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煦(公元1077年1月4日——公元1100年2月23日),原名赵佣,宋神宗赵顼第六子,生母为钦圣皇后朱氏,即位后改名为赵煦,宋朝第七位皇帝。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赵煦的:个人经历、施政举措、个人评价、人物关系、趣闻轶事、死因争议、墓葬信息、文献记载、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赵煦

别名

赵佣

所处时代

北宋

出生地

汴京(今河南开封)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公元1077年1月4日

去世日期

公元1100年2月23日

终年

二十四岁

陵墓

永泰陵(今河南省巩义市)

谥号

钦文睿武昭孝皇帝

庙号

哲宗

年号

元祐、绍圣、元符

都城

汴京(今河南开封)

登基时间

1085年4月1日

简介

赵煦出生后不久就被神宗皇帝封为均国公,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又被封为延安郡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赵顼病重,赵煦被立为太子。不久之后,神宗去世,赵煦即皇帝位。赵煦即位后第二年(公元1086年)改年号为元祐,执政前期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打击变法派,任用司马光、吕公著诸贤,废罢青苗法,恢复常平法,起用良才,广开言路。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亲政后,对内赵煦又任用变法派官员主政,使得宋朝的国力得到了提升,但同时党争之祸兴起,变法派不断打压元祐旧臣。对外,赵煦派遣将领打败西夏,同高句丽建立外交关系,与此同时赵煦大力发展文化,下令编纂史书、看详诉理文字等。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先后经历丧子丧女的赵煦一病不起,同年正月去世,葬于永泰陵,时年二十四岁,庙号哲宗,崇宁三年(1104年)加谥为宪元继道世德扬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政和三年(1113年),改谥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个人经历

年少经历

赵煦本名叫赵佣,生于熙宁九年十二月七日(公元1077年1月4日),出生不久后被授检校太尉、天平军节度使,封爵均国公。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赵煦迁任开府仪同三司、彰武军节度使,进封延安郡王。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神宗在集英殿宴请群臣,赵煦在一旁侍立,他外表温和纯良,行为举止符合礼仪法度,官员们纷纷拜贺神宗。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赵顼病重,宰相王珪建议宋神宗为了江山社稷考虑,早日确立太子,并且请太后(高氏)垂帘听政,神宗应允。皇太后垂帘听政后,告诉王珪等人赵煦性格稳重,聪明伶俐,自宋神宗生病以来,抄写佛经给皇帝祈福,并且将赵煦抄写的佛经给王珪等大臣看,他所写文字端正严谨,于是便将赵煦立为太子。

初登帝位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神宗病重,宰相蔡确与职方员外郎邢恕密谋拥立宋神宗之弟雍王赵颢或曹王赵頵,计划失败后反诬高太后谋立赵颢。高太后知道皇位更迭在即,一面命令侍卫禁止神宗的兄弟雍王赵颢和曹王赵頵出入皇帝寝殿,另一方面暗中命人缝制十岁孩子的黄袍,五日神宗去世,在高太后的的谋划下,皇位顺利交接,赵煦即位为北宋的第七位皇帝。赵煦即位后,大赦天下,赏赐诸臣,尊太后高氏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生母德妃朱氏为皇太妃,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

太皇太后听政后,立即启用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五月,资政殿学士司马光觐见皇帝,不久被诏为门下侍郎。此时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王珪逝世,蔡确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韩缜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章惇知枢密院,蔡确、韩缜、章惇等人都为主张新法一派。

太皇太后向司马光征询治国方略,司马光上《乞开言路札子》,建议广开言路,并全盘否定新法,批评王安石新法伤国害民。呼吁对贫苦农民不能加重负担,主张废除新法,对农民施以“仁政”,又上《修心治国之要札子》等,谈论用人赏罚问题,反对保甲法、免疫法和将兵法。同年保甲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马法等新法相继被废。

