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下辖县,位于云南省中北部、楚雄彝族自治州东部,东邻禄劝县,南与禄丰市、富民县毗邻,西与元谋县接壤,北与四川会理市隔金沙江相望,面积3322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武定县常住人口23.46万人,截至2022年,武定县下辖7个镇,4个乡,县人民政府驻狮山镇中山路1号 。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武定县的:名称、历史沿革、地理、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事业、交通、文化、风景名胜、著名人物、重要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武定县

英文名

Wuding County

别名

婺甸

面积

3322平方千米

气候类型

高原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云南省中北部、楚雄彝族自治州东部

地理坐标

东经101°55′32′′~102°29′16′′,北纬25°20′29”~26°11′37′′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云南省

所属自治区

楚雄彝族自治州

行政类别

下辖地区

7个镇,4个乡

行政区划代码

532329

人口

23.46万人(2022年常住人口)

方言

汉语、彝语、苗语

民族

汉族、彝族、傈僳族、苗族、傣族、回族等25个民族(截至2022年)

GDP

1363652万元(2022年)

人均GDP

57892元(2022年)

著名景点

武定狮子山、插甸水城河、九厂响水箐、己衣大裂谷等

邮政编码

651600

政府驻地

狮山镇中山路1号

电话区号

0878

政府官方网站

http://ynwd.gov.cn/index.htm?urltype=tree.TreeTempUrl&wbtreeid=1003外链

简介

武定县位于滇中高原北部,云贵高原西侧,金沙江穿境而过,地势东西两侧及西南部高,北部低,地貌有山原、高原、河谷等,属高原季风气候,冬暖夏凉、日较差大、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武定在战国及秦时,属滇国地。西汉属益州郡,蜀汉为建宁郡,此后先为昆州、南宁州、戎州、罗婺部、罗婺万户府、武定路等辖地,明时改武定路为武定军民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设武定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0年设置武定专区;1958年楚雄专区改设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隶属楚雄彝族自治州至今。

武定县属滇中城市群、昆明半小时经济圈、攀枝花两小时经济区,2022年武定县经济总量位居楚雄州第4位,现代烟草产业为支柱产业,有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冶金建材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三大主导产业,是云南省猪、黄牛、黑山羊农业产品主要产地和矿产工业生产基地,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现代商贸物流、绿色能源是4大新兴产业。2022年,武定县实现生产总值1363652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3.9︰36.3︰39.8,人均生产总值57892元。

武定县是唐宋时期西南三十七部之首的罗婺故郡,彝族凤氏土司发祥地,境内文化为罗婺文化,是红军长征向北挺进的途经地和革命老区县,红军长征途经10个乡镇,狮子山正续禅寺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民族风情浓郁,彝族民歌(彝族酒歌)、彝族刺绣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定县是昆大丽攀黄金旅游环线和昆楚攀旅游金三角的旅游经济叠加区域,享有白药之乡、牡丹之乡、壮鸡之乡、“昆明后花园”的美誉,境内武定狮子山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有7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武定县是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被誉为“省会之藩篱,滇西之右臂”,国道108横贯4个乡镇,京昆高速公路、武易高速公路、武倘寻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已形成由公路、水路2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

名称

武定系彝语地名,最早出现于元代,可追溯到宋代的罗婺部。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大理国段政智举阿而为罗婺部长,罗婺部及其后裔彝族居住的地方彝语称为“罗婺歹(甸)”,意即“罗婺部居住的坝子”。根据彝语,“武”与“婺”音相通,“定”为“甸”的谐音,武定由此得名。

另说,‘‘武定万乃元朝统治阶级以武力平定",是统治者主观意愿命定的。据民国十二年《武定县地志资料》说:“武定名称始于元时,元置武定路,后遂因之,其意义未知何取,古无可考,或以昔为部落酋长所据之地,夷性强悍,反复无常,以武力平定而归版图,故有是名,亦未可知。”

历史沿革

先秦至南北朝

武定在战国及秦时,属滇国地。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属益州郡,蜀汉建兴三年(225年),改益州郡为建宁郡。

西晋武帝泰始六年(270年),分益州南中建宁、云南、永昌、兴古4郡为宁州,武定属宁州建宁郡。南北朝分属晋宁郡和建宁郡。

隋唐至宋元

隋朝为南宁州总管府昆州辖地。唐初属南宁州总督府地。贞观六年(632年),罢南宁州总督府,以其辖地归属戎州都督府。南诏时为三十七部之罗婺部。永泰元年(765年)筑拓东城(今昆明)后,属拓东节度辖。

宋代大理国时,仍为罗婺部隶威楚府。

蒙古宪宗四年(1254年),罗婺部首先归附;七年(1257年),立罗婺万户府。元至元八年(1271年),并仁德、于矢2部入罗婺部,更置为北路,设北路总管府,矣格为北路总管;十二年(1275年),仁德、于矢分出,各立路府,改为武定路,属云南行中书省,至元间置南甸县,为武定路南甸县;二十六年(1289年),升和曲甸为和曲州,领南甸、元谋2县,另设禄劝州,领易龙、石旧2县,武定为和曲州,领南甸、元谋2县,另设禄劝州,领易龙、石旧2县,武定为和曲州南甸县。

明清时期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兵征云南,武定路总管、云南行中书省参政安慈子弄积妻商胜缴印投诚,授中顺大夫、武定军民府土宫知府。武定府下辖和曲、禄劝2州,元谋、南甸及石旧、易龙4县。正德二年(1507年)七月,撤南甸县改属和曲州。嘉靖七年(1528年)三月,凤昭叔父凤朝文响应寻甸土首安铨举事,发兵攻破禄劝州城、武定府城。嘉靖九年(1530年)风昭因平定风朝文之乱有功,于十二月钦准袭武定军民府土知府职。

嘉清四十五年(1566年)武定军民府新城筑成,府治从今禄劝南甸迁入新城。隆庆元年(1567年)武定改土归流。隆庆三年(1569年)凤历举兵反朝廷被诛。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腊月,风阿克勾结四川会理及东川一带土司土目武装,于金沙江北岸举兵反朝廷。后被平定,罢称军民,为武定府和曲州。崇祯十八年(1645年)元谋土守备吾必奎发兵反明。九月九日,武定府城为吾部攻破。

清初仍为武定军民府,顺治年间,那天凤授茂连土舍职。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沙定州部围武定城四十余日。乾隆三十年(1765年)裁军民府为武定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裁和曲州,降武定府为直隶州,领元谋、禄劝2县。咸丰八年(1858年)马如龙派回族将领杨振鹏,田庆余本部攻武定州城。此后清军与云南回民起义军在境内多次争夺武定州城及其他地区,境内居民死伤惨重。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武定直隶州改设武定县,置知事。武定所辖江外地区设分治,6年改为县佐,又称分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一军团一、二两师长征过武定,先后经过县境8区1镇,29乡,129村。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3支队25团到达插甸,解放了插甸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2月14日,民国武定县长李永珍随卢汉起义,成立县军政委员会。1950年1月19日,撤销临时军政委员会,成立武定县临时人民政府;6月8日,武定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3年4月,武定专区并入楚雄专区,改属楚雄专区。1958年4月,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属楚雄彝族自治州。10月元谋县并入武定县。1959年11月,元谋县由武定县划出,恢复元谋县建制。1961年5月30日,划出猫街公社的白草坪、河底、大鲁支、小鲁支、大小三家村等20个村归禄丰县。

