西部和西南部,占地924.15平方千米,以南北走向的山脊为主,这些山脊是太行山和中条山的支脉,海拔高度范围在500至800米之间,该地区的岩层主要由砂页岩构成。丘陵区主要位于市区南部和东南部,覆盖面积215.89平方千米,海拔高度在200至400米之间。平原区主要位于太行山南部和黄土丘陵北部的市区中东部,其形状类似于被三面环山包围的倾斜平原,平原西部窄,东部宽,西侧高,东侧低,被称为"牛角川",这是华北平原的边缘区域。该平原区占地面积为363.6平方千米,海拔多在131至200米之间。

水文水利

水文

济源市位于黄河流域,拥有一百多条大大小小的河流。主要河流包括黄河、济河、沁河、溴河、蟒河、大店河、逢石河等。

黄河

黄河发源于海拔4500米的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山西省垣曲县后,沿着济源市境南界,汇入逢石河、大峪河、砚瓦河、仙口河、大沟河、白道河等后,继续向东流去。在济源市境内的长度是58千米。

济河

济河,被称为济水。经过多次疏浚,济源市境内10千米的河道已被硬化,年流量保持在1.5立方米/秒左右,有效灌溉面积为1000公顷。   

沁河

沁河在济源市境内的长度为41千米,流域面积为140平方千米,年均径流深为166.5毫米,年均径流量为15.6亿立方米。流量根据季节变化,枯水期流量为2至4立方米/秒;最大洪流量可达到4250立方米/秒。

蟒河

蟒河流入济源市境内后,全长46千米,年均径流深166毫米,年均径流量1.11亿立方米。

湨河

湨河,被称为湨水或县南河,由虎岭河、五指河、塌七河3条支流在三河村西南汇合形成,全长12千米(不含支流长度),年均径流深195毫米,年均径流量0.47亿立方米,一般流量为1立方米/秒。

大店河

大店河的下游部分被称为大峪河,济源市境内全长38千米,流域面积222.9平方千米,年均径流深156毫米,年均径流量0.44亿立方米。

逢石河

逢石河是由东阳河和铁山河汇流形成的,济源市境内全长40千米,流域面积290平方千米,年均径流深152毫米,年均径流量0.85亿立方米。

水利

济源市境内现有水库24座,其 中大(1)型水库1座,大(2)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 座,小(1)型水库9座,小(2)型水库11座,总库容为130.16亿立方米。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黄河济源段,大坝全长1667米,高度为154米,为斜心墙堆石坝类型。包括3条明流渠和泄洪洞、6条引水洞和3条排沙洞,以及3条长约1100米的导流洞。该工程形成的水库面积达到272平方千米,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人工湖。

天坛山水库位于济源与阳城交界处的铁山河上游峡谷,建成于1975年7月。大坝高度为77.3米,顶部长度为102.4米。总库容为694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为500万立方米,实际蓄水量为800万立方米,集水面积为101平方千米。该水库既有防洪功能,也可用于灌溉。

鳌背山水库位于鳌背山西麓,东阳河上游。坝高50.3米,可蓄水19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10万立方米,实际拦蓄水250万立方米。

土壤

济源市的土壤主要可分为褐土、潮土和棕壤三种主要类型,进一步细分为红粘土、砂僵红土、白面土、砂疆白土、山地褐土、两合土、砂土和棕黄土等八个子类。土壤类型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平原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为两合土和部分红粘土,占总耕地的57%,具有较高的肥力和良好的保水保肥性能。南部丘陵区的土壤主要为砂疆土,这部分土壤占据了耕地的11.3%,但其质地较差,容易导致水分和肥力的流失。西南部的山区主要是红土、白土和砂壤土,这些土壤占据了耕地的26%,其质地紧实,对耕作和产出有一定影响。而北部的深山区则主要以棕壤土和山地褐土为主,占据了耕地的5.3%,这类土壤层次较薄,质地粘重,适合用于林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截至2015年底,济源市共发现12类50个矿种(亚矿种),查明并已开发利用的矿产14种。查明矿产地43处,包括大型矿产地5处,中型矿产地3处,小型矿产地35处。已经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包括:煤、铜、铁、钴、硫、铅、磷、硫铁矿、铝钒土、水泥用灰岩、玻璃用白云岩、石英、花岗岩、粘土、建筑用砂等22种。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4.22亿吨,保有煤炭资源储量2.09亿吨。铁矿资源储量700万吨,保有铁矿资源储量659.2万吨。铜矿矿石量资源储量729千吨,保有铜矿矿石量资源储量323千吨。硫铁矿(矿石)5459.5千吨,保有硫铁矿(矿石)4465千吨。水泥用灰岩3318.8千吨,保有水泥用灰岩2495千吨。

