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 ?—前235年),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人,战国时期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吕不韦的:人物生平、施政举措、著作与思想、人物评价、轶事典故、墓葬信息、艺术形象、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吕不韦

别名

吕子

所处时代

战国末年

出生时间

不详

去世时间

前235年

陵墓

吕不韦墓

封号

文信侯

代表作品

《吕氏春秋》

主要成就

灭东周国,设三川郡、太原郡,主持编撰《吕氏春秋》

主要官职

丞相、相国

简介

吕不韦早年在各地经商,家财丰厚。后到赵国邯郸做生意,遇到秦公子异人在此为质,便助其广交朋客,使其被立为秦国嫡子继承人。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吕不韦协助异人回到秦国,后异人被立为太子。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异人登上王位,封吕不韦为秦国丞相、文信侯,以河南洛阳十万户为封地。吕不韦为相期间,对内实行“德政”,对外采用武力征服,灭掉了东周,设立三川郡等,让秦国版图逐年扩大。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庄襄王去世,其子嬴政继位,尊吕不韦为相国,称其“仲父”。在辅佐秦王政管理朝政期间,吕不韦继续派兵征战各国,为秦始皇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吕不韦与秦王政生母之间的不伦关系,以及后来推荐门客嫪毐(lào ǎi)进宫侍奉太后,直接导致了最后被秦王政罢相,遣至封地河南。后秦王政担心吕不韦反叛,又写信让他搬到蜀地。吕不韦担心秦王政最后会诛杀自己,于秦王政十二年(前235年)喝毒酒自杀。

吕不韦为相期间还组织门下三千多食客编著了《吕氏春秋》一书,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集中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神核质。郭沫若称《吕氏春秋》“含有极大的政治上的意义,也含有极高的文化史上的价值”。后世对吕不韦的评价褒贬不一,在司马迁笔下吕不韦是一个徒有虚名而实无才德之人,而在郭沫若口中吕不韦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数的大政治家”。

人物生平

结交质子

吕不韦出生于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是韩国阳翟(今河南禹州)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贱买贵卖地做买卖,家中积累了上千金的财富。后来,吕不韦到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做生意,听说秦国公子异人在此为人质。异人是当时秦国太子安国君赢柱的儿子,因生母夏姬不受宠爱,异人从小不得父亲待见,后被送往赵国作为质子。因秦赵关系紧张,所以异人在赵国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

吕不韦见到异人后很是可怜他,同时也认为他“奇货可居”。于是,吕不韦前去游说异人,表示自己能光大异人的门庭。异人笑着拒绝了他,还让吕不韦先去光大他自己的门庭。吕不韦却直言,自己的门庭得靠异人的门庭光大才能光大。异人明白了吕不韦的意思,于是引他入座,与之深入交谈。吕不韦告诉异人,如今秦王年老,安国君现在是太子,而安国君又宠爱华阳夫人,但华阳夫人没有儿子;所以,能确立嫡系继承人的只有华阳夫人。如今,异人的兄弟有二十多人,对于排行居中,本就不受宠爱,又长期在赵国为质;假如秦王去世后,安国君成为新秦王,那时异人便没什么机会和那些与安国君朝夕相处的兄弟们争太子之位了。

异人听后也表示事实的确如此,询问吕不韦自己应该怎么做。吕不韦表示异人身上钱财不多,又客居赵国,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献给父母和结交宾客的。然后自称虽然家财不多,但请求异人同意他带上千金西去秦国,替异人孝敬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并设法让他们立异人为嫡子。异人听后,立马对吕不韦跪地叩头,并承诺如果吕不韦真能帮助自己,将来一朝登顶,定与吕不韦共享秦国。

谋立异人

吕不韦拿出五百金送给异人,作为异人的日常开销及结交宾客之用;又花五百金买了一些奇珍异宝,随身带着去秦国,求见华阳夫人的姐姐,请她把珍宝送给华阳夫人,并借机夸赞公子异人如何贤能聪明,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布天下,还称异人经常说自己把华阳夫人当作上天一样敬爱,日夜哭泣着思念太子和夫人。华阳夫人得知后非常高兴。

吕不韦又请华阳夫人的姐姐去做说客:如今夫人靠美貌受宠,年老色衰后便会失宠。眼下夫人得到了太子安国君的宠爱,但夫人没有儿子,不如趁早在诸公子中挑选一个贤能孝顺之人,立为嫡子后再认作儿子。这样一来,丈夫在世时夫人势大位尊;丈夫去世后,夫人所认下的儿子以嫡子身份继位为王,夫人便始终不会失势。如果夫人不趁着年轻貌美时为自己树立根基,等容颜不再,宠爱消散之时,即使想开口说一句话,也不会有机会。现在公子异人贤能,他自知排行居中,依照次序轮不到他做继承人,而且他的母亲也不得宠爱,所以自愿来依附夫人。如果夫人在此时能提拔异人成为嫡子,那夫人在秦国便能终生保持尊荣了。

