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西安市下辖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西安市城区南部,面积152平方千米。2021年末,雁塔区户籍人口143.15万人,常住人口208.66万人,人口数量居西安市区(县)第一位。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雁塔区的:名称、历史沿革、地理、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交通、文化、名胜古迹、重要人物、对外交流、重要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雁塔区

英文名

Yanta District

面积

152平方千米

气候类型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

地理位置

关中平原中部,西安市城区南部

地理坐标

北纬34°09'57"-34°15'24",东经108°48'09"-109°03'00"之间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陕西省

行政类别

市辖区

下辖地区

10个街道办事处

行政区划代码

610113

人口

208.66 万人(2021年末常住人口)

GDP

2725.2 亿元(2021年)

著名景点

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曲江池、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

车牌代码

陕A

邮政编码

710000

政府驻地

小寨东路168号

电话区号

029

知名高校

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

机场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火车站

西安站

简介

雁塔区地处渭河冲积平原腹地,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雁塔辖区在古代曾属于杜国、杜县、长安县、万年县等,长期是国都长安的京畿重地,1954年12月在西安市辖区设立雁塔区。雁塔区曾为西安市“郊三区”之一,随着城市功能的外溢和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展,雁塔区已被纳入西安市中心城区范围内。截至2021年末,雁塔区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其中鱼化寨街道、丈八街道托管至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政府驻小寨东路168号。

雁塔区是陕西省的政治中心,有省委、省政协、省军区等省级首脑机关,省高院、省市社科院等省、市机关,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以及多家中央和省级直属单位的驻地。雁塔区是全国科教、文化、旅游名区,辖区有大中专院校39所,省级以上科研院所55个,有3A级以上旅游景区8个,有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兴善寺、青龙寺等众多名胜古迹,获评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文化和旅游优选区、全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优秀区。

雁塔区有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浐灞生态区、曲江新区,南有航天基地四个国家级开发区。截至2022年,雁塔区的市场主体保有量达24.3万户,位居全省第一,累计十三年荣膺全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之首,位列全国百强区第16位,获评“中国十大商业名区”,其中小寨商圈是全国首批“中国重点示范城区商圈”。202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5.56亿元,稳居西部区(县)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69万元,位居全省区(县)第一。

名称

雁塔区,因辖区内拥有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大雁塔而得名。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古印度摩揭陀国曾有众僧掩埋坠雁并建灵塔的事,“雁塔”之名或即源于此。大雁塔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大慈恩寺内,也称大慈恩塔,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是太子李治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而建。寺院建成后,礼请西行天竺(今印度)取经归来的玄奘法师担任“首任主持”,并在大慈恩寺翻译佛经、弘扬佛法,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天竺请回的经像和舍利,奏请唐高宗(李治)允许后,亲自督造修建了大雁塔,成为唐代著名佛教场所,遗存至今。

历史沿革

上古至清朝

在距今6000年前新石器时期,今雁塔区辖域就有原始社会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周成王八年(前1007年)灭唐(今山西省翼城县西北),迁徙其子民到杜(今雁塔区杜城村一带),设置杜伯国。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后将杜地赐给秦人,因秦人居住西部,难以管理杜伯国,杜人以其祖商汤起于亳,就建立荡杜(又称唐杜国);周桓王七年(前713年),秦灭荡杜,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在其地设置杜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内史掌管京畿各县,杜县属之。

汉朝初期沿袭秦制,西汉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以杜县东原上为陵园,改杜县为杜陵县,县治在今雁塔区三兆村西北;王莽新朝天凤二年(15年)改杜陵县为饶安县,更始元年(23年)恢复杜陵县名,魏黄初元年(220年)改回杜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杜县为杜城县,北魏神四年(431年)又改回杜县;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分长安东部设置万年县,建德二年(573年)撤杜县并入长安县、万年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万年县为大兴县,以朱雀大街为中轴,西属长安县、东属大兴县;唐武德元年(618年),大兴县恢复万年县名称。乾封元年(666年)分长安县东南部设置乾封县,县廨设于怀真坊(今雁塔区吉祥村北);武周长安三年(703年)撤销乾封县,并入长安县;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改万年县为樊川县,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改樊川县为咸宁县;元、明、清时期,雁塔区境的两县分治状况无重大变更。

中华民国

民国2年(1913年)废咸宁县,今雁塔辖区咸宁部分并入长安县管辖,从此结束两县分治,统归长安县管辖。民国33年(1944年)9月,西安市政府成立,将原属长安县管辖的城周4个乡,东至浐河中心线,西至河中心线,南至缪家寨、新开门、宋家花园、吴家坟、丈八沟一线,北至光太庙什字、白花村、翁家庄、刘家寨一线,划归市区管辖。