土地资源

济源市拥有耕地32407.51公顷。其中,水田0.15公顷;水浇地14609.01公顷;旱地17798.35公顷。园地6357.90公顷。其中,果园5980.23公顷;茶园3.11公顷;其他园地374.56公顷。林地108064.73公顷。其中,乔木林地62392.72公顷;竹林地0.74公顷,灌木林地27753.65公顷;其他林地17917.62公顷。草地872.82公顷。湿地106.34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1718.69公顷。其中,城市用地4835.06公顷;建制镇用地2775.08公顷;村庄用地12628.92公顷;采矿用地1234.64公顷;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244.99公顷。交通运输用地4445.44公顷。其中,铁路用地311.40公顷;公路用地2543.98公顷;农村道路1585.02公顷;港口码头用地0.60公顷;管道运输用地4.44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333.32公顷。其中,河流水面2335.61公顷;水库水面7865.42公顷;坑塘水面484.09公顷;沟渠459.45公顷;水工建筑用地188.75公顷。

水资源

济源市的水资源虽然相对丰富,但其分布情况并不均匀,其中,平原地区水资源量超过山地丘陵区。全市的水资源总量达到了3.590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492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资源量的四分之一。地表水每年的供应量为1.2552亿立方米,而地下水每年的供应量为0.9327亿立方米。

生物资源

济源市主要粮食作物包括小麦、玉米、稻谷、高粱、大豆、大麦、绿豆、豌豆、扁豆、红小豆、红薯等10余种。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芝麻、棉花、蔬菜、烟叶、中药材、麻类和糖类(甘蔗)等。济源市林业用地181.28万亩,其中有林地130.3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58%。2022年完成森林抚育面积1.5万亩。经济林主要品种有苹果、红果、梨、枣、桃、杏、李子、葡萄、柿子、山茱萸、核桃、板栗、杜仲、香椿等。经济动物主要包括猪、牛、羊、兔、鸡等。生猪品种主要有长白猪、大约克猪、杜洛克猪、斯格猪等。羊品种主要有安哥拉山羊、萨能奶山羊、小尾寒羊、波尔山羊、肉用美利奴羊等。蛋鸡主要品种有京白904、京白938、迪卡红、伊落巴布考克B一300、罗曼红、罗曼白、伊莎巴布考克B一380,肉鸡的引进品种有艾维茵父母代种鸡、_一黄系列种鸡。

济源市主要药材有460多品种。植物类420种,其中,人工种植25种,野生405种。包括天麻、连翘、桔梗、柴胡、葛根、大活、射干、五味子等野生药材,生地、人参、党参、元参、北沙参、二花等人工种植药材。动物类24种,包括麝香、鸡内金、蝎子、猪胆汁等。矿物类6种。

生物多样性

济源市地形复杂,河流纵横交错,气候多变,使得这里形成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高等植物共有197科1760种,包括苔藓植物76种、蕨类植物87种、裸子植物12种和被子植物1585种。占据了河南省植物总数的49%。有9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如红豆杉、连香树、山白树等,太行王屋山的千年银杏也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济源市共有近700种,包括34种兽类、220种鸟类、8种两栖类、19种爬行类、30种软体动物以及已鉴定的485种昆虫。48种动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一类保护动物有白鹳、黑鹳、金雕、金钱豹等8种,二类保护动物有大鲵、猕猴、青羊等40种。

自然灾害

济源市的主要气象灾害包括洪涝和旱灾,而大风、冰雹、雷暴以及农林作物的生物灾害也时有发生。旱灾在济源市是一种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尤其在山岭区的危害性更大。干旱分为春旱、初夏旱、伏旱和秋旱。在1959年至1983年的25年间,该地区发生了39次较为严重的干旱。1990年至2000年间,该地区发生了6次严重干旱,而小范围干旱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大范围干旱分别发生在1991年、1993年、1994年1月至1995年7月、1995年11月至1996年6月、1997年以及1998年8月至1999年3月。

