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属地级市,古称嘉应州。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理位置坐标为北纬23°23′~24°56′、东经115°18′~116°56′之间。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东部与福建省龙岩市和漳州市接壤,南部与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毗邻,西部与河源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赣州市相连。梅州市土地总面积15876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梅州市常住人口385.80万人。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梅州市的:名称来历、历史沿革、自然地理、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事业、交通运输、历史文化、风景名胜、著名人物、友好城市、荣誉称号等介绍

中文名

梅州市

英文名

Meizhou City

别名

嘉应州

面积

15876平方千米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坐标

北纬23°23′~24°56′、东经115°18′~116°56′之间

所属省级行政区

广东省

行政类别

地级市

下辖地区

2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行政区划代码

441400

人口

385.80万人(2022年末常住人口)

GDP

1318.21亿元(2022年)

著名景点

叶剑英纪念园 、丘逢甲故居、父子进士牌坊等

车牌代码

粤M

邮政编码

514000

政府驻地

梅江区江南新中路

电话区号

0753

机场

梅州梅县机场

火车站

梅州站、梅州西站、丰顺东站、兴宁站等

简介

梅州市境内总体地势北高南低,由闽粤赣边境逐渐下降到梅县、兴宁等盆地后又重新高起,再逐渐下降到潮汕平原。梅州境内河流众多,分属韩江、东江、粤东沿海诸河三大水系。梅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日长、冬日短、气温高、光照充足和雨水丰盈。梅州市历史悠久,宋开宝四年(971年),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并沿用至今。截至2022年10月,梅州市辖2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梅州市人民政府设在梅江区江南街道新中路。

梅州市的传统六大产业包括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矿业加工等。同时梅州市也是广东省最大的柚果产区、全球最大的沙田柚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柚类生产基地。2022年,梅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8.21亿元,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18位。三次产业比为19.6:30.9:4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085 元。

梅州市形成了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航道为干线,农村公路为补充,机场、铁路站场为枢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梅州市是明清以来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发地,是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被誉为“世界客都”。同时梅州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叶剑英的故乡、中国著名革命老区。梅州市同时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东亚文化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截至2021年底,梅州市共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处(雁南飞茶田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2处。梅州市共有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剑英故居、丘逢甲故居、父子进士牌坊、人境庐和荣禄第等)。

名称来历

宋开宝四年(971年)前,今梅州境域被称为“敬州”,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又因当时梅州境域梅花茂盛,故改名为“梅州”。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西周以前,梅州市境域属古九州南裔地。 战国时期,属南越地。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朝,梅州市境域属南海郡。汉朝,属南越。汉时南越的“揭阳”,包括今潮州和梅州广大地区。三国时期,属东吴杨州。西晋时期,属广州义安郡,划“揭阳”为“海阳县”。南朝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析海阳县设程乡县,系为纪念当地德高望重的处士、学者程旻得名。梁、陈二朝废程乡县。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朝,复置程乡县,初属潮州,后属义安郡。唐朝,沿置,属岭南道潮州府。

五代十国时期,隶属南汉国。 南汉乾和三年(945年),升程乡为敬州,领程乡县。州治设于金山南麓三柱坊(今梅城仲元东、西路衔接处以北)。

宋开宝四年(971年),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因古时此地到处生长梅花,故名),州治设于金山南麓三柱坊。宋熙宁六年(1073年),废梅州复置程乡县,隶属潮州。宋元丰五年(1082年),复置梅州,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宋绍兴六年(1136年),废梅州复设程乡县,隶属潮州。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复置梅州,仍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梅州升为梅州路总管府。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复降为梅州,领程乡县,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宣尉使司。元元贞元年(1295年),梅州隶属潮州路,元延祐五年(1318年),改直隶广东道宣慰司。

隋唐至宋元时期,北方汉人数次大规模迁移至今梅州境域,其中唐朝末年,因黄巢起义,北方部分汉民先迁移至皖豫鄂赣一代,再迁移至皖南及赣东南、闽西南和粤东北地区;北宋时,金、蒙古相继占领北方,并日益南侵,部分先民不得不再次迁移,由赣东南、闽西南分迁至广东东部和北部。这一部分由北方迁移至南方的先民即被称为“客家人”。

明清时期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梅州复置程乡县,属广东布政使司潮州府。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由于当地盛产“嘉应子”,又说东门外潦池上有一座宋朝时建的嘉应桥,当总督鄂尔泰奏升程乡县为直隶州时,故钦定为“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4县加上本属的程乡县称“嘉应五属”,直属广东省辖。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升嘉应州为嘉应府。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复为嘉应州,仍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清宣统三年(1911年),嘉应州复名梅州。

1865年,太平军余部康王汪海洋率10万余人从闽汀州入嘉应州,两次攻陷嘉应州城,时任闽浙总督左宗棠督办粤军务于大埔茶阳、梅县松口,清军与康王汪海洋部城东塔子坳和双板桥等地展开激战,康王重伤身亡,残部推偕王谭体元为军中首领。太平军被困州城,粮草短缺又不得民心,偕王谭体元不得不率残部从州城南门突围出走黄沙嶂,沿山间小道进入丰顺境北溪坳。清军紧追不舍,前方出路已被丰顺团勇堵截,不日被清军围剿全军覆灭。

中华民国

民国三年(1914年),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949年,广东省第六、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兴宁县兴城镇。民国十四年(1925年),中国共产党梅县特别支部成立,有党员7人。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多次对梅州进行轰炸,造成大量百姓伤亡,其中,1938年8月31日,侵华日军8家飞机轰炸梅县境内丰良、汤坑等处,投弹65枚,炸毁民房、商店100余间,炸死百姓100多人,伤170多人。解放战争期间,今梅州市大埔县最先于1949年5月14日解放,5月17日,梅县城乡全面解放。至1949年10月,今梅州市下辖境域全部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于1949年10月设置兴梅专区,1950年1月26日,国务院发文成立兴梅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公署设于梅城南门原县立一中校园(今梅县党校)。

1952年底,撤销兴梅专区,兴梅7县改隶粤东行政区。

1956年2月,粤东行政区划分为惠阳、汕头两专区,兴梅7县属汕头专区。

1979年3月,原梅县所辖之梅州镇由区级升格为县级称梅州市。

1983年6月,梅州市与梅县合并改为梅县市。

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同年3月正式挂牌,市人民政府设在梅城江南署前路。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东部与福建省龙岩市和漳州市接壤,南部与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毗邻,西部与河源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赣州市相连。介于北纬23°23′~24°56′、东经115°18′~116°56′之间,全市总面积15876平方千米。