公元1086年,赵煦改年号为元祐。司马光升任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吕公著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经由司马光、吕公著等人的推荐,赵煦召程颐为官,但是被拒绝。不久后,又召程颐为秘书省校书郎,程颐上任后就建议赵煦要多亲近大臣,少亲近宦官和后妃。

三月,司马光要求全国在五天之内废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引起反对新法一派内部的广泛争议。有人抨击司马光的做法是使哲宗作为儿子否定父亲的法令,陷哲宗于不孝,反对赵顼一死就废除新法。司马光提出新法是王安石、吕惠卿等人所为,并强调这是以太后的身份改变儿子的法令,是“以母改子”,而不是赵煦以“以子改父”。太皇太后高氏又在司马光等人的建议下,将刘挚、范纯仁、范祖禹等官员召入朝廷担当要职,将宋神宗在位期间实行的一系列新法全部废除,改为原来的法律,并且将变法派打击贬谪,变法派章惇被贬知州,其父去世他守丧期间仍不断受到旧党攻击,变法派蔡确、韩缜、李清臣等人也被贬,史称“元祐更化”。

洛蜀党议

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九月,赵煦把因变法被贬谪的苏轼从登州召回,将其封为翰林院学士兼侍读,负责给赵煦讲课,每次讲到治乱兴衰、正邪得失之类的内容时就反复开导赵煦,希望对他有所帮助。太皇太后又询问苏轼为什么由地方小官升到了现在的官职,苏轼回答这是当今皇帝的抬爱。高太后却告诉苏轼,这都是先帝的意思,先帝每次看你写的文章都夸你是奇才。苏轼感动地哭泣,太皇太后和皇帝同样哭泣。

此前八月青苗法也已被废,九月时司马光去世,吕公著继续主持废除新法。在文武百官前去吊唁司马光时,他的儿子出来接待众人。程颐便认为司马光的儿子不应该出来接待前来吊唁的人,而是应该非常地伤心,以至于不能出来接待,不然不符合礼法,苏轼则认为不能一昧地遵循古礼,二人便产生了隔阂。

司马光死后,旧党之中,分为洛、蜀、朔三党。洛党以程颐为首。蜀党以苏轼为首。朔党以王岩叟、刘安世、刘挚、梁焘为首,三党互相攻讦,尊太皇太后,而对哲宗的意见视若无睹。

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程颐请求赵煦在崇政殿讲述经传,并且列举了宋太祖时期王昭素讲解《易经》和真宗时期崔颐讲解《尚书》的例子,赵煦便同意了程颐的请求。程颐在崇政殿在讲解经传时严格要求遵守古礼,苏轼认为他不近人情便出言反驳他,这次讲解经传以程颐失败告终。

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年底馆阁考试,皇帝让苏轼出题,苏轼出了一道内容为“现在朝廷想要学习仁宗时期的忠厚,又担心文武百官不忠于职守或者得过且过,想要延续神宗时期的励精图治,又担心谏官不能明白皇帝的苦心”的题目。苏轼出完题,程颐的弟子贾易和朱光庭立刻弹劾苏轼,说他借出题诽谤君王。苏轼反驳说这是皇帝钦点的,并且切中了时弊。

贾易和朱光庭继续向苏轼施压,殿中御史吕陶立即反驳,言说苏轼出题很公正,并且提醒皇帝,他们两个是程颐的弟子,是河南人,认为他们的言论存在私怨。皇帝便下诏赦免苏轼的罪过,此时,言官王岩叟指责苏轼,把两位先帝的政治措施当做考题本就是错的,犯了错后又把错误推给当今皇帝,道德品质有问题,苏轼便上书反驳,旋即皇帝收回赦免诏书,但认为苏轼并没有错。

不久之后,赵煦生病不能上朝,太皇太后高氏主政。程颐先指责高氏,认为皇帝不临朝她独自上朝不合礼法,又指责宰相失职。因此事,程颐被贬出京城,程颐的弟子贾易便将苏轼、苏辙、吕陶等人定义为蜀党进行弹劾,此举惹怒高氏,便将贾易贬出京城。