行政区划

济源市共5个街道,11个镇。政府驻地为沁园街道。

济源市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名称

街道

济水街道 、北海街道 、沁园街道 、天坛街道 、玉泉街道 、承留镇

轵城镇 、承留镇 、五龙口镇 、大峪镇 、梨林镇 、邵原镇 、克井镇 、思礼镇 、王屋镇 、下冶镇 、坡头镇

政治

现任领导

中国共产党济源市委员会

书记

庄键球

济源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庄建球

济源市人民政府

市长

张宏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济源市委员会

主席

潭江

表格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3年07月28日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济源市的常住人口为72.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49.91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22.9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8.47%。该年度,出生率为7.83‰,死亡率为7.34‰,自然人口增长率为0.49‰。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男性人口数量为368766人,占总人口的50.71%;女性人口数量为358499人,占总人口的49.29%。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人口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86。0-14岁人口为141624人,占总人口的19.47%;15-59岁人口为449915人,占总人口的61.86%;60岁及以上人口为135726人,占总人口的18.6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94496人,占总人口的12.99%。

民族

济源市以汉族为主体,同时还居住着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等共计25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8.73%,少数民族占1.27%。其中回族8188人,蒙古族69人,壮族50人,藏族20人。

语言

济源市地域辽阔,地形各异,方言状况较为复杂。西部的山区与东部的平原在语言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边远的村镇受周边地区方言的影响较为明显,市内各地方言的相互影响也是难以避免的现象,因此,对于语言区块的精确划分颇具挑战。济源市城区方言的声母总数为24个(不包括零声母),比汉语拼音多3个;韵母总数为46个,比汉语拼音多出9个。普通话的声调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而济源市城区的方言则有五种声调。

宗教信仰

济源市的宗教主要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四个宗教。

济源市宗教活动场所

宗教

派别

场所名称

地址

道教

正一

长春观

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柏林村

道教

全真

清虚观

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茶房村

道教

全真

总仙宫

河南省济源市王屋镇王屋景区

佛教

汉语系

香岩寺

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镇山口村

佛教

汉语系

弥陀寺

河南省济源市思礼镇涧北村

佛教

汉语系

盘谷寺

河南省济源市克井镇大社村

佛教

汉语系

商山寺

河南省济源市承留镇花石村

佛教

汉语系

万佛寺

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石槽沟村

佛教

汉语系

石榴寺

河南省济源市思礼镇思礼村

参考资料来源

经济

综述

济源市形成了以有色深加工、钢铁及装备制造、现代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和白银生产基地。,是河南省重要的钢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基地。拥有豫光、济钢、金利、万洋、富士康、金马等6家超百亿企业。

2022年,济源市全年的生产总值达到806.2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6.3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91.1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88.69亿元。整体产业结构比为3.3:60.9:35.8。人均生产总值为110517元。

第一产业

济源市发展核桃、蔬菜制种、小辣椒、西红柿、烟叶等特色产业,截至2022年10月,寺郎腰大葱、济源核桃、济源冬凌草三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证书,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6家、国家级水产品健康养殖示范场1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7家。

济源市在2022年的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44280公顷。其中,小麦种植面积为21800公顷,玉米种植面积为20525公顷,油料种植面积为11457亩,棉花种植面积为1667亩,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为76259亩。在该年度,粮食产量达到244600吨,其中,夏粮产量为131900吨,秋粮产量为112700吨。油料产量为3026吨,棉花产量为129吨,烟叶产量为949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为232551吨,水果产量为24632吨。

畜牧业方面,2022年济源市肉类总产量为38356吨,其中,猪肉产量为32143吨,牛肉产量为2467吨,羊肉产量为973吨,禽肉产量为2773吨。禽蛋产量为28000吨,牛奶产量为80168吨。至年末,生猪存栏数为27.39万头,生猪出栏数为43.01万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6.35亿元

第二产业

济源市以有色深加工、钢铁及装备制造、现代化工等为主导,形成了产业体系,其工业化水平达到70%以上。济源市的铅产量占全国的15.9%,矿产银产量占全国的33%,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和白银生产基地。在该市,豫光、济钢、金利、万洋、富士康、金马等6家企业的年营业额超过百亿,其中豫光多年来持续位列中国企业500强。此外,有4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3家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这些入选数量在全省均居首位。此外,还有5家企业位列河南企业100强。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91.18亿元。

2022年,济源市全年的工业增加值总计达到449.2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轻工业的产值相比上年度下降了16.7%,而重工业的产值增长了9.2%,轻工业与重工业的产值比例为6.3:93.7。增加值总量位于前十的行业依次为: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以及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第三产业

2023年7月,济源进出口总值193亿元,稳居全省第二位,;增速居全省第四位。国有企业进出口73.8亿元,民营企业进出口109.2亿元,中外合资企业进出口10.1亿元。济源市对东盟(10国)进出口7.6亿元,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25.2亿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1.4亿元。

