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公元147年—公元223年),字文和,武威郡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人。曹魏开国重臣、三国著名谋士。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贾诩的:人物生平、人物作品、人物评价、人物关系、艺术形象、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贾诩

文和

所处时代

汉末三国时期

籍贯

武威郡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民族

汉族

出生时间

公元147年

去世时间

公元223年

终年

77岁

封号

都亭侯、寿乡侯

追谥

肃侯

主要官职

冀州牧、太中大夫、太尉

父亲

贾龚

兄弟

贾彩

贾穆、贾访、贾玑

孙子

贾模、贾通、贾延

简介

贾诩早年被举荐为孝廉,入朝担任郎官,后因病辞官。时逢董卓专权,征召贾诩为平津都尉,又升任讨虏校尉,在董卓女婿牛辅帐下任职。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被诛,牛辅身死,贾诩奉劝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攻占长安。李傕等人把持朝政,贾诩被任命为尚书,后来升任光禄大夫。李傕、郭汜内讧,举兵互相攻击;汉献帝东迁,贾诩辞去官职。后来贾诩投奔南阳张绣,被张绣任命为谋士。曹操进攻张绣,贾诩献计击败曹军;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持官渡(今河南中牟县),贾诩奉劝张绣投降曹操。曹操任命贾诩为执金吾,封为都亭侯,不久又兼任冀州牧,参谋军事。贾诩献计曹操袭击乌巢,助其击败袁绍,平定冀州,贾诩转任太中大夫。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贾诩又献计曹操,助他击败叛变的韩遂、马超军队,平定关中。曹丕与曹植争夺储君之位,贾诩暗中拥护曹丕,助他获得储君之位。曹丕继位后,擢升贾诩为太尉,晋爵寿乡侯。曹丕打算征伐吴蜀两国,问计于贾诩;贾诩认为不宜用兵,曹丕没有听从,南征孙权兵败。黄初四年(公元223年)贾诩去世,终年七十七岁,追谥为肃侯,其子贾穆袭爵。

贾诩生前精研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 ,并注释《吴起兵法》一卷。 后世史家对贾诩的谋略评价很高,如西晋史学家陈寿评价贾诩算无遗策,擅长权谋,仅次于张良、陈平。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称赞贾诩决胜于千里之外,辅佐曹魏,足以与诸葛亮、孙权的智勇相抗衡。但东晋史家裴松之、明末史家朱明镐认为,贾诩建议李傕、郭汜攻打长安,祸乱汉室,罪过深重。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贾诩出身武威郡世族贾氏,是西汉名臣贾谊的后代。贾诩的曾祖父贾秀玉曾任东汉武威郡太守,祖父贾衍曾任兖州刺史,父亲贾龚官至轻骑将军。贾诩年少时期不曾得人赏识,只有汉阳名士阎忠器重他,说他有着像张良、陈平那样的才华。后来贾诩被举荐为孝廉,入朝担任郎官,因病辞去官职。

贾诩离开京城返回家乡,途中遇上氐族人叛乱,与之同行的数十人全被氐人抓住。贾诩自称太尉段颎的外孙,他说只要氐人单独埋葬他,家人日后定会拿出很多钱来赎回他的尸体。事实上,贾诩并非段颎的外孙,只是借着他的名字来恐吓氐人而已。段颎早年曾经担任镇守边区的大将,在西方边疆地段威名远扬。氐人听说贾诩和段颎有这层关系,果然不敢加害于他,而且还与之起誓结交,送走了贾诩;而同行的众人却都被氐人杀死。