亲政党争

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正月发生雪灾,赵煦下令开仓赈济灾民,不久后又下令减轻罪犯们的惩罚。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汉阳知军奏新党领袖蔡确游安州(今湖北安陆)车盖亭所作诗中用唐上元年间郝处俊谏高宗传位于武后事影射高太后,蔡确被流放并死于岭南新州,变法派人人自危。

高氏亲政期间,与赵煦的关系也不断恶化。高太后对赵煦生母朱氏也有所苛待,朱氏于熙宁初年入宫,为神宗侍女,后进为才人、婕妤,生哲宗、蔡王赵似和徐国长公主,进为德妃。哲宗即位后,朱氏照例应为皇太后,却被尊为皇太妃,直到元祐三年(1088年),高氏才允许朱氏的舆盖、仗卫、冠服与皇后相同。元祐四年(1089年)宫中传出寻求乳婢的传闻,范祖禹、刘安世等人多次劝谏高太后严格约束皇帝,皇帝年幼,并不是亲近女色的年纪。高太后解释是为年幼的公主寻找乳母,私下将赵煦的宫女严加拷问。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太皇太后当政时,赵煦没有机会参与政治决策,朝臣也不在意赵煦的感受,以至他对太皇太后与元祐众臣有很深的积怨,赵煦亲政后,掌控了实际权力。第二年便改元为绍圣,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他任命熙宁元丰年间的旧臣李清臣为中书侍郎,主持这一年的科举考试。在赵煦的授意下,李清臣主要考察是否支持变法,支持变法的考生大多考上,同年三月他贬谪元祐旧臣吕大防。

同年四月,面对赵煦的这种举措,时任门下侍郎的苏辙进言,以汉武帝的例子来证明元祐更化的正确性,却触怒了赵煦,赵煦当场斥责苏辙。经过此事后,赵煦将苏辙贬为汝州知州,旋即以苏轼贬斥先朝为由,将苏轼贬到了惠州。同月,赵煦下令让王安石配享神宗庙庭,同时追封变法派蔡确为正议大夫。赵煦接着将变法派章惇召回朝廷,任命他为宰相,罢免了元祐旧臣范纯仁右相的职位。不久之后,赵煦下令全国各地恢复元丰年间的免役法。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六月,御史中丞黄履指责吕大防等人借车盖亭诗案置蔡确于死地,吕大防贬为随州知州。七月,黄履又指责司马光、吕公著等人是奸佞,死后却给了好的谥号,赵煦便下令将他们的谥号全部收回。章惇请求将司马光、吕公著等人掘坟砍棺,哲宗没有答应。

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至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变法派不断打击元祐旧臣,除此之外,赵煦任用变法派先后恢复了熙宁元丰年间的青苗法,保甲法等,又听取了户部尚书蔡京的建议建立三司条例。

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赵煦命令将领先后击败西夏,收复邈川城,西蕃首领钦彪阿成投降宋朝。

溘然长逝

元符二年(1099年)赵煦皇后刘氏所生儿子刘茂夭折,女儿扬国公主也急病去世,赵煦悲痛不已,辍朝数日。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春天正月,接连经历丧子丧女之痛的赵煦病重,下令大赦天下。正月十一,赵煦因病去世,时年二十四岁,由弟弟赵佶即皇帝位。赵煦庙号哲宗,谥号钦文睿武昭孝皇帝,葬于永泰陵。崇宁三年(1104年)加谥为宪元继道世德扬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政和三年(1113年),改谥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施政举措

政治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太皇太后高氏去世,赵煦亲政,掌控了实际权力。第二年便改元为绍圣,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赵煦任命熙宁元丰年间的旧臣李清臣为中书侍郎,邓润甫为尚书左丞,蔡卞为中书舍人。杨畏、李清臣、邓润甫等人首创绍述之议,打击旧党,恢复神宗时期政令,旧党吕大防被罢相,范纯仁被贬往永州(今属湖南),苏轼被贬往昌化军(今海南儋州西北),程颐被贬往涪州(今重庆涪陵),韩维等30人被相继贬官。苏辙也被罢门下侍郎一职,被贬汝州。曾布、章惇等新党重新入朝。