2019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加到1624万人次79.6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市共接待游客718.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7亿元。成功创建了省级旅游度假区2家。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1家,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从业人数1068人。已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河南省生态旅游示范镇7个、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14个、河南省休闲 观光园区9个、河南省乡村旅游创客基地1个。

2022年度,济源市各领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下: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加值达到了52.77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增加值为56.11亿元;住宿和餐饮业的增加值为13.09亿元;金融业的增加值为18.26亿元;房地产业的增加值为24.72亿元;其它服务业的增加值为122.85亿元。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总计为43.48亿元,整体利润总额达到1.46亿元。邮政业务的总量为2.37亿元,而快递业务的总量达到1566万件。电信业务总量完成量为8.15亿元。至年末,4/5G基站总数达到4315个,其中4G基站为2965个,4G移动电话用户为49.8万户;5G基站为1350个,5G移动电话用户为29.1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为3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了2.9万户,其中1000M速率及以上的宽带接入用户为6.6万户。

经济功能区

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济源市中心城区北部2千米处,是为了推动有色金属产业的集聚并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而规划建设的。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为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节能环保、储能电池和建材等行业。瞄准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科技化发展方向,依托豫光金铅、金利集团、万洋冶炼等有色金属龙头企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规划建设以铅、锌、铜、金、银“五朵金花”和稀贵金属深加工及有色金属新材料为主链,以固废危废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建材为辅链,耦合共生的千亿元级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社会

教育

截至2022年末,济源市的教育机构与学生人数情况如下:2所高等教育学校,拥有在校生24307人;3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不包括技工学校),在校生6451人;7所普通高中(其中包含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在校生15760人;31所普通初中(其中包括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生28527人;76所小学(其中包括2所独立设置的少数民族学校),在校生60359人;1所特殊教育学校,拥有在校生189人。

类型

名称

高等教育学校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黄河科技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济源校区)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

济源职业技术学校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

济源技师学

普通高中

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

济源高级中学

济源市第四中学

济源市第五中学

济源市第六中学

*仅列代部分表性学校

卫生健康

截至2022年年底,济源市的卫生机构总数为757个,具体包括公立医疗机构20家,民营医院10家,村卫生室47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65家,企事单位诊所9家,个体诊所157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中心血站1个以及计生服务中心1个。该市的病床床位总数为5834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的床位为5237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为6282人,包括执业医师2595人以及注册护士2679人。疾病预防中心的卫生技术人员84人,卫生监督所的卫生技术人员41人。农村乡(镇)卫生院数量为12个,床位1051张,卫生技术人员768人。

医院名称

级别

简述

济源市人民医院

三级

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综合性医院,先后被评为 “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国家级“脑卒中筛查基地”等荣誉称号

源市中医院

二级甲等

以中医特色为主,集医疗、预防、康复、保健、急救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是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爱婴医院、省级文明中医院

济源市妇幼保健院

二级甲等

唯一一家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培训和指导为一体的妇幼保健机构

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

二级

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急救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

济源市第三人民医院

二级

集医疗、保健、急救为一体的二级综合性公立医院

济源市肿瘤医院

二级

济源市唯一一所以肿瘤防治为主的二级肿瘤专科医院

济源市精神卫生服务中心

二级

济源示范区唯一一所二级精神专科医院,是济源示范区卫健委直属公立医疗机构

*仅列代部分表性医院,参考来源:

科技

2022年年末,济源市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7.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0.6%。全年获得专利授权的数量为1840件。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济源市设有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以及1个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内藏书达73.7万册,其中电子图书占62.5万册。该市还拥有1个博物馆和1个综合档案馆,已开放的各类档案共计6379卷案(册)。济源市有1个广播电台和5座电视发射台及转播台。广播和电视的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100%。有线电视实际用户数量为8.7万户。

体育

济源市新建一处智慧化室外健身场所,逐步完善了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4459人,举办全民健身赛事超过10项,参与人次超过10万,因此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在全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和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联赛等重大赛事中,获得了7金4银5铜的佳绩。济源体教融合典型案例还被推送至国家体育总局。此外,该市成功举办了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济源站比赛和全省青少年射箭锦标赛等重大赛事,2022年全国射箭奥林匹克项目锦标赛成功在济源市落地。至于足球设施,该市有20个11人制标准足球场,35所“全国足球特色学校”,7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以及16所“河南省体育传统特色足球校”。

