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彬,男,执着追求梦想的地图爱好者,2014年3月18日被评为“感动测绘人物”。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刘彬的:人物经历等介绍

中文名

刘彬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性别

民族

汉族

主要成就

感动测绘人物

人物经历

刘彬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的早逝与家庭的困难令他比其他孩子更能吃苦和懂事。他的童年和其他人所不同的是他喜欢画画和看地图,从此,地图也成了刘彬一生难以割舍与放弃的爱好。

1999年国庆节,怀着对地图巨大的热情,刘彬创办了民间刊物《地图爱好者》。创刊之初,作为普通工人的他,为了筹集到印刷小刊的费用,下班后他就去摆地摊、蹲夜市卖些小东西以补贴这些额外开销。凭着一份执著和努力,《地图爱好者》刊物在地图爱好者群体中占稳了脚跟并获得了各界的好评,影响越来越广泛。2003年,在全国首届民间藏报藏刊展评活动中,以其独特的定位和充实的内容获得了“突出贡献奖”。后来相继有《地图》杂志等报刊对他进行采访报道。

2002年6月,迫于生活压力,刘彬找到了一份中学生作文杂志编辑的工作,开始了兼职的生活。从那以后的两年,他白天去杂志社做编辑,下班后又匆匆忙忙地赶到工厂上夜班,每天睡眠不足五六个小时,即便这样,他还要利用极其有限的休息时间编辑出版刊物。整整两年,一米七六个头的他最后竟然瘦到108斤!期间他还经历了离异、拆迁和姐姐亡故三件大事,一场大雪过后,刘彬终于病倒住院!

2005年到2007年是刘彬人生中最难熬的两年,之前体力透支严重,免疫系统混乱,从头到脚各种病症都开始纷纷找上门来。风湿最严重时浑身不舒服,他死的心都有,不停地咳嗽被慢性咽炎折磨得死去活来,后来鼻炎、肩周炎、中耳炎也接二连三地轮番轰炸,以至于现在刘彬的听力都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影响。曾经一段时间他喝汤药,针灸,做理疗,寻求各种偏方,最多时一天吃50片药,同事们戏称他为“十不全”。病魔缠身的两年,刘彬并没有放弃这份在外人看来不起眼儿的民间刊物,因为它对刘彬来说无疑就是生命。

春去秋来,他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刊物编辑出版和为图友寻找地图以及与之相关的地图事业上了。2006年11月,安庆地方文史研究大家张静初先生找到刘彬,说他需要安庆的一些老地图来作研究,于是刘彬连夜从他的藏品中翻找出了清末安庆老城地图扫描并传给他,他大为感动,后来那幅珍贵的“怀宁街道图”派上了大用场,成为他7000字《晚清安庆城》新作最得力的佐证。自己的藏品能为他人提供帮助,是刘彬多年一直期待的事,刘彬一直以为,收藏的高境界并不是束之高阁,成为私人独赏的把玩品,而是挖掘其巨大的学术和历史价值为社会所服务和利用。

2009年7月,在北京展览馆的全国地理信息应用成果及地图展览会上,他是唯一以民间团体身份获得国家测绘局特批的展位——“民间地图收藏展”。随后的8月末,刘彬又将自己的藏品奉献出来,在当年的测绘法宣传日吉林省主会场长春,以“老地图忆过去新地图展未来”为主题配合会场对业界及市民进行宣传。徐德明局长在观看此展览时连连赞叹,并鼓励刘彬继续为中国测绘事业多做贡献。短短的两句激励话令刘彬铭记在心,深感手中的藏品要不断为大众和社会所利用才能体现出它更大的价值来。第二天,《中国测绘报》头版头条报道登出了徐局长与刘彬握手的瞬间,这使他感到无比荣幸和骄傲。地图将刘彬与中国测绘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在2010年的测绘法宣传日,刘彬又一次参与到吉林主会场通化市的宣传活动中。他将手中各个时期的通化地图藏品展现出来,通过地图的形式展示通化发展变迁,当时通化市副市长褚民华观展后也都连连赞叹。

2011年11月,应重庆市勘测院邀请,刘彬带着自己的藏品远赴重庆,并协同重庆几大地图藏家为《重庆历史地图集》进行前期筹备协调工作,还将重庆原来互不交流或交流极少的众多图友聚集成为一家,使重庆民间地图收藏活动从此开展得有声有色。2011年刘彬还参与到“吉林省城市系列地图”编辑工作中,并提出了很多中肯的修改意见,此图最终获得2012年度全国地图作品裴秀奖银奖。

自1999年《地图爱好者》刊物创办,十多年间,刘彬一直坚持向香港中央图书馆赠送刊物及寄赠各类地图。他撰写各类地图鉴赏、地图应用以及地图出版方面的文章和通讯近百篇,发表在《中国测绘报》、《中国收藏》、《地图》、《大众收藏》等报刊上。

“我为地图而生!我为地图而战!”刘彬始终用这句话激励着自己在地图文化传播的事业中不断前行,他说:“哪怕荆棘遍布,我也要勇往直前!因为这是我一生追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