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求,字子有(因此也称冉有),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22年(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和冉雍(字仲弓)、冉耕(字伯牛)同一宗族、同为孔门弟子。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冉求的:孔门受教、从政事迹、人物评价、后世纪念、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冉求

子有

别名

冉有

所处时代

春秋末期

籍贯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黄垓镇

出生时间

公元前522年

去世时间

不详

追封

徐侯、彭城公、徐公、先贤冉子

主要成就

鲁国“用田赋”改革;孔门“十哲”之一

主要官职

季氏宰(管家)

任职开始时间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

简介

冉求多才多艺,是孔门七十七位“异能之士”之一,以长于政务而闻名。相较其他孔门弟子,冉求热心功名、追求实干,不太重视礼乐仁德,政治主张和孔子多有分歧。冉求被鲁国季孙家族重用,曾指挥鲁国左军挫败齐国的进攻,并借机说服季康子把孔子接回鲁国。

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冉求被诏为“十哲”之一,配享于孔庙。

孔门受教

冉求和冉雍(字仲弓)、冉耕(字伯牛)同一宗族、同为孔门弟子。因冉雍之父为“贱人”推断,冉求出身寒门。

冉求是孔子极为亲近的弟子之一。孔子离开鲁国、前往卫国时,冉求亲为孔子驾车。

冉求在和孔子及孔门弟子的交往事迹中,表现出温和谦恭、体贴他人、重情重义的性格,以及志在从政、轻视礼乐的倾向。

家境富裕的子华(公西赤)出使齐国时,冉求送粮食来接济子华的母亲,孔子批评冉求,认为子华已经很富有了,穷人才更值得救济。

孔子的朋友伯高死于卫国,孔子派子张(颛孙师)前去吊唁。冉求有当时恰巧在卫国,便赶在子张之前以孔子的名义吊唁了,这又被孔子视为失礼之举。

冉求和子路(仲由)分别问过孔子“做事情是否应该立刻行动”,孔子对冉求说“应该”,却对子路说“不应该”。子华对此表示困惑,孔子的解释是:冉求谦让谨慎、子路争强好胜,因此要给予他们不同的引导。

孔子在卫国时,冉求请教如何治理民众,孔子回答应该先让百姓富足,再教化他们。

孔子询问冉求的志向,冉求表示他能用三年让一个小国富裕起来,但做不好礼乐教化的事情。

冉求曾以“力不足”为由,向孔子提出退学,孔子则批评他画地为牢、不思进取。

冉求

从政事迹

孔子就任鲁国司寇期间,推行以孝治国、慎用刑罚的政策,冉求向老师汇报了季孙族人的反对之声,由此可以推断冉求很早就和季孙家族有所往来。冉求也因而在孔门周游列国期间,被季孙家族召回鲁国、聘为家宰。

《韩诗外传》记载,鲁哀公向冉求请教“人是否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成为君子”这一问题。冉求旁征博引,举出子路、子贡两位师兄弟出身贫贱却扬名诸侯的例子,还援引百里奚、姜太公等古代先贤的事迹,论证了“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哀公听后很高兴,表示自己愿意向冉求学习。

季康子僭越礼制,打算前往泰山祭祀。孔子让冉求阻止,冉求却坦白说做不到,令孔子悲愤不已。

季康子打算攻占鲁国附庸国颛臾,子路、冉求师兄弟前去禀告孔子。孔子认为不应攻打颛臾。冉求说这完全是季康子的决策,但孔子批评冉求不能帮主人持危扶颠,本身就是失职。冉求再次辩解说颛臾会威胁季孙家族的封地费邑,孔子又批评他忘记孔门以德服人的教诲,并指出季康子这么做只是为了削弱国君权势。

抵御齐国

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春季,齐国大夫国书、高无丕率军攻打鲁国。把持鲁国的季孙、孟孙、叔孙三大贵族既不愿意为国效力,也彼此不信任对方。冉求巧妙地警醒、讥讽他们,使得三家联手,前往鲁国近郊御敌。在鲁国军纪涣散、军心不齐、右军溃败的逆境下,冉求率领七千名甲士和三百名亲兵组成的左军,持矛杀入齐国军阵,斩杀齐国甲士八十,赶走齐国入侵。冉求请求追击,但季康子不答应。孔子评价冉求这一仗打得合乎道义。

战后,季康子询问冉求从哪里学得的指挥战斗,冉求说自己的老师孔子文武兼修,自己只不过学了一点皮毛。季康子很高兴,把孔子请回国。

改革税制

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季康子想要实施按田亩征税的改革政策,派冉求询问孔子的意见。孔子没有公开回答冉求,但又在私下里指责季康子贪得无厌、破坏礼教,建议采纳征税更微薄的“丘赋”。季康子坚持己见,在第二年(鲁哀公十二年)春季,推行新税制。农民的负担加重了,季孙家族的收入却成倍增加。为此,孔子声讨冉求,公然与其决裂。

