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石龙子主要分布于越南、中国。在中国其广泛分布在华南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海南、台湾、香港等地。该物种喜栖息于平原、丘陵及山区路边的草丛或乱石堆中。常以各种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捕食小蛙或幼小蜥蜴等脊椎动物。该物种有四个亚种,可以捕食多种害虫,有利于农林业。另外,其可做实验动物使用,亦可作宠物饲养。
2018年,中国石龙子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属无危(LC)物种。其还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
分类研究
石龙子属(Plestiodon)是爬行纲有鳞目蜥蜴亚目石龙子科的一属,石龙子属原来的拉丁名为Eumeces。现石龙子属Eumeces被拆分,分布于东亚与北美的Eumeces和Neoseps属合并为Plestiodon属,该属继续沿用中文属名“石龙子属”,属下种中文名不变。
形态特征
中国石龙子身体呈圆筒形,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四肢五个部分。雄性成体体长110-114毫米,体重约40.3克,雌性成体体长102-118毫米,体重约36.1克。其身体较为粗壮并具有5条浅色纵纹,其中背中部的浅纵纹在头部的一段不分叉,侧纵纹由不连续的斑点连缀组成,浅色斑点遍布其背面和腹部。该物种老年个体浅纵纹不明显,无斑点,颈侧和侧体呈红棕色。中国石龙子幼年个体背面为黑色,只有3条浅黄色纵纹,尾部为浅蓝色。




中国石龙子吻钝圆,吻的长度几乎和眼耳间距相等,且吻鳞较大,背面可见。有上鼻鳞,无后鼻鳞,通常情况下上下唇鳞皆为7枚,上唇鳞6枚的中国石龙子不常见。颊鳞2枚,眶上鳞4枚,下眼睑被小鳞片覆盖,骨膜内陷,耳孔前有2-3个瓣突,后颏鳞2枚。

该物种背鳞光滑,覆瓦状排列,环体中段鳞22枚,肛前鳞2枚。尾长大于体长,尾部腹面正中位置有一排宽大鳞。四肢较短,前肢与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不相遇。第四趾下瓣16枚,掌部、跖部粒鳞大小不一。

分布栖息
分布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石龙子分布于越南、中国。
在越南,中国石龙子主要分布于河江省、谅山省、广宁省等地。在中国,其分布在华中、华南及以南地区,如山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海南省、贵州省、江西省、重庆市、上海市、湖南省、浙江省、江苏省、台湾省等地。

中国石龙子有四个亚种。
亚种中文名 | 亚种学名 | 命名者和年代 | 分布范围 |
中国石龙子指名亚种 | Plestiodon chinensis chinensis | Gray, 1838 | 河北、长江以南 |
中国石龙子台湾亚种 | Plestiodon chinensis formosensis | Van Denburgh, 1912 | 台湾 |
中国石龙子岱山亚种 | Plestiodon chinensis daishanensis | Mao, 1983 | 浙江舟山群岛 |
中国石龙子白斑亚种 | Plestiodon chinensis pulcher | Hikida, 1988 | 台湾东南沿岸 |
栖息
中国石龙子常栖息于平原、山区、丘陵的草地、耕作区、杂草灌木处或水沟旁。

冬眠时,中国石龙子多头部向外栖息于冬眠洞中。洞穴斜向下,距离地面10厘米左右,洞室的长度仅能容纳其身体。冬眠洞穴常筑于石下、树根洞、枯木下土层中。洞口一般向阳并被枯草烂叶覆盖,有一定的隐蔽性。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中国石龙子白天活动,晚间休息。其日活动节律受天气状况和食物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气温温和的春季晴日时,其活动最高峰出现在上午10:00-11:00时,夏季晴日或多云天气,活动高峰时段出现在8:30-9:30时和15:00-16:00时,秋季日节律活动高峰出现在12:00-13:00。

当气温下降到13℃左右时,中国石龙子将陆续进入冬眠期。在中国,通常其冬眠期为每年10月中旬到第二年的4月。
觅食
中国石龙子白天常伏卧在路旁、田间、土埂或石块中不动,伺机捕食。其食性广泛,主要以各种无脊椎动物为食,如金龟子(Scarabaeoidea)、蝼蛄科(Gryllotalpa)动物、夜蛾科幼虫地老虎(Noctuidae)、天牛科(Cerambycidae)动物、蝗虫等,也会捕食小蛙、幼小蜥蜴等脊椎动物。中国石龙子通常夏季食性更为广泛。其幼体食性和成体食性有一定差别,成体因头部较大,因此摄食大型猎物能力强,如鳃角金龟科(Melolonthidae)动物,而幼体则较多摄食潮虫科(Oniscidae)动物。

生长繁殖
中国石龙子产卵季为5-7月,各地略有差异。交配时,雄性中国石龙子通过泄殖腔膨大后产生的交配器,将精液注入雌性体内,体内受精,而后在雌性体内形成受精卵。中国石龙子常将卵产在石头下、草根、树根下土洞中自然孵化。其每次产卵5-9枚,多者可达29枚。卵白色,椭圆球形,卵壳革制。
自然条件下,气温27℃左右,土温约26℃条件下,卵的孵化天数约为53天,雏蜥平均体重约0.3克。若是人工孵化,孵化温度在25.5-33.5℃,相对湿度60%-70%时,其孵化天数为26天,但在32℃时孵出幼体比较低于此温度时孵出的幼体发育差,表现为躯干小、未利用的卵黄多。
中国石龙子一般体长65毫米以上时达到性成熟。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该物种在越南并不常见,但在中国其分布地十分常见,种群数量稳定。
致危因素
中国石龙子适应性强,其生存并不完全依赖于自然栖息地,在生存方面没有实质性致危因素。
保护等级
2018年,中国石龙子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属无危(LC)物种。
2000年8月1日,中国石龙子被列入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
主要价值
在中国该物种被用作食品和中药材,有时也被当做宠物饲养。中国石龙子被广泛应用于高校生物系和中学动物学的解剖实验教学。中国石龙子可以捕食多种害虫,有利于农林业。

相关研究
关于中国石龙子的科学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环境对中国石龙子体温、摄食量、疾跑速等的影响。第二,水热环境变化对中国石龙子繁殖孵化的影响。第三,对中国石龙子体内储能部位的研究。第四,对中国石龙子体内酶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