华阳夫人听后深以为然,于是在侍奉安国君时便找了个机会,装作随意地讲起了在赵国当人质的异人非常贤能,来往的人们都称赞他。随后又哭着对太子说自己很幸运能进到太子的后宫,却不幸没有儿子,希望能把异人认作儿子立为嫡子,让自己后半生有个托付。安国君听后便同意了,还给华阳夫人刻了玉符,约定将异人立为嫡子继承人。

滞留赵国

安国君和华阳夫人随即派遣吕不韦返回赵国,辅助异人归秦。异人身份从质子变成嫡子,赵王不肯轻易放他回国。回到赵国的吕不韦便游说赵王,称异人如今已经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宠子,虽然异人的母亲不得宠,但安国君最宠幸的华阳夫人已经将异人认作儿子。如果赵国不肯放异人回秦,对赵国一点好处也没有;倘若赵国能送异人回秦,并附上厚礼,将来异人登上了王位,成为秦国之主,一定对赵国有好处。赵王听了吕不韦的一席话,便同意放异人回秦。

正当吕不韦与公子异人收拾行囊准备回秦之时,秦赵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致使吕不韦与异人无法返程,只得滞留赵国。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国将士在白起的带领下大胜赵国于长平,赵军四十万降卒全部被活埋。经此一役,赵国损失惨重,面对秦军的不断逼近,赵王改变主意,禁止异人回国。

吕不韦初到邯郸时便与一个美貌善舞的女子同居,后来得知该女子怀了身孕。异人到吕不韦家中喝酒时看到了这个女子,便喜欢上了她,于是趁着给吕不韦敬酒之时,便开口请吕不韦把该女子送给自己。吕不韦听后很生气,但一想到自己为了辅佐异人已经花光家财,就是想借异人获得财富地位,于是就把这个女子献给了异人。这个女人向异人隐瞒了怀孕一事,到足月时,生下了一个儿子。异人为孩子取名为政,随即也把女子立为了夫人。

入秦为相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赵国国都邯郸被王齮(yǐ)率领的秦军包围,情急之下,赵王想杀掉异人。吕不韦与异人一同谋划,花了六百斤黄金才使监视异人的赵国小吏答应放他们一马。吕不韦找准机会,带着异人逃到秦国的军队中,最后安全回到秦都咸阳。

回国后,吕不韦嘱咐异人穿上楚国服饰去拜见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本是楚国人,见异人此身打扮,很是喜欢,便给异人取名为“子楚”。在吕不韦与子楚回到秦国六年后,秦昭王去世,作为太子的安国君也顺理成章成了秦国新一任统治者,华阳夫人做了王后,而子楚则被立为太子。子楚成为太子后,赵国见此形势也只能送回子楚的夫人和儿子嬴政。

安国君在位仅一年便去世了,谥号孝文王。身为太子的子楚继位,是为庄襄王,华阳夫人被尊为华阳太后,子楚生母被尊为夏太后。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吕不韦被任命为大秦丞相,封为文信侯,并获得了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封地。

开疆扩土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与各诸侯国谋划攻秦,吕不韦亲自率军讨伐,成功灭掉了东周国,并将东周领土全部并入秦国版图。消灭东周的同时,吕不韦派出蒙骜(ào)攻打韩国(今河南省北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拿下了成皋(gāo)(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汜水镇)、荥(xíng)阳(今河南荥阳市),使秦国的国界达到魏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始置三川郡(今河南洛阳东北)。

秦庄襄王二年(前248年),吕不韦继续派蒙骜攻打赵国,平定了太原(今山西太原);继而攻打魏国,占领了高都(今山西晋城)和汲县(今河南卫辉西南);又攻打赵国,占领了赵三十七座城池。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秦派出王齮攻占韩国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区),设立了太原郡。同年,庄襄王便去世,其子嬴政继位,尊吕不韦为相国,称其为“仲父”。庄襄王去世后,年仅十三岁的秦王政便由“仲父”吕不韦辅佐,在秦王政亲政前,朝内大小事务几乎都是由吕不韦定夺。

