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学院》(Scuola di Atene,别名《雅典学派》,是意大利画家拉斐尔·桑西于1509~1511年创作的一幅湿壁画,壁画长6.172m,宽2.794m。现收藏于意大利梵蒂冈博物馆签字厅。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雅典学院的:画作内容、创作背景、艺术鉴赏、影响与价值、重要展览等介绍

中文名

《雅典学院》

英文名

The School of Athens

别名

《雅典学派》

原文名

Scuola di Atene

创作年代

文艺复兴时期

创作时间

1509~1511年

作者

拉斐尔

现收藏地

意大利梵蒂冈博物馆签字厅

画作类型

湿壁画

6.172m

2.794m

起源地

意大利

简介

画作取材于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举办雅典学院的逸事,通过追忆那个高度理想的古代黄金时代,借以表现文艺复兴时期与它的渊源关系和对它的崇尚之情。画作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中心,周围环绕着古希腊以来的七种自由学术领域的11组57个学者名人。多种多样的人物活动统一在一个为探求科学真理而自由争辩的主题之中。

《雅典学院》是拉斐尔的代表作,是他的人文主义思想集中典型的反映;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古典精神的体现。

画作内容

画作概况

画作借助拱形圆屋顶为背景,营造出自由辩论的热烈气氛,场面宏大。画作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中心,柏拉图右手指天、亚里士多德右手指地,周围环绕着古希腊以来的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等七种自由学术领域的11组57个学者名人。画面上有来自不同时期、地域、学派的学者,如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修辞学家圣诺克利特斯、几何学家欧几里得、天文学家托勒密、犬儒学派哲学家第欧根尼、拜火教创始人琐罗亚斯德等。人物都处于各自全神贯注的活动中,多种多样的人物活动统一在一个为探求科学真理而自由争辩的主题之中。

画作人物

画作人物

人物

介绍

图片

柏拉图

位于画面中央左侧,右手指天,左手拿着晚期著作《蒂迈欧篇》的是柏拉图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 。拉斐尔以达·芬奇为原型绘制,借以表达对达·芬奇的敬仰

雅典学院

亚里士多德

位于画面中央右侧,右手指地,左手握着《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是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 ,他是柏拉图的学生

雅典学院

苏格拉底

穿绿袍、转身向左扳手指与人争辩者是苏格拉底 (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 ,他是柏拉图的老师,创立的“问答法”是雅典学院最重要的讲授方法

雅典学院

亚历山大大帝

顶盔贯甲的是希腊马其顿国王 (公元前356—公元前323年) ,13岁时曾师从亚里士多德,后带领军队灭亡了波斯帝国,统治了整个希腊,成为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统帅之一

雅典学院

伊壁鸠鲁

头戴叶冠倚着柱基而站的是语法大师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前270),他提倡一种相互约定的社会秩序来保证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雅典学院

毕达哥拉斯

画面左下角的中心人物、在一本厚书上书写的秃顶老者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前500年),他正靠着柱基专注地书写着,旁边有个少年扶着木牌,木牌上是和谐的数目比例图

雅典学院

阿维罗伊

毕达哥拉斯后方头缠白巾手放在胸口的是阿拉伯的伊斯兰学者阿维罗伊(1126-1198)

雅典学院

乌尔比诺未来大公

阿维罗伊身旁白衣长髮者是乌尔比诺未来的大公弗朗西斯科·德拉·罗菲尔

雅典学院

圣诺克利特斯

打开书本看著毕达哥拉斯的是修辞学家圣诺克利特斯

雅典学院

赫拉克利特

柏拉图的右前方、斜靠在大理石柱基的沉思者是公元前6世纪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30-前470),人物原型是米开朗基罗,这个形象被认为是受米开朗基罗《创世纪》壁画中的预言者圣耶米利亚的影响

雅典学院

第欧根尼

在亚里士多德的左前方、在台阶上横躺着的是古希腊犬儒学派哲学家第欧根尼 (约公元前412—公元前323年) ,他主张排除一切物欲,追求自由与独立

雅典学院

芝诺

右侧身穿红袍的老者是斯多葛学派创始人芝诺(公元前490—公元前425年)

雅典学院

欧几里得(一说阿基米德)

画作右下角弯腰、手执圆规在地面的黑板上演算的是几何学家欧几里得(也有说是阿基米德),著有《几何原本》

雅典学院

琐罗亚斯德

手持天文仪者是波斯预言家、拜火教创始人琐罗亚斯德 (公元前628—公元前551年)

