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赵胜(? - 公元前251年),赵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赵武灵王赵雍的儿子,赵惠文王赵何的弟弟。赵胜担任过赵国相国,曾经三次离开相国职位,又三次官复原职,封地在东武城。平原君赵胜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赵胜的:人物生平、人物关系、人物评价、轶事典故、墓葬、相关作品、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赵胜

平原君

所处时代

战国

籍贯

赵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出生时间

不详

去世时间

公元前251年

父亲

赵武灵王赵雍

正室

魏氏

兄弟

赵惠文王赵何、安阳君赵章、平阳君赵豹

简介

赵惠文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66年),秦国相国范雎的仇人魏齐逃到赵国,藏在赵胜家中。秦昭王将赵胜扣留在秦国,要求赵国以魏齐交换赵胜。魏齐被迫自尽,赵胜才得以回到赵国。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为了化解韩国的危机,韩国有意将上党归顺赵国,以挑起秦、赵两国的矛盾。赵胜力劝赵孝成王接收了上党,因此激怒了秦国。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大战,赵军惨败,被斩首坑杀约45万人。赵孝成王八年(公元前258年),秦军包围了邯郸。赵胜带着门客毛遂去向楚国求救,最终说服楚考烈王派兵救赵。回到赵国后,赵胜得知魏王因为惧怕秦国,令援军停在半路,不再前行。于是他数次求救于信陵君魏无忌。最终魏无忌窃取了魏王的虎符,率军向邯郸进发。在等待楚、魏援军时,秦国急攻邯郸。赵胜将自己家里的姬妾奴仆编入军队中承担劳役,还将自家财物分给士兵,因此鼓舞了士气,暂时击退了秦军。楚、魏援军到达后,秦军被迫撤退。随后,大臣虞卿想要为赵胜请功。在谋士公孙龙的提醒下,赵胜认为自己是皇亲,不应该领封赏,于是拒绝了虞卿的提议。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赵胜去世。

平原君赵胜风采过人,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和唐代史学家司马贞都评价他是“翩翩公子”。对于赵胜的品行和能力,很多人持肯定的态度。西汉政治家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战国四公子“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认为,平原君能够联合有能力的人,纠正君主的错误,使国家消除了祸患,是辅助国家安定的能臣。也有人认为,正是赵胜的无能与错误导致赵国遭受重创。司马迁评价赵胜不识大体,“利令智昏”,导致赵国“四十余万众”死于长平。北宋文学家苏辙认为,赵胜不会为国家做长远的考虑,因为贪心而劝赵孝成王收下上党,从而给赵国召来长平之祸。这都是因为“贵公子不知务之祸也”。

人物生平

入秦被扣

赵惠文王元年(公元前298年),赵惠文王封弟弟赵胜为平原君。在赵国诸位公子中,赵胜最为贤能。他四处招揽能人异士,门客多达几千人。

赵惠文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赵丹即位为赵孝成王,任用赵胜为相国。当时,魏王派中大夫须贾出使秦国。秦国相国范雎在微末之时,曾经被魏国相国魏齐用尽手段摧残。后来范雎装死改名,历尽磨难才逃出魏国。因此范雎深恨魏齐,他让须贾回到魏国后带个口信给魏王,要求立即把魏齐送到秦国来,否则就要屠戮魏国都城大梁。魏齐听说之后非常害怕,逃到赵国,藏匿在赵胜的家中。

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秦昭王听说魏齐在赵胜家里,很想为范雎报仇。他派人送了一封信给赵胜,声称欣赏他的人品,想跟他结交,邀请赵胜到秦国来畅饮一番。赵胜畏惧秦国,又因为秦昭王欣赏自己而得意,于是就去秦国会见秦昭王。秦昭王和赵胜在一起饮了几天酒,然后就提出希望赵胜能够将魏齐交出来,否则就不允许赵胜回到赵国。赵胜认为魏齐是自己的朋友,不能出卖朋友,因此拒绝了秦昭王。秦昭王又送信给赵孝成王,让他去赵胜家里杀掉魏齐,用魏齐的人头来换赵胜,否则秦国就会攻打赵国。赵孝成王派兵包围了赵胜家,后来魏齐自刎身亡。赵孝成王取下他的头交给秦国,赵胜才得以回到赵国。