人居环境

2022年,济源市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5.198,空气质量级别属于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PM2.5)。全年优良天数为214天,占比为58.6%。济源市建立了古轵公园、蟒河公园、济源植物园、牡丹园等大型综合性城市公园,且在城市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新增了一处大型公园绿地。已建成的公园、游园总数达到105个,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2.06% 和39.82%,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为91.2%。此外,济源市加强了水系综合治理,蟒河、苇泉河、盘溪河、龙河(解放河)、桑榆河、上堰河等6条城市河流的黑臭水体已被消除,中心城区基本实现清水长流。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济源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323617人,相比上一年增加了12268人。其中,参保的在职职工为271705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为51912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306400人。此外,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42427人,较去年增加了18103人。总参保人数为698000人。其中,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498400人,而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98000人,包括参保在职职工151700人和参保退休人员46300人。

2022年末,济源市共有低保对象5,328户,共9974人。每人每月的低保标准为630元,全年累计发放的低保资金为41138,100元(包括物价补贴和一次性生活补贴)。全年取消低保待遇的家庭累计达805户,共1407人。此外,特困供养对象为1453人,全年累计发放的特困供养资金为19460000元(包括物价补贴和一次性生活补贴)。

交通

济源市的二广高速、菏宝高速、阳济洛高速,形成了“卄”形的双十字布局。国道G208二淅线、G327连固线,省道S230南太行旅游公路、S240济邓线、S307卫济线、S308武济线、S309长济线、S310长邵线在济源形成了“二环二纵六横”的骨干网络。公路总里程为3,710.5千米,包括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40千米,干线公路总里程475.5千米,农村公路总里程3,095千米。全年公路货运量为59.41万吨,货物周转量为1,272,559万吨千米。客运量为274万人,旅客周转量为1,776.4万人千米。机动车保有量为214,208辆,其中汽车保有量为197,544辆,包括个人汽车保有量181,426辆。小、微型载客汽车保有量为178,065辆,其中个人小、微型载客汽车171,565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0,130辆,包括大型新能源汽车154辆、小型新能源汽车9,976辆。

公路

截至2020年,济源市公路总里程达到3,695千米,其中包括高速公路140千米,干线公路480千米,以及农村公路3,075千米,实现了路网密度的1.91千米/平方千米。率先在全省实现“镇镇通”高速公路,“村村通”柏油路,以及“组组通”硬化路。其干线公路的平均优良率达到90.2%,农村公路的常态化管养率达到100%,而且路面中等路以上比例达到100%。

在“十四五”计划期间,济源市完成沿太行高速焦作至济源段、济新高速、沿黄高速和沿太行高速西延项目,构建了“三纵三横一环”的市域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10千米以上,高速站口数量增至13个;普通干线公路力争达到485千米,二级以上公路占比达到85%;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达100%,双车道公路比例达80%;客运站总数达到8个。

铁路

济源市铁路运输系统主要由呼南高速铁路(在建)、焦柳铁路、侯月铁路组成。济源火车站始建于1970年,承担着客运任务和工矿企业原材料及产品的运输任务,日均发送旅客900余人次,日均吞吐货物2.6万吨左右,是连接焦柳铁路和侯月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

预计到“十四五”末期,济源市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98千米以上,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50千米以上。计划建设呼南高铁焦作经济源、洛阳至平顶山段,并研究沪郑银高铁、济运普铁、洛阳至济源城际通道,以期列入国家铁路网规划,形成“十”字形高速铁路网。

航运

济源市拥有500平方千米的水域面积,并依托黄河小浪底水库开辟了100千米的航道,拥有各类船舶48艘,总运力超过2100客位。已完成黄河小浪底库区港航设施建设和河口水库港航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了济源至洛阳、三门峡的水上运输通道的畅通。

公共交通

济源市共有社会营运车辆16,182辆,包括大型普通货车12,435辆,危险品运输车2,241辆,城市公交车258辆,城乡公交车199辆,长途车102辆,出租车867辆,以及网约出租车80辆。城区公交线路达到21条,公交线网总里程达到250千米,万人公交车辆保有量达到10标台。

人文

概述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因其自然地理特征和历史发展,塑造了具有地域特性的文化底蕴。其中,饮食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独具特色。在文化保护方面,济源市共有文化保护单位138处,包括国家级9处,省级27处,以及市级10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济源市共有90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1项。馆藏有文物30000余件,珍贵文物3327件。此外,古代木结构建筑在该市的比例较大,大约有来自宋、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190余座600余间建筑。

