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专业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图书馆学的:专业发展、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发展方向、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开设院校等介绍

中文名

图书馆学

英文名

Library Science

专业层次

本科

学科门类

管理学

专业类别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

修业年限

四年

授予学位

管理学学士

专业代码

120501

开设院校

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

主要课程

信息学概论、图书馆学概论等

就业方向

从事高校、科研等各类图书馆及各类信息机构专业工作等

简介

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并具有创新精神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高校、科研、公共、军队等各类图书馆及各类信息机构专业工作,也可到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等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

专业发展

作为一门近代科学的图书馆学产生于19世纪初,确立于19世纪8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西方图书馆学思想也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图书馆学传统内容相结合,使中国图书馆学开始向近代新领域过渡。辛亥革命以后,一批图书馆学者的理论论著与实践对中国图书馆学的建设作出了贡献。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次年创办了《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和《图书馆学季刊》,掀起了新图书馆运动。在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方面,1920年武昌文华大学创办了图书科(后改为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1925年上海中国国民大学设立了图书馆学系,1927年南京金陵大学设立了图书馆学系,1947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开设了图书馆学课程,成立了图书馆学专科。这些都对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30年代在中国出现了图书馆学研究的高峰。这一时期出版了一批颇有份量的学术专著,例如刘国钧的《图书馆学要旨》(1934)等,并有大批图书馆学学术论文见诸各种报刊。这些论著对图书馆立法、管理、建筑、设备和技术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但这种研究仍旧偏重于图书馆工作的技术与方法。

图书馆学学校教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只有两所大学设有图书馆学专修科,到80年代末已经增加到40多所高等学校设有图书情报学院、图书馆学系和图书馆学专业,在校学生约4000余人,初步形成了一个多规格、多层次、多学制的学校专业教育体系。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与知识服务及管理工作,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知识要求

专业知识需掌握图书馆学基本理论,如图书馆学基本原理、理论基础、图书馆与图书馆学历史、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事业建设理论等;掌握应用图书馆学各分支学科的知识,如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与描述、信息检索、信息服务、信息伦理、信息政策与法律、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现代技术等。工具性知识方面至少需要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听、说、读、写;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软件、系统设计与网络技术应用的知识;能熟练地进行文献与信息检索;能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

课程体系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知识体系由通识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内容和综合教育内容三部分相关知识体系构成,其中通识教育内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等知识体系;专业教育内容包括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与图书馆学相关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图书馆学专业实践训练等;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知识领域由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方法、图书馆服务、图书馆信息技术和图书馆管理5个知识模块构成,每个知识模块包含的核心知识单元与可选知识单元等组成。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授课内容

通识教育

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社会实践

专业教育

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与图书馆学相关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档案学、文献学等知识体系

专业教育

思想教育、学术与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自选活动

必修课

信息学概论、图书馆学概论、文献学概论、信息管理学导论、目录学概论、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编目、信息服务与用户、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与决策、信息咨询学、信息市场学、图书馆学专业英语、数据库管理、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分析、文献计量学计算机信息网络、信息经济学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各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总体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实验技能、专业实践能力、设计与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等。

毕业写作

应有专职教师指导,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研究方法、论文写作进行指导和把关,并根据各高校的要求负责组织答辩委员会进行答辩。指导教师用于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不少于10学时,应选择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与专业相关的选题,选题范围应适合本科学生能力和时间的要求,尽量避免选择范围过大或需要过多理论背景的题目。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本专业研究生阶段可选择法律(非法学)、中国史、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相关专业继续学习深造。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从事高校、科研、公共、军队等各类图书馆及各类信息机构专业工作,还可以到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也可报考哈尔滨铁路公安局、郑州铁路公安局、上海铁路公安局等国家公务员单位。

图书馆学

师资队伍

教师可包括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教师的配备应该根据图书馆学专业所在院(系)的特点、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的数量和内容、招收学生的人数等相关因素决定,应不低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合格指标(试行)》确定的师生比要求。专职教师应具备满足学校及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要求的足够的学科知识、教学经验、科技意识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在图书情报服务机构与学术机构中参与活动的能力,能与本学科保持密切而持续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互交流和影响;兼职教师可以平衡和补充专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丰富培养计划的品质和多样性。教师应在整体上具备多学科背景,覆盖专业知识体系的所有领域,应尽可能招聘和选留来自不同专业背景和学缘的教师,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

教学条件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考虑到图书馆学专业应用性很强,对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应该将实验室的建设置于重要的地位。本专业要求每百名学生拥有的计算机不少于10台,实验室设备固定资产总值应在100万元以上。本专业应设有不同学科方向的实验,实验项目包括信息釆集、信息组织、信息描述、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方法与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文摘与索引、文献修复与保护等。本专业应有3~5个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供学生毕业实习。实习基地应具有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较高业务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和相对完善的业务工作环境。

开设院校

地区

开设院校

辽宁

辽宁师范大学

鞍山师范学院

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

黑龙江

黑龙江大学

齐齐哈尔医学院

河北

河北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河南

郑州大学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大学

苏州大学

北京

北京大学

天津

南开大学

内蒙古

内蒙古科技大学

安徽

安徽大学

福建

福建师范大学

湖北

武汉大学

湖南

湘潭大学

广东

中山大学

贵州

贵州民族大学

参考资料

注释

[a]

以上课程内容来源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下)和阳光高考。

[b]

以上开设院校来源阳光高考,截止日期为2023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