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中国古代兵书。战国时齐国人孙膑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又称《齐孙子》,有八十九篇,图四卷。东汉后失传,《隋书·经籍志》即无著录。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初期墓葬中,重新发现孙膑论兵竹书残简。经银雀山汉简整理小组整理后,197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该书一万一千余字,共录简文三十篇。其中明确有“孙子曰”或“威王曰”字样的十五篇合为上编,另外十五篇则合为下编。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孙膑兵法的:作者、成书与流传、创作背景、内容、思想、影响、版本争议等介绍

中文名

《孙膑兵法》

作者

孙膑

语言

汉语(文言文)

创作时间

战国中期

简介

出土简本为战国末期至汉初期间的抄本,孙膑不以第一人称出现。对于这批简文,学术界一般认为,上编内容是在孙膑著述和言论的基础上,经过弟子辑录和整理而成。但下编内容的样式与上编不同,没有孙膑、田忌、齐威王的问答形式,也没有“孙子曰”字样,是否为孙膑及其弟子所著尚无定论。1985年,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重新整理出版了《银雀山汉墓竹简【壹】》精装本和单行的《孙膑兵法》精装八开本。这些版本的《孙膑兵法》删去了原来的下编十五篇,在上编十五篇的基础上新加入一篇《五教法》,形成了《孙膑兵法》十六篇。

《孙膑兵法》竹简残本,和历史所记载的“图四卷八十九篇”相差很多篇章,但是它的重现,展现了它在兵学史上应有的价值和光彩。《孙膑兵法》总结了战国中期及以前的丰富战争经验,在继承孙子“以实击虚”“以奇用兵”等重要理论原则的基础上系统地发展了战役、战术理论。书中记述了孙膑“围魏救赵”擒庞涓的著名战例,论述了“战胜而强立”“富国”而“强兵”的战争观,“制必先定”“赏罚分明”“篡贤取良”的治军思想,及进攻与阵法的运用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作者

《孙膑兵法》是在孙膑著述和言论的基础上,经过弟子辑录和整理而成。孙膑,中国古代军事家,战国时期齐国阿人,是孙武的后裔。孙膑原名孙宾,字伯灵。因受膑刑,后世以此称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曾与庞涓一起学兵法,后来庞涓做了魏国的将军,因妒忌孙膑的才学,故将孙膑骗至魏国,处以膑刑。孙膑在齐国使臣的相助下逃到齐国,受到齐国将军田忌的赏识,并被推荐给齐威王,任军师。孙膑曾协助田忌打了许多胜仗,公元前353年“围魏救赵”的桂陵战役与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使孙膑“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齐威王死后,齐宣王即位,孙膑隐居至死。今鄄城县宋楼乡孙花园村相传为孙膑隐居著述处,有孙膑墓。今河南淇县、山东蒙阴、莒南也有孙膑洞。孙膑死后,他的军事思想被收入了《孙膑兵法》一书。

孙膑兵法

成书与流传

成书年代

关于《孙膑兵法》的成书时代,学术界多数学者认为应在战国中期。首先,临沂出土的竹简埋葬于汉武帝初期,竹简的书写时间为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期,《孙膑兵法》成书时间应该更早于此。其次,《孙膑兵法》中的《擒庞涓》和《陈忌问垒》所涉及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等战役的史实均属于战国中期,《孙膑兵法》中反映的“战胜而强立”等思想也是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再次,作于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不二》中记载:“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叙述马陵之战后曰:“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曰:“《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指出了《孙膑兵法》的作者和篇数,并称《孙膑兵法》为《齐孙子》。以上文献说明孙膑的兵学思想在战国后期已经流传,对当时的政治思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原本失传

《孙膑兵法》是战国时代兵家的产物。秦汉之际关于《孙膑兵法》的记载,最直接的著录是《史记》和《汉书》。东汉末年曹操注的《孙子》,主要针对的是《孙子兵法》,未涉及孙膑及其兵法,《孙膑兵法》可能在东汉末年已经散佚。《隋书·经籍志》及以后历代公私书目中,再未著录《孙膑兵法》,仅颜师古注《汉书》时,在“齐孙子”条下注有“孙膑”二字。《孙膑兵法》由此失传,唯其作者“孙膑”之名尚有流传。具体失传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

