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偃月刀属于长兵器类,是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武器,也被称为冷艳锯、关王刀、关刀、春秋大刀。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青龙偃月刀的:命名、历史沿革、兵器形制、文化影响、相关文物、轶事典故、重要争议、后世发展等介绍

中文名

青龙偃月刀

英文名

Green Dragon crescent moon blade

别名

冷艳锯、关王刀、关刀、春秋大刀

武器类型

长兵器类

重量

82斤

简介

青龙偃月刀通常与关羽一起出现,元代戏曲《单刀赴会》《温酒斩华雄》刻画了关羽和青龙偃月刀形影不离的形象。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关羽及其使用的武器青龙偃月刀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清代小说《说岳全传》则详细阐述了青龙偃月刀的刀法。

青龙偃月刀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唐代画家吴道子的武圣关公青龙偃月刀画像,北宋时期的《武经总要》表明偃月刀开始在战争中使用,金代的砖雕刻画也有青龙偃月刀的形象。而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编撰的《三国演义》中有大量关于关羽及其使用青龙偃月刀的描述,元代《单刀赴会》《温酒斩华雄》等戏曲,为武圣关公形象塑造打下基础。明朝《三才图绘》中青龙偃月刀有36种刀法,并称其为第一冷兵器。到了近代,青龙偃月刀被称为“春秋大刀”。青龙偃月刀主要由刀身、护手、刀柄及刀尾组成。其刀身呈现弯月状,由铁制成;护手形制有圆形、椭圆形、莲花形等,通常由铜或铁制成;刀柄由木棍或铁管制成,长度由使用者身高而定;刀尾设有铁鐏或铜鐏,通常呈三棱形或四棱形,并具有杀伤作用。

现代以来,青龙偃月刀在非遗传承、文化教育、赛事体育、旅游以及影视等领域都有不错的发展。青龙偃月刀作为武圣关公的文化标签,为关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小说和戏曲的形象,对晋商文化、武圣精神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命名

青龙偃月刀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唐代画家吴道子的武圣关公青龙偃月刀画像,到了北宋时期,青龙偃月刀已经在战争中得到使用,据北宋官修著作《武经总要》中记载有笔刀、 凤嘴刀、眉尖刀、戟刀、偃月刀、屈刀、掉刀等7种双手使用的长柄大刀, 以及单手使用的短刀“手刀”,共计8 种北宋时期的制式军刀,合称为“刀八色”,其中偃月刀在《武经总要》中写作“掩月刀”,而“掩”是“偃” 的通假字。因偃月刀的刀身造型形似平放的弦月,故而得名偃月刀。偃月刀的刀身表面通常刻有青龙图案,或在护手与刀身连接处设有龙头装饰件,因此也称为青龙偃月刀。

青龙偃月刀

历史沿革

小说形象演变

青龙偃月刀的基本形象在金代砖雕刻画的战争中有所体现。元代戏曲《单刀赴会》《温酒斩华雄》等为武圣关公形象塑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编撰的《三国演义》中有大量有关关羽及其使用青龙偃月刀的描述,比如“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等,《三国演义》中描述虎牢关三战吕布时,有诗云:“酣战未能分胜败,阵前恼起关云长,青龙宝刀灿霜雪,鹦鹉战袍飞蛱蝶。”清代小说《说岳全传》的金辽对战中体现了当时人对青龙偃月刀的崇拜之情,该小说中对刀法的学习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青龙偃月刀

学者周豪杰在《关羽兵器考》中对关羽兵器最终演变为青龙偃月刀的过程进行了总结:第一个明确指出关羽所用兵器为剑的是唐代诗人郎士元,但后人更偏向于采用南朝陶弘景的说法,认为关羽所用武器为刀。宋朝开始,人们公认关羽所使用的武器为大刀,因此在宋元的话本中,关羽所用武器皆被定为大刀。直到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提出关羽的兵器名为青龙偃月刀,学者杨俊才在《话说关刀》中也提出关羽兵器是青龙偃月刀一事是在《三国演义》中固定下来的。《三国演义》的影响力也导致现在大众普遍都认为青龙偃月刀就是关羽所使用的兵器。

实际发展

据明朝《三才图绘》描述,关羽所用的青龙偃月刀有36种刀法,有砍、斩、劈、刺、挂等,用法灵活多变,并称青龙偃月刀为第一冷兵器。清代的武举考察,也有青龙偃月刀的身影。因《三国演义》中对青龙偃月刀有诸多描述,后世的人们也将青龙偃月刀称为关王刀、关刀。青龙偃月刀也被称为春秋大刀,1939年徐震编撰出版的《太极拳考信录》中便有“陈沟春秋刀谱”,这是太极拳的器械套路之一。1989年由四川省武术遗产挖整组编撰出版的《四川武术大全》中记载,四川省有几十种武术拳种包含春秋大刀的套路,不过各门派对春秋大刀的称谓不同,比如赵门派称“春秋大刀”、余门派称“关公大刀”等。由少林高僧释德虔、释德炎编撰,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的《中国少林武术大全》则称其为“少林春秋大刀”。

