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瘰螈(学名: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别名为水和尚、水蛇、小娃娃鱼,是蝾螈科瘰螈属两栖类动物,全身呈现浅褐色或褐黑色,雄螈全长104-127mm,而雌螈118-150mm,躯干圆柱状,体两侧不存在肋沟,疣粒大;体腹面布有橘红色或橘黄色圆形斑块。头体背腹面有小疣;唇褶明显,无囟门,犁骨齿列呈“∧”形。该物种存在性别二态性。雄螈肛部显著隆起,肛孔长,基部有乳突;雌螈肛部微隆起,肛孔短,无乳突。雄螈繁殖季节尾部具有一灰白色条带,雄螈在泄殖腔开口前有橙色斑块。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香港瘰螈的:分类与命名、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繁殖生长、物种保护、物种对比等介绍

中文名

香港瘰螈(xiāng gǎng luǒ yuán)

英文名

Hong Kong Warty newt

拉丁学名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别名

水和尚、水蛇、小娃娃鱼

命名者

Myers and Leviton

命名年份

1962年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两栖纲(Amphibia)

有尾目(Caudata)

蝾螈科(Salamandridae)

瘰螈属(Paramesotriton)

香港瘰螈(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体长

雄螈全长104-127mm,雌螈全长118-150mm

分布区域

中国广东省和香港

简介

香港瘰螈属于中国特有种,分布范围狭窄,仅发现于中国广东和香港。生活在海拔270-940m的山区流溪中,尤其喜欢水质清澈、水底多细石和悬挂有植被的静水区域。繁殖期时,在缓慢流动、清澈的溪流中繁殖。

由于过度捕捉与栖息地质量下降,香港瘰螈的种群数量持续减少。2000年,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1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近危(NT)。2023年,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Ⅱ。

分类与命名

1962年,香港瘰螈被报道后,因四川省生物研究所缺少标本核查,认为是中国瘰螈(Paramesotriton chinensis)的一个亚种,此后,费梁(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两栖动物学家)和叶昌媛(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研究员)等人沿用了该亚种名。2005年,费梁等人依据标本对形态特征重新描述和研究后,考虑到中国瘰螈的繁殖期在5-6月,而香港瘰螈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2月。因此,恢复为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形态特征

成年雄螈全长104-127mm,成年雌螈全长118-150mm,香港瘰螈全身浅褐色或褐黑色。躯干圆柱状,体腹面有细沟纹,布有橘红色或橘黄色、大小较一致、分布均匀的圆形斑块;体两侧无肋沟,疣粒大。头部扁平,头部腹面有小疣,头侧有腺质棱脊;枕部有“v”形隆起;吻端平切,唇褶明显;无囟门,犁骨齿列呈“∧”形。尾相对较短,尾鳍褶薄而明显,尾末端钝圆,尾下缘前2/3左右橘红色,或间有深色横斑。四肢长,前肢略细;前足4个指,后足5个趾,没有缘膜和蹼。该物种存在性别二态性:雄螈肛部明显隆起,肛孔纵长,后部有乳突但雌螈肛部微隆,肛孔短,无乳突。雄螈在泄殖腔开口前有橙色斑块;雄螈繁殖季节尾部具有一灰白色条带。

幼螈刚孵化时,总长为11-14mm,幼螈的背部是黑色的,腹部为黑色,并有零星的淡黄色斑点;鳃是粉红色的,靠近鳃基部有黑色的斑块;四肢腹侧表面有黄色痕迹;靠近尾鳍的腹侧表面呈淡黄色。

香港瘰螈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香港瘰螈属于中国特有种,分布范围狭窄,发现于中国广东省和香港。

香港瘰螈

栖息生境

香港瘰螈生活在海拔270-940m的山区流溪中,尤其喜欢水质清澈、水底多细石和悬挂有植被的静水区域。成螈在水生栖息环境周围的陆地中度过雨季,更加倾向于森林而非草地。繁殖期时,在缓慢流动、清澈的溪流中繁殖。