相关争议

到宋代,随着《孙膑兵法》的亡佚以及疑古之风的兴起,关于《孙膑兵法》及孙膑本人都产生了诸多争议,主要集中在《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孙膑与孙武的关系上。宋代的梅尧臣、叶适、陈振孙等都提出过对《孙子兵法》的质疑,为后世将孙武与孙膑、《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混为一谈提供了思想素材。历史学家任继愈在《中国哲学史》中认为《孙子兵法》“导源于孙武,完成于孙膑”。他否定了《孙膑兵法》的存在,将孙膑的著述并入到《孙子兵法》。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先秦诸子考辨·孙武辨》中认为:“则《孙子》十三篇,洵非春秋时书。其人则自齐之孙膑而误。”他推测孙膑就是孙武,认为《孙膑兵法》就是《孙子兵法》。其他诸位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和论断。

出土重现

《孙膑兵法》失传一千七百余年,直到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大批竹简,其中同时存在《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竹简内容证明了两个“孙子”的存在,其中一个仕于吴王阖闾,即孙武,另一个仕于齐威王,即孙膑,同时也证明了两部兵书——《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同时存在。自此,关于孙武与孙膑、《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的争论得以终结,《史记》与《汉书》中孙武与孙膑为两人且各有著述的记载被证明准确无误。

孙膑兵法

创作背景

军事混战

《孙膑兵法》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产物。战国时期,各国都欲通过战争的手段吞并他国,频繁的战争成为当时社会的常态。各诸侯国无视周天子的地位,随意扩充军队,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已经凌驾于天子之上,成为国家实际主权的控制者。战争发生的次数频繁密集,大大小小的战事不计其数,如智伯赵襄子晋阳之战、齐魏马陵之战、乐毅攻齐之战、田单复齐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同时,战争的规模庞大,动用的人力众多,持续时间较长。如晋阳之战前后延续三年,燕齐之战前后延续五年多。其中秦赵长平一役,秦军坑杀赵军四十万人;秦国灭楚之战,王翦动用秦军达六十万之多。浓重的战争氛围,堪称战国时期的一大特征。

经济发展

战国时期虽然社会激剧动荡,但是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这些都为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首先,铁器得到普遍推广,铁农具代替了原来的青铜器而大范围使用。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在耕犁和水利灌溉业的影响下,生产效益突飞猛进,是当时社会的经济命脉。各诸侯兼并土地,不断扩大自己的利益,井田制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诸侯国因此也掌握了经济上的优势。其次,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商业也有了较大发展。金属制造业、纺织业、制陶业等都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吕不韦列传》载吕氏“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铸钱技术的发展和黄金的广泛流通,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政治变革

战国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大变革的时代。新旧制度更替,新的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各种社会力量、政治势力不断斗争。各诸侯国独立自存,纷纷变法改革以图自强。魏国于公元前445年,任用李悝实施政治改革,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经济;赵国于公元前403年,任公仲主持改革,教化百姓、建立选官制度和改善财政,使得国力增强;楚国楚悼王时期,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取得了巨大成功;韩昭侯于公元前356年,用申不害进行改革;齐威王用邹忌变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进行了两次变法,严刑峻法,奖励农耕,“是变法的集大成者。”经过多次的政治改革,各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的社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等级制度更具韧性,集权政治也更加稳固”。

思想繁荣

战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比,也是智力的较量。各国诸侯出于国家统治和扩大兼并战争的需要,四处寻求不同思想的人才,士大夫走向历史舞台,士阶层开始形成。士阶层的士人由于思想不同、观点不一,逐渐形成不同的思想派别,他们通过著书立说对整个社会予以改造,促成了诸子百家、学派林立的文化氛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要指“九流十家”,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小说家、杂家等。在“百家争鸣”时期,兵家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派别,兵家思想也得到了发展。