1965年4月,划出甘泉区中兴井公社30个生产队,仓底公社9个生产队,高姑公社11个生产队,平安公社2个生产队,共52个生产队归禄丰县。1966年10月,禄丰县新民公社划出新民、志力新村、长田、以进干、鲁布古、大地6个生产队归武定县万德区,划出甘泉区归元谋县;11月,划出万德区多立公哪咪、多立、背达咪、鲁嘎、老过、七多黑、山脚、老坝8个生产队归禄丰县。1971年4月,划出小甸大队全部共25个村归富民县。

武定县

地理

位置境域

武定县位于云南省中北部、楚雄彝族自治州东部,地跨东经101°55′32′′~102°29′16′′,北纬25°20′29”~26°11′37′′,东邻禄劝县,南与禄丰市、富民县毗邻,西与元谋县接壤,北与四川会理市隔金沙江相望,全境东西宽56千米,南北长94千米,面积3322平方千米。

武定县

气候

武定县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为高原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降水丰沛,干湿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类型多样;雨热同季,大陆性强。多年平均气温15.1℃,1月平均气温7.3℃,7月平均气温20.7℃,。最低月均气温5.4℃,最高月均气温22.4℃。平均气温年较差12.7℃,最大日较差24.9℃。无霜期年平均239天,最长达307天,最短为189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224.6小时,年总辐射132.6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39天。年平均降水量982.3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5~10月,7月最多。

地质

地质构造

武定县位于扬子地台康滇地轴武定——易门——石屏台拱北段。西侧以龙川江——绿汁江深断裂为界,与元谋台拱相连。东侧以普渡河深断裂为界,与昆明拗陷连接。北接金沙隆起。南连武定——易门——石屏台拱中、南段。县境南部以纳厂一带,从大地构造性质来看应与易门——石屏段——致。西昌——易门深断裂走向南北,自汤德古——大西邑——山品——插甸——中干河——滑坡——铜厂箐,纵贯全县,长约80千米,依此深断裂为界可将全县分为东、西两区。

前震旦纪的中上元古代时,武定曾经历地槽发展阶段。震旦纪潋江期开始时,古陆上山脉之间曾有山间盆地。灯影期开始时,地壳下降,海水发生第一次浸进。下寒武纪初,地壳复又下降,武定开始第二次海侵。下奥陶纪初,地壳下降开始第三次海侵。下泥盆纪开始,地壳时而下降为海,时而上升为内陆湖盆或泻湖。二叠纪至上三叠纪瑞替克期前,康滇地轴普遍发生海西一印支运动,武定震旦系及古生界发生弱至中等程度的褶皱变形,及断裂变形,并形成大小不等的断陷盆地,上三叠纪瑞替克期开始,境内断陷盆地积水成湖盆。上侏罗纪开始,地壳上升,湖盆干涸。下白垩纪开始,地壳略有下降。白垩纪末至老第三纪初期,康滇地轴发生四川运动。中生界发生褶皱变形,并伴随有断裂变形和基性岩浆浅成侵入作用。中更新世开始,地壳以间歇性上升为主,形成夷平面及河谷沉积,地壳相对上升时期,形成多级夷平面、多层溶洞,多级阶地。

地层

武定县出露中上元古界有昆阳群及震旦系。古生界有寒武系中、下统,奥陶系中、下统,泥盆系中、下统。中生界有三叠系上统,徕罗系下、中统,白垩系下上统。新生界有老第三系古新统——始新统,新第三系上新统及第四系的全新统。其中下昆阳群黑山头组仅分布于猫街区大厂东南侧一带,大龙口组分布于猫街区石灰窑一带,美党组主要分布于黑山头组出露区东侧大厂——小瓦房~德古老一线,以纳厂组与大龙口组、美党组大致相当的一套地层。县南部除有下昆阳群地层分布外,几乎全部被上昆阳群地层占据,向南一直延伸至罗次小新厂、大美厂等地。震旦系下统潋江组出露极少不全,上统南沱组、陡山沱组缺失,灯影组直接不整合于激江组之上。寒武系主要分布于九厂、插甸、己衣等地。侏罗系大量分布于勐果河两侧白路,环州、东坡、尼嘎古等地。第四系更新统的元谋组,因未沉积而缺失。全新统因成因不同而分布于河谷山坡、山脊等地。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于基性浅成侵入作用一辉绿岩体的形成。辉绿岩的产状有岩墙,岩床及不规则小型侵入体3种型式。

地形地貌

武定县位于滇中高原北部,云贵高原西侧,地势东西两侧及西南部高,北部低,东南部较开阔。地形分为东部山原区、南部高原区、西部山原区、北部河谷区。主要山脉有撒马冲后山、大黑山、阿则问山、万松山等,境内最高峰白龙峰位于东部山原区已衣境内东南部,海拔2956米;最低点位于新民大沙地,海拔862米。猫街、田心和近城文笔山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石芽,溶沟、漏斗、干谷,天生桥,溶洞、落水洞等发育。

  • 东部山原区

东部山原区西起勐果河谷,东至禄劝县界,北抵金沙江谷地,南至插甸河一线,面积952.2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2.3%,海拔1500~2956米,为全县相对高差最大的地区。地势从东向河谷倾斜,山体高大,河谷深切。多数山地脉络难寻,沿河谷错列,山地为金沙江水系勐果河和普渡河的分水岭。

  • 西部山原区

西部山原区东起勐果河谷,西北至元谋县界,南迄仓房河一线,面积825.4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8%。海拔1500-2809米。地势从西部山地向元谋断陷盆地剧烈下降,故西侧比东倒陡峻。境内无地非山,坝子狭窄。本区山地为金沙江水系勐果河和龙川江的分水呤。

  • 北部河谷区

北部河谷区包括金沙江谷地和勐果河下游谷地,面积206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7%。海拔862~1500米。金沙江谷地多在1000米左右,岭谷高差300~600米,地势从南向北阶梯下降,谷地狭窄,东坡坝子即在冲积谷地和河口三角洲上。

  • 南部高原区

南部高原区位于仓房河——插甸河一线以南,面积964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2.7%,海拔1681~2764米,西南部和东北部地势较高。关天山一天鹰山一地盘松山一海雁山一线成为南北流向河流的源地和分水岭。由于各河的溯源侵蚀尚未深入,高原面保存较好。