地质

构造

梅州市处于华南褶皱系的南部,主要构造单元包括永(安)—— 梅(县)——惠阳拗陷,北东从福建永安,南西经梅县、惠阳延至珠江口,梅州市境位于拗陷带的中部;还包括粤东岩浆裂陷带,亦即莲花山断裂带至南东沿海一带,形成北东向和北西向许多断陷盆地,并有燕山期的岩浆岩、火山岩沿断陷带侵入喷出,分布广泛,大埔岩体、丰顺岩体和梅县叶华岩体都在这个范围内。形成的火山盆地有大埔县大东、丰顺县铜鼓嶂盆地等。

地层

梅州市地层自上元古界至中生界下三叠统主要为海相沉积,中生界侏罗系之 后则为陆相沉积,沉积厚度较大,自上古生代前泥盆系至中生界下三叠统厚度 为4500至6000米,许多是成矿的有利围岩。境内地层有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

岩石

梅州市岩浆岩主要岩体及地表出露面积为:基性岩体有兴宁霞岚,12平方公里;永和岩体,19平方公里;五华长安(华城)岩体,8平方公里。酸性花岗岩体有大埔岩体, 分布于大埔湖寮至丰顺东北、饶平北部一带,面积1872平方公里;兴宁罗浮岩 体,面积1280平方公里;蕉岭葫芦岗岩体,分布在蕉岭广福、文福至平远泗水一 带,面积300平方公里。

梅州市变质岩主要分布为两片,一片在五华县岐岭、转水、华城经兴宁县新圩、大坪、罗浮至梅县畲江、梅南一带,构成东西向构造的变质岩带,主要岩石为花岗片麻岩、片麻岩、片岩 和千枚岩组成;另一片由平远县仁居、八尺经兴宁县大坪一带,构成北北东向的变质岩带,变质程度较浅,岩石主要由片麻状花岗岩、片岩和干枚岩组成,境内变质岩面积约占全市区域总面积的13%。

地形地貌

梅州市境内总体地势北高南低,由闽粤赣边境逐渐下降到梅县、兴宁等盆地后又重新高起,再逐渐下降到潮汕平原。市境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地势北高南低,山系主要由武夷山脉、莲花山脉、凤凰山脉三列山脉组成。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140多座,其中位于丰顺县的铜鼓嶂海拔1560米,是梅州第一高峰。山地主要有七目嶂、铁山嶂及梅、蕉、平山地。

按地貌形态可划分为由花岗岩、喷出岩、变质岩、砂页岩、红色岩和灰岩六大岩石构成的平原(盆地)、阶地、台地、丘陵和山地五大类。全市山地面积占24.3%;丘陵及台地、阶地面积占56.6%;平原面积占13.7%;河流和水库等水面积占5.4%。境内主要盆地有兴宁盆地,面积约400平方千米,属于梅州市第一大盆地;梅江盆地,面积约120平方千米;蕉岭盆地,面积约100平方千米;汤坑盆地,面积约100平方千米。

气候

梅州市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平远、蕉岭和梅县北部山区为中亚热带气候区南缘,五华、丰顺、兴宁、大埔和平远、蕉岭、梅县南部为南亚热带气候区。由于地处低纬,近临南海、太平洋,又受山区特定地形影响,形成了夏季长、冬季短、气温高、光照充足、雨水丰且集中、易受旱涝灾害、气候差异大、地形小气候突出等特点。

2022年,梅州市年平均气温为21.7℃,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777.5毫米,全市年雨量最大点出现在平远县仁居镇大畲坳,为2357.8毫米,全市年平均总日照时间为1974.5小时。

水文

梅州市境内主要有三大水系:韩江水系、榕江水系、东江水系。梅州高陂水利枢纽是梅州市较为主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主要水系

韩江水系

韩江是广东省第二大河流,在梅州市境内河长343千米,集雨面积14673平方千米。梅江是韩江主流,韩江上游。自紫金县武顿山起源至大埔县三河坝汇汀江、梅潭河进入韩江。全长307千米,流域面积13329平方千米。流入梅江的主要河流有琴江、五华河、宁江、程江、石窟河、松源河等韩江一级支流。

榕江水系

北河,榕江一级支流。在梅州市有集雨面积601平方千米,河长46千米。八乡水,榕江一级支流。 五经富水的上游。发源于丰顺县八乡楼子,流经水背、上坪、滩下、九娘坝、大滩龙颈、五经富流入榕江南河。全长76千米,集水面积719平方千米。八乡水在梅州境内有集雨面积292平方千米,河长53 千米。

东江水系

兴宁市罗浮镇内河溪均流入东江渡田河,为兴宁、龙川县北部的分界河,过境河道长24.8千米。主要支流有罗浮河、大信河等7条小河流注入东江。罗浮河集雨面积76. 8平方千米,大信河集雨面积73.4平方千米,全镇流域面积273.74平方千米。

水利工程

截至2022年末,梅州市共有大中型水库共计21座,累计蓄水量达3.81亿立方米。梅州高陂水利枢纽是国务院部署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省单项投资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从2015年底开始动工,2021年初正式下闸蓄水。水库总库容3.656亿立方米,调洪库容2.673亿立方米,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00兆瓦,前3台机组已并网发电,截至2022年5月总计发电量约1.2亿度。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梅州市土地资源主要地类数据:耕地107816.94公顷;园地78827.37公顷;林地1223791.40公顷;草地12957.01公顷;湿地1158.24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89562.46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2364.67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3161.37公顷。

矿产资源 

截至2020年,梅州市已发现矿产资源54种。其中,48种进行了地质勘查,已利用的30种。矿产地共321处,其中储量规模达中、大型的61处,占19%。探明储量的矿种主要有煤、铁、锰、铜、铅、锌、钨、锡、钼、锑、银、稀土、石膏、膨润土、珍珠岩、水泥用灰岩、建筑用花岗岩、矿泉水及地热,其次为钛、钒、钴、铋、金、铍、铀、萤石、冶金用白云岩、硫铁矿、钾长石、叶腊石、高岭土、陶瓷土、饰面用大理岩、饰面用辉绿岩等。

梅州市稀土资源蕴藏量位列中国第三。梅州市稀土资源为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具有类型多、配分好、品位高、易开采的特点;广泛储存于各类花岗岩风化壳中,分布面积达400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平远、丰顺、兴宁、大埔、五华等县(市)。