民国34年(1945年)11月,西安市撤镇设区,全市仍设12个区,以序数命名,今雁塔区境命名为第九区,区公所先驻观音堂保国民小学内(今长安北路西安宾馆处),后移驻明胜村(今友谊东路陕西测绘局东北)。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雁塔区境沿用第九区名称,区人民政府驻明胜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10月,第九区人民政府驻所迁至永宁村公字1号,下辖6个乡、69个行政村;1954年12月21日,撤销西安市第九区建制,设置雁塔区,下辖10个乡、97个行政村;1955年1月,雁塔区人民政府改名为西安市雁塔区人民委员会。1958年4月,雁塔区人民委员会驻所由永宁村公字1号迁至小寨东路12号,下辖3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1960年5月,莲湖区西大街与碑林区和平路、南院门、南大街、柏树林5个街道办事处,划归雁塔区,全区重新组建为4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下辖8个分社管理委员会、53个生产大队、110个居民委员会。

1962年5月,原属莲湖区西大街,碑林区和平路、南院门、南大街、柏树林5个街道办事处复归莲湖区、碑林区管辖,雁塔区下辖4个农村人民公社、3个城市人民公社(街道办事处);1965年10月,撤销雁塔、阿房、未央、灞桥等区建制,共同组建西安市郊区,区人民委员会驻小寨东路,辖26个农村人民公社。

1980年4月,撤销西安市郊区建制,恢复雁塔区,下辖原雁塔区永宁、曲江、山门口、小寨,原阿房区的鱼化寨、丈八沟、潘家村,原灞桥区的等驾坡、兴庆共9个人民公社。1982年,等驾坡公社韩森寨南村、韩森寨北村生产大队,分别划给莲湖区、碑林区、新城区管辖;原属新城区辖东至西安东方机械厂铁路专用线、东方机械厂门前道路,北至纬十街东、咸宁东路两侧和原属莲湖区辖以西户铁路、西安日用化学工业公司铁路专用线为界内的机关、学校、居民(家属)委员会,划归雁塔区;分雁塔区小寨路街道办事处东部,另建大雁塔街道办事处。

1987年11月16日,撤销雁塔区长延堡、鱼化寨、等驾坡、山门口4个乡建制,改为4个街道办事处;1990年,雁塔区辖大雁塔、小寨路、等驾坡、长延堡、山门口、鱼化寨6个街道办事处和曲江、丈八沟2个乡,157个自然村,119个村民委员会,26个居民委员会,98个家属委员会。2022年4月,曲江新区曲江雁南五路社区改名为曲江春临五路社区,曲江汉华城社区改名为曲江登殿路社区。

地理

位置境域

雁塔区位于北纬34°09'57"-34°15'24",东经108°48'09"-109°03'00"之间,地处关中平原中部,西安市南城板块,辖区面积152平方千米;东隔浐河与灞桥区相望,南部和西部邻接长安区,北以二环路为界,分别连通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和未央区。

气候

雁塔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冷、暖、干、湿变化明显。全年多东北风,次为西北风,平均风速2米/秒。辖区年平均气温10.3~13.7℃之间,极端最高气温41.7℃,最低气温-20.6℃;全年无霜期平均208天,初霜日平均出现在10月28日,终霜日平均出现在4月2日,冻土解冻最迟在2月底。辖区光照充足,年平均太阳辐射总计111.4千卡/㎡,年平均日照2026.8小时。辖区内年平均降水量604.20mm,冬季少雨干旱,春季雨量适中,7~9月前后雨量集中,常出现秋淋。

地质

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距今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雁塔区则处于渭河冲积平原的腹心地带。距今约250万年前至今的第四系地层,是西安地表出露最广的地层,渭河平原基本为第四系覆盖。雁塔区地处渭河凹陷区的西安凹陷带,基底为中元古界片岩及燕山期花岗岩,基岩上覆盖沉积有5500~6000m的岩屑;其上为新生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岩性为以沙卵砾石为主的粗粒沉积和以致密的黄土为主的土状堆积,厚度在400m以上,其来源以冲积、洪积和风积为主,也有冰川沉积。雁塔区位于渭河断陷谷地关中盆地的中部地区,区内褶皱构造不甚发育,而东西、北东、北西向断裂构造较为发育。

地形地貌

雁塔区辖区面积152平方千米,东西长23.1千米,南北宽9.9千米,地势东高西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辖区的地貌,由河流阶地、山前冲洪积扇、黄土塬(黄土梁洼)及黄土残塬组成,海拔为393.4~450米。