长安致乱

董卓进入洛阳后,贾诩以太尉椽的身份担任平津都尉,之后又升任为讨虏校尉。董卓的女婿牛辅担任中郎将,率军驻扎在陕县一带,贾诩在他的部队中任职。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被吕布和司徒王允设计诛杀,牛辅也在逃往途中被叛徒杀死,众人没了依托,恐慌不已。时任校尉的李傕、郭汜等人当即就打算散伙,和部下们各自回到家乡。但是当时朝廷并未下达赦免众人罪过的诏书,长安城内的人更是议论纷纷,声称要把董卓带来的凉州人全部杀光,大家为此忧心忡忡,不知所措。就在这时,贾诩站出来分析,倘若舍弃军队而单独行动,那么走在路上,即便小小一个亭长都有可能将大家轻易拿住。倒不如让李傕、郭汜等人率领军队西行,顺便聚集沿途逃散的士兵们,用以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大事得成,就奉事天子来匡正天下,如果事情不成,届时再逃也来得及。众人都觉得贾诩言之有理,于是便一同率兵向西攻打长安。李傕、贾诩二人依照贾诩这个计策,很快聚集了十万多的人马,并与董卓的老部下樊稠、李蒙等人联合攻陷了长安城。

护卫天子

李傕和郭汜攻占长安,把持朝政,为答谢贾诩出谋划策的功劳,就任命他为左冯翊,并想要封他为侯。贾诩却坚决退辞,称那不过是救命的办法,称不上是功劳。李傕等人又转任贾诩为尚书仆射,贾诩依旧推脱。他说尚书仆射是官吏的师长,受天下人所仰望,自己名望向来不大,不能服人。李傕等人只好改任他为尚书,主管官员选拔任用之事。这一时期,贾诩做了许多救扶人才之事,李傕等人对他既是亲近,又有些害怕。贾诩为服母丧,一度辞官回家,后来又出任光禄大夫。

当时李傕、郭汜二人因争权,正在长安城里相互争斗。李傕便聘请贾诩出任宣义将军。期间,贾诩为使李、郭二人休战,常劝二人要以大局为重。郭、李二人虽然不曾真正相容,但还是维持了表面上的和气。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由于李傕指使骑都尉胡封刺死了樊稠,郭、李二人之间矛盾激化。李傕与贾诩商议要把汉献帝刘协劫持到自己的军营里贾诩赶紧劝阻,称这不合君臣道义,但是李傕没有听从。张绣曾劝贾诩随自己一起离开长安这个是非之地,贾诩却表示自己深受国家的恩典,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

同年六月,镇东将军张济从陕县来到长安劝和,李傕、郭汜也答应和解,并许诺以各自的儿子作为人质。李傕的妻子却因喜爱儿子而不愿以他为质。议和未定,羌胡兵马又前来帮助李傕,汉献帝认为这是一个隐患,便派出侍中刘艾传话,希望贾诩能为此谋划。贾诩随即邀请羌胡大帅前来饮食,并对他许以封赏,羌胡的大帅对此非常满意,于是全都离开了。李傕势力衰弱,只得选择和解。后来,李傕率军在弘农曹阳劫驾,大破汉军。当时司徒赵温、太常王绛、卫尉周忠等人的去路被阻,李傕对他们素来怨恨,想趁机下杀手,贾诩劝告他,这些都是天子的大臣,将军何必相害,李傕这才没有动手。

投奔张绣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十月,汉献帝刘协离开长安,东迁洛阳;贾诩便上还印绶,辞去了官职。当时将军段煨正驻扎于华阴县,他与贾诩是同郡的老乡,贾诩前去依附于段煨。但是由于贾诩名气太盛,又为众将士所钦佩,段煨担心贾诩会伺机夺取自己的兵权。尽管他在表面上仍对贾诩礼遇有加,贾诩心中还是甚为不安。适逢彼时张绣身在南阳,贾诩便暗地与他取得联系。张绣很快派人去迎接贾诩。

贾诩出发前,有人便问他为何要离开,毕竟段煨一直优待于他。贾诩坦言段煨生性多疑,已经开始猜忌自己。此人虽然表面上的礼节周到,实际上却并不可靠。时间久了,早晚算计自己。倒不如自己去投了张绣。其一,段煨希望自己在外面为他求得强劲的外援,必然会厚待自己的妻子儿女。其二,张绣本就没有谋臣,一定会接纳自己,如此就能保全个人的身家性命。贾诩于是前往投张绣,张绣果然对他礼遇有加,段煨也好生照顾了他的家眷。

