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20年毕业于衡阳市岳云中学,1922年秋考入北京大学,不久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军事考官,结识了毛泽东。1926年7月参加北伐。“马日事变”后,任国民政府警卫团第十连连长。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三团副团长兼三营营长。起义受挫后,伍中豪坚决支持毛泽东转兵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主张。在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参加指挥大小战斗近百次,与林彪、黄公略一起被誉为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的“三骁将”。1928年2月,他率部运用围城打伏击的方法解放宁冈城。1929年3月,任红四军第三纵队司令。同年5月,率部三次攻克龙岩,全歼敌陈国辉旅2000多人。6月,任红十二军军长,并担任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8月,任红二十军军长、前敌委员。1930年9月,参加打吉安。同年10月,在途经安福县城时突遭靖卫团袭击,弹尽援绝,壮烈牺牲。
主要成就
丰功伟绩
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十二军军长伍中豪,与林彪、黄公略一起被称为井冈山斗争时期朱毛红军的“三骁将”。朱德曾有意自己进军委后让其接任红一方面军总指挥之职,但不幸的是,伍中豪在病愈追赶队伍时被江西安福县民团袭击牺牲。“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个文武全才,却未及立下丰功伟业便告牺牲,令人感叹。他“围城打伏击”的作战方式在中共的革命历史中被复制了无数次,“三大战役”对此都有发挥;“时东时西,时分时合”,这是中共处于逆境时的救命稻草,长征的基本思想正是它;开辟赣南根据地,反对攻打长沙,这两件事所体现的战略眼光不输于中共的任何其它将领;建立夏幽根据地的成功事例凸现其政治能力;毛泽东对他的倚重说明了他在革命队伍中的影响力。
轶事典故
与林彪
同是黄埔四期生
伍中豪与林彪两人同是黄埔军校四期生。不同的是伍中豪编在步兵科第一团八连,林彪编在步兵科第二团三连。从第四期开始,黄埔军校按成绩将学生编入军官团与预备军官团。伍中豪所在的第一团是军官团,林彪所在的第二团为预备军官团。可见伍中豪在黄埔军校的成绩优于林彪。
成绩优于林彪
两人都是叶挺部队出身。林彪在第四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当排长、连长,七十三团是前身是叶挺独立团。伍中豪则在第十一军二十四师的新兵营当连长,二十四师师长就是叶挺。
林彪参加南昌起义,伍中豪参加秋收起义。南昌起义部队编为红四军二十八团,林彪为该团一营营长;秋收起义部队编为三十一团,伍中豪为该团三营营长。
两人又一起当团长──林彪为二十八团团长,伍中豪为三十一团团长。
两人又一同当纵队司令──林彪为第一纵队司令,伍中豪为第三纵队司令。
两人又一同当选红四军前委──1929年11月28日,红4军第9次代表大会,伍中豪与林彪选前委委员。
两人又一同当军长且同时成为第一届中央军委委员──林彪任红四军军长,伍中豪任红十二军军长。
伍中豪长林彪两岁,两人都是红军年轻优秀的指挥员。
善攻善守胜林彪
肖克上将回忆说:伍中豪没有林彪那种架子,他是北京大学文科三年级学生,是学文学的,有较好的旧学功底,被誉为“第四军的文学家”。后来叛变的二十八团二营长袁崇全也爱好文学诗歌,与伍中豪唱和;伍中豪回信说,作诗要意境好,还要音调铿锵。伍中豪讲话从容,温文尔雅。他的军事水平也高,能把一支部队带好,训练好。伍中豪指挥部队作战、训练颇有一套,而且当时红四军主力就两个团,28团团长林彪,31团团长伍中豪。任三十一团团长之后,该团战斗力有很大提高,能攻又能守,特别是在守的方面,比林彪的二十八团要强。二十八团能攻善战,但有时稳不住。当时,我们都认为他俩都是将才,可惜伍中豪“出师未捷身先死”。
个人作品
诗作
“男儿沙场百战死,壮士马革裹尸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
这首诗作于1929年5月,是伍中豪生前的铮铮誓言,也是伍中豪壮烈一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