水资源

2020年,梅州市地表水资源量104.3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6.66亿立方米,全市入境水量为70.81亿立方米,出境水量为140.16亿立方米。2020年,梅州市总供水量为20.01亿立方米,全市总用水量20.01亿立方米,仍以农业用水为主,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7.16%。

2022年,梅州市主要江河湖库水质总体为优良,30 个监测断面均达到或优于Ⅲ类优良水质。韩江出境跨界赤凤断面为Ⅱ类水质,榕江北河出境跨界龙溪断面为Ⅲ类水质,均达到考核目标要求。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截至2022年,梅州市主要兽类和鸟类有200多种,两栖类、爬行类动物有100多种。主要兽类有豹、野猪、豪猪、果子狸、穿山甲、山兔等;鸟类有鹭、鹰、竹鸡、麻雀、天鹅等;两栖类有沼蛙、泽蛙、石蛙、蟾蜍等;爬行类有蟒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王蛇、泥蛇以及大壁虎、鳖、乌龟、巨蜥、水獭等。截止2023年,梅州市共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包括小灵猫、鼋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82种,包括豹猫、白眉山鹧鸪、白鹇、画眉、红嘴相思鸟等。

梅州市

植物

截至2022年,梅州市境内有2000多种高等植物,经考察采集和记载的就有1000多种,隶属于182科、598属。其中蕨类植物19科、29属、41种;果子植物7科、11属、14种;双子叶植物134科、471属、908种;单子叶植物22科、87属、121种。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21年,梅州市有自然保护区49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市级自然保护区30个;全市森林公园93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森林公园7个;全市湿地公园6个;全市地质公园1个。

阴那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梅县阴那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于1985 年1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保护区总面积 2566 公顷。其主要保护对象是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在植物多样性方面,共记录有野生维管植物900多种,其中包括各类珍稀濒危保护野生植物8科11属12种,如桫椤、金毛狗、蛇足石杉、穗花杉、金线兰、虎舌兰、观光木等。首次在阴那山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绒毛小叶红豆。

梅州市

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

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广东省兴宁市福兴街道办神光村,公园规划总面积674.6公顷,森林覆盖率92%,顶峰海拔360米,天然森林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为主,最高树龄达800——1000年。公园内现有各类植物共70科200余属1000多种,各种野生动物400多种。

梅州市

自然灾害

梅州市的主要自然灾害包括旱灾、风灾、水灾等,冰雹、霜冻等气象灾害近年来在梅州市已较为少见。

旱灾

梅州每年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有些年份干早严重,对居民生产、生活影响较大。2020年,梅州市五华县遭遇较为严重的旱情,截至7月底,全县平均累计降雨量约690毫米,比常年均值减少30%以上;全县塘库蓄水量7400万立方米,与多年同期蓄水量偏少9000万立方米,减少54.8%,全县农业受灾后面积达10.8万亩,其中晚稻6.5万亩,经济作物4.3万亩,另外还有约1.62万亩水田因缺水而无法拌田。

风灾

梅州风灾主要是由热带气旋靠近引起的大风和强对流引起的雷雨大风和龙卷风。2023年9月,受台风“海葵”残余环流影响,梅州遭遇持续强降雨,出现严重灾情。9月4日8时至9月7日19时,全市平均雨量为135.1毫米,最大雨量为丰顺县汤西镇南礤村水文站所记录的468毫米。其中丰顺县农作物受灾面积707公顷、水产养殖受灾面积142.5公顷。

水灾

由于梅州地处低纬,雨量丰沛,且梅州山地面积大,山高坡陡,每遇暴雨,易造成山洪暴发,河水暴涨,使韩江中、上游及其支流两岸遭受水灾。2022年6月以来,梅州市遭遇洪水灾害,截至6月19日20时,全市平均雨量512.3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85%。受降雨及上游水利工程泄水影响,韩江于6月13日14时发生2022年第1号洪水,韩江、梅江、石窟河、汀江等主要江河处于高水位行洪状态,造成梅州部分区域洪水上街,房屋受浸,道路、桥梁、地下管线、栏杆等设施受损,群众被困。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10月,梅州市辖2个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梅江区江南新中路。

地名

驻地

下辖地区

梅江区

金山街道

江南街道、金山街道、西郊街道、三角镇、长沙镇、城北镇、西阳镇

梅县区

程江镇

新城办事处街道、城东镇、石扇镇、梅西镇、大坪镇、石坑镇、水车镇、梅南镇、丙村镇、白渡镇、松源镇、隆文镇、桃尧镇、畲江镇、雁洋镇、松口镇、南口镇、程江镇、扶大镇、梅西水库

大埔县

湖寮镇

湖寮镇、青溪镇、三河镇、银江镇、洲瑞镇、光德镇、桃源镇、百侯镇、大东镇、大麻镇、枫朗镇、茶阳镇、高陂镇、西河镇、丰溪林场、洲瑞林场、大埔林场

丰顺县

汤坑镇

北斗镇、汤西镇、汤南镇、埔寨镇、建桥镇、龙岗镇、潘田镇、黄金镇、小胜镇、砂田镇、八乡山镇、丰良镇、潭江镇、汤坑镇、留隍镇、大龙华镇、埔寨农场

五华县

水寨镇

转水镇、潭下镇、郭田镇、双华镇、梅林镇、华阳镇、华城镇、周江镇、水寨镇、河东镇、岐岭镇、长布镇、横陂镇、安流镇、棉洋镇、龙村镇

平远县

大柘镇

石正镇、八尺镇、差干镇、河头镇、中行镇、上举镇、泗水镇、长田镇、热柘镇、东石镇、仁居镇、大柘镇

蕉岭县

蕉城镇

三圳镇、文福镇、广福镇、新铺镇、蓝坊镇、南礤镇、蕉城镇、长潭镇、华侨农场

兴宁市

兴田街道

兴田街道、福兴街道、宁新街道、永和镇、新圩镇、罗浮镇、罗岗镇、黄槐镇、龙田镇、石马镇、宁中镇、径南镇、坭陂镇、水口镇、黄陂镇、合水镇、大坪镇、叶塘镇、新陂镇、刁坊镇

政治

梅州市主要领导干部

中国共产党梅州市委员会

书记

马正勇

梅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梅州市人民政府

市长

王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梅州市委员会

主席

杨朝晖

以上数据截止时间:2023年8月1日

人口

人口

截至2022年末,梅州市常住人口 385.80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8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 203.24 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2.68%,比上年末提高0.3 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 4.20 万人,出生率 7.34‰;死亡人口3.23 万人,死亡率 5.65‰;自然增长人口 0.97 万人,自然增长率1.69‰。年末户籍人口为 539.35 万人。

