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常庄隶属于河北省黄骅市黄骅镇,距离黄骅市区6公里。该村行政面积2.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74亩,人口540人,五金制造等私营企业10余家。2015年全村粮食产量116吨,经济总收入2865万元。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东常庄村的:概况、地理环境、人口民族、社会事业、获得荣誉、村名来历等介绍

中文名

东常庄村

著名景点

“两馆一院”、村娱文化广场、景观水塘

电话区号

0317

面积

2.1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河北省黄骅市黄骅镇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行政区类别

行政村

人口

542人

所属地区

黄骅市

行政类别

村级

邮政区码

061100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

概况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黄骅镇东常庄村

东常庄村因紧靠205国道,饭店、旅馆等饮食服务较发达,上年人均纯收入2680元。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东常庄位于河北省黄骅市黄骅镇,行政面积2.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东常庄处海河平原东部,渤海湾西岸,主要为平原地貌。经过了3次大的海陆沿变,逐沧海变桑田,形成现代地貌。全村地势平坦,海拔7米左右。

人口民族

东常庄现有人口540人,近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全村人口全部为汉族。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目前,东常庄村适龄儿童进入常庄联校。东常庄村初中学历以上人口230人,本科以上学历20人。

抗战纪念馆:展示了刘树栋将军以及黄骅镇籍71名烈士的光荣事迹,正逐步打造成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民俗展示馆:民俗体验馆收集展示了100余件华北平原农村近现代生产生活器物,让人们亲身感受下老一辈人成产劳作的过程,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景观水塘:位于古井文化广场南侧,大约一米见方,养有鲫鱼、草鱼等淡水鱼。蒲苇翠绿,水面平阔,一片秀美风光;牛羊汲水、鸭群嬉戏,一幅田园画面;游人垂钓,来宾赏景,一份安逸祥和。

获得荣誉

东常庄先后获得过沧州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黄骅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开展村级便民服务典型组织”、“美丽乡村先进单位”、和“美丽庭院妇女讲习所”等荣誉。

2020年11月20日,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村名来历

相传明永乐年间,常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立村后取名常庄,后有几户由村内迁出在村西另建新村叫“西常庄”,为此该村遂易名为“东常庄”。

历史回溯

明永乐2年(公元1404年),于、刘、张、卞、杨五姓同时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来此定居,分五处立村,为使后代经常来往,故取名常庄。东常庄位于五村东南,最先称东南常庄,因“南”与“难”谐音,故改为东常庄,沿用至今。

地形地貌

东常庄处海河平原东部,渤海湾西岸,主要为平原地貌。经过了3次大的海陆沿变,逐沧海变桑田,形成现代地貌。全村地势平坦,海拔7米左右。

气候条件

东常庄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区。因临渤海而略具海洋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12.1℃,平均年降水量627毫米,平均日照时数2726小时,无霜期210天。

人口民族

东常庄现有人口540人,近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全村人口全部为汉族。

经济概况

第一产业

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等,主要经济作物为冬枣和金丝小枣,2015年全村两室产量116吨。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观光农业发展如火如荼,相继建成休闲菜园、花卉园等。

第二产业

以五金制造业为主。拥有万方五金、航鑫五金、宏远五金等10余家五金企业,为发展村庄经济,解决村民就业做出了显著贡献。

第三产业

建设美丽乡村后,旅游业成为了东常庄新兴产业,而且发展迅速。2015年东常庄接待游客5万人次,旅游收入近300万元,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目前,东常庄村适龄儿童进入常庄联校。东常庄村初中学历以上人口230人,本科以上学历20人。

基础设施

东常庄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和供水一体化,并且已接通天然气管道。村内建有“两馆一院”、休闲广场、篮球场等文体设施,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供了场所。

交通

东常庄南邻石黄高速,东临205国道,中心路横贯全村,佟麟阁路、赵登禹街等主要干道编制了四通八达的村内路网,出入村庄十分便利。

村庄景点

迎宾风景带:位于石黄高速黄骅南出口北侧,全长410米。过去是有名的“破烂一条街”,如今“脱胎换骨”。道路干净整洁,两侧树木郁郁葱葱,一片生机盎然。迎宾风景带已成为来宾进入黄骅的“第一眼惊喜”

村民文娱广场:位于村庄中心部分,占地1000余平米,南边建有冲水式公厕1处,广场内体育、健身器材及灯光设施齐全,是群众健身娱乐以及举办各项活动的休闲场所

英雄小巷:位于村民文娱广场西侧,佟麟阁、赵登禹、刘树栋(东常庄)3位将军曾在此居住过。1937年抗战前夕,因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3位将军负气而解甲归田,并埋下“3发炮弹”以铭其志(现尚未发掘)。七七事变时3位将军浴血奋战,佟麟阁和赵登禹将军战死疆场,刘树栋将军幸存。如今行走在这条英雄小巷仍能感受到将军们的豪情壮志和报国情怀。

光绪古井:光绪三年,中原一片大旱,持续四年之久。光绪九年,一道流星划破天空,坠入井中,村民合力搬开陨石,发现泉水涌现,四季不枯,更为神奇的是井水夏天甘冽清凉,冬天流滑温润,可以直接饮用,从未发生过腹泻情况。有位道人游历到此,说这口井是通海之龙脉。建国之初,有个孩子不慎坠入井中,但一直未沉入井中,将孩子拉上来之后,发现水中隐去了一只三只脚的金蝉。古井的神秘色彩让村民敬畏,古井孜孜不倦的哺育村庄让村民感恩。

抗战纪念馆:展示了刘树栋将军以及黄骅镇籍71名烈士的光荣事迹,正逐步打造成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民俗展示馆:民俗体验馆收集展示了100余件华北平原农村近现代生产生活器物,让人们亲身感受下老一辈人成产劳作的过程,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韩宝菊剪纸体验与展销馆:东常村专门建立剪纸艺术基地,特邀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河北省十佳优秀文艺家”,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委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沧州市民协副主席韩宝菊女士亲自传授。来宾可以来此学习剪纸,体验剪纸文化。

东常庄村

体验农园:东常庄新规划的15亩菜园,是全市首家体验式农园,菜园里种植的都是无公害蔬菜。夏季,来宾可进行采摘,体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生活。

乡愁老区:低矮的土房,狭窄的胡同,泥泞的道路,脏乱差的环境,这里唤起人们最古老的回忆。本着“保留老区原貌,突出乡愁特色”的原则,进行房屋修葺和道路硬化,并根据地势修建了“盖板”沟、“簸箕”沟、“挑担”沟,形式多样,独具匠心,将其打造成为“首善老区”、改造“样板”。

滨河果香绿堤:位于东常庄村北,旧黄南排干南侧,全长1200米,栽种柿树、梨树、石榴树等果树400余株。春季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秋季硕果累累,果香四溢,沁人心脾,是观光、采摘的好去处。

古井文化广场:位于村中心路南,紧邻古井,占地600平米。广场内12生肖石径环绕,预示太平吉祥,绿草茵茵,棋盘一座,座椅及健身器材二三,正南立有井碑,碑文由沧州市政协副主席何香久起草。

景观水塘:位于古井文化广场南侧,大约一米见方,养有鲫鱼、草鱼等淡水鱼。蒲苇翠绿,水面平阔,一片秀美风光;牛羊汲水、鸭群嬉戏,一幅田园画面;游人垂钓,来宾赏景,一份安逸祥和。

成就荣誉

东常庄先后获得过沧州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黄骅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开展村级便民服务典型组织”、“美丽乡村先进单位”、和“美丽庭院妇女讲习所”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