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127-200),字康成,东汉经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文献学家,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双羊镇后店村)人,后世称为“郑公”。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郑玄的:人物生平、主要著作、学术成就、人物评价、后世纪念、轶事典故、相关作品、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郑玄

康成

身份

经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文献学家

所处时代

东汉末年

出生地

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双羊镇后店村)

出生日期

汉顺帝永建二年(127年)7月5日

去世日期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6月

去世地点

元城沙鹿(今河北省大名县境内)

代表作品

《周易注》《礼记注》《三礼目录》《周礼注》《仪礼注》

简介

郑玄年少即有才名,曾游学十余年,博采众家之长,后来又拜师于当世大儒马融门下。结束游学归乡之后,隐修注经,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成为了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党锢之祸起,郑玄一度遭禁锢,从此更加淡泊名利,不愿出仕,潜心于学术研究。 晚年遭袁绍逼迫,不得不抱病前去袁绍军中,最终病逝于元城,享年七十三岁。

郑玄所处时代,正值政治腐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东汉末年,宦官肆虐,爆发两次党锢之祸,文人儒生多陷牢狱,经学遭到严重破坏,经有数家,家有数说。郑玄对经学衰败不堪的现象深感不安,因而毕其一生致力于“述先圣之元意,整百家之不齐”。他一生淡泊功名,倾毕生之力,遍注群经,其创立的郑学成为中国汉代之后儒家经学正统,对中国经学史影响至为深远,被誉为中国儒家经学继孔子之后的第一人,亦有“经神”“经学皇帝”等美誉。

人物生平

家室背景

郑玄一家原本是山东高密的望族。郑玄的始祖郑国,字子徒,是孔子的弟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学家,因修“郑国渠”有功,食邑(封地)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后从薛迁至渠邱(约在今山东莒县境内)。郑玄八世祖郑崇在西汉哀帝时任尚书仆射,因正直敢谏,被外戚奸佞诬陷,入狱而死。 至郑玄出生时,郑玄的家族已经衰落。

年少有才

郑玄出生于东汉顺帝永建二年(127年)秋七月初五,自幼就展现出了才能,八九岁的时候就能计算乘除法,13岁就已经能诵读五经,16岁时就能替县吏写上报祥瑞的表文,被视为神童。18岁时,郑玄被推举为乡官啬夫,负责诉讼和赋役等事。郑玄注重德政,对孤苦之人倍加体恤,不久,就晋为乡佐。但郑玄不愿为官,每当休假,总是到学宫读经,他的父亲对此不满,几次对他发火,却也改变不了他的习惯。汉冲帝永熹元年(145年)春,北海相杜密来高密巡查,在与郑玄交流后,认为郑玄非常有才华,就将他调到北海郡里就职,并让其在太学就学。

游学求知

郑玄在进入太学学习后,首先师从今文经学博士第五元先,并在他那里习得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等书的知识。 然后,他又师从古文经学家,东郡出身的张恭祖,学会了《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中的知识。此外,他还在中原地区遍访名家大儒,虚心求教,如向精于律令的学者陈球学习律令等。 直到认为在山东(指崤山以东,主要是如今的中原地区)已经再无值得问学之人,汉桓帝延熹三年(160年),郑玄经同学卢植介绍,西入函谷关,投奔右扶风(今陕西咸阳一带)的古文经学大师马融门下学习。

马融为人娇贵,他门下的门徒有四百余人,其中有资格得到他面授的只有五十多人,郑玄刚在他门下学习时,整整三年都没得到见面的机会。 马融只让自己门下的高级弟子教授郑玄,尽管如此,郑玄在学习上依旧没有任何的懈怠。 有一次,马融和门下的高级弟子一起解算浑天问题(古代天文学理论),一众弟子都一筹莫展。有人说郑玄善于算术,可以让他来试试,于是马融把郑玄召来试试,结果郑玄很轻松地解决了难题,大家都十分佩服。 马融从此对郑玄十分重视,经常与他交流学术,等到郑玄辞归回乡时,马融感慨地说:“郑玄这么一走,我的学问就要流失到东边去啦!”

