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平假名:あくたがわりゅうのすけ,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日本作家。出生于东京,号“柳川隆之介”“澄江堂主人”“寿陵余子”,俳号“我鬼”。原姓新原,后被舅父芥川道章收养,因此易姓芥川。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芥川龙之介的:人物生平、人物关系、作品、文学论争、成就影响、人物评价、后世纪念、人物逸闻、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芥川龙之介

别名

柳川隆之介、澄江堂主人、寿陵余子、我鬼

国籍

日本

性别

出生地

东京都

出生国家

日本

出生日期

1892.3.1

去世日期

1927.7.24

职业

作家

代表作品

《鼻子》《罗生门》《竹林中》《地狱变》等

毕业院校

东京帝国大学

配偶

塚本文

子女

芥川比吕志、芥川多加志、芥川也寸志

简介

芥川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很早就接触中日古典文学。学生时代的芥川成绩优异,1913年他考入东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前身)英文系,大学期间与菊池宽、久米正雄等人两次复刊《新思潮》,由此踏上文学创作道路,也因此被称为“新思潮派”作家。大学毕业后,芥川进入海军机关学校担任英语教官,但很快辞职进入大阪每日新闻社专心写作。1919年,他与塚本文结婚,并在次年生下长子比吕志。1921年,芥川以大阪每日新闻社海外视察员的身份前往中国,游历了多个城市并会见了许多中国名人,此次旅行成为他后来创作《中国游记》的基础。从中国回来后,芥川的健康开始恶化,并影响了他的创作。1927年7月24日,35岁的芥川龙之介在家中服用安眠药自杀,在他留给妻子及友人的遗书中记载了自己的自杀动机是“对未来只有隐约的不安”。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近150篇短篇小说、55篇小品文、66篇随笔,以及大量的评论、游记、札记、诗歌等。代表作有《罗生门》《鼻子》《山药粥》《竹林中》《戏作三昧》《地狱变》等。芥川龙之介在日本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夏目漱石、森鸥外被认为是日本近代文学的三大家。1935年,在其自杀去世8年后,其好友文艺春秋社长菊池宽为纪念他,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芥川奖,该奖项现在是日本文坛重要的文学奖之一。

人物生平

出生

芥川龙之介(以下简称芥川)于1892年3月1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市京桥区入船町(现中央区明石町)。生父是新原敏三,从事牛奶榨取贩卖业,生母名福。芥川有两位姐姐,名字是初和久。芥川出生数月后,生母突然精神失常,因此芥川被送到外祖家芥川家寄养。

芥川家在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时是世代担任掌管茶道的官吏之家,家中文艺氛围浓厚。芥川在其短文《来自喜爱文学的家庭》中介绍过,养父芥川道章兴趣广泛,对围棋、盆栽、俳句等日本传统文化都有所涉猎,养母俦(原名细目俦)知晓很多古老传说故事。此外,家中还有姨妈蕗(生母的姐姐,一生未嫁)照顾他,芥川长得跟她最像,性格也相似,芥川甚至说,如果没有这位姨妈,不知道会不会有后来的他。芥川的养父母、姨妈都非常喜欢文学,这影响了芥川后来走上文学的道路。

学生时代

1898年,芥川入读东京江东寻常小学,开始涉猎《八犬传》《西游记》《水浒传》,以及式亭三马、十返舍一九、近松门左卫门等人的作品。1902年,芥川的生母故去。对于生母,芥川在《点鬼簿 》中写道:“我跟母亲感情疏远,从未感觉到她是自己的母亲。”1904年,芥川正式入籍芥川家,与舅父芥川道章结成养父子关系。

1905年,芥川从江东寻常小学毕业,入读府立第三中学。在府立第三中学期间,他与同学发行过传阅杂志,发表过作品《不自欺记》、长篇史论《义仲论》等,喜欢历史和文学读物,并且与山本喜誉司结成好友,时常造访山本家,并邂逅了日后的妻子塚本文(山本喜誉司姐姐的女儿)。1910年,芥川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同年进入第一高等学校学习。

芥川龙之介

在第一高等学校期间,芥川结识了菊池宽、久米正雄、佐野文夫等人。第一高等学校是住宿制,但芥川一直无法适应宿舍集体生活,一到周末就迫不及待回家。这期间,他开始广泛涉猎各种图书,沉浸于文学、哲学类书籍,创作了许多短歌作品。1913年,芥川以第二名的成绩从第一高等学校毕业,同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前身)英文系。