水文水利

水文

  • 河流

武定县地处金沙江南侧,金沙江水系与红河水系的分水岭部位,以金沙江水系为主体,占全县面积的97.44%,县内长度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2条,其中21条属金沙江水系,分别由东、西、北三个方向出境。主要为勐果河流域,自南向北纵贯猫街、高桥、插甸、东坡4个乡(镇)。另有小流域4片:南部的近城、九厂为普渡河;插甸的水城河;白路的岔河、小井河、鲁巧河;猫街镇的秧草地和七排属红河水系的星宿红河源。

金沙江境内长34千米,总落差98米,比降2.88‰,河流强烈深切,岭谷高差500~1000米。勐果河又名大环川,是金沙江在境内最大支流,发源于猫街旧长冲村关天山南麓,在自马口注入金沙江。全长103千米。总落差1804米,比降17.5‰。流域面积1736.5平方千米,平均流量11.36立方米/秒,平均径流总量3.776亿立方米。支流与干流多呈直交的格状水系。干流各段名称多以流经大村落名命名,从源地依次为大麦地河,猫街河、高桥河,大响水河、所所卡河、勐果河。

武定县

  • 地下水

武定县地下水蓄含量25052万立方米,境内浅层地下水年蕴藏量为2.52亿立方米,有潜水320多股,多呈泉水(龙潭)出露。较大的泉眼有56个,流量为10升/秒以上的冷泉有13个。分布在己衣的鲁布古、新民、五股水,万德的马德平,插甸的乐茂河、增益中岭岗,猫街的狮子口、秧草地,近城的古柏、铺西、恕德,九厂的响水等。温泉有己衣罗能热水塘一处,水温56℃C,流量56.65升/秒。

水利

武定县有中小型水库142座,总库容12210.14万立方米。截至2020年底,武定县已累计建成库塘蓄水工程956件,库塘总库容1.314亿立方米,其中已建成中型水库3件、总库容0.48亿立方米,小一型水库24件、总库容0.516亿立方米,小二型水库118件、总库容0.24亿立方米,小坝塘811件、总库容0.078亿立方米。另有小水池(窖)28981个,泵站56座、水闸30座。累计建成有效灌溉面积13.46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01平方千米,建成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416处,受益人口6.31万人。现状全县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4.04%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以上。武定县共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22座、小二型水库118座纳入河湖长制管理。

新村水库为县管最大水库,库区位于猫街区白云庵乡勐果河上游大麦地河段,工程径流面积99.95平方千米,枯流量1立方米/秒,年径流量3675万立方米。1955年兴建。总库容109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77.21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06.85米,养鱼水面1500亩。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高24米,坝顶高程110米。

武定县

土壤

武定县有棕壤、黄棕壤、红壤、燥红土、紫色土,石灰岩土、冲积土和水稻土8个土类、14个亚类、26个土属、62个耕作土种。前4种土类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从低热河谷的燥红土,依次呈现山地红壤、黄棕壤和棕壤。棕壤占土地面积6.82%,分布于2500~2956米的高寒山地,黄棕壤占19.58%,分布于2300~2500米山地,红壤占20.5l%,沿汤德古——插甸——中千河深断裂的发块、插甸、花乔、白云庵,永泉,近城、九厂延伸至罗次,紫色土占42.2%,为境内主要土壤,多分布于1300~2300米地区,石灰岩土占0.44%,PH值7.2~8.5。主要分布于1400~1900米的田心区火干乡和田心镇等石灰岩地区,燥红土占0.62%,分布于1350米以下地区,冲积土占0.25%,主要分布于江河两岸阶地,水稻土占3.39%。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武定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武定县有耕地41981.42公顷,园地8346.31公顷,林地207698.79公顷,草地8816.04公顷,湿地448.70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806.74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606.17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908.84公顷。

水资源

截至2022年,武定县年产水量28.5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为9.24亿立方米,境内浅层地下水年蕴藏量为2.5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2754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8万千瓦,可开发4.5万千瓦,其中勐果河干支流理论蕴藏量5,44万千瓦,已衣河1.1万千瓦。由于枯洪变化大,干季水源难以保证。

矿产资源

武定县境内金属、非金属矿产种类较多。已发现的有铜、铁、铅、锌、钛、硫铁、稀土、磷、石膏、石棉、大理石和武定木纹石等矿体。已探明储量的两个铁矿储量为2.46亿吨,3处钛矿储量1800万吨,6个铜矿点储量13.1万吨,1个芒硝矿储量5884万吨,2两个大理石矿储量31.4万立方米,木纹石储量34.8亿立方米。铁矿要分布在迤纳厂、椅子甸一带,铜矿储量主要分布在猫街镇东南部及高桥镇、狮山镇一带,钛矿主要分布在狮山镇、插甸乡、田心乡一带,石英砂岩(木纹石)主要分布在插甸乡和尚庄、哪吐及狮山镇古柏一带。

生物资源

武定县境内野生滇重楼、滇黄苓、滇龙胆、续断等中药材品种达801种,隶属195科、488属,其中动物药43种,矿物药5种,植物药753种。植物药中,低等植物的菌类12种,地衣1种;高等植物中苔藓类7种,裸子植物7种,被子植物697种。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武定鉴定重点品种65种。武定县是云南省首批认定的“云药之乡”,“云南白药滇重楼1号”“云南白药滇重楼2号”“云续1号”获得植物新品种权,“宝田1号”“宝田2号”滇重楼优良家系获得云南省林木良种认定。建成全国较为齐全的滇重楼活体种质资源库、最大的滇重楼繁育种苗基地,以及楚雄州内最大的三七、续断、玫瑰茄种植基地。野生食用菌有8目24科65属153种,主要有松茸、牛肝菌、干巴菌等。人工养殖动物有武定鸡等。

森林资源

2022年,武定县天保工程管护面积315.68万亩,有林地面积254.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073.1万立方米,造林面积3885亩,森林覆盖率64.89%。武定县属高原亚热带北部暖性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地带。地带内植被垂直分布状况是以云南松和常绿阔叶林为主的基带。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云南油杉、旱冬瓜等。灌木有云南山茶、滇杨梅、厚皮香、云南含笑、杜鹃、川梨等。草本有禾本科草类、蕨类等。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武定县境内植物共有137科538属1157种植物,其中乔木189种、灌木224种、藤本45种、草本699种。裸子植物有华山松、云南松等,被子植物有缅桂、山玉兰、牡丹、短苞斑头兰等,蕨类植物有20科31属53种,珍稀植物有大果香樟、滇润楠、长毛楠、多脉冬青等,国家I级保护植物有攀枝花苏铁、黄杉、银叶桂、园香果4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狭叶瓶儿小草、高山三尖杉、扇蕨、云南梧桐等,国家Ⅲ级保护植物有黄牡丹、仿栗、香水月季、华榛4种,省Ⅱ级保护植物有竹叶楠、藏丁香2种,省Ⅲ级保护植物有长梗桢楠、短办瑞香、毛核木3种。

