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学名:Thunnus orientalis)是鲭科、金枪鱼属下的一种大洋性表层洄游鱼类,分布于北太平洋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域,栖息深度1-2000公尺。体长可达300厘米,重量可达450千克,体纺锤形,肥壮,尾柄细平扁,背部深蓝色到黑色,侧面灰色,腹部银白色,成鱼尾柄中部为黑色,第一背鳍黄色,背纹不延伸到腹部。太平洋蓝鳍金枪鱼主要以各种鱼类和鱿鱼为食,也以螃蟹等甲壳类动物和其他的海底无脊椎动物为食。该物种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地区,成年后最常见于西北太平洋地区。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此外,太平洋蓝鳍金枪鱼也是一种商业价值很高的鱼类,每年有数千吨被捕捞,已经过度捕捞。因此,Monterey Bay Aquarium's Seafood Watch计划将所有蓝鳍金枪鱼列入“避免”名单,Greenpeace和Blue Ocean Institute也将其列入“红名单”。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东方蓝鳍鲔的:信息、形态特征、栖所生态、渔业利用等介绍

中文名

东方蓝鳍鲔

别名

金枪鱼 太平洋黑鲔,黑瓮串,黑暗串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

鲈形目 Perciformes

鲭科Scombridae

东方蓝鳍鲔

信息

中文名:东方蓝鳍鲔

学名:Thunnusorientalis

东方蓝鳍鲔

英文名:Orcynusschlegelii,Thunnussaliens,Thunnusschlegelii,Thunnusthynnus,Thunnusthynnusorientalis,Thynnusorientalis

俗名:金枪鱼太平洋黑鲔,黑瓮串,黑暗串

科名:Scombridae

科中文名:鲭科

世界分布:北太平洋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区,由阿拉斯加湾至下加利福尼亚,往西延伸至曰本海及菲律宾北部间之海域,少数族群分布于澳洲西部海域及Papua湾。中国台湾主要分布于东部及南部海域。

模式种产地:Japan濒危状态: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

栖息环境:大洋、近海沿岸

最大体长:300cm有毒鱼类:否

经济性:是

食用鱼类:是

观赏鱼类:否

形态特征

体纺锤形,肥壮,横切面近圆形,稍侧扁;尾柄细,平扁,每侧具发达的中央隆起脊,尾鳍基部每侧另具小隆起脊2条。眼中大。上下颌各具细小尖齿一列。鳃耙正常,第一鳃弓上之鳃耙数为36-39。体被细小圆鳞,头部无鳞,胸部鳞片特大,形成胸甲。第一背鳍具硬棘XIII-XV,与第二背鳍起点距离相当近,其后具8-10个离鳍;臀鳍与第二背鳍皆低而呈弧形;胸鳍较头长为短,仅延伸至第一背鳍X-XI棘之下方;尾鳍新月形。体背侧蓝黑色,腹部银白色,新鲜鱼体体侧具有10-20条淡色斑点所排列而成的横纹带;成鱼尾柄中部为黑色。第一背鳍黄色

栖所生态

大洋性表层洄游鱼类,具有季节性迁移至沿海的习性。产卵场为九州岛岛南方海域、日本海以及琉球群岛经台湾东方海域至菲律宾东北方海域。以洄游性之小型鱼类,如鲭等为食,亦捕食甲壳类及头足类等。

渔业利用

北太平洋热带及温带海域非常重要之渔获物,成鱼于春夏季期间洄游到日本至菲律宾之间的主要产卵海域产卵,成为台湾近海鲔延绳钓渔船的渔获对象。可作生鱼片或加工以及各种烹煮调理皆宜,经济价值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