1914年,芥川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人复刊《新思潮》(第三次复刊),发表了处女作《老年》和戏作《青年与死》,并翻译与介绍一些外国文学作品,比如阿纳托尔·法郎士的《巴尔萨泽》等。同年,芥川同青山高等女学院英文系的吉田弥生交往,系其初恋,但由于家人的强烈反对而分手。1915年,发表了《罗生门》《湖南的扇子》《假面丑八怪》,并拜入夏目漱石的门下。1916年,与同学一起第四次复刊《新思潮》,在创刊号上发表了《鼻子》并得到了夏目漱石的称赞。

职业作家

1916年,芥川以第二名的成绩从东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前身)毕业,进入海军机关学校担任教官,负责英语教学。这一年,芥川除了《鼻子》以外,还创作了《孤独地狱》《酒虫》《野吕松人偶》《山药粥》《手绢》《烟草与恶魔》等作品。

1917年3月,芥川辞去海军机关学校的职务,进入大阪每日新闻社,专心创作。1919年3月12日,芥川与塚本文结婚,次年,长子比吕志出生。

1921年3月,芥川以大阪每日新闻社海外视察员的身份到访中国,刚到上海就患上了干性胸膜炎,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约三周时间。之后,他从上海出发,游历了杭州、苏州、扬州、南京、九江、汉口、长沙、洛阳、北京、大同、天津、沈阳等地,后经朝鲜回到日本。在中国期间,芥川曾与辜鸿铭、章太炎、郑孝胥、胡适等名人会面。芥川以此次中国之行为基础,接连创作了《上海游记》《江南游记》《长江游记》《北京日记抄》《杂信一束》,后来,这些游记集结出版为《中国游记》。

1922年,芥川发表了《手推车》和《竹林中》,同时出版了随笔集《点心》。不过,从中国回来后芥川的身体就每况愈下,被神经衰弱、胃痉挛、心悸等疾病困扰,因此芥川不得不经常停笔休养。同年,他的次子多加志出生。次年,芥川开始在《文艺春秋》连载《侏儒警语》,并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春服》。1925年,他的第三个儿子也寸志出生了,然而芥川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导致创作量也为之减少,只有《大导寺辅的半生》等为数不多的作品问世。1926年,为治疗肠胃病、神经衰弱、失眠等疾病,芥川搬迁至神奈川县鹄沼休养。

芥川龙之介

自杀身亡

1927年,芥川35岁,这一年对于芥川来说是个多事之秋。1月,他的姐夫因涉嫌纵火烧毁房屋以骗取保险金而卧轨自杀。为了处理善后事宜和照顾遗孤,芥川不得不四处奔波。4月,芥川以《文艺性的,太过文艺性的》为题,与谷崎润一郎展开了一场文学争论。同时,在同一个月,芥川和他的秘书平松麻素子一起在帝国宾馆尝试自杀殉情,但未遂。7月24日,芥川在家中服用安眠药自杀,在他留给妻子及友人的遗书中记载了自己的自杀动机是“对未来只有隐约的不安”。去世后,芥川被葬于东京都丰岛区巢鸭的慈眼寺。

人物关系

生父:新原敏三

生母:新原福(原名:芥川福)

继母:新原冬(原名:芥川冬,福的妹妹)

大姐:新原初(夭折)

二姐:新原久

弟弟:新原得二(异母弟)

养父:芥川道章

养母:芥川俦(原名:细目俦,细目香以的侄女)

姨妈:芥川蕗(生母的姐姐,一生未嫁)

妻子:芥川文(原名:塚本文)

儿女:长子芥川比吕志(演员)、次子芥川多加志(1945年死于缅甸战场)、三子芥川也寸志(作曲家)