武定县

武定县

武定县

动物

武定县境内共记录陆栖脊椎动物175种,分属119属54科22目。在陆栖脊椎动物各纲中,种类最多的是鸟纲,有115种78属31科11目,占全部陆栖脊椎动物种数的65.71%。哺乳纲种类其次,有30种18属11科6目。爬行纲种类第三,有17种13属6科3目,种类数最少的是两栖类,只有13种10属6科2目。境内国家二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猕猴、豹猫、树鼩、红瘰疣螈、大壁虎、黑颈长尾雉、白腹锦鸡等。

武定县

武定县

武定县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22年,武定县有自然保护区1个,保护区面积21255亩。

  • 狮子山州级自然保护区

狮子山州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滇中高原北部,云贵高原西侧,金沙江一级支流普渡河流域,保护区属金沙江一级支流普渡河的流域地带,总面积21255亩,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保护区属自然生态系统类别,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共有4个植被型,6个植被亚型,10个群系,形成了典型的滇中高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内共有珍稀濒危植物4种;有175种野生动物,其中树鼩、豹猫被列为CITES附录Ⅱ物种,中国特有种有川西白腹鼠、大耳姬鼠、大绒鼠、滇绒鼠、西南兔5种,国家Ⅱ级保护物种有楔尾绿鸠、白腹锦鸡、红隼、普通鵟、松雀鹰、鸢、雕鸮7种。已发现大型真菌21种,其中食用菌有18种。

武定县

自然灾害

武定县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滑坡、泥石流、干旱、风雹、低温冷冻等。武定县属典型滇中干旱区,境内干旱出现频繁,尤其是春夏早影响面广,平均3.5年一遇,主要发生在3~6月。洪涝灾害频繁,大的平均2.5年一遇,主要发生在5~10月。风灾1.5年一遇,多发于局部地区,多在春夏两季。泥石流灾害平均1.2年一遇,主要发生在5~10月。霜冻灾害,约3年一遇,主要发生在冬春季。冰雹灾害平均4年一遇,局部降雹年年有,多发于春夏两季。2002年10月3日武定县开始连续大雨,4日凌晨3时40分,境内大村山体发生特大滑坡,造成泥石流灾害,造成15人死亡,11人重伤。

2022年,武定县农作物受灾面积7.66万亩,绝收面积0.14万亩,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67.25万元。2023年1至4月,武定县累计降水1.5毫米,连续无有效降水日达89天,因旱情导县1座小二型水库、13座小坝塘干涸、3条河道断流,受旱面积达657公顷,1.3万人和0.8万头(匹)大牲畜饮水困难。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武定县下辖7个镇,4个乡。县人民政府驻狮山镇中山路1号 。

区划详情

类别

区划详情

狮山镇、高桥镇、猫街镇、插甸镇、白路镇、万德镇、己衣镇

田心乡、发窝乡、环州乡、东坡傣族乡

资料来源:

武定县

政治

武定县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中国共产党武定县委员会书记

罗如贵

武定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普正祥

武定县人民政府县长

沈海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武定县委员会主席

周廷质

表格数据截至2023年9月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末,武定县常住人口23.46万人,出生率8.06‰,死亡率8.91‰,人口自然增长率0.85‰。按公安户籍人口统计,年末全县总人口280612人。其中城镇人口112502人,乡村人口168110人,城镇化率达40.3%。全年出生人口2039人,死亡人口1919人;男女性别比为103。根据武定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3961人,占总人口的18.39%;15-59岁人口为154791人,占总人口的64.75%;60岁及以上人口为40307人,占总人口的16.8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9572人,占总人口的12.37%。

民族

截至2022年末,武定县境内主要居民为汉族,有汉族、彝族、傈僳族、苗族、傣族、回族等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59904人,占总人口的56.98%,其中彝族人口90197人,占总人口的32.14%,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6.41%。百人以上少数民族有彝族90197人、傈僳族32728人、苗族25780人、傣族8062人、回族1121人、哈尼族1052人、白族306人和壮族176人。境内彝族共分6个支系,其中纳苏分布在除九厂、近城以外的各区,纳罗分布己衣、东坡、田心及沿河谷的半山地带,乃苏分布猫街、白路2200米左右的山地,密切分布在近城、九厂等坝区及半山,罗罗分布在猫街坝子和高桥、尼嘎古半山,撒尼住擂甸下乐美村、高桥田心村,傈僳族主要居住在田心、发窝、白路,境内苗族有2个支系,花苗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地带,白苗居住在白路洒布柞、高桥老滔、唐家、插甸乐茂河、猫街永泉等地。

语言

武定县境内语言主要有汉语、彝语、苗语。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苏、纳罗、乃苏三个支系操彝语东部方言滇东北次方言,密切、罗罗两个支系操中部方言罗罗颇土语。撒尼操东南部方言昆明阿西土语。彝族文字为音缀文字,境内掌握人数较少。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花,苗操苗语支滇东北方言,白苗操苗语支西部方言,苗族文字仅有26个声母、14个韵母组成拼音文字。后增加声母81个、韵母23个。

宗教信仰

武定县是云南省63个宗教工作重点县之一,有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3种宗教,截至2020年,武定县有信教群众2.3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3%,有县级宗教团体3个,宗教活动场所180所。基督教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传入,主要信徒为彝族纳罗支系、苗族,伊斯兰教在元初传入,主要信徒为回族。境内主要宗教场所有武定县基督教清心堂、狮子山正续禅寺、西和及甸末清真寺等。

经济

综述

武定县是楚雄州“一极三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区,属滇中城市群、昆明半小时经济圈、攀枝花两小时经济区,2022年武定县经济总量位居楚雄州第4位,现代烟草产业为支柱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冶金建材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三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现代商贸物流、绿色能源是四大新兴产业。

2022年,武定县实现生产总值1363652万元,同比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6014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94701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42937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3.9︰36.3︰39.8,人均生产总值57892元。2021年武定县人均生产总值位居楚雄州区县市第10位。

第一产业

武定县农业以烟草、花卉、蔬菜、食用菌、水果、坚果、中药材、畜牧业等为重点产业,有蔬菜、花卉、野生菌等优势产业。截至2020年,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02户,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10个,培育家庭农场38户,种养殖大户772户,“三品一标”农特产品累计认证52个,创建省级名牌产品3个,持有涉农商标102个,武定鸡第29类、31类和武定壮鸡第29类、31类分获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武定县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蚕豆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蔬菜等,蔬菜主要品种有叶菜类、茎菜类、根菜类、茄果类、豆类、瓜类等。202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69902万元,粮食种植面积404944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78871亩,油料种植面积31888亩,蔬菜种植面积159635亩。全年粮食产量127154吨。

武定县农业的支柱产业为烟产业,建成优质中稻和烤烟生产基地。2020年种植烤烟7.37万亩,烟叶总产量达到19.89万担,排全州第3名。2022年,烤烟种植面积77000亩。