香港瘰螈

生活习性

活动特点

香港瘰螈白天常常在溪内深潭石下,行动缓慢,偶尔摆动尾部游至水面进行呼吸;全年大部分时间都在溪边的落叶或石缝中活动。

觅食行为

该物种存在同类相食的现象。成螈主要吃虾和蜗牛,但也吃昆虫、蚯蚓、蝌蚪、鱼苗、和植物碎片,而成年雌螈比成年雄性更喜欢吃幼虫和卵。幼虫是肉食性的,也表现出自相残杀,既吃卵又吃其他幼虫,雌雄繁殖季节的取食具有较大差异,成年雌螈常吃同类的卵。

节律行为

香港瘰螈白天很少活动,主要是夜间活动,在陆地和淡水环境之间交替。具有夏眠习性,10月开始迁徙到静水潭中,有时随雨水迁徙返回水中进行繁殖。

防御行为

当香港瘰螈遇到危险时,腹部朝上、尾巴缠住头部,全身变得较僵硬,皮肤分布的腺体分泌毒素,并发出刺激的臭味,同时腹部的红色斑块形成有效的警戒色。

繁殖生长

香港瘰螈于10月至次年2月在寒冷的溪流中求偶、繁殖。繁殖期较长。

求偶

雄螈和雌螈求偶时在外形有一些变化:体型较小的雄螈,扁平的尾巴中部有一条银白色或淡蓝色的条带;雌螈身体较为臃肿,肚子鼓胀。求偶时,雄螈轻轻地靠近雌螈,望着雌螈;偶尔用嘴和前肢在雌螈身上触碰。然后,将快速地摆动尾巴,向雌螈展示自己。同时,摇动尾巴能将生殖孔释放出来的催情信息素挥向雌螈。雌螈会接近雄螈的尾巴,促使雄螈向前爬行,以便释放精子包囊。如果雌螈接受受精,则会向雄螈移动,并用泄殖腔收集精子。

产卵

排卵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经过几天甚至数周;雌螈产卵的数量大约为120粒,多黏附在茎叶上,卵的直径2.9mm左右;颜色集中在动物极,因此动物极的颜色深呈黑色,植物极色浅;卵外有椭圆形的胶囊。如果卵不受精,将在10-20小时内消失;如果受精,雌螈会用泄殖腔收集精子,受精卵成熟需要雄螈的刺激,而受精卵至孵化约需21-42天。

生长

幼螈约两个月完成变态,体长可达为40-44mm,3年可达性成熟。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从2009年-2019年期间,种群数量至少减少了20%。在中国香港,某些栖息地的香港瘰螈已消失。

致危因素

影响香港瘰螈种群数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1、成螈和幼螈均有同类相食的现象;2、由于狭窄的分布范围和持续的威胁,包括香港瘰螈的栖息地在大范围内退化,容易被过度开发用于宠物贸易以及中医药的制作;3、尽管该物种受到当地法规的保护,但法规很少被执行,非法收集捕捞仍然猖獗,而捕捞的个体通常是成螈,导致种群更急剧地下降。

保护级别

2000年,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19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近危(NT)。

2021年,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Ⅱ。

保护措施

在香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对香港瘰螈进行保护,并建立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

物种对比

香港瘰螈与中国瘰螈(Paramesotriton chinensis)同为瘰螈属,形态相似,对其进行简要的物种对比。

中文名

香港瘰螈

中国瘰螈

学名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Paramesotriton chinensis

分布范围

中国广东省和香港

重庆、湖南、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形态特征

体长

外形

雄螈104-127mm;雌螈118-150mm

头部疣粒小,尾鳍褶薄而明显,体腹面布有大小一致的斑块

雄螈126-141mm;雌螈133-151mm

头部疣粒大,尾鳍褶不明显,体腹面的斑块形状、大小不一致

卵直径

2.9mm左右

2.2-2.5mm

繁殖期

10月-次年2月

5-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