水文

雁塔区境的河流,都属于渭河流域、黄河水系,主要有浐河、皂河,均呈南北流向,分布于辖境东西两侧,注入渭水:浐河为雁塔区与灞桥区的界河,发源于蓝田县境,在雁塔区境内流长7.5千米;皂河(古代称为漕水),在雁塔区境内流长12.7千米。辖区内另有太平河、大环河,主要属于防洪泄洪渠道,沣惠渠属于人工修建的灌溉渠。

自然资源

土地

根据《西安市雁塔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截至2014年统计,雁塔区辖区面积为151.44平方千米(15144公顷),其中土地面积为 15143.6公顷。土地面积中,农用地面积2008.2公顷,占土地面积13.26%,其中耕地面积占农用地面积的61.36%,园地面积占16.65%,林地占9.98%,其他农用地占12.01%;建设用地面积13069公顷,占土地面积86.3%,其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97.58%,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占1.32%,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占0.16%,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占0.94%。;其他土地面积66.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44%,全部为水域。

水资源

雁塔区境的地表水,主要有浐河、皂河,浐河由于上游多处截流,致使由常年流畅变为季节性河流,丰枯悬殊,年利用量163万立方米;皂河在每年6~9月份除泻洪外,经常断流,年利用量为45万立方米。辖区内另有防洪渠道太平河、大环河,灌溉渠主要有沣惠渠,流长和流量都不稳定。雁塔区辖境的地下水,根据含水岩层赋存条件和水力特征,类型主要为潜水,在平原区域丰富,包括鱼化寨、小寨路、丈八沟街(乡)全境和山门口、长延堡、大雁塔、曲江街(乡)部分地区,地下水易于开采,补给迅速。

全区水资源总量为9914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占水资源总量的58.5%,地下水占41.5%。

土壤

雁塔区的土壤类型,主要是黄土性土、褐土(或黄墡土)以及潮土、水稻土:黄土性土在辖区内的面积68.4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壤面积58.9%,体质疏松,渗透性好,上密下实,耐旱抗涝;褐土(或黄墡土)经过耕作、施肥、灌溉和淋溶,粘化形成,面积40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壤面积34.7%,土质中壤,有机质和表分含量较高,疏松多孔,水肥气热协调;辖区内潮土面积7.06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壤面积6.2%;水稻土面积0.21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壤面积0.2%,集中分布在浐河滩地。

自然灾害

雁塔区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地裂缝和地震:雁塔区位于渭河断陷谷地,辖区分布有10条地裂缝(f3~f12),每条裂缝由数条支裂缝组成,呈不规则雁行状,对于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给供电、供水、供气、公路、桥梁带来严重威胁。例如1986年以来,受地裂缝影响,铁炉庙村有数十家农户的地基沉陷,房屋倾斜,被迫重迁新址。雁塔区属于汾渭地震带的一部分,是历史上中、强地震活动带,但近些年未发生过较大地震,弱震、微震的频度和强度均低于整个汾渭地震带的其它各区。

雁塔区的气象灾害主要是干旱,其次为连阴雨、干热风等。据1958~1991年33年的气象统计数据,雁塔区辖境共发生干旱54次,其中大旱5次,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近些年,干旱主要出现在高温夏季。雁塔区的雨量集中在7~9月前后,强降雨尤其是暴雨天气较多,而且常出现秋淋(初秋连阴雨)。雁塔区辖境的干热风多发生在5月小麦灌浆时期,据1958~1991年的33年气象统计,共发生86次。

生态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雁塔区也出现了环境污染,因而近些年加大环保力度,保卫“蓝天、碧水、净土”,持续进行治污降霾。2021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50天,较上年增加7天,达到历史最好成绩;皂河雁塔段沿线企业污处设施运行规范,河道水质稳定,达到考核标准;城市绿化覆盖率近40%,三环绿色景观长廊、雁南公园等共同构建了城市景观和生态系统。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末,雁塔区辖区面积152平方千米,辖10个街道办事处(其中鱼化寨街道、丈八街道托管至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政府驻小寨东路168号。

雁塔区行政区划

统计用区划代码

名称

610113001000

小寨路街道

610113002000

大雁塔街道

610113003000

长延堡街道

610113004000

电子城街道

610113005000

等驾坡街道

610113006000

鱼化寨街道

610113007000

丈八沟街道

610113008000

曲江街道

610113009000

杜城街道

610113010000

漳浒寨街道

政治

雁塔区现任领导

(表格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3年4月30日)

中国共产党雁塔区委员会

书记

王征

西安市雁塔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曹宇

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政府

区长

王建军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安市雁塔区委员会

主席

贠孝民

参考来源:

人口

人口数量

2021年末,雁塔区常住人口208.66 万人,居西安市区(县)第一位,同比净增3.99万人,出生率8.83‰,死亡率6.61‰,自然增长率2.22‰,城镇化率100%。据公安雁塔分局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末,公安户籍人口 143.15万人,同比增加7.78万人,增长5.7%。