民族

截至2021年,除汉族外,梅州市共有少数民族成分20余个,包括畲族、壮族、瑶族、满族、回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超过80800人,其中户籍人口10287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70900多人(人数随时间、季节变化而有增减)。梅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丰顺县潭江镇凤坪畲族村全村156户950人,其中畲族107户608人。

语言

梅州市为客家人比较集中的聚居地,客家话为主要语言。境内除丰顺县有部分人使用潮汕方言外,绝大部分人都使用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汉语八大方言(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南、闽东、粤) 之一,以梅县话为代表,以古汉语为母体发展而成,与普通话近似。

宗教信仰

2021年,梅州市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四大宗教,宗教活动场所492处,其中佛教319处、道教23处、天主教34处、基督教116处;市、县宗教团体36个,教职人员470人,信教公民25万余人。梅州市主要宗教团体包括市佛教协会、道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基督教协会。

梅州客家人的民间信仰文化历史悠久,客家人信仰的惭愧祖师、三山国王等始于唐宋时期。历史上,梅州各地膜拜惭愧祖师,形成恭迎雕像到州城等地享受香火的民俗,惭愧祖师的信仰,已经是粤东客家地区的重要文化符号。三山国王通常被认为是客家始奉和客家地区独有的“守护神”,有关三山国王的传说,发生在粤东的潮州、惠州、梅州交界处的三座山——巾山、明山、独山,粤东客家人非常信奉三山国王。随着客家人向海内外播迁,也把三山国王信仰带到各地。

经济

综述

199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把梅州市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10月,设立梅州市经济开发试验区(后更名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梅州市经济整体经济实力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16位。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等五大支柱产业在梅州市的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梅州市的主要产业包括以柚果、茶叶等为代表的种植业,以烟草、电力、建材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以金融、物流、研发、设计、 法律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以健康、养老、育幼、家政、 商贸、物业为代表的的生活性服务业。

2022年梅州全市生产总值为1318.2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57.9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07.6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52.60亿元,梅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431元。

第一产业

梅州作为广东的生态发展区,农业农村具有基础性地位。截至2023年,梅州市已初步建成柚果、茶叶、稻米、蔬菜、南药、油茶等六大支柱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内主导产业总产值170多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左右。2020年,梅州市共有152家企业入选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名单,数量居广东省第一。同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4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有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共46家,新增省级示范社14家,新申报市级示范社29家。此外,梅州有24家企业上榜2021年广东省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名单。

梅州市是广东省最大的柚果产区、全球最大的沙田柚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柚类生产基地,产量占到广东省的92%以上,种植面积58.6万多亩,产量约90万吨。其中,“金柚”(软枝沙田柚)是全世界最大的产区,种植面积超28万亩,年产量约45万吨。

嘉应茶为客家山茶的代表,因梅州古称嘉应而得名。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梅州茶园面积达32.95万亩,产量2.77万吨,茶叶面积占全省茶叶总面积1/4。主要产品有绿茶、红茶、乌龙茶,其中,绿茶占一半以上。

2022年,梅州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6.33万亩,粮食产量113.77万吨,蔬菜产量增长5.6 %,园林水果产量增长3.5%,茶叶产量增长8.3%,猪肉产量增长5.2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2.90亿元。

第二产业

梅州市六大传统支柱产业包括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矿业加工等,近年来梅州还在大力发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疗、新能源等“四新”产业。

陶瓷产业是梅州市最有特色的传统产业之一,作为中国青花瓷之乡,梅州市大埔县是中国四大青花瓷生产基地之一,其陶瓷生产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高陂是大埔最早的陶瓷产地,宋代以前已有陶瓷生产,是广东省陶瓷主产区之一,素有“陶瓷之乡”“白玉城”美称,更有粤东“瓷都”之誉。

梅州市是广东省传统水泥产地,是粤东地区重要的水泥基地。水泥工业是梅州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梅州市水泥行业从业人数超过10000人。规模位居全省前列。截至2020年底,梅州市水泥熟料设计产能1500万吨/年,占全省15.7%,2020年梅州市水泥总产量2291万吨。两者均位居全省第二。

铜箔—印制电路板产业是梅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较强的行业影响力。2020年,梅州市铜箔年产能4.9万吨,占全国电解铜箔产能的7.36%,主要集中在梅县区;印制电路板产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梅州市铜箔、印制电路板企业中在主板、中小企业板、科创板上市企业有3家,在新三板上市企业有2家,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有29家,其中超十亿元企业有2家。梅州已经成为广东主要的铜箔—印制电路板生产制造基地。

2022年,梅州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2.59亿元。其中全市支柱产业增加值221.17亿元。

第三产业

梅州市服务业领域一方面着力发展金融、物流、研发、设计、 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家政、 商贸、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同时依托“足球之乡”优势,发展以足球为龙头的体育产业。

截至2019年,梅州市较为活跃的互联网和相关软件信息服务企业共1600多家。2016年至2020年9月,梅州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160.33亿元。2020年,梅州市共有电商企业45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2019年,梅州市接待旅游总人数4990.12万人次。其中接待过夜旅游总人数2395.69万人次。国内外旅游总收入550.02亿元。 

2022年,梅州市第三产业实现产值652.60亿元,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 92.61 亿,现代服务业增加值 352.82 亿元。

贸易

2021年,梅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4.37亿元。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4.81亿元。限额以上中增长较快的产业包括石油及制品类、中西医药类、文化办公用品类,以及新能源汽车销售类。2021年,梅州市进出口总额121.8亿元。其中,出口总额97.8亿元,进口总额23.9亿元。

产业园区

梅州市有三家国家级产业基地,分别是梅州综合保税区、大埔县陶瓷基地、梅州市丰顺县电声产业基地。

梅州综合保税区

梅州综合保税区位于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内,面积2.53平方公里,一期封关围网面积1.29平方公里。税区内重点发展以保税加工为主导、以保税物流为支撑、以保税服务为配套的产业,重点打造先进制造、综合物流、国际贸易(含跨境电商)、现代服务四大核心产业体系。

大埔县陶瓷基地

大埔县陶瓷基地是梅州市第一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依托大埔陶瓷产业发展基础,以陶瓷新材料作为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探索研发应用在消费电子、新一代信息技术、机电制造、汽车电子、电器家电等领域的陶瓷新材料,重点开发发光陶瓷材料、陶瓷封装基座、基层电路封装外壳、微波介质瓷、光纤陶瓷插芯、多层压电陶瓷等产品。