齐国是中国兵学的发源地,开国之君姜尚以军事实践为理论基础,成为齐国兵学的创始人。从姜尚到孙武,再到其后的孙膑,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兵学理论。开放兼容、具有民本性特点的齐国文化,为《孙膑兵法》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孙膑的兵学思想传承和发扬了齐国文化。同时,孙膑作为孙武的后裔,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兵学传统,《孙子兵法》对《孙膑兵法》兵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孙膑吸收和发展了《孙子兵法》中某些军事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兵学思想。孙武和孙膑都是齐国兵学的代表性人物,《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也都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

该书分上、下编,各十五篇。其上编篇目依次是:《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强兵》。上编十五篇以问答、“孙子曰”的形式直接反映了孙膑的思想,具体分为以下三种:其一是问答形式,典型的篇目如《威王问》《陈忌问垒》等篇,主要内容是孙膑和齐威王以问答形式讨论军事战争的问题,以第三人称口述;其二是记述性的,典型的篇目是《擒庞涓》篇,在内容上记述了有关孙膑的重要战役;其三是论述性的,如以“孙子曰”为篇首的《八阵》《行篡》《势备》《月战》等篇,直述孙膑论战论兵的内容。

孙膑兵法

下编十五篇依次是:《十阵》《十问》《略甲》《客主人分》《善者》《五名五恭》《兵失》《将义》《将德》《将败》《将失》《雄牝城》《五度九夺》《积疏》《奇正》。下编各篇没有提到“孙子”,以专题形式进一步扩展了孙膑的思想。这部分内容与上编思想内容一致,有些是对上编观点的进一步深化。如孙膑在《势备》篇中讲到“变”时,具体解释内容已残缺不可辨,但在下编《积疏》和《奇正》中对“变”进行了详细阐述。

思想

战争观

首先,《孙膑兵法》朴素地认识到了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它列举说:“昔者,神戎战斧遂,黄帝战蜀禄,尧伐共工……汤放桀,武王伐纣,帝奄反,故周公浅之。”说明自“五帝”“三王”以来,就是以战争的手段来解决争端、维护统治的。因此,针对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竞相争霸的客观实际,它明确主张“战胜,则所以存亡国而继绝世也”,“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这就是说,军事上没有永久不变的优势可以依赖,这是先王传下来的道理,战争的胜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只有战胜敌人,才能保存自己的国家并使之强大起来。吃了败仗,就会丧失领土而危害国家。

其次,《孙膑兵法》体现了对战争问题的谨慎态度。该书虽然主张以战争方式夺取胜利,但是它也认识到战争并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故而它反对“乐战好兵”的轻率行为,指出“夫乐兵者亡”,“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认为必须慎重行事,才不致于兵败国亡,蒙受耻辱。

最后,是强调要有备而战。该书认为:“用兵无备者伤,穷兵者亡。”如果军事行动不能避免,“不得已而后战”,也要“见胜而战”,在富国强兵的基础上,“事备而后动”。只有这样,才能“兵有功,主有名”,立于不败之地。

战略思想

“必攻不守”

在《威王问》中有一段田忌与孙膑之间关于何为“兵之急者”的对话,孙子曰“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这里,孙膑明确指出赏、罚、权、势、谋、诈六个方面虽然可以“益胜”,但是对于用兵者都不是最紧迫的,只有“必攻不守"才是“兵之急者也”。孙膑强调的“必攻不守”,即作战时要以主动、坚决、勇敢的攻击之力量,造成敌人不可守、不能守,使对方处于被动状态,以实现克敌制胜的目的。这是一种积极进攻的战略,其着眼点在于坚决打击敌人空虚而要害之处,牵一发而动全局,以此疲惫敌人,化劣为优,夺取战争的胜利。

“围魏救赵”的战争实例,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的实际运用。公元前345年,赵国都城邯郸被魏军围困,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命田忌、孙膑出兵救赵。孙膑认为要解除魏国对赵国的围困,不要直接与对方交战,而是攻其亢,击其虚。魏国精锐之师均在外作战,其虚弱之处即为魏国的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击其虚弱的防守,可陷魏军于不利的境地。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忙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孙膑将此役的作战艺术概括为“必攻不守”。即用积极主动的军事行动,在调动对方的过程中,创造有利于己的条件,以较少的代价战胜强于己或相当于己的敌人,从而改变不利的战略态势。