武定县建立省级中药材种植科技示范园3个,省级优质种业基地2个,1000亩以上连片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3个,500亩以上连片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3个,100亩以上连片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18个,建立滇重楼、滇黄精、续断、附子、白芨、藿香等优质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8个,续断、玫瑰茄单个品种种植面积超万亩以上。2016年—2020年累计推广种植中药材499073亩,累计产量130385.13吨。

武定县是云南省猪、黄牛、黑山羊农业产品主要产地,是省级重要的商品猪生产基地县,畜牧业以饲养生猪、黄牛、黑山羊、“武定壮鸡”等为主,形成以和武定鸡、商品猪和肉牛养殖基地和黑山羊为主的畜禽生态养殖基地,有从事武定鸡生产经营的省级龙头企业1家,有年出栏1000羽以上的养殖户115户。2022年,肉类总产量47336吨,禽蛋产量1977吨,蜂蜜产量159吨,水产品产量1100吨。大牲畜年末存栏83070头,生猪存栏228300头,羊出存栏229462只,家禽存栏1886589羽。

第二产业

武定县是云南省重要的矿产工业生产基地,有冶金建材产业、建材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等工业产业,形成以矿产采选、化工、电力、建筑建材、农机制造、食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重点规划培育了绿色产品加工业、矿产品加工业、化学工业和建筑建材业等产业集群,有钛产业、铁矿业、石材业“三个”工业基地,工业产品主要有铁矿石、铁精矿、铜精矿、钛精矿、钛白粉、炸药、高钛渣、发电、金属制品等。2022年,武定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36户,实现利税总额42136.2万元,其中实现利润31530.8万元,税金10605.4万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6313.2万元。

武定县有省、州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5户,其中省级9户,州级26户,有武定永银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云味坊”食品有限公司、武定兴裕食品有限公司、云南胤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2.14亿元、利润1.9亿元。2022年,完成熟肉制品产量730吨,冷冻蔬菜产量3756吨,焙烤松脆食品产量7853吨,魔芋粉精产量992吨。

武定县有以冶金为主的材料产业,形成了以钛、铜、铁为主的原材料产业和产业链。2020年,冶金产业完成增加值11.27亿元,以钛、铁、铜为主的材料产业实现产值37.8亿元。2022年,完成铁矿石成品矿产量1977034吨,钛精矿产量13970吨,铜金属含量产量13162吨,钛白粉产量2797吨。

生物医药产业为武定县战略性新兴产业,有规中药材高新技术企业1户,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2户,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户,有云南道地药业有限公司、云南古润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企业,研发滇重楼系列产品8个,投放市场产品4个。

第三产业

武定县第三产业以限额以上批发业、零售业为主导产业。截至2022年,建成7个农贸市场,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个,县电子商务物流分拨中心1个,及11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及物流中心,外贸出口在册企业共3户。2022年,武定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7746万元,城镇实现296150万元,乡村实现161596万元,餐饮收入实现95910万元,商品零售实现361836万元。

武定县有A级以上旅游景区1个,生态旅游示范村1个;有227家住宿按持设施,6044个接待床位,有1家旅行社,4家门市部,12家旅游商品企业,2家旅游汽车公司,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7个省级民族特色旅游村寨、2个现代旅游农业庄园,举办有牡丹文化旅游节、火把节暨野生菌壮鸡美食节等系列活动。2022年,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30.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5亿元。狮子山景区接待游客7.96万人次,狮子山景区门票收入209.7万元。

经济功能区

截至2022年,武定县有云南武定产业园区1个产业园区。

  • 云南武定产业园区

云南武定产业园区位于武定县,是云南省优化提升保留的48个省级开发区之一,总面积13.81平方千米,为“一园三片区”,“一园”即:云南武定产业园区;“三片区”即:禄金新型工业片区,长冲新型建筑材料片区,县城东南绿色产业(产城融合)片区,重点发展钛产业、能源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等产业。2020年,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2.30亿元,入园企业达54户。

武定县

重要企业

  • 云南国钛金属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国钛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于2022年11月成立,公司位于武定县狮山镇大平子工业园区,建有一套高钛渣的生产线,有发明专利6项,新型实用专利40余项,是云南最大的高钛渣生产企业,截至2023年1月份公司在册职工人数为227人,主要产品有高钛渣、生铁、煤气、钛精矿、磁铁矿产品等。截至2023年5月共计生产渣块24886.02吨、高钛渣 24740.17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6820.6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武定县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已通过国家评估认定。截至2022年末,武定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67所,其中有高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2626人,专任教师194人;完全中学1所,在校学生2597人,专任教师198人;初级中学11所,在校学生6978人,专任教师51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在校学生3247人;小学129所,在校学生17078人,专任教师1335人;幼儿园(含学前班)在校学生6820人,专任教师351人;职业高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421人,专任教师41人;进修学校1所。全县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61%,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99.7%,初中升学率81.72%,高中入学率93.72%,高中升学率100%。校园占地面积117.2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0.46万平方米。

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末,武定县有医疗卫生机构162个,其中医院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53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个,卫生院(分院)13个,村卫生室116个,诊所23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监督所1个。有卫生技术人员1989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671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643张,其中医院床位1350张,卫生院床位293张。

武定县主要医疗机构

名称

级别

地址

武定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武定县狮山镇环城南路50号

武定县妇幼保健院

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

武定县狮山镇保龙路1号

武定县妇幼中医院

二级甲等中医院

武定县狮山镇武元路28号

  • 武定县人民医院

武定县人民医院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成立,是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截至2023年9月,有总院、新院2个院区,总院区(武定县人民医院)占地面积30亩,编制床位498张,实际开放床位568张,有职工594名,设有科室46个,其中临床医技科室28个,截至2020年卒中中心、危急孕产妇救治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五大中心”已全部通过验收。

武定县

  • 武定县妇幼保健院

武定县妇幼保健院始建于1952年,2016年1月与县计划生育服务站合并为武定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同时保留武定县妇幼保健院牌子,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截至2023年9月,占地面积6687.23平方米,有编制床位48张,实际开放床位60张,设职能科室8个,有职工149人。

武定县

文化事业

武定县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截至2022年末,武定县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图书馆1个,藏书量18.8万册,电视覆盖率99.7%,广播覆盖率99.7%,有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11个,村(社区)文化室133个,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社为终端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先后编排地方民族文化电视艺术专辑《武定彝族酒歌》,大型民族歌舞《罗婺畅想》,其中小彝剧《喜羊羊》获群星奖,小彝剧《木坝村的笑声》获全州文艺汇演优秀剧目奖。

  • 武定县图书馆

武定县图书馆位于武定县狮山镇文化路10号,始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1978年12月独立建馆,为国家一级图书馆,截至2023年9月,馆舍3000平方米,馆内设14个服务窗口,读者座席260多个,藏有纸质文献18.1万册、光盘5000多盒、电子书25万多册,年征订报刊200多种/份。