民族

雁塔区是多民族杂居的城区,现有少数民族常住人口21708人,涉及49个少数民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有:回族9453人、满族5395人、蒙古族1997人、土家族791人、朝鲜族737人。现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2217人,涉及51个少数民族,其中人口较多的为:回族5284人、满族1207人、蒙古族875人、土家族774人、藏族539人。少数民族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商业较繁华的小寨路街道、大专院校较集中的长延堡街道、城中村人口较集中的大雁塔街道、西部最大的牛羊肉集散地--西部欣桥农产品市场所在的漳浒寨街道。其中,回族从业范围以面食餐饮、烧烤、牛羊肉销售为主,来源以陕南、甘肃、宁夏、青海、河南省为主;维吾尔族以卖干果、水果、新疆特色餐饮为主,来源以新疆和田市、墨玉县和疏勒县为主。

语言

西安方言属于北方官话中原方言关中片,西安市境内的方言都可视作西安方言。根据其语音、词汇、语法的综合特点,可分为城区方言(即狭义的西安方言)、周至方言、户县方言等7个地点方言,雁塔区方言则属于城区方言(即狭义的西安方言)。西安方言的总体特点主要是:古入声全浊声母字归阳平,其他入声字归阴平;有大量的重叠词,有逆序词、分音词,有内部屈折等;和汉语许多方言一样,西安方言既有现代汉语的特点,又有古代汉语的传承特点。

在语音方面,西安方言共有26个声母,包括零声母;共有38个基本韵母,不包括自成音节的,另外共有24个儿化韵母;有4个单字调,轻声在外:阴平31调值,阳平24调值,上声53调值,去声55调值等。在词汇方面,西安方言的词汇丰富、复杂,例如对于同一个事物,7个地点方言的称呼往往有差异。

在语法方面,从构词特点来说,西安方言的重叠词较多,有名词、形容词重叠等;词缀较多,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后缀等;逆序词不少,有逆序名词、动词、形容词,例如“实诚-诚实”“知不道-不知道”等。西安方言中的“得”“着”“来”“些”“吗”字虚词运用频繁,例如“说不得”“咱俩走着谝聊着”“你做啥来?”“你过来些!”“对吗不对?”等。从词组特点来说,西安方言常见使感结构,一般是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与轻声音节“人”构成的,往往表示一种状态,例如“闷人”指环境令人头昏脑胀、“气人”指令人很生气;常用“不X不乱”式词组,X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不乱”是“不干什么”或“不怎么样”的意思(“乱”是同音替代字),例如“天气不热不乱,便于出门”“娃跑不见咧,他不寻不乱的”等。从句式特点来说,“把”字句在北京话中有处置意味,而西安方言则有些无处置意味,例如“我把你没看来”(我没有看见你);西安方言表示处置意味的“把”字句里,往往省略介词“把”字,例如“你(把)饭吃咧没?”(你吃了饭没有?)等。北京话被动句的介词“被”字,在西安方言中读作阴平调的“叫”字,西安方言读作去声的“叫”字一般表示呼唤义,例如“叫(阴平)爸把娃打咧一顿”意思是“孩子被爸爸打了一顿”,“叫(去声)爸把娃打咧一顿”意思是“让爸爸把孩子打一顿”等。

新国成立后,国家推行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西安方言逐渐向普通话靠拢,其中的普通话因素日益增加,加之随着社会交流逐渐扩大、居民文化程度不断提高,西安方言中的一些土语逐渐减少或消失。

宗教信仰

  • 佛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张骞通使西域后,佛教沿着“丝绸之路”,由西而东,由边疆而内地,逐渐传入中国。佛教传入长安后,佛寺即相继出现,在长安广泛传播始于东汉。在今雁塔辖区传播最早的佛教场所,是北魏时建的净觉寺。隋唐时期佛教兴盛,在今雁塔辖区共建佛寺23处,其中大兴善寺、大慈恩寺、青龙寺规模最大,形成三大祖庭;一些天竺(今印度)僧人先后在这里传播佛经,广招僧徒,其间将全国名寺的一批大德(对佛经研究造诣高的名僧)集中于此宣扬佛法;一批来唐的日本僧人也在此聚集,学习佛法;唐贞观年间,名僧玄奘到天竺取经,带回梵本佛经,在大慈恩寺译经;唐武宗时诏令全国禁佛,今雁塔辖区除保留庄严寺、慈恩寺之外,其他寺院均遭拆毁,到后世得以重建。民国时期,今雁塔辖区几乎村村有庙宇,农村人口中一大半成年人信仰佛教,其他未入佛门者平时虽不拜佛,但凡遇有灾难、疾病时也到寺庙焚香祈祷消灾。新中国成立后,破除迷信,许多庙宇被拆除;后来一些庙宇得以修复,信仰佛教者逐渐增多,佛事活动较频繁。