作品

题材

以题材论,芥川的作品可分为历史与现实两大类,前期以历史题材为主,后期转向现实题材。

历史题材小说又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取材于日本古代文学作品的“王朝物语”,比如《罗生门》《鼻子》均取材于《今昔物语集》。二是取材于天主教的“切利支丹物(即天主教物语),例如《奉教人之死》《烟草与恶魔》《众神的微笑》等。三是描写江户时代人和事的“江户时代物语”,代表作有《大石内藏助的某日》《戏作三昧》等。四是以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为背景的“明治开化期物语”,作品有《开化的杀人》《阿富的贞操》《舞会》等。五是取材于中国古代传奇故事的“中国物语”,作品有取材于《聊斋志异》的《酒虫》《仙人》,取材于唐代传奇《枕中记》的《黄粱梦》,以及取材于其它方面的《杜子春》《秋山图》等。

现实题材作品主要有《手绢》《蜜柑》《矿车》《一块地》《将军》《玄鹤山房》《海市蜃楼》《河童》《齿轮》《一个傻瓜的一生》等。其中《齿轮》和《一个傻瓜的一生》具有明显的自传性质,从中不难窥见芥川自杀前的精神状态及自杀的原因。总体而言,现实题材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逊色于历史题材作品。

主题思想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题材,芥川的作品,始终贯彻两条主线。一是探索人性,揭露、揶揄和鞭挞人性中的“恶”。第二条主线则是艺术至上主义。

芥川的多部作品都描绘了人性阴暗面,将焦点集中在人类的利己主义方面。对于人性的自私本质进行揭示和批判是芥川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例如,在《罗生门》中他讲了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沦落为强盗的故事,揭示了人的善恶取决于人的境遇,为生存而损害他人的利己主义,《鼻子》则通过主角鼻子前后的变化,展现了旁观者的自私心理,揭示了当不幸者的不幸消失后,旁人丧失了原本的优越感,他们的同情心也紧跟着消失,甚至转变为敌意的阴暗心理,《蜘蛛丝》则描述了绝对的自私行为,《地狱变》则揭示了艺术至上主义者的利己主义等等。

《地狱变》《戏作三昧》等则是阐释芥川艺术至上理念的重要作品。《地狱变》描写画师良秀奉某贵族之命在屏风上绘制一幅地狱图。为了追求艺术的完美,良秀表示不见人间惨象,难以描摹地狱图景。于是贵族答应为他制造一个人间惨象,命令将一个侍女绑在牛车上活活烧死。然而这位侍女不是别人,正是在贵族府里做侍女的良秀的女儿。良秀却亲眼看着女儿活活烧死,沉浸于创作中。一个月后,他交出了一幅杰作,并在第二天自杀。

创作特点

芥川的创作特点之一是“主题”先行,然后为了将主题以强有力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而选择异常事件。因为是异常事件,就不能把场景设定在当时的日本,不然读者会觉得不自然,因此他时常把时空背景设定在古代日本或日本以外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芥川创作了大量历史题材小说,且小说情节大都离奇古怪、不可思议,这又是芥川小说的另一个特色。此外,芥川的历史题材小说并非旨在再现历史,而是要表现他所选定的主题,目的在于借古喻今,针砭时弊,臧否人物,借助作品中的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芥川在文学表达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他的文笔细腻,构思巧妙,重视人物的心理刻画和语言表现力,这些都是他作品的显著特点。除此之外,芥川的作品还贯穿着一种理性精神,即较少流露主观感情,对作品中的事件和人物持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不作主观评判。他通过客观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变化和心理活动,展现出复杂的人性和社会问题,让读者自行思考和评价。