兵器形制

青龙偃月刀主要由刀身、护手、刀柄及刀尾组成。

刀身

青龙偃月刀刀身是铁制的,呈现弯月状,刀身宽厚,刀尖上翘,刀身下部开刃。刀身设有2~3个锯齿,靠近后部的锯齿尺寸较大,上面通常有小通孔用于系挂红缨。刀身正面、背面通常加工出青龙图案,刀身根部与护手连接处设有金属青龙头雕刻像,彰显出青龙偃月刀的威武之美。因其舞动时配以飘动的红缨,给人留下威风凛凛、神舞飞扬的印象,因此也被称为"冷艳锯"。

护手

青龙偃月刀护手通常由铜或铁制成,形制有圆形、椭圆形、莲花形等。护手前端设有青龙头吞口,后端加工成圆管状,圆管上通常有两个固定孔。刀柄前端插入圆管中后,使用铆钉将刀柄与圆管固定在一起。

刀柄

青龙偃月刀刀柄由木棍或铁管制成,长度为1.3~2m,根据使用者身高而定。有些青龙偃月刀的刀柄分成两节,便于携带,两节刀柄连接处设有螺纹和螺套,可旋接在一起。

刀尾

刀尾设有铁鐏或铜鐏,通常呈三棱形或四棱形,末端尖锐,并具有杀伤作用。一些用于习练表演的青龙偃月刀的铁鐏或铜鐏边缘设有小孔,可安装小铁环以装饰。装饰精美的青龙偃月刀,其铁鐏或铜鐏表面通常设有花纹等图案。铁鐏或铜鐏下端固定在刀柄上,来调整质心以使练习者舒适操控。

文化影响

小说

《三国演义》中的大刀以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为代表,重82斤。青龙偃月刀是大刀的一种,因为它的刀背是锯齿形状,所以又名“冷艳锯”。小说在第5回“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第94回“诸葛亮乘雪破羌兵”等章节中都对青龙偃月刀进行了描写,而青龙偃月刀也是关羽形象的一部分,用于构成关羽的武将形象。关羽故事的发展也离不开青龙偃月刀,比如“单刀赴会”“刀挑锦袍”等情节都与青龙偃月刀有关,青龙偃月刀也成为了关羽形象的一大特征点。关羽用刀的形象目前最早可见于金代的画像《义勇武安王(像)》,而青龙偃月刀重82斤是罗贯中首创的,是明代武举考试用的标准刀重量。

青龙偃月刀

关羽死后,青龙偃月刀被东吴将领潘璋占为己有,关羽亲子关兴直到刘备伐吴的时候才将潘璋杀死,青龙偃月刀物归原主。在《三国演义》中许多精彩的情节中,都有青龙偃月刀的身影。

戏曲

元代戏曲《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以及《温酒斩华雄》中,刻画了关羽和青龙偃月刀形影不离的经典形象。在京剧中,戏中关羽所用的兵器就是青龙偃月刀,并且是专门在扮演关羽时使用,平时不用时会将其刀头用蓝布套起以示尊敬。除了关羽之外,只有神话戏《石青山》的关平可以使用,关平为关羽义子,传说死后追随关羽一同成仙,在《石青山》中,关平也是受到关羽的命令才得以使用青龙刀。另外《伐东吴》中的反派潘璋也用过青龙偃月刀,在孙权杀害关羽之后,潘璋就将这把刀占为己有。之后刘备伐吴时,关羽亲子关兴将潘璋杀死,青龙偃月刀又回到了关兴手中。但在戏曲中,青龙偃月刀依旧是关羽的专用把子。

晋商文化

晋商文化与武术文化密切相关,晋商大户所在的晋中地区拥有浓厚的武术文化氛围,与晋商经济发展相互融合,这推动了武圣关公精神信仰的文化表达。晋商位于山西省关公故里,明清时期的票号得到了一批武术爱好者的庇护,促进了晋商经济的迅速发展。山西的武术发展与关公故里的武圣文化信仰密切相关,并逐渐演变成为晋商文化的核心。随着晋商经济的衰落,武圣关公信仰成为商业发展精神层面的重要支持,商铺和店铺都依赖着这一信仰。经济发展也使关公故里成为区域经济金融贸易的主要场所,为解州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文化模范。

武圣精神

关公作为武术界的祖师爷,为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添了神秘色彩。关公文化中的“忠义仁勇”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相融合,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注入了新的历史使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素材。青龙偃月刀作为武术文化的核心之一,延续了冷兵器时代的武术素养和文化内涵,为关公武术文化的发展和武圣关公形象的塑造打下了坚实基础。青龙偃月刀作为关公形象的文化标识,不仅是关公体育精神的物质体现,也是关公体育精神文化的载体,诠释着关公基本的武圣情节。

