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趾鸦雀(学名:Cholornis paradoxus),是莺鹛科褐鸦雀属鸟类。体长18-20厘米,体重32-38克。雄鸟前额浅灰色,头冠和后颈灰褐色,耳覆羽灰棕色,眉纹棕褐色且较长,延伸至后颈部形成乌褐色半圈状带斑。眼圈白色,眼先棕褐色。嘴短而粗厚,呈蜡黄色。上体灰棕褐色;颏、喉棕褐色,腹部两侧深棕色,其余下体淡棕色。尾灰褐色。外脚趾退化,因而脚只有3趾,故有三趾鸦雀的名称,两性相似。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三趾鸦雀的:命名与分类历史、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物种保护、近种鉴别等介绍

英文名

Three-toed Parrotbill

拉丁学名

Cholornis paradoxus

分布区域

中国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鸟纲(Aves)

雀形目(Passeriformes)

莺鹛科(Sylviidae)

褐鸦雀属(Cholornis)

三趾鸦雀(Cholornis paradoxus)

体长

18-20厘米

体重

32-38克

简介

三趾鸦雀为中国特有种,分布于中国中部,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3660米的阔叶与针叶混交林或附近的灌丛,为杂食性鸟类,主要以金花虫、甲虫等昆虫为食,也吃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2000年,三趾鸦雀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等级为无危(LC)。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命名与分类历史

三趾鸦雀,属于莺鹛科褐鸦雀属。1871年,法国鸟类学家朱尔·皮埃尔·维罗(Jules Pierre Verreaux)描述了它,模式标本来自中国四川宝兴。三趾鸦雀包括两个亚种,三趾鸦雀指名亚种(Paradoxornis paradoxus paradoxus)与三趾鸦雀太白亚种(Paradoxornis paradoxus taipaiensis)。1905年7月,曾有人在中国陕西太白山捡到一只太白亚种的雄鸟,现存于美国纽约市自然博物馆(标本登记号为79908)。1937年,太白亚种被描述但并未正式发表。直到1973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郑作新等正式描述了三趾鸦雀太白亚种。

三趾鸦雀学名Cholornis paradoxus,属名Cholornis来源于古希腊语“kholos”与“ornis”,“kholos”是有缺陷的意思,“ornis”指鸟;种名paradoxus来源于古希腊语"paradoxos",意思为奇怪。

亚种名称

命名者及年代

形态差异

分布范围

三趾鸦雀指名亚种

Verreaux, J,1871

头冠灰褐色,眉纹棕褐色,上体灰棕褐色,腹部两侧深棕色,其余下体淡棕色

分布于湖北西部、陕西泰岭山区

三趾鸦雀太白亚种

Cheng T, Lo S & Chao T, 1973

与指名种相似,但头冠颜色较浅,偏灰色,眉纹橄榄色,体色更灰,腹部中央偏白色

分布于四川北部和西部、甘肃南部

形态特征

三趾鸦雀体长18-20厘米,体重32-38克。雄鸟前额浅灰色,头冠和后颈灰褐色,耳覆羽灰棕色,眉纹棕褐色且较长,延伸至后颈部形成乌褐色半圈状带斑。虹膜黄褐色,眼圈白色,非常显著,眼先棕褐色;嘴短而粗厚,呈蜡黄色。上体灰棕褐色,初级飞羽灰色,次级飞羽外翈灰褐色,翼下覆羽棕白色。颏、喉棕褐色,腹部两侧深棕色,其余下体淡棕色;尾灰褐色。脚呈肉褐色,外脚趾退化,因而脚只有3趾,故有三趾鸦雀的名称。两性相似。

量度

成鸟

嘴峰

雄性:1.4-1.5厘米,雌性:1.5-1.6厘米

雄性:8.9厘米,雌性:9.3-9.4

尾长

雄性:11.2厘米,雌性:10.6-10.8厘米

跗蹠

雄性:2.9厘米,雌性:3.0-3.1厘米

分布栖息

三趾鸦雀为中国特有种,分布于中国中部。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3660米的阔叶与针叶混交林或附近的灌丛,生境通常有卫矛(Euonymus alatus)、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日本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棣棠(Kerria japonica)、蔷薇属(Rosa sp.)植物、五角枫(Acer pictum)、松花竹(Arundinaeia nitida)等。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三趾鸦雀为杂食性鸟类,主要以甲虫、金花虫等昆虫为食,也吃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社群行为

三趾鸦雀常成对或结群活动,不惧人,且好奇;时而在枝端鸣叫,时而在枝间追逐穿梭。在非繁殖季节,三趾鸦雀有时集成多至15只的小群觅食,其常与包括白眶鸦雀(Sinosuthora conspicillata)、橙翅噪鹛(Trochalopteron elliotii)在内的其他鸦雀混群。

鸣声

三趾鸦雀声音清晰,音调很高,其体型较小,颜色暗淡,若没有鸣声,难以被发现。声音似“he~~hu~gu”,与白眶鸦雀鸣声相似,但声音大。

节律行为

三趾鸦雀为留鸟,冬季会下迁至较低海拔地区。

生长繁殖

5月上旬是繁殖初期,雄鸟通过鸣唱寻找、吸引配偶,雄鸟鸣唱一方面可以使雌鸟确定它的位置、与之保持联系以及刺激雌鸟发情,从而使交配成功。另一方面能够防御其它入侵鸟。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三趾鸦雀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被认为罕见,所受威胁尚不清楚,种群趋势预计趋于稳定。

保护级别

2000年,三趾鸦雀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15年,三趾鸦雀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等级为近危(NT)。

2016年,三趾鸦雀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等级为近危(NT)。

2016年,三趾鸦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三趾鸦雀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近种鉴别

三趾鸦雀与褐鸦雀(Cholornis unicolor)、红嘴鸦雀(Conostoma aemodium)同属莺鹛科,形态形似。

物种

图片

形态差异

分布

三趾鸦雀

三趾鸦雀

体型较小,眉纹棕褐色且较淡,具白色眼圈,嘴短厚,脚3趾

中国中部

红嘴鸦雀

三趾鸦雀

体型较大,无白色眼圈,无黑色眉纹

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至中国西南部山地

褐鸦雀

三趾鸦雀

体型较小,嘴较短厚,眼具白圈和有显著的黑色眉纹,脚不为3趾

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至中国西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