从秦王政元年(前246年)开始,吕不韦继续派出蒙骜、王齮等大将攻打各国,连年攻城掠池,节节胜利,继续拓展秦国版图,意欲吞并天下。

招贤著书

此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都靠着礼贤下士招揽门客来争胜负,比高下。吕不韦认为以秦国的强大,在文化方面不能比其他诸侯国差。于是,他也开始招贤纳士,以礼厚待他们,以致门下食客达三千多人。当时各国还有许多明辨事理,善口辩、善为文的人,如荀况等人,他们的著作传遍了天下。于是,吕不韦让门客分别写下自己知道的所有事情,然后又把这些论著合起来统编裁订,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他认为书中已经包括了天地间自古至今的万事万物,于是称其为《吕氏春秋》。吕不韦还把这部书陈列在咸阳市场的大门外,并悬赏千金,邀请各诸侯国的游士宾客前来挑错,不管是谁,只要能增加或者删减一个字,便以千金奖励。

《吕氏春秋》整部书既有一定的政治主张,又有一定的组织体系。主要选取儒家、法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的部分学说,加以综合,构成一套政治主张,吕不韦准备用它来作为完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并作为新创建的统一王朝的施政纲要。

祸起后宫

秦王政继位之初,年纪尚幼,吕不韦与太后多有往来,私通不断。秦王政日渐长大,吕不韦担心东窗事发,便暗中找来嫪毐做门客。每当家里聚会,需要人表演杂技节目时,他便让嫪毐用生殖器挑着桐木车轮当众行走,并有意让太后听说此事,以此来引诱太后。果然,太后听说后,便想得到嫪毐。于是吕不韦就把嫪毐进献给了太后,并疏通执行宫刑的人,假意给嫪毐施了刑,拔去嫪毐的胡子、眉毛,让他在太后宫中做了宦官。太后和嫪毐私通后,对嫪毐喜爱有加,整日厮混在一起,不久太后便怀了孕。为了掩人耳目,太后假称占卜显示需要到宫外去躲避灾祸,于是搬到了雍县离宫中去住。嫪毐经常得到太后厚赏,还被封为长信侯,拥有山阳(今太行山东南)为封地,手握大权,又把汾西太原郡改为嫪国,家中奴仆多达几千人。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有人向秦王政告发嫪毐不是真正的宦官,并把他与太后私通,诞下两子的事情也一并抖了出来,还说嫪毐已经和太后商定好,等秦王政死后,就让他们的孩子继承王位。秦王政把此事交给了相关官员查办,得知了全部实情,相国吕不韦也牵涉其中。而嫪毐担心被秦王灭口,索性图谋叛乱,事败之后,被处以车裂之刑,陈尸示众,株连三族。秦王政当场杀掉了嫪毐与太后生下的两个儿子,并把太后迁逐到雍县的离宫去,所有嫪毐的门客也被抄家发配到蜀地。秦王政还想杀掉吕不韦,但因为他有拥立先王的功劳,加上众多宾客辩士的说情,也就没有再坚持杀他。

罢相自尽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十月,吕不韦虽逃过一死,但还是被秦王政罢去相国之位,被遣至封地河南洛阳。自从吕不韦迁到河南洛阳后,前去拜访问候他的诸侯宾客络绎不绝,这让秦王政担心吕不韦会叛乱,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吕不韦,问他对秦国有什么功劳,而秦国给他河南作为封地,让他享受十万户的食邑;问他跟秦国有什么亲,却能号称仲父;然后让吕不韦和他的家人搬到蜀地去。吕不韦感受到来自秦王的步步紧逼,害怕有一天被杀害,于秦王政十二年(前235年),自己饮鸩而死。

家臣悄悄将吕不韦安葬,秦王政下令,对于那些来吊唁吕不韦的家臣,若是来自三晋,则一律被驱逐出境;若是秦国本地人,俸禄在六百石以上的,则被削爵流放;俸禄在五百石以下的只判流放,不削爵。以后如嫪毐、吕不韦这类掌握国家权力却行事不循正道的人,都要没收财产,满门充奴。

施政举措

内政举措

吕不韦对国内主要实行“德政”,主要有大赦罪犯,奖赏先王时的功臣,对骨肉亲人大施德泽,对黎明百姓广布恩惠。此外,吕不韦还注重秦国名声的恢复,在消灭东周之后,却不绝其宗祀,他将东周君迁入阳人(今河南汝州市),以继续奉祀周朝的祭祀。他施行儒家里“兴灭国,继绝世”的政策,为自己树立了崇奉礼义的形象,也赢得了士人的好感。