作品列表

年份

作品

1914

《老年》

《青年与死》

1915

《罗生门》

《湖南的扇子》

《假面丑八怪》

1916

《鼻子》

《孤独地狱》

《父亲》

《虱子》

《酒虫》

《仙人》

《野吕松人偶》

《猴子》

《扬帆起航》

《烟管》

《烟草与恶魔》

《山药粥》

《手绢》

1917

《MENSURA  ZoILI》

《浪迹天涯的犹太人》

《戏作三昧》

《运气》

《道祖问答》

《尾形了斋备忘录》

《忠义》

《大石内藏助的某日》

《两封信件》

《偷盗》

1918

《蜘蛛丝》

《地狱变》

《邪宗门》

《奉教人之死》

《枯野抄》

《西乡隆盛》

《袈裟与盛远》

《世之助的故事》

《开化的杀人》

《鲁西埃尔》

1919

《狗与笛子》

《圣・克利斯朵夫传》

《毛利先生》

《文友旧事》

《蜜柑》

《沼泽地》

《于连·吉助》

《路上》

《疑惑》

《妖婆》

《龙》

1920

《舞会》

《魔术》

《灵鼠神偷次郎吉》

《尾生之信》

《秋》

《大葱》

《复仇之旅》

《黑衣圣母》

《南京的基督》

《弃儿》

《影子》

《阿律和孩子们》

《杜子春》

1921

《火神阿耆尼》

《秋山图》

《山鹬》

《奇异的重逢》

《奇妙的故事》

《奇遇》

《往生画卷》

《上海游记》

《母亲》

《好色》

1922

《竹林中》

《诸神的微笑》

《俊宽》

《江南游记》

《阿富的贞操》

《百合》

《将军》

《报恩记》

《斗车》

《鱼市的河岸》

《阿吟》

《六宫宫主》

1923

《侏儒警语》

《无产阶级文艺之可否》

《偶人》

《两个小町》

《志野》

《漱石山房之冬》

《猿蟹大战》

《孩儿的病》

《鞠躬》

《芭蕉杂记》

《三件珍宝》

《雏》

《忍野》

《“小儿乖乖——”》

《保吉的手记》

1924

《一块地》

《丝女纪事》

《神秘的岛屿》

《三右卫门的罪过》

《传吉报仇》

《金将军》

《来自第四丈夫的信》

《一篇恋爱小说》

《文章》

《寒意》

《少年》

《一封旧信》

《桃太郎》

《十元纸币》

1925

《大导寺信辅的半生》

《早春》

《马腿》

《春天》

《温泉来信》

《海边》

《尼提》

《死后》

1926

《点鬼簿》

《年末一日》

《湖南的扇子》

《追忆》

《卡门》

《春天的夜晚》

1927

《玄鹤山房》

《河童》

《他》

《他  之二》

《悠悠庄》

《诱惑》

《海市蜃楼》

《三个疑问》

《胤子的烦心事》

《本所和两国》

《古千屋》

《冬天》

《信》

《三扇窗子》

《浅草公园》

《文艺的,过于文艺的》

《续文艺的,过于文艺的》

《续芭蕉杂记》

《暗中问答》

《十根针》

《齿轮》

《一个傻瓜的一生》

《西方之人》

《续西方之人》

参考来源:

文学论争

阶级艺术论争

阶级艺术论争是二十世纪前期在日本发生的文学论争,是以本间久雄、大杉荣、加藤一夫、中野秀人和平林初之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阵营和以菊池宽、久米正雄和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纯文学阵营之间的较量。

二十世纪十年代后期,无产阶级文学阵营指出第四阶级的文学才是当下最重要的艺术。到了二十年代后,无产阶级文学家更是认为无产阶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无产阶级文化优于资产阶级文化,肯定艺术具有阶级性。对此,芥川龙之介在《无产阶级文艺之可否》一文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芥川认为文艺当然难免和政治发生关系,实际上,许多名作的声誉一半要归功于各种政治原因。他指出,如果有人不相信这一点,可以看看雨果的受欢迎程度。但他反对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文艺才能促进人类进步”的观点,强调无论是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失去精神自由。

与谷崎润一郎的论争

芥川和谷崎润一郎在1927年时就小说的艺术价值论发生过论争。这场争论始于1927年2月芥川在新潮合评会上的发言。在那次会议上,芥川评论了谷崎润一郎的创作,认为"谷崎氏过于强调情节的趣味性,有华而不实的倾向。”芥川认为谷崎润一郎的小说,多数建立在奇特情节的基础之上。谷崎润一郎对此回应道:“如果排除了情节的趣味性,等于放弃了小说这种形式所拥有的特权。”此后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反驳芥川,而芥川也写了《文艺的,过于文艺的》等一系列文章回应了谷崎润一郎。谷崎润一郎的观点是小说不能预设规则,不必注重故事的情节,而应注重情节的趣味性、愉悦性,小说有趣味性就有艺术价值,没有趣味性就没有艺术价值,而芥川认为没有故事情节的小说,自然只写身边的琐事,这不是小说,起码不是最上乘的小说。两人的争论因芥川突然自杀而终止。