雅典学院

托勒密

头戴桂冠、手执地球仪的是埃及天文学家托勒密(90-168年),他主张“地心说”

雅典学院

佩罗吉诺

最右侧靠近柱子的白衣白帽者一说是拉斐尔的老师佩罗吉诺,一说是拉斐尔的朋友画家索多玛

雅典学院

拉斐尔

靠近右侧柱子带黑色软帽的是画家拉斐尔本人,象征艺术登入智者的殿堂

雅典学院

创作背景

1509年,罗马教皇尤利乌斯二世聘请拉斐尔给自己的梵蒂冈宫作装饰壁画。梵蒂冈宫签字厅有拉斐尔绘制的四幅壁画,分别代表哲学、法学、神学、诗学。这些作品虽然是教廷的任务,带着教皇巩固教廷权力的意图,但对拉斐尔来说,只是想借题发挥,来表现自己所憧憬的人文主义理想。其中《雅典学院》代表哲学,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壁画。《雅典学院》创作于1509-1511年间,也就是拉斐尔的26岁到28岁之间。

雅典学院

拉斐尔是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同一个时代的画家,受到两者影响较大,为表达对两者的友爱和敬意,拉斐尔将两人的原型画入《雅典学院》。从构图上拉斐尔吸收了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优点,在叙事的宏大性和气势上可能受到米开朗基罗当时正在创作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纪》的启发。

画作取材于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举办雅典学院的逸事,通过追忆那个理想的古代黄金时代,借以表现文艺复兴时期与它的渊源关系和对它的崇尚之情。

雅典学院

艺术鉴赏

主题

画作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创建的雅典学院为题,以古代七种自由艺术为基础——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借以描绘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通过对历史上黄金时代的追忆,来寄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体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和对希腊精神的崇拜。画作预示着从古希腊、古罗马土壤中孕育出来的理性精神的复苏,也是拉斐尔对人类中追求智慧和真理者的集中赞扬。

在向纵深展开的以拱门为远景的背景前,拉斐尔将把不同时代、地域和学派的著名学者聚集一堂,把历史人物和现世人物合为一体,让他们展开自由热烈的讨论,有如举行盛大的节日庆典,颇有百家争鸣的气象。

人物描写

拉斐尔对每个人物进行了精心的思考,一方面使这些伟大人物都处于全神贯注的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又让进行着不同学科研究的人们和谐地聚在一起,组成探讨、争论和交流的场面。拉斐尔对每个人物的神情和动作也都作了精细的思考和细致的安排,使他们符合各自的身份、性格特征、精神面貌和学术特点。各种不同的形象性格,各种交错纵横的内在联系,表现得浑然一体。多种多样的人物活动都统一在一个为探求科学真理而自由争辩的主题之中。

画作中的柏拉图是以达·芬奇为原型,赫拉克利特是以米开朗基罗为原型,拉斐尔本人则在画作的角落里,既表达了对两者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了自己面对古圣先贤时的谦逊。

构图

拉斐尔巧妙地利用半圆形墙壁安排了构图, 使建筑物的外框正好成了壁画的画框,由于空间构成手法的运用,使人感到画中的人物仿佛活动在真实的空间之中,是美术史上壁画与建筑结合的一个范例。地面的纹样和拱顶内壁的纹样互相呼应,建筑物真实的装饰和画面内部虚构的装饰合而为一,甚至连两边壁龛中的大理石雕像,都在构图上起着均衡作用。画上明亮宏伟的大厅,是根据当时建筑师布拉曼特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为范本绘制的,是拉斐尔根据构图需要而设计的。整个画面的建筑根据中心视点,像层层凯旋门一样向纵深推演,厅后巨大的拱顶直通天际,并借着宽阔的走廊和石阶扩展了空间,使画面显得宏大深远。两侧壁龛中分别饰以智慧女神雅典娜和音乐之神阿波罗的大理石雕像,显得更加庄丽崇高。将群贤毕至的盛况放置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上,凸显主题。

