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是指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的总称。包括肿瘤性赘生物和非肿瘤性赘生物。大肠息肉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大肠息肉可能是家族性、遗传性、炎性增生性、环境及饮食等相关因素共同引起。大肠息肉临床症状常不明显,部分患者可出现腹胀、腹泻、腹痛、便秘、便血、大便带血、黏液血便等。大肠息肉主要依靠手术治疗及其他治疗。大肠息肉不仅会引起消化系统障碍,并且患者长期便血还会造成贫血。大肠息肉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大肠息肉的:就诊科室、病因、症状、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危害、预后、预防、参考文献等介绍

中文名

大肠息肉

外文名

CokicPolyp

别名

直肠息肉

是否传染病

症状表现

消化道症状常见,如腹胀、腹泻、便秘等

原因

可能是家族性、遗传性、炎性增生性、环境及饮食等因素共同引起

多发人群

50岁以上人群

就诊科室

  • 普通外科、消化内科

病因

  • 可能是家族性、遗传性、炎性增生性、环境及饮食等相关因素共同引起。

症状

  • 大肠息肉临床症状常不明显。

  • 部分患者可出现腹胀、腹泻、腹痛、便秘、便血、大便带血、黏液血便等。

检查

  • 确诊大肠息肉依靠X线钡餐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活检等。

  • X线钡餐检查

    • 通过钡剂的充盈缺损敏感地发现大肠息肉,但对病变常常不能正确分类和定性。

  • 内镜检查、病理活检

    • 通过内镜检查可观察胃黏膜的损伤程度及取组织进行检查,能确诊本病。

诊断

  • 医生诊断大肠息肉,主要依靠临床症状、X线钡餐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活检等确诊。

  • 临床表现:腹胀、腹泻、腹痛、便秘、便血、大便带血、黏液血便等。

  • X线钡餐检查:检查可发现大肠息肉。

  • 内镜检查:检查可见大肠息肉。

  • 病理活检:检查可了解息肉的性质、类型以及有无癌变等。

鉴别诊断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会出现腹胀、腹泻、腹痛、便秘等症状,容易与大肠息肉混淆,这些疾病有黑斑息肉病、炎性息肉等。

  • 如果出现以上类似的表现,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请医生进行检查和诊断。医生主要通过X线钡餐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活检等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诊断。

治疗

  • 大肠息肉主要使用手术治疗及其他治疗。

手术治疗

  • 黏膜剥离嵌除法主要用于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

  • “密接”摘除法主要用于长蒂大息肉,难以悬于肠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肠壁电凝切除法。

  • 分期批摘除法主要用于10~20颗以上息肉患者无法一次切除者。

  • 内镜、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法主要用于息肉病患者,即将息肉密集区以手术切除,这样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维持大肠正常功能。

其他治疗

  • 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 高频电凝灼除法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 活检钳除法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病理检查。

  • 激光气化法和微波透热法适于无需留组织学标本者。

危害

  • 大肠息肉不仅会引起消化系统障碍,并且患者长期便血还会造成贫血。

预后

  • 大肠息肉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预防

  • 调整饮食,少吃肥肉、油炸食品等,少喝酒。

  • 适当运动。

  • 如果体重比较重,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订减肥食谱和运动计划,并严格执行,减轻体重。

  • 定期做肠镜检查。

  • 肠道发生炎症,需要及时治疗。

  • 防止便秘。

参考文献

  • [1] 于皆平,沈志祥,罗和生。实用消化病学。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 [2] 潘国宗。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消化病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

  • [3] Kasper DL,Fauci AS,Hauser SL,et al.哈里森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分册。第19版。周丽雅,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

条目合集

消化系统的肿瘤疾病种类
大肠息肉
肝癌发生在肝脏的恶性肿瘤
大肠息肉
肠息肉隆起于肠道黏膜表面的肿物
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大肠息肉查看全部 5 个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