赵煦实施宋神宗时期的新法,将宋神宗在位期间的青苗法、保甲法、免役法加以改进。其中免役法的区别在于:免役宽剩钱不得超过原来的十分之一;将青苗法中要求收取的利息,由原来的两分改为一分;绍圣市易法加强了对放贷的信用管理;立任满赏法使得主管官员不会为了政绩滥发贷款。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赵煦又恢复了宋神宗年间的养马法。同年加强了对国家资源的管理与控制,使得官府效率提高。以章惇为首的新党并不一味反对元祐时期的政策,而是对其可取者进行改进,政治比较清明。

军事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司马光、刘挚等人上书要求废罢新法,指出将兵法存在的诸多弊端。元祐元年(1086年),在边防政策上,司马光也主张与前代完全相反对于西夏的政策由宋神宗时期的积极开拓政策,转为对西夏妥协退让,弃地修兵的政策。同时还禁止与进行贸易,以减少生事。加强对边防将领统兵权力的控制,随后将宋神宗阵图废罢,恢复至祖宗旧阵,以适应将兵法调整。之后马光要求废除将兵法,恢复更戍法,他认为将兵法中总管、钤辖、都监、监押之下又设训练官的模式重复设官,徒耗朝廷俸禄,应该恢复先前的边防统兵体制,要求诸军更戍。为此以高太后、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势力又通过制定虎符管理制度,加的军事统兵运作。

太皇太后高氏逝世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赵煦采纳谏官翟思的意见,设立编修官制局,恢复了宋神宗时期的做法。在边防上,主张恢复熙丰时期的将兵法,调整元祐时期的人事部署和军事机制。元祐时期边防帅臣范纯粹、吕大防先后被贬。

外交

哲宗在位期间,与辽朝保持外交关系,周边地区高丽、大食、占城、西南蕃、交趾、麻啰拔、西域于阗等地都多次入朝上贡。拂箖国(拜占庭帝国)等也曾遣使到访。

西夏

元丰后期至元祐初期,宋与西夏遣使往来。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时西夏进助山陵马,西夏梁皇后去世,宋朝也遣使吊唁,元祐元年西夏再次来宋祝贺赵煦即位,夏惠宗死后,宋也派使者前往告祭,并于次年封李乾顺为夏国主。自元祐二年(1087年)开始,西夏数次对宋进攻,宋命令边防将帅严加防范,主要采取弃地修边的政策。赵煦亲政之初采取的是浅攻的政策,以攻代守。在宰相章惇等人的建议下,加强了边防军事建设,保马法恢复,扩建宋夏缘边骑兵,赵煦命令范纯粹进攻兰州外围的汝遮寨,并且断绝了给西夏的岁赐。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三月,宋朝击退了西夏的进攻。同年十月,西夏大举进犯宋朝金明砦,金明砦被西夏攻破,彼时的赵煦态度强硬。西夏又多次进攻宋朝边境,都被宋朝击退。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宋军逐渐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长城川打败了西夏的小股部队。与此同时渭州知州章楶建议赵煦在葫芦河川这一带筑造城池,命名为平夏城,这样可以占据险要的地势,从而打败西夏的军队。赵煦同意了他的建议,随后章楶利用一系列小股部队骚扰西夏军队,从而完成了在葫芦河川筑造城池的计划。同年三月,章楶大败西夏军队。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西夏军队再次进犯宋朝边境,在平夏城打败了西夏十万大军。直到元符二年(1099年)十二月,西夏向宋遣使请和,宋朝不予接纳。直到辽朝从中调停后,约定互不侵犯边境,自此宋与西夏的战事结束。