引发战争

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切断了上党与外界的通道,韩国无法接应救援,秦国就坐等上党归降。上党郡守冯亭提议,将上党归顺赵国,赵国如果能够接受,秦国必然会进攻赵国。赵国就不得不和韩国共同抵抗秦国。于是,冯亭派人告诉赵孝成王,上党的官员百姓都心向赵国,因此想把上党献给赵国。平阳君赵豹认为这是韩国人想嫁祸给赵国,不能接受。而赵胜却劝赵孝成王接受上党。赵孝成王于是派赵胜前去接收上党,并让赵胜传达自己的旨意,封原上党太守为华阳君,赐给他三个有上万户人口的城市做封地,又封县令为侯,赐给他三个有上千户人口的城镇做封地,上党官员晋爵三级。赵国接受上党后,惹怒了秦国。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进行了历时五个月的战争,最后赵国大败,赵军被斩首坑杀约45万人,赵国举国上下大为震惊。

联楚抗秦

赵孝成王八年(公元前258年),秦国派兵包围了邯郸,赵胜准备召集有勇有谋的二十个门客一起去楚国求救。赵胜动员大家说,最好的结果就是能够通过谈判取得成功。如果谈判不能成功,那就想办法挟持楚考烈王,当众把联盟合约定下来,这样才能回到赵国。赵胜在自己的门下选了十九个门客,还差一个合适的人选。门客中有一个叫做毛遂的人,径直走到前面来,向赵胜自荐,请求跟随赵胜一起去楚国。赵胜得知毛遂已经依附在自己门下三年,自己却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可见毛遂没有什么才华,于是赵胜拒绝了毛遂的请求。毛遂再三请求,终于得到了赵胜的同意。到达楚国后,赵胜与楚考烈王从早晨就开始谈判,多次陈述利害关系,直到中午也没能决定下来。毛遂紧握剑柄,一路小跑到了殿堂中,问赵胜为何直到现在还没能达成协议。楚考烈王厉声呵斥,认为一个小小的随从竟敢在这样的场合说话,实在无礼。毛遂一边威胁楚考烈王,声称自己距离他只有十步之遥,轻易就可以取了他的性命。一边陈述楚国与秦国的累世仇恨,楚国只有和赵国联合,才能洗刷先祖受过的凌辱。于是,楚考烈王立即与赵胜签订了合纵盟约。赵胜对毛遂称赞不已,并对自己多年没有看出毛遂的本事而深感惭愧。此后将毛遂尊为上宾。

险守邯郸

赵胜回到赵国后,楚国派春申君黄歇带兵救援赵国,魏安釐王也令大将晋鄙统兵十万救赵。秦昭襄王威胁魏安釐王,如果他胆敢帮助赵国,秦国灭掉赵国后,下一个就会灭掉魏国。于是,魏安釐王令晋鄙停止前进,并派将军新垣衍潜入邯郸,打算通过赵胜去劝说赵王,共同尊秦王为帝,以使其罢兵。齐国人鲁仲连阐述了秦、魏的形势,使得新垣衍打消了劝说赵胜的念头。赵胜派到魏国求救的使者接连不断,他指责魏国援兵裹足不前,恳请自己妻子的弟弟信陵君魏无忌出手相救。魏无忌窃取了魏安釐王的兵符,率大军向邯郸城进发。还没等楚国、魏国的援军到达,秦军就急攻邯郸。赵胜极为焦虑。邯郸一个负责管理旅馆的小官的儿子李同劝说赵胜,让他将家里的姬妾奴仆都编入士兵队伍中,承担守城劳役。再将自己家中的东西分发给士兵,士兵就会感恩戴德,奋力杀敌。于是赵胜采纳了李同的建议,组建了一直三千人的敢死队,秦军因此被击退了三十里。此时楚国、魏国的救兵到达,秦军只好撤退,邯郸得以保存了下来。