  • 道教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而且在元代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长安道教在唐代属正一派,元代以后主要属全真派。隋开皇二年(582年),在今雁塔辖区大兴善寺西建玄都观(唐时改建为都城名观),规模与大兴善寺等同,成为长安城著名道观;开皇七年(587年),文帝为道士吕师玄在今雁塔辖区赵家坡村南建清虚观,为秦孝王俊建天长观。唐代,今雁塔辖区建有昊天观、新昌观、福唐观、宗道观、崇真观、玉芝观等道观10处(其中4处在隋代道观基础上改建);其中,昊天观是显庆元年(656年)为太宗追福而立,占据保宁坊一坊之地,面积29.79万平方米,成为唐代著名道观。清代,在今雁塔区等驾坡街道田家湾村、曲江乡春临村建道观。民国时期,有游方道士在今山门口街道杜城庵、高家堡古庙传道;今雁塔区境信仰道教者不多,但遇有祸凶灾难,村民有时会请道士来家捉鬼驱邪。西安解放后至1993年末,雁塔区境有田家湾村道观和春临村清华宫两处,有道士在道观传道。

  •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传入西安的初始年代,尚无定论。唐代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南市(地址在今雁塔区小寨村一带)的兴建,有回民在今雁塔区境居住,信奉伊斯兰教。清代以后,今雁塔区境回民聚居人数日益增多,在今山门口街道双桥头、南沈家桥村建立清真寺两所;清同治二年(1836年),陕西回民起义失败,聚居在今雁塔辖区的多数回民随起义军西迁,后来清真寺遭毁。西安解放后,西安市内和外地回民来雁塔区从事经济开发的人数日益增多,在1993年底,雁塔区有回民2548人,宗教活动在市内清真寺举行。

  • 基督教

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称为景教,当时全国景教的中心大主教区就设在长安;近代基督教(新教)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英国浸礼会牧师传入西安。民国24年(1935年)传入今雁塔区境,西安市中华圣公会在丈八沟南村建立教堂一所,马良栋等人传播基督教;今雁塔辖区信仰基督教者不多,集中在今丈八沟村附近村寨。西安解放后,传教人返回北大街中华圣公会,教堂被拆除,其址划为民宅;80牢代,西安市基督教组织又在今雁塔区境传教,基督教活动聚集点增多,丈八沟乡基督教徒在铺上村新建简易教堂一所;90年代初,陕西省基督教会在丈八沟乡东辛庄建立基督教传教人员培训中心一所,学制三年,专门培训传教人员。

雁塔辖区内现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四种宗教,经政府宗教主管部门进行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有9处,其中西安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直接管理的有2处:大兴善寺、青龙寺,雁塔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直接管理的有7处:道教青华宫、伊斯兰教南郊礼拜点、基督教田家湾教会、基督教孟村教会、基督教大唐博相府聚会点、基督教紫薇城市花园聚会点、基督教三一聚会点。

今雁塔辖区历史上曾存在的其它宗教有袄(xiān)教和天主教。袄教在唐代时在今雁塔区赵家坡及辛家坡村附近有两处袄祠,唐武宗禁佛时排除异教,袄教灭绝;新中国成立后,90年代初,西安市天主教神哲学院由西安市内迁至雁塔区鱼化寨街道老烟庄村,学制六年,专为西北各省、市天主教培养神甫,但在雁塔区境内没有传播。

经济

综述

雁塔区位于西安市南城板块,是陕西省的政治中心,辖区已全部纳入西安市中心城区范围内,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城镇化率已达100%,因而近些年第一产业退出,经济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工业、商贸、房地产、文化、旅游等产业比重大。近几年,雁塔区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和工业发展迅速,这五大行业2021年共实现增加值1817.9 亿元,占全区2021年GDP总量的66.7%,拉动GDP增长3.7个百分点,贡献率为89.2%。近些年雁塔区经济总量持续领跑全市,在“十三五”末成为全市13 区(县)中唯一跨越 2500 亿元大关的行政区,在西安市经济总量中比重较大,是西部经济强区。

雁塔区

雁塔区

2021年,雁塔区生产总值2725.2亿元,同比增长4.1%;经济总量持续领跑全市,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5.5%,较上年增长0.4%。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630.14亿元,同比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2095.06亿元,同比增长5%;非公经济增加值1488.95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 54.6%。全区产业结构保持稳定,三次产业占比从上年0:22.93:77.07调整为 0:23.12:76.88,第一、二、 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 0、5.8%和94.2%。2021年,雁塔区的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继续稳居全省区(县)首位,累计十三年位居全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之首,在“2020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百佳县市”榜单中位列第3名,居西部第一。