辽朝

元丰八年(1085年)与元祐八年(1093年)宋神宗和太皇太后高氏逝世时宋朝都依照惯例,遣使告哀于辽,辽方也都遣使前往吊唁,并祝贺赵煦即位。在宋与西夏的摩擦冲突中,辽朝从中调停,元符二年(1099年)西夏请求辽朝出兵介入,辽朝遣使来宋请求宋朝停战。

青塘

青塘(今青海西宁)方面,元丰八年(1085年)朝廷承认青塘首领阿里骨地位,阿里骨承袭河西军节度使、邈川首领。元祐二年(1087年)阿里骨意图夺取熙河,其将鬼章青宜结被擒,阿里骨上表认罪,朝廷赦免,阿里骨再次入贡。此后自元祐五年至绍圣二年,阿里骨多次入贡。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六月,阿里骨去世,其子瞎征继位,但是不能服众,溪巴温趁势崛起。宋朝熙河将领王赡请求趁机吞并青塘,赵煦同意了他的请求,随后王赡就进攻青塘吐蕃,收复了邈川城。不久之后,瞎征投降宋朝。收复青塘后赵煦便下诏以青唐为都州,邀川改为湟州。

高丽

元丰八年(1085年)至元符二年(1099年),高丽多次遣使进贡,宋也回赠高丽王鞍马、服带、器币等物。宋还于元祐八年(1093年)将高丽所献的《黄帝针经》公开颁行。

文化科举

高氏垂帘听政期间,神宗朝多数变革举措被废除或部分废除,其中就包括科举制度的系列变革。旧党中的主流意见是要求恢复诗赋取士。元祐元年(1086年),重新主政的旧党大臣立即开始对经义取士制度进行批判。官员内部对于经义取士和诗赋取士争论虽然非常激烈,朝廷也反复推敲,频频修正制度,但大多时候采用的是以诗赋选拔官员。绍圣元年,赵煦亲政后,他放弃了用诗赋选拔官员的做法,全面恢复熙丰新法,采用经术选拔官员,强调治国实用的理念。

赵煦在位期间重视文化发展。元祐年间是北宋文学创作的高峰期。苏轼文人集团是元祐文学创作的主力,各体文学中,元祐散文成就最为突出。“元祐更化”引发的政治剧变是元祐散文创作的催化剂。元祐诗歌数量优势不如散文,但宋调特征最为明显。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赵煦下令重修《神宗实录》。绍圣、元符年间,赵煦下令将宋神宗到绍圣元年臣僚的章疏加以编集。

个人评价

宋哲宗早期能够任用贤能,励精图治使得政治几乎可以媲美宋仁宗时期,执政比较英明。元代丞相脱脱在《宋史》评价哲宗年幼时登基,与太皇太后共同执政。即位初年召用司马光、吕公著诸贤,废罢青苗法,恢复常平法,起用良才,广开言路,天下人心,都安稳地趋向大治。从而使元祐年间的政治,几乎能与仁宗时期相比。无奈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的旧奸驱除未尽,时间不久,构陷诬害,假借继承神宗政治,渐渐导致兴起党籍之祸端,王朝的政治局面更加败坏。

南宋王称在《东都事略》评价宋哲宗年少继位,与太皇太后共同执政,“登进忠贤”,以安天下。所以元祐年间的政治,几乎能同仁宗时期相提并论。到绍圣年间哲宗亲政,起用熙丰旧人,一切政务以与元祐年间相反为标准。哲宗英毅机敏,有开盛世之资,可惜没有坚持像执政之初那样理政。

宋哲宗在位期间,对西夏用兵几乎都能获胜。南宋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评价宋哲宗对西夏用兵都能获胜,使“天威远扬,丑氐震叠”。