从善如流

赵胜曾问过纵横家冯忌,是否可以出兵攻打燕国。冯忌表示攻打燕国不可行,他认为,秦国大将白起曾经七次战胜赵军,又在长平之战中取得胜利。之后,秦国派秦军包围了邯郸城,那时的赵国只能用残散的败兵守卫邯郸城,可是秦国的攻城部队却在邯郸城下疲倦不堪。这是因为,攻城困难防守容易。如今赵国没有秦国那时候的威势和实力,而燕国也没有长平之战后的赵国那么衰弱。赵国去攻打燕国,结局一定会是失败。而且秦国还可以利用赵、燕两国战争之际,修整士兵,之后趁赵国疲惫之时突然进攻赵国,赵国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不应该进攻燕国。赵胜认为冯忌所言极是,连声称赞。

大臣虞卿想要以赵胜说服魏无忌出兵救赵为由,为赵胜请功。公孙龙急忙去见赵胜,力劝赵胜不要采纳虞卿的建议。他的理由是,赵胜成为相国、有了封地全都是因为他是君主弟弟的缘故,并非有什么功劳。无功时作为皇亲接受了封邑,有功时又要求按照普通人来论功行赏,显然是不合适的。于是,赵胜拒绝了虞卿的建议。

与世长辞

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统治期间,赵胜担任过相国。他曾经三次离开相国职位,又三次官复原职,封地在东武城。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赵胜去世。

人物关系

关系

姓名

简介

父亲

赵雍

赵武灵王

妻子

魏氏

魏国公主,信陵君魏无忌的姐姐

兄弟

赵章

安阳君

赵何

赵惠文王

赵豹

平阳君

人物评价

平原君赵胜风采过人,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评价他是“翩翩浊世之佳公子”。唐代历史学家司马贞也认为他是“翩翩公子,天下奇器”。

对于赵胜的品行和能力,很多人持肯定的态度。司马贞评价赵胜“笑姬从戮,义士增气”,意即斩掉嘲笑跛子的姬妾,吸引士人归附。西汉政治家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战国四公子“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认为,平原君能够联合有能力的人,纠正君主的错误,使国家消除了祸患,是辅助国家安定的能臣。“平原君之于赵,可谓辅矣。”也有人认为,正是赵胜的无能与错误导致赵国遭受重创,元气大伤。司马迁评价赵胜不识大体,“利令智昏”,相信了冯亭的花言巧语,才导致赵国“四十余万众”死于长平。北宋文学家苏辙认为,赵胜能够放下身段招揽贤能之人,只是为了一时的名声。他并不会为国家做长远的考虑。韩国冯亭以上党嫁祸赵国,赵胜因为贪心而劝赵孝成王收下上党,从而给赵国召来长平之祸。这都是因为“贵公子不知务之祸也。”不过也有人为平原君抱不平,三国时期蜀汉史学家谯周这样说:“长平之陷,乃赵王信间易将之咎,何怨平原受冯亭哉。”意即赵国在长平的惨败,都是因为赵王中了离间计,将大将廉颇换成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所导致的,不应该责怪平原君赵胜。

汉朝思想家扬雄对赵胜毫不赞赏,认为他是窃取国家权力的奸臣。他在《法言》中这样评价战国四公子:“或问’信陵、平原、孟尝、春申益乎?‘曰:‘上失其政,奸臣窃国命,何其益乎!’”