隐修注经

166年(桓帝延熹九年),郑玄在辞别马融后,先是回归了故里,后来因为家贫,所以客耕(指在家乡以外租地耕作)于东莱(今山东省烟台市)。此时郑玄已经闻名于天下,于是好学之士纷纷前来投奔门下,弟子竟然到了上千之众。 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郑玄因曾受杜密赏识和提拔,于是也受到牵连,于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和同郡人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即禁止为官)。

遭遇党锢之祸后,郑玄开始隐居,集中精力对经文进行注释,先后完成了《周礼》《礼记》《仪礼》等书的注释工作,并撰写了《六艺论》《答临孝存<周礼>难》等论著。汉灵帝光和五年(182年),郑玄与今文学家何休等公开辩论《左氏春秋》(古文经学的代表作)与《春秋公羊传》(今文经学的代表作)的优劣,这是汉代以来第四次古今文之争。郑玄撰写了《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对公羊派进行批驳并获胜,赢得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今古文决胜之战的胜利,促进了古文与今文两股经学流派的融合。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朝廷为笼络人心而取消了党锢,但郑玄继续隐居,不愿出仕。

不欲出仕

汉灵帝中平二年,执掌朝廷权力的外戚大将军何进为笼络人心,听闻了郑玄的名声,于是征辟郑玄入朝为官。 地方官畏惧何进的权势,不敢违逆何进的意见,于是要求郑玄入朝。 何进设几杖之礼(对有德行的老者的礼仪)招待郑玄,但郑玄知道何进不是一个值得合作的人,过了一晚就逃走了。 此后,中平四年(187年),三司府(汉朝的中央官僚机构)曾先后两次征辟郑玄,但其均借故婉言谢绝。

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郑玄、申屠蟠及韩融、陈纪等十四人被征为博士,全都拒不应征。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灵帝崩,何太后临朝称制,被升为太傅的后将军袁隗又举荐郑玄为侍中,郑玄以父亲去世服丧为由拒绝。同年十月,青州、徐州黄巾军复起,攻破北海郡,郑玄就与门人崔琰、公孙方等人到不其山(今山东崂山西北部)避难。在避居不其山期间,又为《古文尚书》《毛诗》《论语》作了注释,还撰写了《毛诗谱》《仲尼弟子目录》。

灵帝死后,少帝刘辩继位,不久董卓废少帝刘辩而立献帝刘协,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二月迁都于长安。公卿们又举荐郑玄为赵王刘乾之国相,郑玄以道路被黄巾军被阻断为由不受召。 之后,为躲避黄巾军,郑玄逃至徐州居住,割据徐州的陶谦以师友之礼接待他。

时任北海相的孔融对郑玄十分尊敬,多次登门造访郑玄,郑玄虽未位列三公,孔融却称他为“郑公”,并让高密县设立一乡,名为“郑公乡”。孔融还嫌梓桐村的大门不够高大,与郑玄的身份不相符,令人扩建大门,能容高车大马通行,命名为“通德门”。 建安元年(196年),郑玄从徐州返回高密,途中遇到黄巾军数万人。黄巾军见到郑玄后纷纷向他跪拜,并相约不进入高密县境。

建安二年(197年),时年71岁的郑玄被袁绍召去冀州(今河南安阳市)赴宴,袁绍还为此广邀宾客。郑玄最后才到,一到宴会,马上被袁绍请到上座。 席间宾客与郑玄对论,问题不乏疑难刁钻的,郑玄却对答如流,让满场宾客皆为叹服。袁绍举荐郑玄为茂才,并表请郑玄为左中郎将,但郑玄毫不为之所动,一一婉拒。 建安三年(198年),汉献帝刘协征召郑玄为大司农,位列九卿,赐给安车(一种宽大豪华的马车)一乘,所过郡县的官员都要对他迎接礼送。郑玄在家拜寿后,乘安车至许昌后借口有病,请求告老还乡,并未到任就职,但世人依旧以“郑司农”称呼他。