梅州市丰顺县电声产业基地

电声产业是丰顺县支柱产业之一,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梅州市电声产业在全国价值链地位稳步提升,目前国内的电声产品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山东和浙江三省地区,广东主要以梅州丰顺、广州花都等地为核心形成电声产业集聚区,电声产品技术水平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全县电声企业超过750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省级工程研究开发中心4个、省电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个,有1万多个规格类型的产品,高峰时总产值超过百亿,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2020年丰顺电声产业基地被成功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1年末,梅州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共计1647所,在校生人数70.3万人,专职教师人数5.7万人。

2021年,梅州市全年高等学校招生6539人,在校生2.84万人,毕业生6309人;普通中学招生9.08万人,在校生26.2万人,毕业生7.87万人,初中生毕业升学率99.63%;普通小学招生5.99万人,在校生37.35万人,毕业生6.05万人,小学生毕业升学率100%。

主要高校

梅州市的大学有:嘉应学院、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

嘉应学院

嘉应学院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学校占地面积1800多亩,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2.6万余人,成教学生1.3万余人。学科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有省级重点学科7个;本科专业62个,有国家级和省级专业37个。

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全日制高等职业学历教育为主,总用地面积达到640.88亩,在校生规模1.2万人。学院设置农业工程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财经商贸学院、教育学院5个二级学院,计划开设45个专业;首届招生开设畜牧兽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大数据技术、学前教育、烹饪工艺与营养等5个专业。

科学技术

截至2021年末,梅州市有县及县以上科研机构25个。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自然和社会科学专业技术人68191人。专利授权量4137  件,增长1.5%,其中,发明165件,增长8.6%;实用新型2624  件,减少0.3%;外观设计1348件,增长4.6%。

文化事业

截至2021年末,梅州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公有制)7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9个、广播电台8座、电视台8座、有线电视台8座,电影放映单位30个,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数字电视用户30.56万户。全年出版报纸2632.8万份、各类杂志8.34万册,公共图书馆藏书423.08万册。

中国客家博物馆

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系统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物与客家民俗文物的综合性博物馆,于2008年4月建成并对外开放。占地170.3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统一战线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客家博物馆设有基本陈列《客家人》和《梅州史话》,其中《客家人》陈列从源流篇、人文篇、客魂篇三大篇章,全面展示客家民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梅州史话》陈列,从“先秦梅州”“建置变迁”“土客交融”“客都形成”“红色土地”五个部分展示梅州的人文历史。

梅州市剑英图书馆

梅州市剑英图书馆前身为梅县图书馆,始建于1920年,1991年更名为梅县剑英图书馆,2002年升级为梅州市剑英图书馆。是梅州市文献资源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社会教育中心和图书馆事业中心,于2018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体育事业

2021年,梅州市运动员在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奖牌51块,其中:金牌21块,银牌11牌块,铜牌19块。全市各级组织举办县级及以上各种运动竞赛会20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4.73万人次。

足球之乡

足球之乡,是指梅州的前身嘉应府地区。后来设立“梅县地区”(今梅州市),足球之乡就泛指“梅县地区”。1956年,国家体委根据梅县地区足球运动的悠久历史和发展现状,授予梅县地区“足球之乡”称号。20世纪80年代,梅州涌现出曾雪麟、蔡锦标、池明华等一批男女足国脚、省脚。2013年11月3日,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梅州“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城市·梅州足球之乡”。 梅州现有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征战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

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末,梅州市共有卫生机构 2936 个,其中,医院59个,妇幼保健院 9 个,全市拥有病床 23364 张,其中,医院 16453 张,妇幼保健院935张,全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8620人,其中,医院 15928 人,妇幼保健院1862 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10594 人,注册护士12111 人。梅州市主要的三级甲等医院包括梅州市人民医院及梅州市中医医院。

梅州市人民医院

梅州市人民医院创建于1896年,其前身是瑞士巴色教会创办的德济医院,是梅州市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广东省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医院由黄塘院总部、泰康院区、扶大院区、广梅院区四个院区组成,占地面积2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约11亿元。医院是省内规模最大的三甲医院之一,编制病床3500张,实际开放病床2979张。

梅州市中医医院

梅州市中医医院(梅州市田家炳医院、梅州市中医药科学院)是梅州市市级公立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坐落于梅州市中心城区,前身是1993年著名实业家、知名慈善家田家炳先生捐资兴建的梅州市田家炳医院。2015年12月正式设立为梅州市中医医院,2020年10月,加挂梅州市中医药科学院。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梅州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离退休)106.7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66.36 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58.2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70.47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 100%。参加工伤保险49.39 万人,参加失业保险 39.18 万人,参加生育保险42.19万人。

截至2022年末,梅州市各类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数3794人,其中,88间敬老院入院人数 1298 人,敬老院床位3133 个。全年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各级政府救济人数25.78万人次。全市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 10.26 万人,其中,城镇0.53 万人,农村9.73 万人。城乡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2285 个。

截至2020年底,梅州市38533名困难残疾人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12.37万名持证残疾人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38533名困难残疾人得到生活补贴,78902名重度、精神和智力残疾人得到护理补贴。3382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入学率98.38%。

环保事业

2022年,梅州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99.2%;地表水16个省考(含8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达标率 100%,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保持在 III 类及以上、达标率 100%;梅州市区城市区域声环境评价为较好,市区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评价为好,功能区噪声达标率为 96.8%。

截至2022年底,梅州共有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15座,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8 万吨/日,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 全年完成人工造林 1.41 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 74.54%。

交通运输

综述

梅州市交通体系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航道为干线,农村公路为补充,机场、铁路站场为枢纽,梅汕高铁连通广州、深圳等城市,兴汕高速、梅州至平远高速、梅州东环高速等公路横跨梅州。

公路

截至2021年底,梅州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0855公里,密度为131.4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条共752公里、国道6条834公里、省道21条共2279公里、县道3167公里、乡道7045公里、村道6778公里。

梅州境内现有长深、济广、汕昆、梅龙、汕湛、梅汕、梅平、大潮、丰华和梅州东环共10条建成高速,通车总里程752公里,密度达4.74公里/百平方公里。

铁路

截至2022年8月,梅州市有广梅汕铁路、梅坎铁路和梅汕高铁3条铁路共317.78公里,铁路密度200公里/万平方公里,经梅州站的客货运输可直达广州、福州、南昌、长沙、武汉、南宁、昆明等7个省会城市和40多个市、县(区)。龙龙高速铁路(杭广高速铁路龙岩至龙川段)、瑞梅铁路等2条高(快)速铁路正在建设。梅州市的主要火车站包括梅州西站、梅州站、兴宁站、畲江北站等。

