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胀,病名。胀病之一,胀满而兼见面目四肢俱肿,或怔忡喘息。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水胀的:简介、古籍摘选、名词解释、百科解读、参考文献等介绍

简介

  • 英文名称:Water Distention

  •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临床分科—内科

古籍摘选

  • 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瘇,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 (《灵枢·水胀》)

名词解释

  • 水胀是指阳气不足、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病,初起腹胀,继而肢肿。

百科解读

  •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滞留,水液泛滥肌肤,从而产生的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特征表现的一类病证。水胀为水肿病的一种,其特征为胀满而兼见面目四肢俱肿,或怔忡喘息。

病因病机

  • 水胀病的发病与中焦脾胃的功能失常有密切的关系。脾土受湿,不能制水,阳气不足,水渍于肠胃,则腹胀大,继而溢于皮肤,辘辘有声,怔忡喘息。

现代医学范畴

  • 现代医学认为各种因素导致的水肿,症状以腹部先肿,继而肢肿为特征者,可归属于水胀病的范畴。

  • 水肿可分为局部性水肿和全身性水肿,其中全身性水肿又可以分为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黏液性水肿等。

  • 水肿的发病机制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毛细血管内流体压力升高、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功能失常有密切关系。

中医施治

  • 本病在治疗方面,初起宜去其水,日久则宜补益脾土以制水。

  • 若水肿的同时伴有恶风、发热等风邪外袭的症状,则应发汗利水、表里双解。

  • 若病程日久,出现肾阳不足、水气内停之表现者,宜补肾温阳以利水。

预防调护

  • 注意适寒温、避风邪,防止因感受外邪而发病或加重。

  • 注意调摄饮食,平素宜清淡,尤其应注意低盐饮食。

  • 劳逸结合,调畅情志。

参考文献

  •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 [2] 张伯礼。中医内科学.10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