画作采用了中心对称的构图,聚焦点在中间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身上。构图上吸取了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优点,画面上人物都朝向画面中心。人物主要被分成两部分,虽然并不对称,却巧妙地互相平衡着。画作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中心,周围环绕着11组57个古希腊学者名人。柏拉图右手指向天空,表示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源于理念世界,而亚里斯多德右手掌心向下,朝向大地,表示只有在此岸人间世界里面能够直接经验的东西才是真实可靠的。这既表达了两位哲学家的思想分歧,更是用艺术形象表现了西方哲学史上对立了将近两千五百年的思想。柏拉图的哲学是抽象的、形而上的,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则是凭借经验、实践和常识,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们普遍认为两者是一种互补,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可以进行沟通。拉斐尔也接受了这种观点,他在这幅画中让两位哲学家聚集在一起,其它人围绕着他们,他们两边的哲学家们似乎也分成了唯心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阵营。在两人旁边围绕着注视倾听的人群。其他人物则按着七种自由艺术分类,自然地形成几个小组向左右两翼和前景展开,以伊壁鸠鲁为中心的小组代表语法,圣诺克利特斯代表修辞,以毕达哥拉斯为中心的小组代表数学,以欧几里德为中心的小组代表几何,以托勒密为中心的小组代表天文。左上方靠柏拉图一侧,有个老者正浸沉在个人思考中,而苏格拉底正在向围听的人剖析一种论据,亚历山大大帝背后的一人,在招呼着走来的两个青年。右上方靠亚里士多德一侧,有两个若有所思的青年和一个离群孤立的穿红袍的芝诺,他们正好同左侧的一组形成情态动静上的对比。画中的第欧根尼在构图上明显地起到使台阶与前景人物缩短距离的重要作用,以他为起点,通过两个走上台阶的青年,到画面前沉思的学者赫拉克里特,正好形成一个圆形的旋律。台阶上的人物是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物理学和数学曾被看作是哲学的分支,所以被安排在低一级的位置。

画作运用透视法,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和远近感,将二维平面呈现出三维空间的纵深效果,给人亲临现场的感觉,透视法准确到几乎可以用数学来测量。

色彩

画作色彩处理协调,背景是乳黄色的大理石建筑,人物的衣饰有红、白、黄、紫、赭等色,用来突出人物。建筑背景上,由亮到暗进行过渡和变化,亮面以乳白色为主,暗面以深红色为主,中间色是以橙色为主。 人物皮肤是由高光到暗部的变化,与建筑背景的颜色一致,都是以黄色为主,再到细微的变化。

影响与价值

《雅典学院》是拉斐尔的代表作,是他少有的场面宏大的作品,是他的人文主义思想集中典型的反映;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古典精神的体现。

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被誉为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三大杰作,是纪念碑式的现实主义典范作品,也正是这部作品让拉斐尔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杰之一。

《雅典学院》是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是举世闻名的艺术遗产,使后人能有更多的资料研究、学习与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现状、思想潮流和人物风貌。

拉斐尔凭借着《雅典学院》《草地上的圣母》等作品中的人文性以及对中世纪宗教艺术的批判,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进程,并影响到了之后古典主义绘画的发展,推动了古典主义的开启和巴洛克艺术的形成。

重要展览

2020年,为纪念这位文艺复兴大师逝世500周年,以其祖国意大利为首的多个西方国家举办了各类展览和活动,其中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以投影方式展示了《雅典学院》。

2021年,深圳南山博物馆举办“拉斐尔与古典准则——意大利圣路加国家美术学院珍品大展”,其中包含《雅典学院》的数字媒体解析。

2022年4月,英国国家美术馆推出伦敦拉斐尔特展,其中包含《雅典学院》。

注释

[a]

拉斐尔·桑西(1483—1520),是意大利文艺复时期美术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出生于意大利马尔凯省的小镇乌尔比诺。由于父亲是画家,拉斐尔自幼就对绘画很感兴趣,后跟随佩鲁吉诺学画,再之后到佛罗伦萨为教皇作画。代表作有《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美丽的女园丁》《椅中圣母》《圣体争辩》等。

[b]

另说是阿基米德

[c]

一本关于宇宙学和天文学的书,书中讨论了造物主、世界起源以及时间的问题,是意大利当时所流行的新柏拉图主义的理论基础

[d]

这套书共有十卷,探讨了道德行为和伦理美德与幸福的关系

[e]

指人物本身的视角,从画面上是在柏拉图的左前方

[f]

指人物本身的视角,从画面上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右前方

[g]

把自己画进历史题材内,是当时画家们喜用的表现方式

[h]

“拉斐尔四个房间”之一

[i]

三者并称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杰

[j]

雅典学院是柏拉图于公园前387年在雅典城外的阿卡德摩斯森林中创立的一个研究和教学机构,学院培养了许多人才,在欧洲历史上影响深远。学院共存在900年左右

[k]

柏拉图的雅典学院是在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