献计克敌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曹操率军讨伐驻扎在宛城的张绣,张绣率众投降。曹操将张绣叔母占为己有,张绣恼恨,举兵攻击曹操的大营;曹操战败退走,张绣亲自领兵就要追击。贾诩连忙劝阻,认为此时追击曹军必定失败,张绣没有听从,果然大败而归。贾诩又对张绣说,现在再次追击曹军必定能取胜。张绣不解,向贾诩表示刚才没听他的建议失败了,现在又追击敌军是什么道理。贾诩表示现在军情有变,急速追击必胜。张绣听了后立即收拢散乱的士兵们,全力追击,击败曹操的军队,曹操大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皆战死。

战后张绣向贾诩请教,为什么用精兵追击撤退的敌人失败了,用败兵去追打胜的敌军反而能够取得胜利。贾诩表示张绣虽然善于用兵,但并非曹操的对手。曹军退却之时,曹操必定亲自压阵断后。张绣的军队虽然精锐,曹军亦是如此,同样的条件下,主将更厉害的一方必然胜利。曹军主力突然撤退,必定是军队内部发生了变化,因此曹操取胜之后,必然选择轻装疾行,全力撤退。如此一来,即便他留下断后的将领精锐勇猛,也不会是张绣军队的对手。张绣听了,对贾诩的谋略彻底信服。

劝张归曹

建安四年(公元200年)十一月,曹操与袁绍两军相持。袁绍曾派人联络张绣,并给贾诩写信,想和他们结为盟友。张绣最初想要答应,贾诩劝谏,认为袁绍连容纳其兄弟袁术的气量都没有,更不能接纳其他天下豪杰之士。张绣还是有些犹豫,询问贾诩如何与袁绍决裂,又该依附于谁人;贾诩趁机建议张绣归附曹操。张绣不解,如今袁绍的兵势比曹操更为强盛,加之自己此前曾与曹操为敌,又如何能投靠曹操。

贾诩为张绣分析形势,认为曹操奉迎天子,能够号令天下;如今袁绍势力强盛,前去投奔反而不会被看重,相反曹操势力较弱,必然会倚重前来投奔的人。曹操有建立王霸之业的志向,就不会计较个人恩怨,反而会宽容对待前来投奔的张绣,以向天下人昭示他的德行。张绣于是听从贾诩建议,率众归附曹操。曹操见到张绣前来投奔,果然大喜过望,任命张绣为扬武将军,又任命贾诩为执金吾,封为都亭侯,不久又升任冀州牧。彼时冀州尚未平定,贾诩就留在曹操的司空府参谋军事。

襄助曹操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多次交战,互有胜负。同年八月,曹操的军队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被袁绍的军队包围,而且粮草就要消耗完。 曹操打算撤军,问计于贾诩,贾诩表示曹操在智谋、勇武、用人和决断四个方面都要胜过袁绍,然而历经半年而不能平定袁绍,只因在用兵策略上过于保守。如果能找准机会果断出击,定能平定敌人。恰逢袁绍的谋士许攸叛投曹操,曹操用许攸的计策,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袭击袁绍存放粮草辎重的乌巢大营,此后一鼓作气击败袁绍的部队。后来曹操平定河北,自领冀州牧,调任贾诩为太中大夫。