饮食

济源市饮食习俗主要属于北方风格,以面食为主,且有着深厚的汤饭文化。其面食包括蒸制、煮制和炸制等多种形式,品种丰富,如饺子、疙瘩甜汤、玉米糁汤、麦仁、煮馍和大锅菜等。当地特色小吃包括面叶、不翻、焦花、牛肉丸子、辗转和橡面凉粉等。

饺子

饺子,原名“饺耳”,俗称“扁食”,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创,历史悠久,是济源人十分喜爱的主食和小吃。饺子一般由面皮包裹肉或蔬菜馅料煮成,形状类似人耳或元宝,因此,在民间有冬至食用饺子以防止耳朵冻伤的习俗,而在春节吃饺子则寓意招财进宝。

玉米糁汤

玉米糁汤是传统的食品之一,是济源市民早晚常食的一种食品,因其富含维生素C并且颜色呈金黄色,故被誉为“黄金食品”。

不翻

不翻是一种传统小吃,得名于制作过程中不需要翻煎。此小吃历史悠久,制作精致,形状独特,风味鲜明,颜色鲜亮,无论是小米制作的金黄色,还是大米制作的洁白如玉,都深受民众喜爱。

焦花

焦花是一种油炸食品,色泽金黄,形状奇特,口感脆酥,深受大人小孩的喜欢。

习俗

吃喜面

在济源市,新生儿女出生后的第三天,会举行一次庆祝活动,邀请五代以内的亲属聚餐,称为吃喜面。之后,新生儿的父母会向亲戚报告喜讯,岳母家是必报之处,其它如妗姑、姨家等也会报告。报喜时,会赠送“喜饼”,“喜饼”上会打上红点或绿点,红点代表男孩,绿点则代表女孩。报喜之后,亲戚们会送来各类礼物,如产妇可食用的鸡蛋、红糖、面粉,新生儿可用的衣服、虎头鞋、八仙人帽、披风、毛毯等,有一句民间谚语说:“姑送鞋,姨送袜,舅母送个咯叉叉亲友来探望婴儿时,通常会带来一些见面礼(通常为钱财),金额不定。

抓生

抓周,也称为抓生,通常在小孩满周岁时举行。在这一天,父母会将各类玩具和生活用品,如馍、秤、书本、钱等放在孩子面前,让其自由抓取。孩子抓取的物品被认为是预示其未来的性格、兴趣和职业。例如,如果孩子先抓馍,人们可能认为孩子长大后会有很大的饭量;如果先抓秤,那么可能会成为商人。人们普遍希望孩子能先抓到书本,因为这被视为未来可能会成为学者或有望从政。这种“抓生”的习俗,起源于原始人对征兆的信奉。古人认为,万事万物的发生都有其预兆,“抓生”仪式,就是这种寄予期望、试图预测未来的特殊活动。

文物古迹

济源市,有9处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包括济渎庙、奉仙观、大明寺、阳台宫、柴庄延庆寺塔、轵国故城、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轵城关帝庙、二仙庙等。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有27处,包括庙街遗址、沁河古栈道、栗树沟遗址、迎恩宫、盘谷寺、静林寺、清虚宫、南姚关帝庙、汤帝庙等。市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有102处,包括桥沟遗址、留村东遗址、留村西遗址、西窑头古墓群、巨无霸冢、郅郓冢、南官庄冢、长春观、清真观、商山寺等。此外,还收藏了超过30000件文物,其中珍贵文物达3327件,汉代釉陶和近现代纸质文物藏品最具地方特色。在济源市的地上文化遗存中,古代木结构建筑占比较大,共计约有宋、金、元、明、清各代的建筑190余座,600余间,其中许多单体建筑无论从年代、规模、价值还是结构来看,在全省都占有重要地位。

济渎庙

济渎庙,又称清源祠,位于距离济源市区2千米的庙街村北,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并在宋元时期进行扩建。到了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庙宇扩建至400余间,使其成为四渎庙中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组古建筑群。整体布局呈“甲”字形,古建筑按照三条纵向中轴线布置,前为济渎庙,后为北海祠,左为御香院,西为天庆宫,占地面积为86255平方米。该庙宇群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济源市

奉仙观

济源市

奉仙观,又名荆梁观或奉仙万寿宫,是最古老的道观之一,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坐落在市区的荆梁北街,蟒河北岸,因祀奉仙人而得名。观内现存古建筑包括山门、玉皇殿和三清大殿等。主体建筑三清大殿在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由宋道人贺兰栖真改建,面宽五间,深七架椽,单檐悬山造型,为河南省最古老的三座木结构建筑之一,木结构纯度最高。