成就影响

芥川龙之介在日本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夏目漱石、森鸥外并称为日本近代文学的三大家。他发展了日本的短篇小说文学类型,借鉴和吸收了西方现代小说的结构样式,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打破了日本当时流行的“私小说”单一、消极的写实性创作模式,强化了虚构元素的运用,在现代日本文学中建立起独自的创作方法和文学地位。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国民作家之一。村上春树认为:“若从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家中投票选出十位‘国民作家’,那么芥川毫无疑问占有一席。以私见言之,除了芥川,这张名单还将列出夏目漱石、森鸥外、岛崎藤村、志贺直哉、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尽管不能明确断言,太宰治、三岛由纪夫大约尾随其后。夏目漱石无疑居首。弄得好,芥川可能跻身前五。如此列出九人,往下一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来。”

1950年,日本导演黑泽明将芥川的作品《竹林中》与《罗生门》合二为一,改编成电影《罗生门》。这部电影后来荣获1951 年意大利威尼斯影展的金狮奖和1952年美国影艺学院的最佳外语片奖,使日本电影走向世界。此后罗生门一词更是成为华语地区对于扑朔迷离的、各方说法不一的事件的代名词。

人物评价

关于芥川龙之介,吉田精一评论道:“他(芥川)的文学可以看作是大正时期小市民知识阶层的良心、感觉、神经、趣味等经提纯而获得的结晶。他的创作是他学识与才华的化身。”

中村真一郎指出:“芥川作品的一大魅力在于对人复杂的情感思想的描写。”并盛誉他的文学作品“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开拓了一个不曾有过的领域”。芥川的作品即使是放到今天来看,也仍旧能引发人们对社会、对人性的反思。

村上春树曾说:“在我看来,芥川文学的魅力首先是其文笔好,行文考究。至少就作为经典留下来的第一档次作品来 说,其行文之美,令人百读不厌。”他还说:“行文圆融无碍,如 生命体一般进退自如。遣词造句自然优美,水到渠成。芥川深有教养,年轻时即精通外语和汉文,现代作家用之不竭那样的优雅绮丽的语言由他信手拈来,自由驱使,负重若轻。‘才笔’这一说法或许最为接近。”

谢六逸:“芥川氏是文坛上的天才,又是一个稀有的读书家,作品取材的洽博与清新;观察的警拔;修辞的精炼与表现的巧妙,足为新技巧主义的代表者,文才冠绝一世。” 此外,谢六逸还特别强调了芥川氏对艺术的忠诚态度,认为芥川发表作品时非常审慎,不像当时的作家,喜作通俗的长篇。

刘大杰:“芥川龙之介在日本诸作家中,是一个最有品格而西洋文学又是最有根底的一人。他尊重艺术,不愿因旁的问题,对于艺术有丝毫的损失。”

黎烈文:“在现代日本许多作家中,我最爱读的也是芥川氏的作品”。他一生鼓吹艺术至上主义,堪称日本近代文学中几位一流作家之一,也是现代世界短篇小说的巨匠。……在新思潮派的三柱(菊池宽、久米正雄、芥川龙之介)中,我最敬仰的是芥川氏。不但如此,在现代日本许多作家中,我最爱读的也是芥川氏的作品。”又说:“芥川氏创作谨严,在日本现代一般作家中,从量的方面说,芥川氏要比较算少的。但因此他的作品差不多篇篇都有价值,简直有世界的价值。”

部分评论家则对芥川文学持否定性评价。小林秀雄认为芥川只是一个敏感的“神经性”存在,而不是一位“理智者”,只是一位“擅长反驳的风景画家”,并以《大石内藏助的一天》《荒野抄》《阿富的贞操》《一块地》等以心理描写见长的作品为例,认为芥川“即使这些最富于心理描述的作品,也只是引发了我的绘画兴趣,而非心理兴趣”,以此批判芥川文学的不彻底性。

而中国方面,冯子韬曾评论芥川:“当芥川龙之介在《新思潮》发表小说《鼻子》的时候,他的先生夏目漱石曾以这样的话去激励他——‘这样的作品你如果多写十篇,日本自不消说,你可以成为世界上unique的作家的一人’。可是,以我看来,这样的作品已经不止十篇了,世界文坛是不是如他先生那样认识他呢?的确是个疑问。他耸动了中国文坛的注意,大约是他的自戕而不是他的作品吧。他的作品,成功的作品大都已移植到中国来了,可是国内文坛对他依然地很冷淡。照我想,中国人对菊池宽、谷崎润一郎比之对芥川来得亲热些。”