“巧在于势”

孙膑主张“巧在于势”,即作战前要注意创造和利用有利的态势。《吕氏春秋·不二》评述说:“孙膑贵势。”我们从《孙膑兵法》各篇中可以看到其对“势”的重视,如《见威王》“夫兵者,非士恒势也”,《威王问》“言兵势不穷”。该书认为,“势”的取得,要靠战前充分的谋划和周密的安排,所谓“势备而后动”。而一旦形成了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作战态势,就要牢牢把握住主动权,“势者,攻无备,出不意”,因势利导,灵活用兵。

孙膑用弓弩比喻势。势的最大特点是杀伤力巨大,但又出其不意。即“杀人百步之外,不知其所道至”(《势备》)。公元前342年,魏国发兵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纳孙膑先疲后击的策略,先答应韩国的请求,以坚定与魏作战的决心。接着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齐军再次直趋大梁,但这次在魏境并不与魏军交战,迂回中孙膑用“减灶”法引诱魏军追击,最后在马陵伏击魏军,庞涓在此役中自杀。孙膑诱敌成功,他所造战势对魏军而言异常险峻,这就是“巧在于势”。

战术运用

《孙膑兵法》一书中,谈论各种战术运用的内容占了大量的篇幅,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主要有城市的攻守战术、布阵破阵战术、诱敌歼敌战术等等。而所有这些战术的运用,都是建立在“料敌计险”即对整个战场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

在谈到城市的攻守战术时,该书强调进攻要有突然性,要采用“攻兼用行城”“袭国邑以水则”等行之有效的先进战法。它对守城时军事物资的储备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指出:“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

在谈到布阵破阵战术时,该书认为:“陈则知八陈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对于“八阵”的具体运用它也有详细论述:兵力部署上,强调要三分兵力、斗一守二、“一侵”“二收”,每战要用精锐士卒为前锋。在地形利用上,主张要平易地形多用车兵、险要地形多用骑兵、隘塞地形多用弩兵;此外,还要控制有利地形,打击处于不利地形的敌人,即所谓“居生击死”。

在谈到诱敌歼敌战术时,该书的阐述更为系统,《擒庞涓》中详细地介绍了孙膑以一系列高明的战术,诱敌入围,“而禽庞涓”的全过程。在其它篇中也有利用“让威”诱敌误敌,设法“辟而骄之,引而劳之”,诱敌至“隘塞死地”中加以歼灭等论述。

治军思想

孙膑在《兵情》篇中以“人和”思想为前提,揭示了士卒、将帅、君主三者在治军作战中的内在关系,强调同心协力、密切配合才能克敌制胜。至于如何密切协同,孙膑在《篡卒篇》讲到“恒胜有五:得主制,胜。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他深刻分析了决定战场胜负的五个因素,在将帅与君主、将帅与士卒及将帅之间的相互关系上,提出一些可贵的思想:将领能得到君主的信任和支持,具有独立指挥权,就能得胜。将领威望高,能得到士兵拥护,就能得胜。将帅之间同心协力,团结和睦,就能得胜。孙膑的这一用兵之道,充分体现了“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月战》)的思想。孙膑以其自身的实践经验感受到重用民众力量的必要性,“要求卒、将、帅三者的高度统一,协调一致,进一步体现了孙膑的‘人本’‘民本’思想,反映了孙膑在治军作战中科学而辩证的理论。”

影响

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孙膑兵法》,虽然已经是残本,和历史所记载的“图四卷八十九篇”相差很多篇章,但是《孙膑兵法》的重现,展现了它在兵学史上应有的价值和光彩。