抱病而逝

建安五年(200年)春,郑玄梦见孔子说:“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醒来后,觉得此梦正与谶语所说“岁至龙蛇贤人嗟”相合,预言自己命将终结,没过多久便卧病在床。彼时,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对峙,袁绍想要借郑玄的名义,得到众人的名望,所以急令其据青州之子袁谭遣使郑玄随军。郑玄不得已,抱病行至元城,病重不能行,仍坚持注《周易》。

同年六月,郑玄卒于元城沙鹿(今河北省大名县境),死前遗令薄葬,终年73岁。由于当时正处于战乱之时,葬礼从简,但有自郡守以下官员和受业弟子一千多人披麻戴孝送葬。

郑玄

郑玄最初葬于剧东(今青州市郑母镇),后来因为墓坏,归葬故里高密。郑玄的碑铭是他的弟子赵商所写。

主要著作

作品类别

作品名称

所注类

《周易注》

《周易文言注义》

《尚书注》

《尚书大传注》

《毛诗笺》

《周礼注》

《仪礼注》

《丧服经传注》

《礼记注》

《丧服变除注》

《丧服谱注》

《孝经注》

《论语注》

《论语篇目弟子注》

《论语释义注》

《易纬注》

《尚书纬注》

《尚书中侯注》

《诗纬注》

《礼纬注》

《礼记默房注》

《春秋纬》

《乐纬注》

《孝经纬注》

《河图洛书注》

《乾象历注》

《九宫经注》

《九宫行棋经注》

《汉律章句》

《汉宫香方注》

《日月交会图注》

著作类

《尚书义问》

《书赞》

《书论》

《毛诗谱》

《答临孝存周礼难》

《礼议》

《鲁礼渧袷志》

《三礼目录》

《三礼图》

《发公羊墨守》

《针左氏膏肓》

《起谷梁废疾》

《驳何氏汉议》

《驳何氏汉议叙》

《答何休》

《春秋左氏分野》

《春秋十二公名》

《六艺论》

《驳许慎五经异义》

《天文七政论》

《九旗飞变》

《自传》

《郑玄集》

门弟子所辑类

《郑志》

《郑记》

学术成就

经学

郑玄一生博通古学,融汇众家,遍注群经,是我国汉学研究之集大成者,为我国学术史上的关键人物。他所创立的“郑学”,为两汉时期“天下所宗”的儒家学派。“郑学”的出现,结束了两汉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长期纷争的局面,至今仍是研究儒学经典和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依据。

郑玄遍注六经,兼采今古文,校注了《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侯》《乾象历》等经典。又著有《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总共200余万字。晋元帝时修学校,简拔博士,设立五经博士十人,其中郑注(即以郑玄注释为理论基础的博士)占六人,而没有一个是今文经学的博士,今文经学从此中断了传承。至到清代中叶以后,今文经学出现复兴,而今文经学的复兴又无不依赖于郑玄所著经典。

其中,郑玄的经学成就又以礼学最为突出,在礼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郑玄经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礼”为宗,所谓以“礼”为宗,就是以三礼学贯通其他诸经。此前,《周礼》《仪礼》与《礼记》三部礼书各自成书,分别相传,而郑玄将这三部礼书融会贯通,形成“三礼之学”。三礼学是郑玄经学的精华和重点所在,郑玄《周官注》师承于著名古文经学家马融,其《仪礼注》则兼采今、古文之说,《礼记注》则是其文心独断的创新性撰作。

郑玄礼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不仅特别重视三礼在整个经学系统中的地位, 而且将其他经义也纳入礼学的阐释系统。郑玄以《周礼》为中心的三礼之学对后世礼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礼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献学

在孔子整理和编订了《六经》之后,郑玄第一次全面地、系统地整理和注释了几乎全部儒家经典文献,还注释了大量的纬书和法律文献。在整理的这些文献的过程中,他在校勘学、训诂学、目录学等领域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为文献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国文献学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校勘学