贾诩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攻破荆州,想要顺着长江东下。贾诩劝告曹操从攻破袁绍到如今收复汉水以南地区,曹操已经威名在外,军事实力也非常强盛。倘若能够利用荆州地区富饶的优势,就地赏赐官兵,安抚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那么不必兴师动众也能让东吴地区的孙权俯首称臣。只不过曹操没有听从,而是选择了继续进军作战,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失利,战败退回。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为夺取关中,在渭水以南地区同韩遂、马超作战。马超提出割让自己的地盘以换取和平,并送上儿子作为人质。贾诩给曹操献计,认为可以先假装允诺对方的条件,再去离间二人。曹操于是采纳贾诩的计谋,故意在阵前约见韩遂,叙谈旧事,引起马超对韩遂的疑心。贾诩又建议曹操在写给韩遂的信件上进行涂抹,马超截获信件后,更加疑心韩遂。在马超、韩遂互相猜忌时,曹操发动进攻,韩遂投降,马超兵败逃走,关中地区得以平定,这都是贾诩谋划的功劳。

支持曹丕

当年魏文帝曹丕还是五官中郎将时期,他的弟弟临菑侯曹植因为富有才学,名气很盛,因此就出现了让曹植取代曹丕作为继承人的舆论。曹丕便让人去询问贾诩有无巩固自己地位的策略。贾诩回复表示,只要曹丕能培养个人品德气度,坚守作为读书人的素养去勤学苦读,并且不要违背作为人子应当遵循的准则就可以了。曹丕听了贾诩的劝告,开始努力磨练自己。

曹操曾支开身边的人,就择定继承人之事先贾诩请教,贾诩却沉默不语。曹操询问缘故,贾诩表示自己方才在思考别的事情,因此没有答话。曹操询问贾诩思考什么事情,贾诩表示,自己在想当初袁绍和刘表父子相继败亡的事情。曹操听了大笑,领会了贾诩的意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十月,曹操听取贾诩等人的意见,立曹丕为太子。贾诩认为自己不是曹操的老部下,又老谋深算,担心受到怀疑,索性闭门不出,不再参与社交;在子女的嫁娶上,他也避免与名门望族结亲。当时天下研究智谋计策的人,都十分推崇他。

贾诩

位列三公

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即位,擢升贾诩为太尉,晋爵魏寿乡侯。曹丕曾向贾诩表示,自己打算讨伐吴蜀两国,统一天下,吴蜀两国首先讨伐哪一国比较好。贾诩认为吴蜀两国虽是小国,但各自却有江水和山脉作为阻隔。蜀国刘备具有才略,诸葛亮又善于治国;吴国孙权能识政治虚实,大将陆逊又看得清军事形势。只要他们据守各自国家的险要地势,都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谋求。用兵的规律,是要先造成能取胜的局势再开战,预估敌人的形式再去调兵遣将,才不会失算。贾诩认为魏国的兵将之中,目前没有人是刘备和孙权的对手,即使曹丕御驾亲征,也未必有胜利的把握。倒不如先修文德而后用武力,致力于魏国本身的建设,用文教道德去安抚国民,坐等其他两国的发生变故再做图谋。曹丕并未采纳贾诩的建议。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二月,曹丕派遣大将曹仁等率军讨伐孙权,发起江陵之战,遭遇惨败,将士伤亡很多。同年六月,贾诩去世,时年七十七岁,曹丕下诏追谥其为肃侯;他的儿子贾穆继承其爵位。

人物作品

据《隋书·经籍志》“兵”篇载,贾诩曾抄录《孙子兵法》一卷;又据《新唐书·艺文志》“兵书类”载,贾诩曾为《吴子兵法》作注。

人物评价

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贾诩用计从来没有失算的时候,且能通晓和运用权术之变,可以说是仅次于张良、陈平的人物。

东晋史学家裴松之认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将贾诩与荀彧、荀攸放在一传之中相提并论并不合适,贾诩的为人品质,其实远远不及前面二者。自古以来,功业难成而祸乱易致。当时致使天下大乱的首恶董卓已经伏诛,东汉末年的乱世眼看就要匡正。然而,黎民百姓却因为贾诩给郭汜、李傕的一个提议而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万劫不复。贾诩造就的罪过,是自古以来的动乱中未曾有过的。