人物关系

关系

姓名

简介

父亲

赵顼

宋神宗

母亲

朱氏

神宗时晋为德妃,哲宗时尊为皇太妃,谥号钦圣皇后

孟氏

元祐皇后(哲宗、徽宗时期两次被废),后被尊为元祐太后,高宗时尊为隆佑太后,谥号昭慈圣献皇后

刘氏

元符皇后,徽宗时加号崇恩宫皇太后,谥号昭怀皇后

弟弟

赵佶

宋徽宗

儿子

赵茂

昭怀皇后所生,三月夭折,追封越王,谥号冲献太子,后改谥献愍

女儿

邓国公主

孟皇后所生,原封福庆公主,早夭

女儿

陈国公主

始封德康公主,下嫁石端礼,累封淑和帝姬

女儿

秦国康懿长公主

始封懿康公主,宋孝宗时进封秦国大长公主

女儿

扬国公主

昭怀皇后所生,原封懿宁公主,早殇

趣闻轶事

祖孙不睦

赵煦继位初期,政治权力都是由太皇太后高氏一手掌控。元祐年间,太皇太后高氏以及旧党大臣打着“以母改子”的旗号,将宋神宗在位期间的一系列政策与人事都做了更改,以至于赵煦无权过问。同时,高氏在内宫打压赵煦的生母朱氏,贬损朱氏的待遇,只给他皇太妃的尊号。

面对高氏的专权,赵煦以沉默对待。有次上朝时大臣向高氏奏对,高氏问赵煦的意见,赵煦答道娘娘已处理,到了赵煦本该亲政的时候,高氏依然保持其垂帘听政的做法,这令赵煦十分不满。高氏生病的时候,吕大防的人去问安后便被赵煦斥责。

废后事件

赵煦即位后,遵照太皇太后高氏的命令娶了眉州防御使孙女为皇后,但是她更喜欢姿色过人的刘氏。刘氏因为赵煦的宠幸变得更加放肆,在一次宴会上将自己的座位装饰布置得跟皇后一样,其他的妃嫔很是不满。不只是谁喊了一句太皇太后驾到,刘氏连忙参拜,却没有见到太皇太后的身影,便赶忙坐下,谁知凳子被人拿走了,刘氏便摔了一跤。刘氏认为是孟皇后指使人做的,便去找赵煦告状,此时的孟皇后深陷巫蛊之祸的漩涡中,赵煦一怒之下便废了孟皇后。

曝尸荒野

南宋绍兴年间,太常寺少卿方庭硕奉命出使金朝的时候,前去拜谒北宋所有皇帝的陵墓。方庭硕去拜谒时,北宋皇帝的陵墓都遭到了破坏,赵煦的尸骨都暴露在外面,方庭硕便将赵煦的尸骨用衣服包起来带走了。

死因争议

关于赵煦的死因,北宋诏令文书汇编《宋大诏令集》中记载哲宗是冬季伤风感冒染病而死。但知枢密院事曾布在《曾公遗录》中记载宋哲宗患有性生理疾病,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张邦炜根据《曾公遗录》中记载宋哲宗“精液不禁,又多滑泄”且“前后宫侍女众多,都是天下绝色”等推断宋哲宗是由于极度纵欲,死于性生理疾病,他认为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对宋哲宗管束严格,元祐八年太皇太后去世后,宋哲宗大权在握,再也不受管束,他不仅在政治上一反太皇太后主张,并且在生活上肆无忌惮,纵欲无度。宋哲宗废黜先前立下的孟皇后,立刘氏为皇后,专宠刘氏,患上性生理疾病,御医对此束手无策,才导致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十二日深夜病故。

墓葬信息

赵煦时候被埋葬在永泰陵,永泰陵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巩义市。陵墓坐北朝南,由上宫、下宫还有皇后陵组成,金朝南下后,北宋皇陵遭到洗劫。元朝初年又将宋朝的黄陵洗劫了一遍,现在只剩下一座土丘,表面上难以看出这是一个黄陵。

赵煦

文献记载

《宋史》

《东都事略》卷九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六

注释

[a]

《东都事略》中记载为钦成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