第二产业

雁塔区的工业基础薄弱,近年来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不足1%,第二产业以建筑业、工业为主,传统工业正在行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建筑业的经济支撑作用显著,近些年是雁塔区支柱产业之一。

根据西安市治污减霾工作需要,雁塔区 5 家混凝土企业关停并转,因而不断优化工业行业结构。2021 年,雁塔区工业增加值303.77亿元,同比增长4.3%;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29.75亿元,同比回落1.5%;区属完成工业总产值44.27亿元,占全区6.1%,同比增长1.1%;高新板块完成685.48亿元,占全区93.9%,同比回落1.7%。从产品产量看,工业仪表、传感器、食品添加剂、化学试剂、自来水生产量、铜合金、低压开关板等增长明显。

2021年,雁塔区建筑业总体运行平稳。建筑业自2018年超越房地产业,成为雁塔区第二大支柱产业以来,增加值占比一直稳定在13%以上,2021年占比达13.7%,对全区经济发展支撑作用显著。2021年,全区资质内建筑业企业产值1297.8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区属企业产值754.89亿元,同比增长 9.0%,占比58.2%;高新区属雁塔区企业产值483.74亿元,同比增长 3%,占比37.3%;曲江新区雁塔区企业产值59.17亿元,同比增长28.6%,占比4.5%。

雁塔区在绿色建材等传统工业稳固发展的同时,先进制造业初具雏形,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生物医药技术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初步形成。

第三产业

雁塔区第三产业以商贸、房地产、文化、旅游等为主,近几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发展迅速,成为新的产业亮点。

雁塔区商业设施集中,消费需求旺盛,5万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综合体达10家,获评“中国十大商业名区”,著名的有西部电子商城、小寨商圈、大雁塔曲江商圈、大唐不夜城商圈等,其中小寨商圈于2011年被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评为首批“中国重点示范城区商圈”,商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20年突破210亿元,2021年获评“全国夜间经济示范街”称号。雁塔区挂牌成立电子商务产业园,不断增加社区商业网点,并且先后举办“花开长安—2020西安云上购物节暨雁塔区美食购物节”“2020中国西安电子商务博览会”“2021雁塔消费季暨城市生活购物节”“2021西安第五届新锐青年时装周暨西安大都荟服务十四运奉献我的城”等主题活动;创新“云旅游”模式,开展“雁塔国际樱花节”线上直播赏樱等活动。

雁塔区的文化、科教资源深厚,有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兴善寺、青龙寺等古迹,数十所大中专院校。近些年雁塔区深化文旅融合,策划设计了赏樱之旅、博物馆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依托辖区内大学、科研院所构建了“旅游+科教”创新研学旅游产品体系,拥有3A级以上旅游景区8个。以盛唐文化为背景的大型仿唐建筑群步行街“大唐不夜城”,是全国首个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于2019年入选全国首批高品位步行街试点代表,2020年被商务部授予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称号,2021年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雁塔区入选“2019文旅业最美中国榜”、2020中国(陕西)文化和旅游年度文旅创新型示范区县,获评文化旅游优选区域、文旅融合典范,成功创建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年,雁塔区共接待游客2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123亿元。

2021年,雁塔区服务业增加值2095.16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60.05亿元,同比下降3.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81.22亿元,同比增长5.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0.38亿元,同比增长5.2%;金融业增加值308.75亿元,同比增长6.4%;房地产业增加值230.4亿元,同比下降7.5%;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238.51亿元,同比增长8.3%。在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两个行业的增加值,占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81.3%,是营利性服务业中的主要行业。

2021年,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9.2亿元,同比下降0.5%,但是占全市总量的23%,居全省区(县)首位。部分商品销售保持活跃,例如金银珠宝类销售额同比增长49.8%,体育、娱乐用品类同比增长67.7%;餐饮消费保持中高速增长,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22.2亿元,同比增长18.9%。

2021年,全区金融业增加值308.7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3%,同比增长6.4%。2021年区属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59.5%,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规模达千亿元以上,同比下降7.0%;全区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373.1万平方米,占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的20.1%,总量居全市第二。

产业园区

雁塔区具有“一区多制”的特殊区情,辖区有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浐灞生态区、曲江新区、航天基地4个国家级开发区,是雁塔区及西安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西安高新区)是1991年3月国务院首批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2015年8月被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陕西自贸区面积最大、以特殊监管区区外保税等通关模式创新为特色的核心片区;2021年,西安高新区启动建设由中央创新区、生态文创区和硬科技产业区三个片区组成的丝路科学城。西安高新区已形成以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导的“55611”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出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两个千亿级以上产业集群,新增两家千亿级企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闪存芯片生产基地、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综合指标长期位于全国国家级高新区前列。