唐朝诗人白居易认为,贾诩能够在乱世之中审时度势,同时保全自己和家人,是三国时期最有智慧的人。

明朝进士袁宏道认为贾诩和张良、荀彧都是一类人,那就是甘愿以个人才智在乱世之中匡扶社稷,赴汤蹈火也万死不辞。

明末清初诗人朱明镐认为,贾诩和荀彧在《三国志》中和为一传尤为不妥。贾诩曾是为李傕、郭汜策划取代董卓,为他报仇的元凶,导致叛乱再次发生,汉室皇帝和公卿群臣两次受辱。由此可见,贾诩是汉朝的窃贼,荀彧是汉室的忠臣,把忠臣和贼子放在同一传里,如何能够垂范后世。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贾诩是曹丕时代的能臣,不仅具有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才能,而且都能坚定地坚持自己的意见。所以以曹丕的鄙陋、曹叡的骄奢去对抗孙权与诸葛亮的智勇,依然保证了曹魏政权的稳固。

当代学者纪连海认为贾诩的精明在于知人也自知,他知道自己根子不深,不是曹操旧臣,却又策谋深长,而曹公又不是一个宽柔直谅之人,也是一肚子阴狠的花花肠子。为怕曹操嫌猜,所以他不跟人乱打交道,子女嫁娶也不结高门,而秉承低调的做人原则。贾诩被人称为“毒士”,奇谋百出,算无遗策,不过却没有什么气节,所以说他“乱武”一点也不为过。

人物关系

关系

姓名

简介

曾祖父

贾秀玉

东汉武威郡太守

祖父

贾衍

东汉兖州刺史

父亲

贾龚

东汉轻骑将军

哥哥

贾彩

贾龚长子,贾诩之兄

儿子

贾穆

曹魏时期任驸马都尉、河东郡守,继承贾诩寿乡侯的爵位

贾访

分得父亲八百户食邑中二百户,受封列侯

贾玑

曹魏时期任驸马都尉,封关内侯

孙子

贾模

贾穆之子,曹魏散骑常侍,护军将军

贾通

贾玑之子,西晋时任侍中、车骑大将军

贾延

贾玑之子

曾孙

贾胤 

贾模之子,西晋护军,太子近侍

贾龛 

贾模之子,西晋官至秦国内史、秦州刺史

贾仲安 

贾通之子

贾仲谋 

贾通之子

贾仲达 

贾通之子,晋颍川太守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贾诩是一个眼光毒辣、亦忠亦奸的顶级谋士形象,是曹操账下的重要谋臣之一,极善用计,可谓算无遗策。贾诩在第九回出场,替李傕、郭汜等西凉将领献计攻打长安。后来贾诩投靠张绣,在宛城之战中替张绣出谋划策,帮助张绣击败以善于用兵著称的曹操,展现出其过人的智谋。后来贾诩奉劝张绣投降曹操,贾诩也因此成为曹操帐下谋士。曹操讨伐关中马超与韩遂时,贾诩献计离间马超与韩遂两人,曹操击败马超的军队,平定关中,贾诩居功至伟。曹丕与曹植争夺储君之位,贾诩暗中帮助曹丕,在曹操询问立储之事时,贾诩暗示立长子为储君。因为有拥立之功,曹丕继位后,贾诩升任太尉,位极人臣。贾诩有识人之明,又能审时度势,深谙明哲保身之道。他先后追随过李傕、张绣,后来又归附曹氏父子,并为曹丕篡汉出谋划策。贾诩在形象上不算正面,但是他的谋略才能还是被普遍认同,这也是他数次易主都能受到重用的原因。

游戏形象

贾诩作为三国著名谋士,在多款电子游戏中都有其形象体现,如《三国杀》《三国战纪》《三国志·战略版》《真·三国无双》等游戏中,贾诩都以武将形象出现。

贾诩

影视形象

贾诩

1994出品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演员李绪良、徐永亮饰演贾诩。

2002年出品的电视剧《洛神》中,演员王维德饰演贾诩。

2018年出品的电视剧《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中,演员舒耀瑄饰演贾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