大明寺

大明寺,位于市区南方6千米处的轵城镇,临近泥沟河。它的前身是轵侯祭祖的焚修香院,是河南省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按照中轴线建造,构成三进院落,平面为正方形,占地2.06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有山门、金刚殿、中佛殿、后佛殿及左右配殿、僧房等,共13座,计41间。主体建筑中佛殿建于元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单檐歇山造型,殿内平面采用减柱造,是河南省现存的四座元代单体木结构建筑之一。后佛殿为清代重修,内部彩绘保存良好,是研究中原地区古建筑彩绘艺术的重要资源。中佛殿月台两侧有元、明、清碑碣四通。在中佛殿前有一棵千年梭罗树,它的周围可容纳三人环抱,树高20余米,树冠茂密,形态如华盖,是河南省现存的最繁茂的梭罗树。

济源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

济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计90项,其中包括国家级1项,即民间文学类的《邵原神话群》。此外,还有省级11项,分别是:民间文学类的《愚公移山传说》和《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曲艺类的《王屋琴书》;传统戏剧类的《怀梆》;民俗类的《黄龙日盘八卦历》;民间音乐类的《黄河船工号子》;传统美术类的《天坛砚(盘谷砚)》;以及传统技艺类的《卢仝煎茶技艺》《手工造纸技艺(白棉纸制作技艺)》《土炒馍制作技艺》和《冬凌茶制作技艺》。

邵原神话群

河南邵原及其周边地区广为流传着丰富的创世神话,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女娲炼石补天、轩辕祭天与战神蚩尤、伏羲演八卦、神农尝百草播五谷、颛顼与共工、大禹治水等八大神话,以及其它六十余则故事,已经整理成册,收录于《邵原民间传说故事集》中。这些神话故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学术研究价值,大部分以神或半神半人为主角。在邵原镇,不仅有丰富的民间传说,还有大量的象形物和原型物与这些神话故事相对应。例如,女娲的故事、轩辕祭天、战神蚩尤、神农尝百草等传说,都可以在邵原的奇特山水和古地名中找到相应的痕迹。这种神秘的关联性,以及近年来发现的文物和遗址的印证,使邵原成为了众多创世神话学者的研究焦点。

王屋琴书

王屋琴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说唱艺术,具有超过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洛阳琴书,随后流传至济源地区的王屋、邵原、大峪、下冶等地,并在这个过程中融合了当地的音乐元素。在清道光年间,洛阳琴书的艺人王水定在济源地区进行表演,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鼓书艺人郭茂林学习了琴书,并将其与鼓书相结合,再结合大量当地的音乐素材,最终形成了王屋琴书,并建立了相关的艺术团体。王屋琴书的曲目丰富多样,既包括征战、公案、忠奸斗争等题材,也包括家庭生活、言情等主题。其演唱基于当地的方言,让观众感到亲切。此外,王屋琴书的叙事性强,情节紧张激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作为河洛文化区中心地带的一种艺术形式,王屋琴书承载着河洛文化的精神风貌,研究其对于研究曲种的融合,以及河洛文化具有独特价值。然而,受到流行艺术的冲击,王屋琴书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

天坛砚(盘谷砚)

天坛砚(又称盘谷砚)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其石质细腻、温润如玉,具有柔而不绵、发墨保湿等特性。天坛砚的制作流程复杂,从寻石、相石到雕刻成品,需要经过三十余道手工技艺,因此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由于其独特的特性和艺术价值,历代的文人墨客都视天坛砚为珍宝。

济源市

地区象征

市花

济源市的市花为紫薇树,这种植物的形态优雅,树干光洁。其花色鲜艳,且花期长,从6月开始一直开放至9月,因此被赞誉为“百日红”。

济源市

市树

济源市的市树为国槐。在济源,国槐有着深远的种植历史,并广泛种植,已经成为城市与农村道路、园林和庭院主要的绿化植物。

济源市

风景名胜

综述

2022年,济源市国内游客达到44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亿元。该市拥有A级旅游景区11处,包括5家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4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以及2家国家AA级旅游景区。另有星级酒店2家,旅行社21家。

