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Shaanxi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是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素质交通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建校70年来累计培养人才八万余名,被誉为“中国西部交通建设管理人才的摇篮”。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历史沿革、办学条件、学术研究、学校荣誉、校园文化、校园环境、行政管理等介绍

中文名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别名

陕交职院

外文名

Shaanxi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成立日期

1952年

所属地区

西安

地址

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文景路19号

办学性质

公办

主管部门

陕西省教育厅

占地面积

52万平方米

学生人数

15001人

教师人数

461人

现任领导

杨云峰(党委书记)

主要院系

汽车工程系、公公路与铁道工程学院、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教学单位

专业数量

43个

机构类型

理工类

简介

学校前身为成立于1952年的陕西省人民政府交通厅干部训练班;1956年改称陕西省交通学校;2001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定名为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由省交通运输厅划转至省教育厅管理,实行省教育厅、省交通运输厅共建机制。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官网数据显示,学院由文景校区、自强校区和太白校区等三个校区组成,总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资产总值15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90万余册,电子图书18万余册;共开设43个全日制高职专业,40个成人教育专业;拥有教授64人(三级及以上教授5人),副教授223人,博士27人,硕士357人,重点专业“双师”比例100%;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1人,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学生932人。

历史沿革

1952年9月,公路工程班、会计班、统计班、干部轮训班相继开办。

1956年10月,陕西省交通学校成立。

1961年,国民经济因自然灾害进入”困难时期“,学校暂停办。

1964年,复校更名为”陕西交通技工学校“。

1965年,更名为”陕西交通技术学校“。

1966年,复名”陕西交通学校“至1970年文革期间停办。

1993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部级省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2000年9月,学校迁入新址。

200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高等教育系列,更名为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015年,入选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2019年7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

2021年7月,入选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名单。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官网数据显示,学校有公路与铁道工程学院、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轨道交通学院、交通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与国际交流学院8个教学单位,共有全日制高职专业43个、成人教育专业40个。全日制专业中有国家骨干专业3个,教育部示范专业1个,陕西省高水平专业群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陕西省“一流专业”8个,获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4个,1+X证书试点专业32个。

二级院系

专科专业

汽车工程系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文史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理工类)、汽车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理工类)、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理工类)、汽车整形技术(美容与装潢)(文理兼收)、保险实务(机动车鉴定与评估)(文理兼收)

公路工程系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设计与施工方向)(理工类)、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方向)(理工类)、建筑工程技术(理工类)、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理工类)、市政工程技术(理工类)、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文理兼收)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理工类)、工程测量技术(理工类)、铁道工程技术(高速铁路方向)

信息工程系简介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理工类)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理工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文理兼收)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文理兼收)、动漫设计与制作(文史类) 、铁道通信信号(理工类)、网络系统管理(文理兼收)

经济管理系

物流管理(文理兼收)、公路运输与管理(文史类)、电子商务(交通商务方向)(文史类)、会计电算化(文理兼收)、市场营销(文史类)、连锁经营管理(文史类)

参考资料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官网数据显示,学院有省级重点专业11个;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23门。

省级重点专业

建筑工程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物流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

省级精品课程

公路运输组织技术、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技术应用等

参考资料

师资规模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官网数据显示,学校有教授64人(三级及以上教授5人)、副教授223人,博士27人、硕士357人,重点专业“双师”比例100%。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部级教学名师11人。学校教职工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245项,其中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44项,主持和参与厅局级课题63项、横向课题18项,校级课题92项。主持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参与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4个,有国家规划教材6部。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教师在国家教学竞赛等活动中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在省级教学竞赛等活动中获一等奖10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44项。

国家级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

带头人

审批时间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薛安顺

2008

省级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

带头人

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阎叶琛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任春晖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教学团队

何鹏

参考资料

合作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已培养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留学生,是中德汽车机电合作项目示范学校和示范中心,中韩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合作院校。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家及中国台湾等地区的学校和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并与韩国国立群山大学共同建立教师工作站、共享专业教学站。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官网数据显示,学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设备技术先进。图书馆纸质藏书90万余册,电子图书18万余册,纸质期刊643种,纸质报纸121种;馆藏电子图书1676G,其他电子资源2805G,形成了覆盖公路、汽车、经济管理、交通信息、轨道交通等多个专业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涵盖学院全部主干专业群。2台电子查询机提供1000余种报刊;4台电子检索机为读者提供便捷的文献检索服务。电子阅览室有计算机110余台,拥有3台服务器、10TB磁盘阵列、1000兆网络交换机,不间断电源等现代化设施设备。图书馆采用Ilas图书自动化管理软件,对书刊和非印刷资料(视听资料、光盘、文献等)的采访、编目、典藏、流通、查询等业务工作进行自动化管理。

学术期刊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是由陕西省交通厅主管,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经陕西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发行的内部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A4开本,64页码,为《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

科研成果

2009年至2013年,学院教师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129项,其中省厅级纵向课题63项、横向课题5项,院级课题61项,取得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专利。发表论文1164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47篇,获奖论文49篇,48篇论文被美国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等收录。独著、主编(审)、参编(审)教材183部。

学校荣誉

学校曾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诊改试点首批复核院校、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院校、全国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百所优秀院校全国交通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交通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交通运输类信息化教学创新典范院校、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教育部中德汽车机电合作项目示范学校、优秀合作院校、示范中心、陕西省“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单位、陕西省“双高计划”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陕西省优秀示范性高职院校、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绿色学校、陕西高校先进校级党委、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大学、创新能力培养综合改革试点学校、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陕西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示范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等荣誉称号。2021年7月,学校“综合交通建设与运维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入选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公示名单。2023年,被评为2022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

校园文化

校徽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校训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严谨、求实、勤奋、创新

校园环境

学院座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陕西省西安市,地处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毗邻西安市委、市政府。周边有西安市图书馆和美丽的文景公园、汉城湖公园、西安市城市运动公园。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姓  名

职    务

杨云峰

党委书记

薛安顺

党委副书记

杨建伟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王维群

党委委员、副校长

董  梅

党委委员、副校长

刘  晶

党委委员、副校长

张小科

党委委员、校长助理

穆海平

党委委员、工会主席

参考资料

注释

[a]

数据截至2023年6月。

[b]

数据截至202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