西安高新区下辖10个镇街机构,其中包括雁塔区托管的鱼化寨街道、丈八街道;西安高新区总面积为679.4平方千米,辖区常住户籍人口和从业人员超过130万,2022年生产总值为3104.3亿元,5大主导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6.7%。

  • 曲江新区

曲江新区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所在地,核心区总规划面积约51.5平方千米,全区常住人口约40万人(含大明宫遗址区范围内人口),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开发区。曲江新区形成了“文化+旅游+城市”的发展新模式,管理大明宫国家遗址保护区、西安城墙景区、临潼旅游休闲度假区、楼观生态文化旅游区、渼陂湖水系生态文化旅游区等发展板块,先后打造了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步行街、西安城墙南门广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杜邑遗址公园等一系列文化新地标,辐射带动了小雁塔、碑林、易俗社、兴庆宫·东市、汉长安城未央宫等历史文化片区,管理面积超430平方千米。曲江新区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为龙头,集会展、演艺、影视、动漫、出版传媒、文化商业、电子竞技、文化金融、文化项目建设和城市运营于一体的全文化产业链。

“十三五”期间,曲江新区建成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42个,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约4.14亿人次,全区生产总值约304.7亿元。曲江新区是全国首批两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之一,先后被评定为国家级生态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中国(西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创新示范先行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全国首个区域性、多景点整体晋级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社会

教育事业

2020至2022的三年间,雁塔区新建、改扩建学校26所,新增学位25620个;2021年建成雁塔区特殊教育学校,2022年成立雁塔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截至2022年6月末,雁塔区有中小学85所,幼儿园143所,职业学校6所。

雁塔区有大中专院校四十多所,其中千人以上的全日制高校二十多所,包括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一批名校。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创办于1995年,陕西省首批示范高中,已在全国五大学科竞赛中共获得40枚金牌,八百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每年都有百余名学子考入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康奈尔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起源于1896年建立的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及其中院,1981年恢复重建,陕西省首批示范高中,先后获得 “全国创新型学校”“全国科研兴校示范基地”“全国体育工作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在高考、学科竞赛、文艺体育比赛成绩优异,学生的创新发明已获200多项国家专利授权,每年有大批学生考入全国名校、上百名学生被世界一流高校录取。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教育部直属的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师范大学的附属中学 ,始建于1910年,陕西省首批示范高中,获评“国家教育改革项目学科基地”“陕西名校+教育联合体标杆校”“清华大学优质生源基地”“北京大学优质生源基地”等。

近年来,雁塔区累计建成市级“名校+”教育联合体22个,组建区级“名校+”教育联合体25个,实现了中小学“名校+”工程全覆盖;全区公办幼儿园占比达到51.7%,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97%以上。雁塔区教育局获评2021年陕西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雁塔区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第六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陕西省教育强区、陕西省学区制管理改革示范区,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管理服务平台课后服务(模块)试点区县。2022年4月,雁塔区入选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21-2025年合作项目,成为“中国融合教育推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试点区。

文化事业

雁塔区近几年建成区、街、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成8个街道综合文化站和156个社区(村)综合文化中心,以及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全市率先建成盲人影屋和视障阅览室,“此地城市文化复合空间”被评为陕西省文化产业“十百千”工程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区文化馆和区图书馆达到三级馆标准,区图书馆先后获省、市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先进集体;文化资源不断向基层辐射,建成文化馆分馆9个、图书馆分馆10个,数十家社区书屋,基本满足了“15分钟阅读圈”的需要。陕西自然博物馆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的“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开展了群众才艺大赛、红五月音乐会等活动,形成广场舞大赛、我们的节日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打造雁塔国际樱花节、雁塔毕业旅行季、幸福生活天天游等品牌节事,其中第六届雁塔国际樱花节入选全市2022年对外宣传重点项目;创新博物馆服务模式,在全市创新开展了“雁塔区博物馆走进直播间”系列活动;全区现有馆办业余文艺团队12支、区级各类协会4个,从事文化服务工作人员1000余名,其中专职人员约180名。

雁塔区不断推进文旅融合,策划设计了文化阅读之旅、博物馆之旅等文化旅游线路,建成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引领的历史文化旅游核心区,举办了“一带一路”中国陕西街舞大赛、国际樱花节等系列活动;入选“2019文旅业最美中国榜”,获评文化旅游优选区域、文旅融合典范等。