郑玄的校勘学成就表现在如下12个方面:一是辨章六艺,即明辨六经之体用;二是注述旧典,理查群书;三是条理礼书,使之部秩井然;四是叙次篇目,在目录学方面有突出创见;五是广罗异本,比较异同,细心雠对;六是择善而从,不拘于师法家法和今古文;七是博综众说,舍短取长,不以先入者为主;八是求同存异,自申己见;九是考辨遗编,审定真伪;十是校正错简;十一是补脱订伪;十二是审音定字。

这十二个方面已大抵涉及到了校勘学的各个方面,后世有志于以整理古籍为务的,都以郑玄所为作为楷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籍浩如烟海,整理古籍是研究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必需,而校勘之学,又是古籍整理方面的一门专业学问,郑玄的校勘学成就,丰富了中国校勘学的内容。

郑玄

训诂学

郑玄继承了汉代学者文字训诂之学的成就并有所发展,对《说文》《尔雅》都有精湛的研究,注经循文立训,皆有依据,在广泛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解释名物、典制、礼俗时,常追根溯源。如此利用前人观点解释今人经学,对比当下来解释古人的文字,使人容易理解,也为后代研究相关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郑玄在经注中使用了丰富的训诂术语,集汉代训诂术语之大成。此外,郑玄在注经时广泛地运用了音训的方法。他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音训经验,凭自己对音义关系的深刻认识,提出了“就音求义”的理论原则,其应用该原则的材料达一千四百余条,清代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训诂原则与实践也是承源于郑玄,这是郑玄对训诂学理论的重大贡献。

教育学

汉恒帝永康年(167年)后,郑玄曾于文登县西长学山(又称“长山”)开设“长山讲堂”,研究经学,著书立说,教授生徒,使文登兴起经学研究之风,胶东儒学由此得到空前发展,郑玄也成为继申枨之后文登学的第二位始祖人物。同时,郑玄个人身上许多优良的品质, 对汉末太学生的德育的培养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促进了太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了太学生们做事严谨的态度,培养了汉末太学生们虚心向他人学习的态度。

语言学

郑玄在其笺注中留有关于方言、方音的材料,其中大多记录为齐鲁方言、秦方言、楚方言。与杨雄著《方言》不同,郑玄在其注中对方言方音皆有研究,不仅考察了各地方言在语词上的差别,还揭示了某些方言语音上的特点。郑玄不以自己的方音为正音,而以当时流行于全国的“通语”为正音,提出要辨明发音是否正确。

此外,在汉语语音史方面,郑玄五十余条使用方言材料的笺注,与杨雄著《方言》对比,显示出了较为明显的不同。前者“通语”以洛阳方言为基础,而后者以秦晋方言为基础,体现了基础方言“通语”随政治中心的转移而转移。这对于后世了解和研究汉语语音史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自然科学

郑玄不仅精通经学,而且对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如他在马融门下学习时,就曾经因为算出了一个天文学问题而得到马融的赏识。他的经注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如《周礼·冬官·考工记》注中提到“一石张一尺,二石张二尺,三石张三尺”,就初步揭示了胡克定律中“力与变形成正比”的观点。

人物评价

三国时期名臣华歆:伏见故汉大司农北海郑玄,当时之学,名冠华夏,为世儒宗。(曾经见识过过去汉朝的大司农,北海的郑玄,他当时的学问和声名冠绝整个中国,是儒家的宗)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礼是郑学。(礼学就是郑学)

明代学者归有光:世之所谓博洽之学,雕虫之技,传经之家,若司马迁、刘向、郑玄、王弼之流也。(人们说学识广博,技艺精湛,能传承经学的大家,就像是司马迁、刘向、郑玄、王弼这些人一样)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大哉郑康成,探赜靡不举。六艺既该通,百家亦兼取。至今三礼存,其学非小补。(郑玄真的是伟大啊!认真探索深奥的知识,精通六艺,兼得各家的知识,至今存留着他批注的三礼,他的学问可不止小修小补那样简单)

清代学者陈澧:郑君尽注三礼发挥旁通,遂使三礼之书合为一家之学。(郑玄完全注解说《三礼》,广泛地通晓其道理,于是使《三礼》的书合为一家之学)