名胜山水

王屋山风景名胜区

济源市西北部的王屋镇内坐落着王屋山风景名胜区,该景区距离市区大约40千米,总面积约为265平方千米。景区因山形状若王者之屋得名,历史上有黄帝在此祭天,老子隐居悟道的传说,同时唐代高僧司马承祯和玉真公主也在此居住过,故被冠以道教“十大洞天”之首的美誉。1994年,王屋山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包括阳台宫、九芝岭、愚公移山雕塑、中华愚公村、迎恩宫、千年银杏树、不老泉、紫微宫以及十方院。

济源市

五龙口风景名胜区

济源市东北部的五龙口镇是五龙口风景名胜区的所在地,距市区15千米,由五个近于平行的南北走向的景区构成,包括盘古、沁河、温泉、愁儿沟、白涧沟,共有自然和人文景观68处。这是一处以自然景观为主,以猕猴、温泉为特色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该区内约有16群,共计3800余只太行猕猴,又称溜耳猕猴,属于灵长目猴科,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太行猕猴是我国最大的猕猴群落,也是世界上纬度最北的猕猴群。景区偏西部的桃都山主峰金鸡岭海拔862米,据传为太上老君派金鸡星下凡的地方。山脚下的香岩寺始建于唐代,原名觉林禅院,宋代更名为现名,原建筑毁于战乱年代,现有建筑为20世纪90年代新建,院落分为三进,分别为天王殿、大雄宝殿以及“三圣殿”。

济源市

九里沟风景名胜区

九里沟风景名胜区位于济源市西北部的思礼镇,距市区15千米,总面积96平方千米。该地区是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和王屋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九里沟以独特的山形而著名,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崖壁陡峭,山形多变。主要景点包括禅堂山,被称为“十指峰”的十峰,陡峭的独秀峰,名为金炉顶的北武当山,以及原大寨。这里还有20余个天然溶洞,包括神州奇洞、凤凰洞等。此外,九里沟也以其丰富的水资源闻名,有各式各样的泉、潭、溪、瀑,包括玉川泉、九里飞瀑、石槽瀑、茱萸双泉、禅堂天泉等。

济源市

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

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小浪底大坝上游20千米处,总面积80平方千米。三条峡谷各具特色,孤山峡以其鬼斧神工的景观和竞秀的群峰著名;龙凤峡以九曲十折、峡深谷幽闻名;八里峡则以峭壁如削、雄伟壮观为特色。不仅自然资源丰富,景区内还有鲧山禹斧、犀牛望月、孟良活地、京娘化凤、石人顶石山、章公背章婆等80余处自然人文景观等待游客探索。

济源市

重要人物

姓名

简介

聂政(?~前397年)

今济源市人,战国时侠客,以任侠著称,为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史记》记载:“聂政者,轵邑深井里人也”

张禹(?~前5年)

字子文,祖籍河内轵(今济源轵城),河平四年(前25年)为丞相,封安昌侯

徐有功(641年~702年)

名宏敏,字有功,济源人,封为东莞县男,曾任蒲州司法参军、左肃政台侍御史等职

张廷珪(?~734年)

河南济源人。唐代开元(七一三至七四一)中历迁太子詹事,才学渊博,德高望重,其直言奏谏、为国献策的品格尤为后人后人称道

卢仝(约795年~835年)

唐代诗人,初唐四杰卢照邻之孙。出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思礼村,  唐中期的著名诗人。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

傅察:(1088年~1125年)

字公晦,济源人,傅察自幼聪慧好学,北宋时任太常博士、兵部员外郎

卫哲治:(1702年—1756年)

字我愚,河南济源人,清朝大臣

对外交流

济源市友好城市

层级

友好城市

所属国/省

时间

济源市

国内

天门市

湖北省

2014年11月21日

国际

漆谷郡

韩国

2014年6月

密歇根州韦恩郡

美国

2011年5月10日

新座市

日本

2002年

重要荣誉

2022年12月,济源市入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2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排名第81。

2022年8月,济源市入选2022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2022年6月,济源市入选“2022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名单。

2022年2月10日,济源市被全国爱卫会评为2021年国家卫生城市。

2021年12月,济源市被水利部认定为2021年度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2021年10月,济源市入选“2020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2021年7月,济源市上榜2021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排名第15位。

2021年1月18日,济源市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命名为“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2020年5月18日,济源市入选2020全国传播热度百强市。

2019年12月,济源市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

注释

[a]

杨择令《邵原历史考》:"召方"是商王朝的敌对方国,其都邑在邵原,后为商所并

[b]

武王大司寇苏忿生封苏国,初在济源境内,后迁温县西南

[c]

召公采邑原在陕西省岐山县,后移至扶风县,后又东移至邵原南

[d]

鸡泼池

[e]

小孩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