此外,吕不韦也在为将来的统一治国方针而做准备。他组织三千门客,编撰了一部兼儒家、墨家、法家思想于一体的《吕氏春秋》,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共160篇,约二十万余字,几乎囊括了先秦时代各家学说和主张。

军事举措

吕不韦对国外的政治策略主要采取武攻。庄襄王在位三年期间,吕不韦派出秦国名将不断攻城略地,秦国版图日益扩大。待到秦王政登基之时,秦国已经向南吞并了巴、蜀、汉中,越过宛城占据郢(yǐng)都,并在那里设置了南郡;往北夺取了上郡以东、设有河东、太原、上党三郡;向东到达荥阳,灭掉二周,设置了三川郡。

著作与思想

主要著作

《吕氏春秋》

吕不韦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书中以道家思想为主,将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融为

一炉,故此被后世列入“杂家”体系。《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分别是《孟春纪》《仲春纪》《季春纪》《孟夏纪》《仲夏纪》《季夏纪》《孟秋纪》《仲秋纪》《季秋纪》《孟冬纪》《仲冬纪》《季冬纪》《有始览》《孝行览》《慎大览》《先识览》《审分览》《审应览》《离俗览》《侍君览》《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不苟论》《似顺论》《士容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其中涉及政治、哲学、史学、法学、伦理、教育、逻辑、语言、心理、音乐、艺术、军事、科技、情报、农业、体育、养生、生态环境、社会管理、商业观、人学等诸多方面的智慧大谋。

吕不韦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在秦国实施政策的理论化,也是为秦王政设计的治国纲领。该著作还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是后世研究先秦人文、历史的珍贵资料。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吕氏春秋》一书中的思想内容,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吕不韦的思想主张,在该著作中,详细陈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思想内容,对当时秦国的治理以及后世研究学习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思想主张

政治思想

《吕氏春秋》中政治思想包括民本思想、君道和臣道思想、德治和法治思想三个方面。关于民本思想,《吕氏春秋》强调君王治理好国家,首先要顺应民心;其次要实施仁政,施惠于民,做一个“利民”的君主;最后要保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君王不可失信于民,不可骄恣,要善于纳谏,用人得当,更加强调了人民、百姓在统一天下及治理中的地位。关于君道和臣道思想,《吕氏春秋》主张“君臣分工”。君主的任务在于按照事物的本性制定方针政策,发号施令;百官的职能在于具体的政务和事物,君主不必进行干预,二者分工明确。关于德治和法治思想,《吕氏春秋》强调君王要用道德来治理和统一的天下,要从历史经验和自然因顺两个方面为根据来实施“德治为先”,特别强调“德治”的意义,认为德、义是治理天下的根本。

经济思想

《吕氏春秋》中经济思想方面重点论述了农业思想,其中包括以农为本、农业发展观、生态农业观、农业灾害与荒政观、农业管理等,主要表现在独特浓厚的重农意识、“时宜”“地宜”思想、精耕细作之法等方面。《吕氏春秋》对农业资源保护规定也十分详细,称为“四时之禁”,即在规定的季节中,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止打鸟狩猎,禁止捕捞鱼鳖。这种思想正是尊重自然界中生物生存权的体现。书中还论述了各月的天象、地上万物的生长规律以及各月应作的农事、气候和环境保护事宜。

文化思想

《吕氏春秋》中文化思想主张对诸子百家的学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形成综合性的意识形态,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首先,人生活在天地间,应当顺应天性、劳动锻炼、调节精神和饮食起居来延年益寿;其次,肯定了人的欲望正当性和合理性;最后,注重个体的社会价值,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除此以外,还有实行尊重人才、奖励学问、尊师重道、重视文化传统和遗产等文化政策。

教育思想

《吕氏春秋》中教育思想首先强调了教育的目的,肯定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反复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不仅要学习,还要给自己定个目标,学习要有紧迫感,这样才能快速地学习好。同时,《吕氏春秋》里也讲到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还有个人的才智很难十全十美,所学的知识亦十分有限,要借别人所长,补自己之短,才能获益更多、更快。针对特殊的人群,应当采用特殊的教学方式,这也充分肯定了个体差异的存在。

军事思想

《吕氏春秋》中首先肯定了战争的必要性、攻伐的合理性,其次认为在战略上依靠政治的威力不战而胜才是最好的。关于战争的性质,主张为了正义而发起战争,强调义战和不义战争的区别 ,并且把战争手段和战争的正义性联系起来。在用兵策略上,主张提前加强战备与操练,出兵前要谋划周祥;作战时要有勇有谋,同时行动要果断迅速,给敌人出其不意的打击;外攻与内攻并用,攻城与攻心结合。治军上提出了义、智、勇三个根本,指出治军首先要取信于民,其次还要用智慧使敌国之民“归之若流水”。《吕氏春秋》的这些军事思想和理论是吕不韦和他的宾客们对战争经验的总结,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争的本质,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对于后来的兼并战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人物评价