1935年,巴金在《几段不恭敬的话》中说:“对于享过盛名而且被称为“现代日本文坛的鬼才”的芥川氏的作品,我就不能不抱着大的反感了。这位作家有一管犀利的笔和相当的文学修养是实在的。但是此外又有什么呢?就是说除了形式以外他的作品还有什么内容吗?我想拿空虚两个字批评他的全作品,这也不能说是不适当的。在这五百余页的大本芥川集里面,除了一二篇外,不全都是读了后就不要读第二遍的作品吗?”

后世纪念

1935年,芥川自杀去世8年后,他的好友文艺春秋社长菊池宽为纪念他,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芥川奖,芥川奖旨在鼓励从事纯文学创作的文坛新人,是日本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文学大奖之一,被誉为日本文坛的“龙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日本作家村上龙等都曾荣获该奖。

在日本,有不少特别的忌日,比如“河童忌”“樱桃忌”“康成忌”。这些忌日,不是用来祭奠樱桃或河童,而是祭奠几位自杀身亡的作家,其中“河童忌”就是用来祭奠芥川龙之介的。

东京有两处纪念芥川的地方。其中一处是位于东京都北区的田端文士村纪念馆,收藏和展示了以芥川为首的曾经在田端生活过的文学家、艺术家们。该纪念馆还重现了芥川在当时居住的房子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芥川龙之介文学碑则位于日本东京都墨田区两国小学(即芥川就读过的江东寻常小学)的西北角,纪念碑上刻有芥川的作品《杜子春》的一小节内容。

芥川龙之介

芥川的生父新原敏三出生于日本山口县岩国市美和町生见中村,新京寺则是芥川生父新原家族的菩提寺。该寺于1978年立了“芥川龙之介父子碑”,主碑上刻有“本是山中人”一文。芥川大学毕业后曾进入海军机关学校任职,并曾因工作关系途经过岩国市,回到东京后芥川挥毫写下了“本是山中人”。这句话的含义一直是个谜,直到芥川去世约30年后,经沖本常吉和佐藤春夫等人的研究后发现“山中”是指芥川的生父新原敏三的出生地生见村。副碑上则刻有芥川的作品和亲笔签名。

人物逸闻

谷崎润一郎曾就小说的艺术价值问题和芥川争论过。芥川自杀后,谷崎润一郎说:“因为找到一个旗鼓相当的吵架对象,所以经常找理由摆龙门阵,根本就是故意找他碴,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样跟他道歉。”他怀念地说芥川是个“可怜的人”。谷崎润一郎还曾记载芥川来访他时,流着泪告诉他“我希望能够有个年长的人帮我卸下我的缺点”,并说芥川像个美女般的亲切地帮他扣上白衬衫的纽扣。

芥川烟瘾很大,据佐藤春夫表示,芥川一天可以抽上一百八十根敷岛牌香烟。

芥川曾到访中国,提到过上海的饮食,表示那里的菜比日本好吃。他说如果他假装懂门道稍加批评,他去过的上海茶店,比如瑞记或厚德福,虽然不如北京的茶店,但是相比东京的中国菜,还是好吃得多。此外,价格也相对便宜,大约只有日本的五分之一。

芥川死后,其妻在《追忆·芥川龙之介》中提到几件和芥川饮食生活有关的事。芥川非常喜欢照烧鰤鱼,甚至只要有这道菜其他什么都不需要了。芥川不能吃姜,有一次她看见芥川吃生姜蛋糕时,随口说了一句:“这个蛋糕里面加了生姜”,芥川闻言后立马腹泻。

正月初四早上吃山药泥是芥川家的惯例,但芥川很讨厌山药泥,他也不吃贝类,完全不吃生的东西。佐佐木茂索曾给芥川送羊羹,芥川在谢函中写道:“我只要写羊羹两字,就觉得羊羹上好像会长出毛来。”

据传芥川的名字源于他在龙年、龙月、龙日、龙时出生,但是目前留存的资料上并未标明他的确切出生时间。关于芥川的名字,其生父新原敏三持有的户籍册,以及送养时的法院判决文书等资料上记载的是“龙之介”,而芥川家持有的养子关系证明书、府立第三中学的校友会杂志、第一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名册、东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前身)毕业生名录等资料上记载的名字是“龙之助”,似乎养父家有意把他的名字改成“龙之助”。不过,芥川本人并不喜欢“龙之助”这个名字。