对外传播

吴祥国是关公故里心意拳掌门人和青龙偃月刀第七十二代传承人,在关公故里武庙展示青龙偃月刀的魅力,吸引游客们的关注。游客们可以体验武圣风采并与传承人合影留念,进一 步丰富武圣关公的文化内涵。同时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吸引全球武术爱好者一起探讨青龙偃月刀的文化内涵。对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青龙偃月刀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相关文物

名称

简介

青龙偃月刀(明代仿造)

明代修建关帝庙的时候,仿造传说铸就了一把青龙偃月刀,放置在大殿旁边。现存于荆门市博物馆

大练功刀

定安县博物馆馆藏文物,精铁打造而成,重190斤,刀全长260公分,刃长85公分,刃宽18公分,形制如关羽所用的青龙偃月刀,为清代农村武术馆练功专用刀

轶事典故

武器来源

民间传说关羽曾经请刀匠为其打造一把绝世神刀,但失败了数次。直到刀匠在某天夜里拿出宝刀时,刀身发出一道毫光,恰好射中了路过此地的青龙。青龙被射中后流下的血液落在了这把刀的首部,青龙偃月刀就此出世。

敬关帝

以前出演关公戏时,扮演关公的演员要在演戏当天斋戒一整天,不食荤腥,还要沐浴净洗后在后台对着关公磕头上香,在此期间不能言语,磕头后将服装和青龙偃月刀请过来置放在神像旁边,方可上台演出。

关公磨刀

民间传说关公在看到家乡干旱时请求龙王降雨,但龙王因玉帝未下旨而拒绝他。于是关羽就在自己宫殿上磨刀,龙王看到之后表示没有水不能把刀磨锋利,要给关公洒水。然后关公就借机把龙王带到自己家乡的上空,让龙王给他洒水,关公的家乡也因此缓解了干旱。

重要争议

史学界对关羽的武器是否是青龙偃月刀有所怀疑,学者周豪杰在《关羽兵器考》中提出目前的考古结果显示在唐代以前还未出现过类似于青龙偃月刀的长柄刀,并根据使用长柄刀需要配合马镫但关羽生活的时代没有马镫而判断关羽使用的武器应该不是将青龙偃月刀。学者杨俊才也同样通过对史料的综合分析判定关羽当年所使用的兵器不是青龙偃月刀。学者李长依据《三国志·关羽传》中对关羽参加白马之战时的描写,关羽“策马刺 (颜)良于万众之中”,这里用到的字是“刺”,而青龙偃月刀作为长柄刀是实现不了“刺”这个战斗结果,因此李长认为关羽很可能使用的是目前有出土实物的骑兵主战兵器 ——长矛类武器,而不是青龙偃月刀。另外李长根据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著的《古今刀剑录》一书对关羽两把宝刀的记载,关羽采都山铁炼制了两把锋利的宝刀,而且宝刀上面刻上了“万人”二字,不过在吕布偷袭荆州,关羽战败后,他不想让这两把宝刀落入敌手,便将宝刀扔进江水之中。李长认为这两口宝刀即使存在,也很大可能是随身携带的佩刀,而不是后世熟知的青龙偃月刀。

后世发展

发展领域

具体内容

非遗传承

解州关帝庙和运城市武术协会联合积极申报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青龙偃月刀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体系之中,并通过历史文献搜集整理,形成青龙偃月刀历史佐证。并结合现代民俗体育武术,编制新的青龙偃月刀套路,以保护和传承青龙偃月刀文化

文化教育

2008年,关公武术文化整理组成立,将青龙偃月刀与关公武术相结合,将青龙偃月刀刀术课程融入校园体育课程以及融入校园课间操活动,并依托运城市武术协会,开展青龙偃月刀传承人进校园,积极开展青龙偃月刀教学和教育工作

赛事体育

2002年,首届“关公面前耍大刀”体育赛事开启并连续举办3届,为青龙偃月刀的传承发展提供平台

2010年,首届全国武术类刀“关公刀会”举办,引起了对青龙偃月刀的探讨和研究

2010年在武圣杯跤王争霸赛的开幕式表演上,青龙偃月刀表演成为开幕式的重头戏

2017 年首届关圣武术文化节的开办,推动了武圣关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旅游路线

国际关公文化旅游节

影视作品

中央电视台第14套《异想天开》以青龙偃月刀为载体,演绎关公故事

中央电视台第4套《记住乡愁》以关公故里武圣的历史故事为载体,将青龙偃月刀融入其中

以武圣关公主体的影视剧:《关公》《武圣关公》《关云长》《关公出征》《关羽》《武圣关羽》《三国演义》等

中央电视台的第11套的《快乐戏园》,将戏曲文化与武圣关公故事相融合,展现了武圣关公当年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