汉朝史家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写到:“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由此看出,司马迁将吕不韦评价为孔子笔下的“闻”者,即徒有虚名而实无才德之人。

唐代史学家、宏文馆学士司马贞用四十个字评价了吕不韦的一生,即:“不韦钓奇,委质子楚。华阳立嗣,邯郸献女。及封河南,乃号仲父。徙蜀惩谤,悬金作语。筹策既成,富贵斯取。”

南朝时期史学家裴骃(yīn)在《史记集解》中称吕不韦是善于用花言巧语进行谄媚、讨好的人。

清朝学者李景星在《史记评议》中说“吕不韦是千古第一奸商,尊莫尊于帝王,而帝王被其贩卖;荣莫荣于著作,而著作被其贩卖”,也就是说吕不韦是千古第一奸商,帝王、名著都可以被当作货物,被其用来贩卖。

清朝学者牛运震在《史记评注》中说“不韦一生,全是贾贩作用。”

近代学者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一文中,称吕不韦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有数的大政治家, 但他在生前不幸被迫害而自杀, 在死后又为一些莫须有的事迹所掩盖。

轶事典故

奇货可居

吕不韦到邯郸做生意,遇到了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当时秦、赵两国关系紧张,异人在赵国的日子并不好过。吕不韦见此,立马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从商人视角来看,异人作为秦国王室子孙,倒是一件十分稀奇的宝贝,如果现在保存下来,以后一定可以卖个好价钱,于是脱口而出:“此奇货可居。”

吕不韦回到家问父亲,农民种田能获利多少倍,商人贩卖珠宝又能获利多少倍。吕不韦父亲说农民种田可获利十倍,商人贩卖珠宝可获利百倍。吕不韦又问,要是能拥立一个国家的君主能获利多少倍。父亲却说无数倍。吕不韦听后,对父亲说,如今老百姓们努力耕田劳作,尚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如果现在建立一个国家,拥立一位君主,把一个国家的君主买到手,那么荣华富贵可泽及后世,我愿意去办成这件事。此后,吕不韦便开始为子楚谋划,最后把子楚推上了王位。

一字千金

公元前221年前后,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了杂家著作《吕氏春秋》(又名《吕览》),著作完成后,吕不韦把这部书陈列在咸阳市场的大门外,并悬赏千金,邀请各诸侯国的能人志士前来挑错、修改,但凡有人能对该部书中的内容增加或删减一个字,就把这千金都送给他。

墓葬信息

吕不韦墓

吕不韦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西首阳山镇南蔡庄公社大冢头村东头,土冢高大,解放前曾作为区、乡政府的办公室,土冢上面还建有厢房、礼堂、办公室、伙房、岗楼、门洞等数十间瓦房,1981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 《东周列国志》,作者蔡元放 、冯梦龙,讲史小说,叙写了从西周结束(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共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书中从第九十九回到第一百四回详细描述了吕不韦的一生经历与主要事迹。本书最新典藏版于202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全套书共6册11卷,约500万字,是一部描述秦国兴亡生灭过程的长卷历史小说。书中对吕不韦在秦国为相期间的事迹做了详细的描述,该书于2008年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影视形象

年份

类型

影视名

饰演者

1986年

电视剧

《秦始皇》

王伟

1998年

电影

《荆轲刺秦王》

陈凯歌

2001年

电视剧

《宰相小甘罗》

吕良伟

2001年

电视剧

《吕不韦传奇》

张铁林

2001年

电视剧

《寻秦记》

郭锋

2004年

电视剧

《荆轲传奇》

张铁林

2007年

电视剧

《秦始皇》

高明

2017年

电视剧

《秦时丽人明月心》

李强

2018年

电视剧

《皓镧传》

聂远

2018年

电影

《刺客荣耀—荆轲》

张春仲

2020年

电视剧

《大秦赋》

段奕宏

注释

[a]

王齮(yǐ):又作王龁(hé),秦国名将,在攻取韩、赵时立有大功。

[b]

蒙骜:秦国名将,原为齐国人。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皇四代,官至上卿。在灭韩、魏过程中立有大功。

[c]

荀况:即荀子(前340年-前245年),名况,字卿,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战国晚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