梅州站现为四等站,位于广梅汕铁路及梅坎铁路交汇处,隶属广州铁路集团广梅汕铁路总公司管辖,成为两条铁路的车站,本站办理客货运业务。

水运

梅州境内大小河流19条,航道总里程830公里、通航里程713公里,其中五级航道186公里,维护里程485公里,年船舶通过量8.02万吨。

作为内陆地市,梅州市主要港口为梅州国际无水港。无水港又称“陆港”,是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在无水港内设置有海关、检验检疫等监督机构为客户通关提供服务。据介绍,梅州国际无水港规划面积约1011亩,计划总投资5.3亿元,主要建设集装箱装卸线、正面吊台、站场及服务用房等,年吞吐量初期为155万吨、近期2025年为208万吨、远期2035年为360万吨。梅州国际无水港项目毗邻梅州综合保税区,项目建成后将与梅州综合保税区实现“区港”联动、协同发展。“为梅州综合保税区的进出口货物进行装卸、存储、中转、配送,同时充分发挥梅州综合保税区的口岸作业、保税物流功能,可通过铁路对接深圳盐田港和汕头港、潮州港等沿海港口。

航空

梅州市主要机场为梅州梅县机场,梅州梅县机场位于中国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长岗岌空港路,北距梅州市中心约4千米,为4C级支线机场、国家对外开放的一类航空口岸。截至2022年6月,梅州机场现运营航线9条、通航全国热点城市航点14个,2021年旅客吞吐量达44.1万人。

公共交通

截止2022年7月,梅州全市共有汽车客运站22个,客运车辆6507辆。滴滴等7家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经营许可。建制村通客运班车比例达100%。全面推行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累计发行ETC装置54.3万套。2021年公路运输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达到545.63万人次和11207.04万吨。

梅州城区公交车拥有量1384辆,实现100%纯电动;公交线路94条,运营里程3400多公里,年客运量5000多万人次,城区万人公交车拥有率达到18.2标台;公交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25.65%;公交出行满意度达到7.11%。

历史文化

综述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底,梅州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98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保单位87处,市级文保单位137处,县级文保单位263处。

梅州市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名称

批次

文物类型

地址

叶剑英故居

第五批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广东省梅州市

丘逢甲故居

第六批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广东省蕉岭县

父子进士牌坊

第七批

古建筑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

人境庐和荣禄第

第七批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

谢晋元故居

第七批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

联丰花萼楼

第八批

古建筑

广东省大埔县

大埔泰安楼

第八批

古建筑

广东省大埔县

大埔光禄第

第八批

古建筑

广东省大埔县

大埔肇庆堂

第八批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广东省大埔县

三河中山纪念堂

第八批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广东省大埔县

狮雄山遗址

第八批

古遗址

广东省五华县

参考资料来源

叶剑英故居

叶剑英故居,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虎形村叶剑英纪念园内,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原系叶氏俊贤公祠的左侧二横杂屋,200多年来屡有修葺扩建,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叶剑英诞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童年、少年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叶剑英分别于1951年、1953年、1971年和1980年四次回到故居。1989年,叶剑英故居被列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叶剑英故居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2月,叶剑英故居由国家文物局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

梅州市

丘逢甲故居

丘逢甲故居坐落在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今逢甲村),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秋,是一座典型的两堂四横一围的客家围村建筑,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共有房屋55间2堂,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州市

父子进士牌坊

父子进士牌坊,又称“丝纶世美”牌坊,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大埔中学校门口,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占地面积约55平方米。

父子进士牌坊是明朝政府为表彰当地饶相、饶舆龄父子同中进士而建的纪念性建筑,是一座三间五楼花岗岩石牌坊,结构严谨精致、造型美观大方。1989年,父子进士牌坊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父子进士牌坊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州市

人境庐和荣禄第

人境庐和荣禄第,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金山街道东山小溪唇。荣禄第,占地600余平方米,由黄遵宪依照德赞廔外形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人境庐面宽29.3米,进深24.3米,占地500余平方米,由黄遵宪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亲自设计和兴建。

人境庐,客家特色兼容西方文化的园林式建筑, 是黄遵宪的书斋。人境庐坐北朝南,属砖木结构园林式建筑,建筑精巧,布局合理,主要由厅堂、七字廊(藏书室)、五步楼(会客厅)、无壁阁、十步阁、卧虹榭、息亭、鱼池、假山和花圃等组成;荣禄第,为黄遵宪的起居间,坐北朝南,三堂二层,建筑呈“九厅七井”样式。

2013年5月,人境庐和荣禄第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州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8月,梅州市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420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7项。

梅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列入时间(年)

类型

非遗项目

2008

传统舞蹈

龙舞(埔寨火龙)

传统戏剧

广东汉剧

传统戏剧

木偶戏(五华提线木偶)

传统舞蹈

狮舞(席狮舞)

2006

传统音乐

梅州客家山歌

传统音乐

广东汉乐

参考资料来源

埔寨火龙

埔寨火龙是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传统民间舞蹈,据《丰顺县志》记载,清乾隆六年(1741年),埔寨已就有表演火龙舞蹈的习俗。相传古时东海龙王的孙子浊龙,在埔寨一带残害百姓,青风公主奉老龙王之命,用屠龙宝剑处死了侄儿浊龙,当地村民感念公主,便用竹篾稻草扎成“金龙”,并安插上炮竹香火,于每年元宵节燃舞,寓意金龙降临,保佑人间风调雨顺。后便衍化为长达35米并填装了各式烟花火箭,且能张嘴、吐珠、躬身、摇尾、喷火的火龙。埔寨火龙通常都在元宵之夜,于传说中埋了浊龙龙身的地方表演。整个表演由燃放禹门、烧烟架、舞火龙三个部分组成,有火缆队、喜炮队、龙灯队、鼓乐队共100多人参加。

梅州市

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是以西皮(北路)、二黄(南路)为主要声腔的外来剧种,流入大埔约有三百多年历史。民国十六年(1927年),大埔湖寮人钱热储先生根据外江戏的历史源流,将其改称为“汉剧”。新中国成立后为区别于湖北的汉剧,而正名为“广东汉剧”,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广东汉剧的声腔、板式、舞台语言都各具特色。舞台语言以“中州语音”为准,以西皮、二黄(南北路)为主要声腔。西皮曲调灵活,高亢激昂,流畅悠扬,婉转多腔,多用于抒发喜乐之情;二黄曲调平稳,宽广大方,优雅持重,常用于抒发哀怨。广东汉乐的曲牌杂调还兼有一些地方曲牌、民间小调和少量梆子、昆曲等,其板式分作慢板、原板、二六、二板、导板等。

