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痹是发生于肢端的一种血管性疾病,多由四肢末端动脉发生阵发性痉挛,使皮肤因缺血而成苍白色或局部缺氧而发绀。祖国医学认为血痹是邪入血分而成的痹症。由气血虚弱,当风睡卧,或因劳汗出,风邪乘虚侵入,使血气闭阻不通所致。《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答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诸病源候论》卷一:“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阴,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血痹的:简介、古籍摘选、名词解释、百科解读、参考文献等介绍

中文名

血痹

简介

  • 英文名称:Blood Impediment

  •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临床分科—内科

古籍摘选

  • 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阴,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诸病源候论》)

名词解释

  • 以肢体局部麻木为特征的痹病。

百科解读

  • 血痹,指邪入血分而成的痹证。

病因病机

  • 血痹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气血虚弱,或当风睡卧,因劳倦汗出,邪气乘虚侵入,致使血气闭阻不通。

临床表现

  • 以肌肤麻木不仁为主要临床表现,脉象以虚涩微紧或浮大无力为主。

现代医学范畴

  • 现代医学中的周围血管病可见本病,多由四肢末端动脉发生阵发性痉挛,使皮肤因缺血而成苍白色或局部缺氧而发绀。

疾病鉴别

  • 脉痹:风寒湿邪阻滞血脉,以皮肤变色,皮毛枯萎,肌肉顽痹等为主要表现。

  • 肌痹:指风、寒、湿、热、毒邪入于肌肉筋脉,以对称性近端肌肉疼痛、乏力、麻木,或有肌萎缩,伴有眼睑紫红色斑疹等为主要表现。

  • 骨痹:发病前多有受寒、受潮或外伤史,或长时间的腰背部僵硬疼痛或四肢大小关节的肿痛史。临床表现大致有以下的特点:肌肉或关节剧烈疼痛,肢体酸胀重着,关节浮肿,甚至变形,肢体僵硬,屈曲难伸,汗出烦心。

治则治法

  • 治宜益气和营,通阳行痹。可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防风散、当归汤等方。

预防调护

  •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对血痹病因阐述如下:“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因此在日常预防调护中应做到:

  • 注意保暖防寒。

  • 积极运动,勿过度劳累,保持乐观心态。

  • 有吸烟史的患者应尽早戒烟。

参考文献

  •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 [2] 张伯礼。中医内科学.10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