注释

[a]

《新思潮》是由历届东京(帝国)大学学生主办的文学期刊,反复多次复刊停刊,1907年第一次创办,1979年第十九次复刊,持续了七十余年。第二次复刊时的学生谷崎润一郎、第三和第四次的芥川龙之介、第六次的川端康成等,先后成为日本著名作家。但新思潮派作家,特指第三和第四次复刊的成员,代表作家有芥川龙之介、菊池宽、久米正雄等。日本大百科全书(KOTOBANK在线辞典)芥川龙之介

[b]

这位姨妈的日文原名为“フキ”,发音“fu ki”,有些中文著作也译作“富纪”。(芥川龙之介著,《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漓江出版社,2012.06,第186页)

[c]

式亭三马:江户后期(1776-1822)作家,作品有滑稽本《浮世澡堂》《浮世床》等。日本大百科全书(KOTOBANK在线辞典)芥川龙之介

[d]

十返舍一九:江户后期(1765-1831)戏作家,本名重田贞一,作品有滑稽本《东海道中膝栗毛》等。日本kotobank在线辞典芥川龙之介

[e]

近松门左卫门:江户中期(1653-1724)著名的净瑶璃、歌舞伎剧作家,本名杉森信盛,别号巢林子。代表作有《国性爷合战》《曾根崎殉情》《殉情天网岛》《女杀油地狱》等。日本kotobank在线辞典芥川龙之介

[f]

传阅杂志:当时日本中小学校流行的手抄杂志。

[g]

短歌:日本和歌形式之一。日本kotobank在线辞典芥川龙之介

[h]

日本女性婚后多改成夫姓。

[i]

芥川的原文:现在我抓住了一个主题而把它写成小说,为了将主题以强有力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就必须写某一异常事件。异常事件正因为其异常,就不能把它作为发生于当今日本的事件来写,假如硬要那么写,势必会使读者产生不自然的感觉。结果就会把一个很好的主题白白糟蹋了。……最好的办法只能是写成从前(还没有写未来的吧)或者日本以外的什么地方,或者写日本以外的什么地方发生了这样的事。我取材于“从前”的小说,都是因为这个缘故,为了避免不自然,而将舞台置于往昔。(王向远著,《王向远著作集·第4卷· 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08,第101页)

[j]

有些作品,可能有译名不统一的现象。

[k]

本间久雄(1886-1981),日本文学评论家、文学博士。早稻田大学毕业,留学英国,曾任早稻田大学教授,致力于日本明治文学史、英国文学、文艺理论的研究。著有《明治文学史》《新文学概论》《生活的艺术化》《欧洲近代文学思潮概说》《文学论考》《明治文学作家论》。(薛绥之主编,《鲁迅杂文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07,第499页)

[l]

大杉荣(1885-1923年),日本思想家,无政府主义者。青年时代与幸德秋水等创办的“平民社”发生联系,参加社会主义运动。1912年与荒烟寒村(1887-1981)等一起创办《近代思想》《平民新闻》等刊物。后在工人运动中宣传“直接行动论”,散布无政府主义思想。1920年赴中国上海,组织远东社会主义同盟。1923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提倡“自我哲学”。认为一切“革命行动”都是“生之扩充”、“生之创造”,是“被征服者对“征服者”的反抗,每个人只能从中获得真正的人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自主自由的劳动运动”的无政府主义口号,主张实现自由联合的社会主要著作有《生之斗争》(1914)《劳动运动的哲学》(1915)《劳动运动与实用主义》(1915)。(冯契主编《外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08,第745页)

[m]

加藤一夫(1887-1951),日本大正·昭和时代的诗人、评论家。著作有《民众艺术论》等。(日本kotobank在线辞典芥川龙之介

[n]

中野秀人(1898-1966),诗人、评论家和剧作家。 1920年,他以《第四等级的文学》的评论出现在文学舞台上,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先河,还出版了前卫的小说和戏剧。 在英国和法国学习后,战争期间他与花田清辉等人成立了文化组织,成为艺术抵抗的基地,战后他的活动仍在继续。著作有诗集《合唱团》《中野秀人自选散文》等。日本kotobank在线辞典芥川龙之介