人物评价

古代评价

正面评价

孔子在《论语·先进》指出孔门弟子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领域的十位佼佼者,冉求和子路一同以政事著称。孔子还将“冉求之艺”作为达到“成人”境地的重要条件。

季康子问孔子冉求有没有仁德,孔子回答冉求擅长管理军事、经济,但不好说他有没有仁德。季康子又问子路有没有仁德,孔子回答“和冉求一样”。朱熹认为,孔子对“仁”一字十分看重,不会轻易评判别人“仁”还是“不仁”,因此孔子并非贬斥冉求、子路。

季孙氏族人季子然让孔子评价子路、冉求,孔子认为这两人距离“用仁德辅佐君主”的境界还有些距离,但绝不会失去底线、沦为乱臣贼子。

孔门弟子子贡(端木赐)赞美冉求仁慈博爱、学识广博、学习刻苦,还提到孔子对冉求的仕途寄以厚望。

《韩诗外传》把冉求、子路作为贤臣的代表,认为是他们的辅佐才使得无道的季孙氏免于灭亡。

负面评价

冉求帮助本就“富于周公”的季孙家族改革赋税制度,孔子评价:冉求这样做已经不能算作他的学生了,孔门弟子应该敲锣打鼓地声讨他。

孟子也严厉批判冉求,认为他让季孙家族的赋税收入翻了倍,是助纣为虐,背离了孔子的仁政思想,罪孽深重。

现代评价

中山大学的韩中谊在《政治生态中的君子——从孔子与冉有为政思想的分歧看孔子之惑》中指出,冉求是诸多孔子得意门生中参政事迹最丰富的,他本着理性务实的态度,不得不拒绝孔子美好的政治理想,尽管其主季康子存在无道之举,冉求实际上在更大的程度上维护了民众的利益。

台湾学者刘国平在《衰世中的鲁国柱石——冉有新论》中,高度赞扬了冉求的文韬武略。为了在乱世中有所作为,冉求留在体制内改革,保障了孔子去世后的十余年间鲁国平安无事,堪称柱石。仅从《论语》出发,并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冉求。

上海交通大学的张凯在《以战止战:孔门弟子救鲁以存义》中,称赞冉求抵御齐国侵略,表现了“大无畏的精神和卓越的智慧”,是无私报国的表现。

曲阜师范大学的孔宾在《孔子弟子与鲁国政治》中指出,冉求是孔门中典型的“事功派弟子”。他虽然政绩斐然,但过于迷信权势、忽视道德,将社会变革寄希望于季孙氏这样的宗法贵族。无论是保家卫国还是对外侵略,冉求的根本目的是支持季孙氏,因而最终沦为“季氏手中对外征战、对内压迫的政治工具”“儒家集团的叛逆者”,和孔子在政治立场上存在不可调和的根本分歧。

南京师范大学的李如密在《冉有:孔门中多才多艺、擅长理财的弟子》中则认为,冉求兼备突出的优点和缺点,孔子对冉求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批评教育,但似乎并未执行“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这样逐出师门的责罚,否则冉求就不会位列“政事”的得意门生了。

后世纪念

唐代,诏冉求为“十哲”之一,配享于孔庙,后又追封冉求“徐侯”。宋代,封冉求为“彭城公”“徐公”。明代,改称冉求为“先贤冉子”。

冉求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黄垓镇是冉求故里。当地有冉子祠,明代曾出土唐贞观年间所立“冉子徐候墓碑”。冉子祠在明、清、新中国有过重修。近年来,黄垓镇依托“冉子文化”和冉子祠,推进冉子博物馆、冉子文化公园、冉子商业街、冉子文化广场等文娱设施的建设。

注释

[a]

孔子为鲁司寇,有父子讼者,孔子拘之,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孔子舍之。季孙闻之不说,曰:是老也欺予。语予曰:为国家必以孝。今杀一人以戮不孝。又舍之。冉子以告,孔子慨然叹曰:呜呼!上失之,下杀之,其可乎?不教其民而听其讼,杀不辜也。

[b]

《孔子家语》记载为“戈”而非“矛”。

[c]

童书业:鲁僖公十五年,晋作“爰田”和“州兵”;成公元年,鲁作“丘甲”;昭公四年,郑作“丘赋”;哀公十二年,鲁用“田赋”;其事虽都不可详考,大抵都是一种增加军赋的制度,这使人民的负担格外加重了。

[d]

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季氏为无道,僭天子,舞八佾,旅泰山以雍彻。孔子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然不亡者,以冉有、季路为宰臣也。故曰:有谔谔争臣者,其国昌;有默默谀臣者,其国亡。

[e]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f]

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