轶事典故

轶事

杀妾取信

赵胜家有座高楼面对着下边的民宅。民宅中经常出现一个跛子,一瘸一拐地外出打水。赵胜的一位美丽的姬妾住在楼上,有一次看到跛子打水的样子,哈哈大笑起来。第二天,跛子找到赵胜,请求赵胜杀掉耻笑他的姬妾。他认为,天下的读书人之所以不远千里归附到赵胜门下,是因为赵胜看重读书人。自己遭到不幸致残,赵胜的姬妾却嘲笑他。赵胜只有杀了姬妾,才能证明自己重视的是读书人,而非美色。最初赵胜觉得,因为一笑就杀了爱妾,实在不可思议,因此没有理会。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赵胜的门客陆续离开了一多半。赵胜非常困惑,不明白出了什么事。有门客告诉他,因为赵胜没有杀掉耻笑跛子的姬妾,大家都认为他看重美色而轻视读书人,所以就离开了。于是,赵胜斩下了妾室的头,亲自献给跛子,并向他道歉。此后,那些离开赵胜的门客又陆续回来了。

门客辩论

赵胜的门客中有一个叫做公孙龙的,他擅长辩论,赵胜尊他为座上宾。孔子的六世孙孔穿从鲁国来到赵国,与公孙龙辩论“人是否有三只耳朵”,公孙龙将孔穿驳斥得哑口无言。第二天孔穿见到平原君时,平原君问起他辩论的情况。孔穿回答说,公孙龙的辩论让人觉得自己真的能长出三只耳朵。可是论证三只耳朵又困难又虚假,论证两只耳朵又简单又真实。赵胜认为,孔穿的道理胜过言辞,公孙龙的言辞胜过道理,最后公孙龙肯定占不了上风。于是赵胜建议公孙龙以后不要再和孔穿辩论。阴阳家邹衍路过赵国,赵胜让他和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的观点。邹衍认为,辩论应该表明自己的观点,让别人理解,而不是让人更加困惑迷茫。这样才能让辩论胜者坚持自己的立场,而失败者也能得到正确的观点。如果只是用繁文缛节、巧言妙语来偷换概念,让别人认输才肯住口,实在不是君子风度。在座的人都为邹衍的这番言论叫好,此后,赵胜就冷落了公孙龙。

家人抗税

赵惠文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1年),赵国一个收田租的小官赵奢到赵胜家去收租税,赵胜的家人不肯交税。赵奢按照律法,处死了赵胜家中九名管事。赵胜非常恼怒,想要杀死赵奢。赵奢并不害怕,反而劝诫赵胜,如果纵容家人违法乱纪,国家的约束力就会削弱,国家也会因此变得衰弱,国民就无法享受安稳富贵的生活。相反,如果王公贵戚都带头守法,国家才会强大,做为贵族的赵胜才能够永享尊贵。赵胜认为赵奢言之有理,是个有见识的人,于是就将赵奢介绍给赵王。赵王派赵奢管理国家赋税,赵国的赋税得以顺利征收,国库充实了起来。

挽留信陵君

救下赵国后,魏无忌不敢再回魏国,留在赵国居住。魏无忌听说赵国有个高人名叫毛公,隐居在赌徒之中。还有个高人名叫薛公,隐居在酒肆之中。魏无忌想见见两人,便徒步前去拜访,同他们一起出游。赵胜听说后,不以为然。魏无忌很失望,认为赵胜瞧不起毛公和薛公,并不是真的礼贤下士。于是魏无忌整备行装,准备离开赵国。赵胜急忙前去请罪,魏无忌这才留下。

典故

盘散行汲

出自《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盘散行汲”从宋代起衍化为“步履蹒跚”,形容行走缓慢、脚步不稳的样子。

毛遂自荐

出自《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秦军包围邯郸,赵胜准备到楚国求救,门客毛遂自荐,要求一起去。到了楚国,赵胜未能说服楚王,毛遂按剑上前,陈述利害,说服楚王派兵救赵。后用“毛遂自荐”比喻自我推荐、自告奋勇。

脱颖而出

出自《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毛遂自荐跟随赵胜到楚国求救,赵胜说:“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意即毛遂在自己门下三年,自己都闻所未闻,如果真的有才华,就像锥子放在囊中,总会刺出来的,可见毛遂没什么特长。毛遂回答:“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意即如果赵胜把他放在囊中,他就会像锥子一样穿透皮囊,露出来了。“脱颖而出”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一旦有了机会,就会显露自己的本事。