首先,它与《孙子兵法》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是系统总结战役理论与实践的开山之作。《孙膑兵法》在继承孙子“以实击虚”“以奇用兵”等重要理论原则的基础上系统地发展了战役、战术理论。古人对此评价道:“孙膑贵势”,就是指孙膑兵法的突出特点。势是战争态势,是敌我双方军事实力,包括兵力、武器装备、军事物资等在战场上因时而变的布局。《孙子兵法》中就多次提到“势”这个概念,并揭示了关于势的理论原则。孙膑针对在战场上如何造势、如何驾驭势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战役理论。

其次,它引领了冷兵器时代战略战术变革的方向,对后世战略战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西周以前,主要的作战样式是阵战。春秋末期,孙子提出了避实击虚、以奇用兵的作战原则,并把伐兵与攻城作为屈人之兵新的作战样式。孙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野战作战原则,为后来机动战作战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它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上,揭示了军事人才的时代价值,其“人为贵”的科学命题,至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些思想均反映了以仁为核心的人本理念。在战国时期战争频发、人才争夺异常激烈的大背景下,孙膑提出“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军事人才思想,反映了时代的最强音,极大丰富了古代人文思想的内涵,也是今天军事人才思想的重要理论源头之一。

版本争议

1972年,《孙膑兵法》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以后,经银雀山汉简整理小组、沈阳部队注释组、张震泽等文物工作者对竹简本《孙膑兵法》的考据、编排整理和注释,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共录简文三十篇,其中明确有“孙子曰”或“威王曰”字样的十五篇合为上编,另外十五篇则合为下编。

孙膑兵法

对于这批简文,学术界一般认为,上编内容是在孙膑著述和言论的基础上,经过弟子辑录和整理而成,当属原著无疑。但下编内容是否为孙膑及其弟子所著尚无充分的证据。张震泽在《孙膑兵法校理》的例言中提出“下编十五篇……似非孙膑之书,而应别题书名,作为附编”的观点。主要原因是《孙膑兵法》下编内容的样式与上编不同,没有孙膑、田忌、齐威王的问答形式,也没有“孙子曰”字样。负责《孙膑兵法》的汉简整理小组,也同意上述观点。1985年,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重新整理出版了《银雀山汉墓竹简【壹】》精装本和单行的《孙膑兵法》精装八开本。这些版本的《孙膑兵法》都删去了原来的下编十五篇,而在上编十五篇的基础上新加入一篇《五教法》,这就形成了《孙膑兵法》十六篇。

对此,有些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廖杨膑指出:“仅仅看到上下编体例不同,就轻易地肯定下编非《孙膑兵法》也难免武断之嫌。”“断定下编的内容是否为孙膑或其弟子所写,重要的是应看其论述基本思想是否和上编相同。”陈相灵在《<孙膑兵法>的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中认为,“《孙膑兵法》前十五篇以问答的方式直接反映了孙膑的思想,而后十五篇以专题形式进一步扩展了孙膑思想。这部分内容即使是其弟子所写,因前后思想内容一致,有些甚至是对上编观点的进一步深化,因此也是《孙膑兵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膑兵法》篇章目录

序号

名称

上编

第一篇

《擒庞涓》

第二篇

《见威王》

第三篇

《威王问》

第四篇

《陈忌问垒》

第五篇

《篡卒》

第六篇

《月战》

第七篇

《八阵》

第八篇

《地葆》

第九篇

《势备》

第十篇

《兵情》

第十一篇

《行篡》

第十二篇

《杀士》

第十三篇

《延气》

第十四篇

《官一》

第十五篇

《强兵》

下编

第十六篇

《十阵》

第十七篇

《十问》

第十八篇

《略甲》

第十九篇

《客主人分》

第二十篇

《善者》

第二十一篇

《五名五恭》

第二十二篇

《兵失》

第二十三篇

《将义》

第二十四篇

《将德》

第二十五篇

《将败》

第二十六篇

《将失》

第二十七篇

《雄牝城》

第二十八篇

《五度九夺》

第二十九篇

《积疏》

第三十篇

《奇正》

资料来源:

注释

[a]

其中包含《孙膑兵法》。

[b]

约公元前378—前310年。

[c]

今山东阳谷东北。

[d]

割去膝盖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