武定县

科技事业

截至2020年末,武定县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户,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8户,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5个,省级优质种业基地3个、省级科技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1户,省级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户,引进中国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团队12个,实施成果转化项目16项,有省级专家工作站达5个,获认定省级星创天地1个,获认定州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累计申请专利342件,获授权专利226件;取得产业发展关键科技成果18项,获州科学技术奖2项,县科学技术奖10项;获植物新品种权5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2个。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3079人,企业有各类人才1682人,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69人,组织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84项,争取科技经费1575万元。全年上报州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8项,批准立项32项,其中:省级立项25项,州级立项7项,授权专利111件。

体育事业

截至2021年,武定县共建成公共体育馆 1 个,全民健身活动广场1个,篮球场806个,足球场17个,乒乓球场168个,室内健身设施15个,全民健身路径66条,健身小广场77个,其他体育设施6个,健身步道6 条,里程达18千米,11个乡镇均建有灯光篮球场,覆盖率达100%;136个行政村(社区)均建有活动场地,覆盖率达100%;共有体育场地1158个,体育场地面积共576743平方米,人均占有体育活动场地面积 2.40平方米。2022年,武定县体育健儿参加州级及以上体育竞技比赛获得奖牌33枚,其中:金牌11枚、银牌11枚、铜牌11枚。先后举办武定县“健身杯”篮球赛等体育竞赛。

  • 武定县体育馆

武定县体育馆位于狮山镇罗婺路73号,体育馆于2009年9月破土动工,2011年1月竣工并投入使用,截至2023年9月,建筑面积6487平方米,主体高19米,有全民健身广场、室外灯光篮球场、乒乓球活动室、全民健身路径等设施,是一座集体育竞技训练、文艺演出、大型赛事活动、全民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体育馆。

环保事业

截至2022年末,武定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五年达到98%以上,PM2.5浓度达标率100%。4个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2条省考断面出境河流水质检测指标均达到III类以上标准,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武定县污水处理厂“十三五”期间共处理污水1162.49万吨,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2261.59吨,累计削减氨氮419.23吨,全县固体废物、医疗危废处置率均达100%,新建湿5个公园,城区道路绿化普及率100%,完成公园绿地建设55.11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率10.54平方米,城区绿地率33.78%、绿化覆盖率38.55%,有县自来水公司和武定县鸿供水有限责任公司2家供水企业,有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能力为10000 立方米,实际日处理能力7500立方米,实际日供水量6000立方米。

武定县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武定县参加城乡基本养老保险200034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80166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63250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4221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49029人。参加失业保险11624人,有13449户23633人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民政优扶革命伤残军人116人、在乡复员军人32人,有养老院11个,收养481人。2021年,新建农村居家养老中心26个,改扩建敬老院4个,新增养老床位815张。

交通

综述

武定县被誉为“省会之藩篱,滇西之右臂”,是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国道108横贯4个乡镇,京昆高速公路、武易高速公路、武倘寻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是州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金沙江航运水道流经3个乡镇34千米,已形成由公路、水路2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

公路

截至2022年末,武定县县内公路通车里程3552.005千米,境内高速公路94.94千米,国道79千米,省道42千米,建制村(社区)公路硬化率达100%,自然村通公路通达率达100%,道路硬化率达86.6%。武定县骨干路网总体呈“五横四纵”格局,五横,即G5京昆高速、武易高速、G108国道、山品—田心—东坡—环州公路、九厂至猫街公路;四纵,即武倘寻高速公路、长冲至己衣公路、沙拉箐至东坡公路、白路至环州公路。

航运

武定县境内金沙江34千米水上运输航段的万希德、平地、五曲沟、热水塘、长田5处设置横渡渡口,用于农业生产运输的木船32条,木质非机动载人横渡船5艘。境内航运由武定县交通运输局管理。

公共交通

截至2022年末,武定县共有道路旅客运输企业8户,共计车辆341辆,其中班线客运139辆,城市出租车84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39辆(新能源车辆19辆)、城市公交车77辆(新能源车辆42辆),城乡公交2辆,均为新能源车,建成公交停靠站、候车亭56个。共有农村客运车辆115辆,其中武定至各个乡镇班线营运车辆53辆,各乡镇至建制村区域内经营的营运车辆62辆,共有公交线路30条。共有汽车客运站13个,其中二级客运站1个、农村客运站12个。

文化

综述

武定县是唐宋时期西南三十七部之首的罗婺故郡,是元明时期彝族凤氏土司发祥地,汉、彝、傈僳、苗等多民族文化融合形成罗婺文化,有以万德土司府遗址为代表的彝族原生态文化,民族风情浓郁,有火把节、泼水节、花山节、阔时节以及牡丹文化旅游节等传统节日;有《罗婺彝韵》《武定酒歌》《罗婺情歌》为代表的民族原生态歌舞文化,武定酒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路镇被评为云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红军长征向北挺进的途经地,是革命老区县。名优特农产品有武定壮鸡、黑山羊、野坝子蜂蜜、发窝彝山火腿、珍珠豆、大白云豆等。

红色文化

武定是革命老区县,是红军长征时期选择渡江北上的重要地点之一,红军长征途经10个乡镇,境内建有武定县狮子山红军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中共武定特别支部纪念碑、狮子山红军哨、木高古红军标语、己衣“红军树”、尖山铺战斗遗址等红色遗迹。武定县先后编印了《武定县革命遗址汇编》,收集了1个武定县烈士陵园纪念场馆、1个新民主义革命时期遗址中共武定特别支部纪念碑、23个红军长征过武定遗址、4个抗日战争时期遗址、15个解放战争时期遗址的革命遗址史料。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8月,武定县有文物保护单位38项,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项,州级文物保护单8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项,有各级各类可移动文物30000多件套,其中三级文物6件套,一般文物6件套。

文物保护单位

级别

名称

时代

类别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狮子山正续禅寺

元—清

古建筑

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那德洪土司墓

古墓葬

木高古红军标语墙

民国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万德观音寺

古建筑

环州土司江防遗迹群

古遗址

旧城通远桥

古建筑

文笔山白塔

古建筑

己梯彝文碑

石窟寺及石刻

迤纳厂土高炉

清—民国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狮子山正续禅寺

狮子山正续禅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元至大四年( 1311年),四川和尚朝宗禅师朝宗开山建阁,取名为“狮子寺”,即为正寺,此后指空禅师续建,扩大规模,并亲自题写“正续禅寺” 寺名。大雄宝殿是禅寺的主体建筑,为五檐歇山顶式土木结构,建筑面积454平方米,大殿南北各有3间楼房配殿。北侧的方丈室,独立成院。正续禅寺后面的悬岩景区,是一条南北走向长3千米、高100多米的石壁。

