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Diarrhea )又称下利、泄泻病,是指因感受外邪,或被饮食所伤,或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等原因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一般根据病因病机运用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的方法治疗。学科来源:中医药学—临床分科—内科。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泄泻的:古籍摘选、名词解释、术语在线、百科解读、参考文献等介绍

中文名

泄泻

外文名

diarrhea

症状表现

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

原因

感受外淫,饮食所伤,情志不舒,脾胃虚弱,脾肾阳虚,中气下陷

就诊科室

内科、消化内科

古籍摘选

  • 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景岳全书·泄泻》)

名词解释

  • 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术语在线

  •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 泄泻是指以排便次数增多、便质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疾病特点

  • 本病大多表现为大便稀溏,甚或如水样,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每日三次以上。

  • 常伴有腹胀、腹痛、肠鸣、纳呆等消化系统表现。

  • 若起病急,病程短,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大多考虑为急性泄泻。起病缓,病程长,时发时止,大多考虑为慢性泄泻。

病因病机

  •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及年老体弱、大病久病之后脏腑虚弱,导致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水湿运化不利,造成肠道清浊不分,传化失司而成。

现代医学范畴

  • 现代医学中的一些器质性疾病,如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以泄泻为主要表现均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 现代医学中的一些功能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等,以泄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均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病证鉴别

  • 痢疾:二者均有大便稀溏,大便次数增加等表现,也均可出现腹痛,完谷不化等兼症。但痢疾兼有便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等症状;而泄泻发作时大便中无脓血,不伴里急后重。二者可依此进行鉴别。

治则治法

  • 明代的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提出了“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此九法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 暴泻治以运脾化湿,以驱邪为主;久泻以补虚固涩为要。

参考文献

  •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 [2] 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四版。北京:北京中医药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