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宝琳女士,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开创名人手稿特藏库建设工作,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冯宝琳的:人物生平、与郭沫若关系、征集名人手稿等介绍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

沈阳

出生日期

1920年

民族

汉族

主要成就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开创名人手稿特藏库建设工作,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人物生平

冯宝琳,女,1920年出生,冯庸与江锦涛的二女儿。

1932年,冯宝琳随母亲离开东北回到北京居住,后来在市立女一中上学。1935年发生的“一二九运动”,冯宝琳是其中激进的学生领袖,负责联络等工作,也是因此,在运动结束之后她被学校开除了。后来冯宝琳考上了当时的燕京大学国文系。

1952年底,曾为东北抗日联军政委的冯仲云同志来到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任馆长,他对新善本和名人手稿的征集非常重视,决定创建新善本革命文献手稿特藏库,并调冯宝琳先生来具体负责。

与郭沫若关系

冯宝琳先生到郭沫若家征集手稿,郭老同意捐赠,但稿子太多又比较乱,需要整理。她连续一周每天到郭老家“上班”,整理手稿等文献,并按类及年代顺序为郭老编辑了一份完整目录,冯先生从中挑选了十几种手稿,其中包括郭老抗战期间写作的最著名的五个剧本《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筑》、《孔雀胆》、《南冠草》等,手稿征集工作顺利完成。

征集名人手稿

冯宝琳先生不辞辛苦,积极奔走,只要有一点线索就去联系,几乎每天都骑车在外边跑,先后征集到大批珍贵手稿,其中不少还是名家的成名作、代表作。如吴晗的名作《朱元璋传》;巴金的代表作《家》、《春》、《秋》;冯雪峰的《回忆鲁迅》;丁玲的获奖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马烽、西戎的章回小说《吕梁英雄传》;阮章竞的长篇叙事诗《漳河水》;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曹禺的《北京人》,老舍先生的剧本《龙须沟》等;1957年,毛泽东主席那篇著名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发表后,冯先生很快设法找到了李淑一同志,从她手里征集到记有这首词的毛主席的亲笔信。这是北京图书馆第一次征集到毛主席的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