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苔草(学名:Carex breviculmis)是莎草科苔草属下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短。它的秆丛生,高可达40厘米,纤细,三棱形,上部稍粗糙,基部叶鞘淡褐色,叶短于秆,平张,质硬。顶生小穗为雄性,长圆形,侧生小穗为雌性,雄花鳞片倒卵状长圆形,膜质,黄白色,果囊近等长于鳞片,倒卵形,小坚果紧包于果囊中,卵形,栗色,3-6月开花结果。青绿薹草分布于俄罗斯、朝鲜、日本、印度、缅甸等地,生长在海拔470-2300米的山坡草地、路边、山谷沟边。它是一种长寿草坪植物,叶量大、密集,形态优美。其叶丛春季鲜绿,夏季青绿,秋冬墨绿,草坪色调多变,富有观赏价值。青绿薹草在中国自然标本馆的概述图中也有所展示。此外,青绿薹草还被称为短茎宿柱苔或亚洲短茎薹草,是一种相对耐荫的植物,通常生长在森林中。它还被引入到美国密西西比州。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青绿苔草的:基本介绍等介绍

拉丁学名

Carex breviculmis R.Br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单子叶植物纲

莎草目

莎草科

亚科

薹草亚科

薹草族

薹草属

亚属

薹草亚属

灰帽薹草组

青绿薹草

命名者及年代

R. Br.,1810

基本介绍

牧草科名 莎草科

牧草科拉丁名 Cyperaceae

牧草科英文名 Sedge Family

牧草属名 苔草属

牧草属拉丁名 Carex L.

牧草属英文名 Sedge

天然牧草 青绿苔草

牧草学名 Carex breviculmis R.Br.

牧草英文名 Blue-green Sedge

地理分布 青绿苔草(别名青菅、过路青、四季青)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及西藏等地;朝鲜、日本、俄罗斯、印度、缅甸、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须根系,深达30厘米,棕褐色,具缩短的根状茎。秆直立,三棱柱形,高约40厘米,基部具淡褐色叶鞘。叶短于秆,宽2~3毫米,质稍硬。小穗2~4,雄穗顶生,雌穗侧生;矩圆形或矩圆状卵形,长6~15厘米;苞叶短叶状;雌花鳞片矩圆形,顶端突出为长芒;果囊倒卵状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顶端具短喙。小坚果矩圆状披针形,有三棱,顶端具环,花柱基呈圆锥状,柱头。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喜生于山坡草地,灌丛林下和路边杂草丛中,是一种四季长绿的苔草 (在暖温带以南地区),其新叶与老叶的更替规律是,在夏、秋、冬三季尽管其株丛不断分蘖形成新株,但原有的叶片并不凋枯,只是在每年春季2月底至3月初,新叶不断生出情况下,越冬的老叶逐渐枯死,这个过程一般延续半个月,对放牧利用甚为有利,对建立人工常绿草地或城镇草坪,具有重大意义。据安徽生物研究所资料,青绿苔草花葶的生长,从3月2日花穗破土开始,至4月9日坚果的青熟而终止,5月19日地上部枯死。此后,处于果后营养期的株丛进入快速生长,至7月8日,平均日增长0.59毫米,最大日增长,出现在5月19~5月29日,平均日增长达1.2毫米。以后生长基本停止,分蘖速度加快,株丛最大高度达67毫米,以绿色的株丛渡过冬季。分蘖力和再生力强。由于其芽点分布于地下,而叶的分生组织又处于近地表的青绿苔草基部。因此,无论刈割或放牧,其生长点不易受损害,只要水肥保证,再生力非常强。如1982年7月8日刈割,产鲜草4002公斤/公顷;而8月27日测定再生草产量,竟高达12807公斤/公顷。分根或播种繁殖。前者,在有种苗的情况下方便易行,栽种后成活率高,当年就可收获;后者,播种后,幼株生长缓慢,生长两年尚难获得较高的收获量。适应的生态幅度比较宽,广泛分布于暖温带北界以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东界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既可在沙壤土上定居,也可在强酸性黏土上生长,适应的土壤pH4.5~8。在冬季零下26℃的条件下,能安全越冬,在夏季35℃以上的持续高温下,能正常生长。适应的降水范围是400~1300毫米。耐荫蔽,喜欢湿润环境,也非常耐水渍。既耐高温,也耐干旱。1984年7~8月份,安徽地区发生严重旱灾,在连续40多天未下透雨的情况下,无明显受害。

饲用价值 丛生性牧草,老叶比较粗糙,但其幼草和再生草草质柔软。据跟群进行适口性调查,水牛、黄牛、绵羊均喜食。刈制干草或制作草粉均很方便,而且多种家畜喜食。中等牧草。营养成分含量较高,粗蛋白质含量达9.8%,粗纤维含量仅24.4%,比白茅、芒、黄背草、桔草等均好。从青绿苔草的营养价值看,除可消化蛋白质含量高于一般禾本科牧草外,其他指标都比较偏低。能满足食草家畜的需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铁的含量较高,为503.13毫克/千克。青绿苔草二年以上的人工草地,全年可刈割6~8次,产鲜草50.4~67.23吨/公顷。除饲用外,具有四季长青,耐修剪、耐践踏,种源丰富,栽种简便的特点,可作为建设城镇常绿草坪和花坛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