梅州市

木偶戏(五华提线木偶)

木偶戏(五华提线木偶),民间又称“悬丝戏”,明初由福建辗转传入,已有六百余年历史。清末民初十分兴盛,全县有20多个木偶戏班。现主要分布于五华县内的安流、转水、梅林、棉洋、周江等10余个乡镇。五华提线木偶戏演出的传统剧目分传本戏和杂耍戏两类,传本戏有较为规范的传统剧本,多以著名的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杂耍戏则来自社会日常生活,以滑稽讽刺手法褒贬人情世态,传统剧目有40多种。演唱以汉调为主,间唱客家山歌或采茶小调,对白用客家方言。

梅州市

广东汉乐

广东汉乐分布在广东梅州、汕头、韶关、惠阳等地区,又以梅州市大埔县为代表,旧称客家音乐、外江弦、儒家乐、汉调音乐等。据考是古代汉民由中原南迁时带入的,有“中州古乐”之称,在大埔流传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广东汉乐保留了原有中原音乐的特点,并与大埔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等相融合,同时又吸纳了潮乐(如大锣鼓)的一些成分,已成为广东三大乐种之一。

梅州市

客家文化

客家人

梅州市是客家人聚居的中心地。客家先民原是居住在黄河流城和长江北岸的汉族,因避战乱逐渐南迁而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大埔县发现殷商墓群和石陶器,在兴宁县发现编钟一组,梅县发现铜斧、铜矛、篆体“大岁辛卯”和“太始八年”墓砖,五华县发掘出秦汉墓葬等文物和遗址证明,中原汉族早在战国之前已有南迁。据光绪《嘉应州志》载,当始于宋元之际。其时当地居住着不少土著,主要有畲人、瑶人。土著人称南来的汉人为“客人”“客家”“客家人”,南来的汉人亦以此自称。官府也在户籍上把土著称为主户,把南迁而来的汉人称为客户。由于客家人带来中原一带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使生产得以迅速发展,人口不断繁衍。《光绪嘉应州志》记载:考宋初梅州户主一千二百一,客三百六十七,至神宗时,主五千八百有余,客六千五百余矣。宋末,遭元兵屠戮,客族依然式微,畲族仍盛。至元末,畲民起义,遇元朝残酷镇压,畲族从此衰微,以后土著逐渐被客人融合、同化,至明朝时全境几乎都是客家人。

客家民俗

客家民间风俗既具有古代中原汉族的传统,又具有客家民系的特点和地方特色。如民俗节日与中原汉族一脉相承;而二次葬习俗为客家民系所特有,等郎妹、娶看家婆等具地方特色。

尊崇祖宗

客家人重血缘关系,对祖宗极为崇拜,把祖宗当作神灵祀奉。每个宗族都建立祠堂庙宇,划定一定数量的田产作为祭祀祖宗的蒸尝。祭祀时,男丁全部参加,按世辈和年龄排列,没有富贵贫贱之分。每个姓氏都修编族谱,把祖宗的事迹和族人的世系加以记录,一代一代留传。客家民系源远流长,足迹遍及海内外,其崇拜祖宗,团结族人,热爱桑梓的传统在各地都得到继承和发扬。

民间习俗

妇女称为孺人,这一称谓源于客家妇女吓退元兵的传说。传说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宋帝赵昺逃到梅州时,被元兵追赶。当他们逃至五华横陂夏阜坝的田祖冈时,元兵赶了上来。恰好这时附近的妇女成群结队上山砍柴,她们各自肩扛一支竹杠。这竹杠有二三米长,两头削得尖,远看好像长矛。元兵以为宋帝的援兵已到,便不敢继续追赶。宋帝赵昺发现元兵已退,便问缘故,大臣说:“幸得一群客家妇女救驾。”宋帝赵昺听了高兴地说:“客家妇女保驾有功,准许客家妇女佩戴龙头手镯,旌为七品孺人。”从此,客家妇女就在手上戴上有双龙飞腾图案的手镯,死后碑石上还凿上“孺人”二字。

婴儿命名日和开斋,婴儿出生三日命名,方式一般有三,一是根据姓氏中房系的排行字辈;二是出生时“五行”,缺哪一行,则在名字中补足;三是顺口、顺耳或简称。生子满月时宴请宾客,酒过三巡时,父抱子至筵前,众宾客皆整衣冠而立,上座者从端菜人手中取来生鱼头、熟鸡腿、生葱、银印等物件,因其义为吉语,咳而祝之,叫“开斋”,意指小儿自此食荤。

妇女产后月内食用雄鸡炒姜酒,客家人认为妇女产后月内食用雄鸡炒姜酒能祛风活血,有助于妇女产后恢复身体。妇女产初生子后以姜酒送外家,叫“送姜酒”。

妇女冬天遮帕,夏天戴凉笠 客家农村妇女耕作时,冬天遮帕夏天戴凉笠。帕用青布做成,方形,冬天遮头上以御寒、防尘。夏天到田里劳动或采樵则戴凉笠。凉笠用竹织成,笠檐缀以青绢或青布以障日,故称凉笠。

饮食文化

梅州民间传统主食为用稻米做成的饭和粥。一日三餐,早、午两顿吃干饭,晚餐吃粥,或早晚两顿吃粥,午餐吃干饭。做米饭的方法有捞饭、焖饭、蒸饭、煲饭等大家庭多做捞饭,在早上做饭时多放水,饭熟后策篱捞起,盛于饭凯中,供天吃米浆用来喂猪或浆洗衣服。吃粥饭时多辅之以番薯或芋,以补粥饭之不是。菜类食品主要有:咸菜、萝卡干、蔬菜、豆腐、咸鱼、猪肉、牛肉、鸡、鸭、鸡蛋、鸭蛋等类。比较特殊的有豆致、乌豆、白豆、绿豆、狗爪豆、蒲类、冬笋等。

梅州传统名菜是典型的客家菜,菜多用肉类,主料突出,讲究“咸、烧、肥、香、熟、陈”。咸:客家菜偏咸,甚至有“吃在客家,咸是一绝”之说;烧:强调趁热吃,且“烧唔烧”成了品评菜看是否好吃的标准之一;肥:普遍用油很重,肉食多选五花肉甚至纯肥肉,馅料用半肥瘦;香:做菜多煎、炸、炒、烧、焗、焖,以香为佳。