[o]

平林初之辅(1892-1931),评论家。毕业于早稻田大学英国文学系,前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新兴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后来对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进行了高度争议和怀疑的批评。著作有《无产阶级与文学》《政治和艺术价值》等。 日本kotobank在线辞典芥川龙之介

[p]

第四阶级:(英Fourth class)指工人阶级、无产阶级。封建社会中的国王、诸候等被叫做第一阶级,贵族、僧侣等被叫做第二阶级,有产阶级、小商人、工人、农民等则属于的第三阶级,也被称之为市民阶级。法国革命后,第三阶级分化为了第三阶级(有产阶级)和第四阶级(无产阶级)。拉萨尔(1825-1864,法国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领导人)在《工人纲领》之中,把法国革命称为是第三阶级的革命,而把1848年的2月革命称为第四阶级的革命。自此,第四阶级的说法就流传开了。对此,也有人把第四阶级称为“游民无产者”。这些叫法都不科学。今天几乎未被使用。在日本的文学史上,中野秀人曾写过题为《第四阶级的文学》的文章。(晋学新等编,《最新文艺用语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09,第42页)

[q]

日本文艺评论家。生卒年1908年11月12日-1984年6月9日。历任日本中央大学教授、东京教育大学教授、东京大学教授、埼玉大学教授、大妻女子大学教授。日本kotobank在线辞典芥川龙之介

[r]

生卒年1918年3月5日-1997年12月25日,昭和・平成时期作家、文艺评论家、诗人、戏曲家,担任过日本近代文学馆理事长等。日本kotobank在线辞典芥川龙之介

[s]

谢六逸(1898-1945)著名散文家、文学翻译家。原名谢光燊,字六逸,笔名宏徒、鲁愚。生于贵州贵阳。1920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文科学习。1924年回国,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6年到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29年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1935年起兼主编上海《立报》文艺副刊《言林》。

1937年主编《国民周刊》,继郑振译之后主编《文学旬刊》。1938年任贵阳大夏大学文学院院长兼贵阳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贵阳分会工作。著作主要有散文小品文集《水沫集》《茶话集》《文坛逸话》等,还有大量译著。(李标晶、王嘉良主编《简明茅盾词典 第2版》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06,第240页)

[t]

刘大杰(1904-1977),男,湖南岳阳人,文学史专家、作家、翻译家,笔名大杰、雷容女士、绿蕉、夏绿蕉、修土、湘君、刘山等。其著作甚多,早期所写小说、戏剧有《昨日之花》等,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有托尔斯泰的《高加索因人》《迷途》,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等10部,文学论文有《论新诗》《英国花鸟作家赫德生》等7篇,学术著作有《魏晋思想论》《中国文学发展史》《德国文学简史》等7部。他的早期作品触及当时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被称为“问题小说”,得到郁达夫等人的好评。(孙俊峰、凯琳主编,《四季诗情:大师笔下的大自然》新星出出版社,2013.06,第150页)

[u]

黎烈文(1904-1972.10.31),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教授。曾用笔名李维克,林取、达五、达六等。湖南省湘潭人。(《中国文学家辞典》编委会编,《中国文学家辞典·现代第2分册》文化资料供应社,1980.09,第788页)

[v]

生卒年1902-1983,日本文艺评论家。日本kotobank在线辞典芥川龙之介

[w]

冯乃超(1901-1983),笔名冯公越、冯子韬等,广东南海人。创造社后期重要成员。1924年,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科,后改学美术,开始新诗创作。1926年起在《创造月刊》发表诗歌。1927年回国。1930年与鲁迅等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51年在中山大学工作。出版诗集《红纱灯》。(陈希、向卫国编,《中国新诗读本》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04,第80页)

[x]

田端:日本东京都北区的町名。田端文士村纪念馆旨纪念和田端有过关系的,包括芥川龙之介在内的百余位文学家和艺术家。日本kotobank在线辞典芥川龙之介田端文士村纪念馆官网芥川龙之介

[y]

菩提寺:日语里的菩提寺,不是指具体的寺庙名称,而是指家族祖先坟墓所在的寺庙。日本kokobank在线辞典芥川龙之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