武定县

环州土司江防遗迹群

环州土司江防遗迹群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于武定、元谋金沙江南北两岸,环州李氏土司从明万历年间屯兵于此,经营金沙江南北两岸长达384年之久。遗迹群包括土司墓、碑文、汉彝文摩崖石刻、摩崖石雕、石刻、坝塘、水渠、水井、祭祀遗址、祭祀石刻、城址、城墙、城门、战壕、防御墙、哨卡、瓦窑、火塘、石槽、石桌、石櫈、土司家具等等,内容涉及经济、军事、水利、文化、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

武定县

迤纳厂土高炉

迤纳厂土高炉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定县猫街镇永泉村委会下狮子口村,旧址占地约2000平方米,现存28个炼铁炉,两排,东西向排列,由人工用红性土夯土而成,为大跃进时期武定县大炼钢铁的基地和指挥部。

武定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7月,武定县共有非遗保护名录项目30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2项,州级7项,县级19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省级5人,州级23人,县级33人。

非遗保护名录项目

级别

名称

批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民歌(彝族酒歌)

传统音乐

第二批

彝族刺绣

传统美术

第二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环州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第二批

八角穿花

传统舞蹈

第五批

彝族酒歌

彝族酒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武定为代表的彝族酒歌内容丰富多彩且具有鲜明的特征,根据其表达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很多种类。如表现古老传说、历史故事的“挪衣”;咏唱格言警句、教育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嘎”;具有交谈功能的“命熬”;用于婚嫁中的“起初”;表达祝愿、赞美的“早初”;在男女谈情说爱中的“南嘎”;以及迎接宾客入座的“所稳起答初”等。唱彝族酒歌无须伴奏,无须华丽的辞藻,只需直抒脑意即可。

武定县

彝族刺绣

彝族刺绣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绣流传于中国西南彝族地区,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制作精美、异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彝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武定彝绣文化底蕴深厚、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浓郁,刺绣技艺具有“奇、和、艳、顺、匀”等特点,以概括、变形、夸张、挑花、扣花、十字绣、平绣和点、线、面交融的手法。

武定县

习俗

节庆习俗

  • 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的重要传统节日,也称为星回节,是根据彝族十月太阳历历法,在夏至日举办。彝族火把节以祭火祭祖为主题。除纳罗不撒火把外,余都在六月廿三日前准备好松柴火把、“松香’’,至廿四日晚饭后,年青人组成若干队伍,敲锣打鼓,互相撒火把祝贺节日,驱鬼除疾。彝族聚居的大村落,在村中央竖一大火把。火把头1.3米左右,分12层,象征12个月。从六月廿四日晚点起,夜夜通明,连续3~5夜。火把节期间,家家杀鸡宰羊,饮酒对歌,中、青年男女围在一起跳“跌脚舞”,常常通宵达旦。

武定县

  • 花山节

花山节为苗族节日,在农历五月五日,人们为庆贺团圆,杀牛宰羊,兵丁骑马比武,青年男女翩翩起舞。此时正值山花烂漫,故名“花山节”。后改在农历二月举行。节日期间有特色文艺汇演、斗牛、斗鸡、趣味包粽子、山歌情歌对唱、广场舞、特色农产品展销、越野车表演以及和美乡村篮球赛等各项活动。

武定县

民族服饰

  • 彝族服饰

彝族男子穿对襟衣,外披披毡,在对襟衣外罩黑色或蓝色马褂。女子穿方领大襟衣,前襟齐腹部,外罩围腰,后襟至小腿。纳苏、纳罗、乃苏妇女下着百褶裙,其余支系穿长裤。有部分纳罗妇女保留着百褶裙,节日穿用。纳苏、纳罗的围腰呈凸字形,凸形上部略圆,腰部以下呈长方形,用银质围腰链系于颈。其他支系的围腰都呈长方形,用绣花布带拴于腰部。纳苏、纳罗妇女衣裤多黑、蓝色,其他支系多粉蓝、淡绿、粉红、白色。由于彝族以虎为图腾,并崇尚马缨花,故所绣多与此有关。衣服外面有的披“背布”,多数披揉制过的山、绵羊皮,均用布带联结斜挎子背后。纳苏、纳罗妇女在生孩子前戴绣花帽,帽形前似虎头,后面象征凤尾。各支系妇女都穿绣花鞋,系虎头鞋变形。

武定县

  • 傈僳族服饰

傈僳族男子以黑布缠头,穿无领对襟短衣,长裤不过膝,大裤脚,赤足穿草鞋。年轻妇女戴花帽箍,无领右衽上衣,麻布长裙,中老年妇女衣裙相同,有的地区戴矗罗锅帽,有的戴深色花帽箍,均穿矗象鼻布鞋黟或草鞋。妇女上衣无花,多在上衣大襟、脚边,袖口镶宽窄不等的布条3股。妇女上衣模仿彝族妇女镶花边、绣花。所绣花卉,既有桃花、菊花,更多的是拉手跳舞的图案。

武定县

  • 苗族服饰

苗族女子穿对襟无领无扣长衫,下着麻布或棉布长裤,腰系黑色大腰带。卯豆长衫染成青、蓝色,卯佬白色。卯豆用蓝,黑布缠头,卯佬不缠。卯佬男子盛装两肩臂部各有一块羊毛织的披肩,下系铜铃6个。妇女上着大襟衣,下穿白褶裙,系黑布腰带。卯佬在大襟衣外罩无领无扣对襟短衫,卯豆大襟衣的领口,大襟、袖口均绣花边。百褶裙有蓝、黑、白3色,卯豆以红、黄、白、绿等布条镶于裙子下沿,卯佬用自种的蓝靛,蜡染成图案,再缝黄、红两色布条于边沿。未婚女子便装裙中间无横嵌花线。着盛装时,裙子前后各系1块菱形羊毛织品。披肩图案为荞麦、稗子、田地。

武定县

艺术

戏剧

  • 花灯

民国二年(1913年),九厂境姚铭村开始演唱花灯。民国三年(1914年),汤郎境自子村也组织了业余花灯演唱。3年演唱一次,每次从正月初二迎灯神直唱到正月十六或正月末。姚铭、近城等地多唱昆明、玉溪、姚安的传统花灯唱腔,白子村花灯则唱元谋花灯唱腔。演出的花灯剧有《双接妹》《小乡城》《大乡城》《耍花山》等61个。

武定县

  • 彝剧

彝剧为新兴剧种。采用白路、环州、发窝等地区彝族人民流传的家调,用月琴、二胡、笛子、小三弦、树叶等伴奏。说白,不讲究韵律,用通俗的汉语彝腔,一般5字,也有7字、11字不等。采用跌脚舞蹈形式。主要剧目有《银锁》《刹则传》等。

武定县

舞蹈

武定县民族民间传统计有跌脚舞,芦笙舞、连响舞、龙灯,狮舞、秧老鼓、踩地气6个舞种,共500多个舞蹈套路。舞蹈形式有单人舞,双人舞,3人舞,集体舞。分为自娱性,表演性,祭祀性舞蹈,以耍龙、狮舞和秧老鼓为代表的汉族民间传统舞蹈,明代隆间随汉族军队进入武定。