一言九鼎

出自《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赵胜带着毛遂到了楚国,毛遂只用一席话就说服了楚王,立即答应出兵援赵。赵胜感叹道:“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后来,“一言九鼎”用来形容说话很有分量,或者说话很慎重,不会轻易更改。

三寸之舌

出自《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毛遂跟随赵胜去楚国求救,陈述利害,说服楚王派兵救赵,赵胜称赞毛遂道:“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后来用“三寸不烂之舌”形容能说会道。

墓葬

平原君赵胜死后葬于何处,不见正史记载,至今仍有争议。唐代李吉甫所著的《元和郡县志》中记载河东道洺州肥乡县“七国时属赵”“平原君墓在县东南七里”。至今,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元固乡西屯庄村西北有一座平原君墓,现存封土高2.5米,占地面积16平方米。1982年,平原君赵胜墓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赵胜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北护城河北岸也有一座平原君墓。明代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陵城区知县沈瑊发现此墓并立碑记述。《陵县志》中记载:“地并于赵,封公子胜于此。”中华民国24年的《陵县续志》中记述:“平原君墓,为本县有名古迹,旧志已叙及之,兹摄其影,以供好古者观赏。”此墓高4米,基底直径10余米。墓前立有“平原君墓”墓碑。20世纪70年代清淤护城河,墓前曾经出土一镇墓兽石雕磐虎。墓碑上“平原君”三字清晰可辨。目前该墓保存完好,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作品

诗词

  1. 唐代诗人高适在《邯郸少年行》中写道:“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2. 唐代诗人李贺在《浩歌》中写道:“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

  3. 唐代诗人王维在《夷门歌》中写道:“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4. 宋代诗人刘摰在《平原君》中写道:“徒称馆舍三千客,岂救长平百万军。焉在平原多得士,功名翻属信陵君。”

  5. 宋代诗人徐钧在《平原君》中写道:“谢躄虽云礼意恭,平生结客竟何功。 不知他日邯郸警,独有捐躯一李同。”

  6. 宋代诗人胡仲弓在《感兴》仲写道:“有丝不绣平原君,有金不铸钟子期。”

  7. 宋代诗人敖陶孙在《长歌行》中写道:“燕南氍毹藉地醉,千载一笑平原君。”

  8. 宋代诗人李廌在《同仲宝风雨中过德麟留宿以夜未央为韵分得未字》中写道:“

    惭愧平原君,客至列盏斝。”

  9. 元代诗人杨维桢在《平原君》中写道:“平原君,起朱楼。美人盈盈楼上居,蹒跚跛汲彼何叟,美人一笑蹒跚愁。门下士,引去不可留。高价千金值,千金不惜美人头。君不见帷中妇女观跛者,一笑五国生戈矛。”

  10. 明代进士刘黄裳在《邯郸行随张使君肖甫出猎》中写道:“海上惟怀鲁连子,城中还忆平原君。”

  11. 明末诗人高启在《读史·平原君》中写道:“朝歌长夜馆娃春,总为妖姬戮谏臣。何事邯郸贵公子,能因牴者杀佳人。”

  12. 明代文人唐肃在《送陶元庸》中写道:“不逢平原君,何须识黄祖。”

  13. 明代诗人刘炳在《邯郸行》中写道:“伤心却忆平原君,墓上牛羊踏荒草。”

影视

影视剧

上映时间

导演

演员(饰演赵胜)

《东周列国·战国篇》

1999

阎建钢

张继平

《吕不韦传奇》

2001

周晓文

智一桐

《西风烈》

2004

郑克洪

郭伟华

《虎符传奇》

2012

郭宝昌

贺生伟

《毛遂自荐》

2012

范建浍

吕晓禾

《大秦帝国之崛起》

2017

丁黑

刘乃艺

《大秦赋》

2020

延艺、顾其铭

刘乃艺

注释

[a]

相国,起源于春秋晋国,是战国时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

[b]

今河北省故城县西半屯镇附近

[c]

今山西省长治市

[d]

今山西省高平县

[e]

公孙龙提出的一个逻辑问题,即白马是不是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