梅州风味小吃则以当地盛产的大米、豆类、薯、芋为主要原料,拌于自糖、红糖、榛糖等甜料,经巧手加工制成,具浓郁的乡野风味,其中尤以“粄”和“糍”最具特色。

客家盐焗鸡

盐焗鸡是久负盛名的客家菜,自古至今广受公众喜爱。选取本地嫩鸡,宰杀后不切块,除去内脏洗净晾干,然后用竹制草纸将整只鸡严实包好,埋入炒过的热盐堆中通过文火焗熟。取出后将其拆骨撕成丝肉片,放进盘内上席,再配以姜油或麻油食用,皮软肉嫩,香气四溢,并有良好的温补功能。

味酵粄

把大米磨成浆后拌适量土碱水,再用开水冲浆,盛于小碗蒸熟即可。碗面四周膨胀,中间凹成窝状,沾甜酱油(红味)佐食,故名味酵粄。也可切片油煎,味道咸香。或切块下锅,加配葱、蒜、肉粒、胡椒粉进行烹炒,鲜香韧滑。

客家酿豆腐

新春佳节,中原群众尚食饺子,寓“岁更交子”之意。客家人自中原南徙至粤东后,仍尚其俗。但岭南地暖,少种小麦,缺乏面粉,故当时处于深山腹地的客家人,要吃一顿饺子,也很不易。后来,有人想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把饺子的馅料填进豆腐块里,煮熟当作饺子,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这一食法很快传遍客家地区。

地方特产

大埔乌龙茶

大埔乌龙茶,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大埔茶叶种植有上千年历史,明清时期,大埔西岩山茶成为梅州八大茗茶之一。大埔乌龙茶,条索肥壮紧结,饱满光滑匀整、色泽乌褐油润,叶底嫩绿,匀齐柔亮;花蜜香味,清香天然,香浓持久;橙黄明亮、略显金黄;醇厚甘润、浓醇鲜爽、回味甘甜。其品质特征是“清花蜜香”。2016年11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大埔乌龙茶”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梅州市

客都草鱼

客都草鱼”养殖历史有2800多年。早在唐末时期,梅州地区渔民探索出了独特养殖技术,结合地域水源、底质等优势,养出的草鱼口感、营养、鲜味均远胜于普通草鱼。2019年,客都草鱼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梅州市

地方象征

市花

梅州市自古以来就有“梅花之乡”的称谓。梅花不畏严寒,吐艳飘香。域内多见古梅。1993年,梅花被评为梅州市市花。

梅州市

市树

2018年5月28日,梅州市七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七次会议,会上通过了《梅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梅州市市树的决定》,决定桂花树为梅州市市树。

风景名胜

综述

梅州市旅游资源丰富,截至2021年底,梅州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47处,其中雁南飞茶田景区被认定为国家AAAAA景区,另有AAAA级景区12处。

梅州市AAAA级以上旅游景点

景区名称

等级

地址

雁南飞茶田景区

AAAAA

梅县区雁洋镇长教村

客天下景区

AAAA

梅江区三角镇东升工业园旁

叶剑英纪念园

AAAA

梅县区雁洋镇虎形村

雁山湖国际花园旅游度假区

AAAA

梅县区雁洋镇南福村

灵光寺旅游区

AAAA

梅县区雁洋镇阴那村

熙和湾客乡文化旅游产业园

AAAA

兴宁市永和镇蓝排村

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

AAAA

兴宁市福兴街道 办梅子村

五指石景区

AAAA

平远县差干镇

长潭旅游区

AAAA

蕉岭县长潭镇长潭码头

百侯名镇旅游区

AAAA

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

泰安楼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园

AAAA

大埔县湖寮镇山子下村

张弼士故居旅游区

AAAA

大埔县西河镇车龙村

鹿湖温泉渡假村

AAAA

丰顺县留隍镇东留

参考资料来源

主要景点

雁南飞茶田景区

梅州雁南飞茶田景区是AAAAA级旅游景区,坐落于叶剑英元帅的故乡——梅县雁洋镇。景区拥有传统客家建筑的古村落——桥溪古韵,桥溪村拥有传统民居建筑旅游资源单体49项,特别是明、清时期兴建的16座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保存完好。

梅州市

梅州灵光寺风景区

灵光寺旅游区是广东省风景名胜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梅县区雁洋镇阴那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占地1.2万亩,自然风景优美,生态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主要景点有千年古刹灵光寺和华银茶业基地——阴那山茶园。景区气候凉爽,年平均气温约21°C,空气质量高,是粤东著名的避暑圣地”。

梅州市

百侯名镇旅游区

百侯名镇旅游区位于梅州市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百侯镇侯南、侯北村,占地约3平方公里,以古镇保存完好的客家古建筑为依托,景区分为“百侯印象”“耕读世家”“古巷风韵”“虚市旧梦”“侯北人家”等五个主题片区,是一个集古镇观光、历史探寻、文化休闲、科教娱乐、民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客家古镇文化旅游区。

梅州市

著名人物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祖籍蕉岭县文福镇,字仙根。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预见到台湾前途危难,以“抗倭守土”为号召创办义军。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把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丘逢甲倾尽家资,组织和率领数万义军,横刀跃马与日寇浴血奋战,但最终失败。丘逢甲回大陆后一直念念不忘故土台湾,谋求祖国统一。

梅州市

叶剑英

叶剑英(1897-1986年)原名宜伟,字沧白。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4月28日生于梅县雁洋堡下虎形村。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之一,是长期担任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军队的重要领导职务的领导人。

梅州市

曾宪梓

曾宪梓,广东梅州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月生,1957年至1961年在中山大学生物系学习,毕业后到广东农业科学院生物实验室工作。1963年移居泰国,1968年定居香港并成立金利来公司。1985年开始到内地投资设厂,同年合资成立中国银利来有限公司。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捐资支持国家教育、航天、体育、科技、医疗与社会公益事业,历年捐资逾1400项次,累计金额超过12亿元。

梅州市

友好城市

1999年,梅州市与塞舌尔共和国首都维多利亚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2005年,梅州市梅县与毛里求斯共和国鸠比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荣誉称号

梅州市获得的荣誉称号脑阔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十佳优质生活城市、国际慢城、长寿之乡,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等。

2021年12月14日,梅州市入选2019~2021年创建周期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候选地区公示名单。

2022年8月,梅州市被授予“东亚文化之都”荣誉称号。

2022年9月,梅州市入选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名单。

2023年1月28日,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