清代哲学家戴震:郑康成之学,尽在三礼注,当与春秋三传并重。(郑玄的学问,都在三礼注上,应当与春秋三传一样重要)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原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张舜徽:三礼之名,虽始于马、卢,实确立于郑氏。三礼之学,前此虽有师说,至郑氏而集大成。其后王肃之徒,颇好立异, 终莫能与之抗。故晋宋六朝间,《周易》《春秋左氏传》南北异师,而三礼则同遵郑氏。自尔以降,更无异论。(三礼的名字,虽然开始于马、卢,实际确实是郑玄创立的。三礼的学说,之前虽然有前人来说,到郑玄就集前人大成。而之后王肃这一类人,喜欢立足不同,最后还是没能与他抗衡。所以晋宋六朝期间,《周易》《春秋左氏传》南方北方学的内容不同,而三礼则都遵循郑玄。自此以后,再没有不同的议论)

后世纪念

郑公祠

郑公祠是山东省省级重点文物古迹保护区,位于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郑公街道后店西村,西临潍河,北依砺阜山。祠堂修建于郑玄墓旁,并配享孔庙,受到历代统治者和文人骚客及民众的祭祀。

郑玄

现存郑公祠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建,祠前西侧有一碑记述,而东侧则为金承安五年重修郑公祠碑,额头篆刻“大金重修郑公祠记”,记述郑康成简历及其功绩。

1987年,郑公祠重修,并修缮郑公祠碑,设于祠东南亭内。1993年修缮,筑院墙。院内设置砖石结构祠堂3间,高8.1米,长9.6米,宽5.7米。祠前有古柏,名曰“郑祠古柏”,相传为郑玄手植,曾为高密八景之一。祠门内有郑玄彩绘塑像,周围有楹联,横批为“海岱宗师”,左右为“含海岱之纯异,体大雅之洪则”。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当地都会以郑公祠为主要举办地点举行庙会等祭祀活动。

文拜

郑公祠周围数十里的私塾,每年开学之时,先生必带弟子到郑公祠叩拜,谓之“拜圣贤”。另在每年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先生率弟子参拜郑玄。在废私塾兴学校后,此风俗还保持了若干年,只是改跪拜为鞠躬了。高密通德书院在供奉文昌帝君的同时,以郑玄配享,力求广开文运,激励士风。

轶事典故

郑君草

相传郑玄酷爱车前草,因此车前草又以郑玄命名,被称为郑君草。

逃离追杀

《世说新语·文学》中写到,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习时起先不受待见,后来因为才识过高而逐渐遭到了马融的猜忌。郑玄学成归乡时,马融害怕郑玄的名声超越自己,因而心生嫉妒。回乡途中,郑玄感觉有人追赶他,于是坐在一座桥的下面,将穿在脚上的木屐放在水面上。马融果然用“式”这种卜具推算出他离去的方位,占卜出结果后,对跟他一起来追杀郑玄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而依靠着木(按:木屐代木。古人认为要在土下水上,既是棺木),这回他必定得死。”于是放弃了追杀。不过根据耿天勤在《齐鲁诸子名家志:郑玄志》中的考证,考虑到马融的为人声名和年龄体力等因素,此事应当并非真实历史。

侍婢博学

郑玄家中的侍婢全都熟读诗书。一位婢女曾因违逆郑玄,被他惩罚长跪在台阶前。另一位婢女开玩笑对她说:“‘胡为乎泥中(引自《诗经· 邶风·式微》,意为为什么跪在地上)?’”这个婢女回答:“‘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引自《诗经·邶风·柏舟》,意为向他报告事情,正赶上他发怒)。’”

相关作品

年份

作品名称

作者

2003年

《郑玄志》

耿天勤

2004年

《郑玄辞典》

唐文

2007年

《郑玄三礼注研究》

杨天宇

2018年

《郑玄语言学研究》

李玉平

2020年

《郑玄论丛》

耿天勤

2021年

《郑玄<周易>著作九种汇校》

张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