  • 芦笙舞

长岭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同胞在聚会时表演的一种集体竞技舞蹈,该舞蹈起源于苗族阿卯支在民族生产生活中的经历,尤其以长岭岗“花苗”支系所跳的芦笙舞最具代表性。

武定县

  • 秧老鼓

秧老鼓属于花灯歌舞类,是江南花鼓与云南花灯相结合的产物,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由近城镇民间艺人从禄劝移入武定。苗族的芦笙舞,清代传入武定。连响舞,原是大理白族舞蹈“霸王鞭",20世纪50年代初由滇北工作团带入武定,在各族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

武定县

民歌

武定县境内彝、傈僳、苗、傣各民族均有自己的民歌。彝族民歌大多是5言句,在段落中和结尾偶尔出现7字句。韵脚开始和结尾往往落同音字,中间为偶数押韵,元音多为“0’’“3"。武定彝族共分6个支系,各支系又有所不同。其中纳苏民歌分为家调和山调两类,前者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不分辈份在家里唱,后者多为男女间的情歌,只能在野外唱。武定县曾编辑出版《武定县民族民歌集成》。

饮食

武定县境内居民以大米为主食,饭用木甑蒸,吃肉以大块为荣,有腌制腊猪肉习俗。境内特色美食有有彝家羊汤锅、武定壮鸡、野生菌火锅等。

武定壮鸡肉

武定壮鸡肉质细嫩、肉味鲜美、骨酥,特别是煮后汤色呈金黄色,食用时搭配用大麦、小麦、荞籽、高粱、玉米等粮食所酿的小锅酒。

武定县

野生菌火锅

野生菌火锅以武定天然的野生菌和武定壮鸡为主料,武定县是云南野生菌之乡。用武定壮鸡熬制数个小时吊出高汤,搭配多种野生菌,香浓的鸡汤中又夹杂鲜甜的菌子味。

武定县

山猪火腿

山猪火腿是武定县的特色美食,味道鲜美、肉嫩味佳。火腿瘦肉颜色鲜艳如火,可直接切片生吃,香气浓郁、鲜美可口。其原料选自特定山区猪,生长周期均在9个月以上,以五谷杂粮、天然蔬果等纯生态饲料为食,肉质紧致而细腻,香味浓郁,口感上乘,采取传统工艺,将腿部腌制成火腿。

武定县

地方特产

武定鸡

武定鸡,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体大健壮,羽毛亮丽,外观优美,善于奔跑,行动敏捷。 多为平头、凤头、单冠,前大后小,冠色呈红色,极少数鸡为玫瑰冠,大种鸡冠多数有踞齿7-9个、小种公母鸡冠踞齿多而大小不一。 成年公鸡整体羽毛以赤红色居多,有金属光泽,成年母鸡整体羽毛有黄麻花、黑麻花和白麻花以及酱麻花四种,其中以黄麻花居多,武定鸡属慢羽系,孵化出壳后雏鸡全身羽毛很少,胸腹部及背部皮肤外露。

武定县

野坝子蜂蜜

武定县内饲养蜜蜂历史悠久,是各民族群众的传统习惯。境内山高箐深,蜜、粉源植物十分丰富,1991年武定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优质野坝子蜜生产基地县”。

武定县

重楼

重楼为传统优质中草药材,“云南白药”主要配制原料。武定重楼资源丰富,质量优。至2011年,武定县收集了重楼属植物24种中的23种,建成了世界上最为齐全的重楼活体种质资源库。

武定县

传统村落

截至2022年10月,武定县有中国传统村落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个。

类别

村落名称

第三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

武定县猫街镇猫街村委会咪三咱村、武定县插甸镇水城村委会水城村、武定县发窝乡大西邑村委会大西邑村、武定县白路乡平地村委会木高古村、武定县万德乡万德村委会万德村、武定县己衣乡己衣村委会己衣大村

第四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

武定县高桥镇老滔村

  • 水城村

水城村为武定县插甸镇猫街村辖村,是中国传统村落,水城村位于插甸镇政府所在地北方,距镇政府所在地32千米,距县59千米,截至2023年0月,有528户1607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其中少数民族118人,占总人口的8%,面积16.93平方千米,海拔2300米,年平均气温12.30℃,年降水量1100毫米,境内有水城河等旅游景点。

武定县

风景名胜

综述

武定县是昆大丽攀黄金旅游环线和昆楚攀旅游金三角的旅游经济叠加区域,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云南省63个创建“云南省旅游强县”之一,风景名胜有插甸水城河、九厂响水箐、己衣大裂谷、猫街新村湖等。截至2022年,境内有1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主要景区

级别

景区名称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武定狮子山

重要景点

武定狮子山

武定狮子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地处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境内,因山形酷似伏卧的雄狮而得名,是云南省传统的牡丹种植基地,被誉为“西南第一山”“中国八小佛教名山”和“滇中绿色明珠”,景区共有牡丹4万余株9大色系120余个品种,组成牡丹文化园、牡丹观赏园和牡丹山水园,保留了滇中高原地带性天然植被,是普渡河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定县

狮山香水箐

狮山香水箐位于狮子山南麓的九厂乡境内,距武定县城16千米,片区面积8.4平方千米,是一个狭长的林中深箐,常绿阔叶林密布,植物种类繁多,2个小湖并列,其间有溶洞1个,片区共有景点13个。

武定县

金沙江武定片区

金沙江武定片区距武定县城119千米,景区面积约30平方千米,有景点10余个。该景区融滇中最大的裂谷、天生桥、定向爆破筑成的中型水库、五股水奇观、金沙江风光、天然温泉与甘彝族、黑彝族、傈僳族、傣族风情为一体,旅游类型为探险、漂流、康体、热区农业观光、自助旅游。

武定县

著名人物

姓名

简介

胡国秀(1881~1957)

字汉卿,武定县白路区平地乡大平地村人,先后参与护国运动、北伐战争、先后任北伐军滇军第3混成旅旅长、省府任中将参议、云南省首届政协委员

李承华(1922~1949)

原名李保福,白族,昆明市人,先后任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1纵队第3支队中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3支队第23团团长

白正棋(1931~1981)

武定县东坡区达卧乡平地村人,傈僳族,先后任中共武定县

委副书记、中共云南省委候补委员

表格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9月

重要荣誉

2017年12月,武定县获评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

2020年6月,武定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1年8月,武定县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2月,武定县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公示的“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候选地区名单”。

注释

[a]

即阿历

[b]

今寻甸一带

[c]

今贵州西部盘县、普安一带

[d]

在今近城区旧城村后

[e]

全部

[f]

即撒马冲后山主峰

[g]

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汇总数据

[h]

陆栖脊椎动物

[i]

不含高速、国道及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