科技事业

雁塔区以“校区、院区、园区”为创新创业核心区,以“街区、社区”为创新创业辐射区,建成一批众创空间,其中包括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成功搭建核心共性技术协同创新平台,联合西安工业大学、西安创联超声技术有限公司等29家单位组建了西安市传感器联盟。推进5G建设,实现主要路段、高校院所、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重点区域全覆盖;建成一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覆盖全区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体系逐步形成。“西部最强大脑”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一期建成投运,算力规模达到300P,被认定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基地。充分利用辖区科教、军工资源优势,建设先进制造业特色发展区,主要分布在未来产业城(原鱼化工业园)、雁塔科技产业园、西京产业聚集区,先进制造业体系初步形成。市场主体总量突破 23 万户,连续五年排名全省第一;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700亿元以上,有效发明专利数2.3万件,占全市34.7%;全区拥有省级以上科研院所55个、重点实验室67个,院士专家工作站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6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64家。截至2022年6月,雁塔区有效发明专利数23174件,占全市34.74%,占全省31.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3.23件,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区)。

卫生事业

雁塔区已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体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省领先。建成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39个“医保服务站”,分布于各社区周边,“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初步形成。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立一批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雁塔区共有一千多个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居全省区(县)首位。

雁塔区共有6家公立三甲医院,均为驻区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市第八医院、武警陕西总队医院、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陕西省肿瘤医院、陕西省康复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前身,是抗战时期北平大学医学院部分师生西迁组建的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随着与西安交通大学合校而定现名,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管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已形成“三院四区”的发展格局;医院学科设置齐全,有医疗医技科室5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个、国家重大疾病多学科合作诊疗能力建设项目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专科1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专业46个。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是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的三级甲等妇女儿童专科医院,在陕西省妇幼保健院基础上筹建,与陕西省妇幼保健院、陕西省计划生育研究所和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非直属附属医院,主要承担妇女儿童医疗、保健、康复和计划生育、医学教学、科研、公共卫生职能,两个院区总占地215.76亩,编制床位1800张,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妇女儿童专科医院,部分学科在西部地区及全国具有较高影响力。

体育事业

雁塔区近几年加强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对全区二百多个老旧小区健身设施情况进行核查及提升改造。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开展了“舞动长安”2020雁塔区全民健身技能展演暨全民健身月、“体育运动嗨起来•健康快乐迎全运”2020年西安市雁塔区全民健身运动会、“助力全运 相约雁南”雁塔樱花杯数字跑等活动;举办2022年雁塔区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遴选13名运动员入选2022全国足球夏令营;65名运动员参加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69人次分获一、二、三等奖;圆满配合完成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开/闭幕式互动观众组织工作。

社会保障

雁塔区近几年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完成一批老旧小区、楼宇的改造提质;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以上。202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109元,较上年增加3892元,总量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 7697、14396 和 8178 元,同比增长7.6%,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继续居全市第 1 位。2022年减征缓缴社保9785.73万元,发放稳就业补贴136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1.47万人,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607套(间);新建、提升39家社区养老服务站,新增床位575张,等驾坡街道千户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雁塔区于2022年入选“全国幸福百强区”,成为陕西省唯一上榜的行政区。

交通

公路

主要有210国道,由西安市太白路口至四川省万源县(又称西万公路),是雁塔区境内唯一的国(省)级公路,在雁塔区境内长3千米。地方公路主要有马鸣公路(雁塔区等驾坡街道马腾空村至长安县鸣犊镇),全长12.7千米,在雁塔区境内长2.8千米;雁引公路(大雁塔至长安县引镇),雁塔区境内长7.56千米;西户公路(西安城区至户县),在雁塔区境内长3.2千米等。另外,西安市二环、三环、绕城高速公路均贯穿雁塔区。

公共交通

雁塔区境内公共交通,除了公交车之外,西安地铁2号线、3号线在雁塔区均有站点;地铁二号线于2014年6月16日全线贯通,地铁三号线于2016年11月8日开通,从而形成西安轨道交通线网的主骨架。其中,雁塔区境内的小寨站是地铁2号线和3号线的换乘车站,共开放6个出入口,地处长安中路与小寨路十字路口,附近有雁塔区政府、陕西省文物局、雁塔区图书馆,以及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兴善寺、赛格国际购物中心等,客流量较大。

文化

习俗

雁塔区地处渭河平原腹地,自古是都城长安的京畿之地,因而文化习俗受长安的影响较大,基本相同;长安自古是多民族杂居、文化交流频繁之地,体现出多种文化相融、多元化的特点。

当地人重视传统节日,例如春节俗称过年,是汉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从腊月下旬开始就筹备年货、打扫房舍等,腊月三十日“除夕”日,下午家家贴春联、斗方,煎炒过年食品,傍晚鞭炮齐鸣,燃蜡焚香,祭祀祖宗和家宅六神,晚上全家团聚、吃除夕饭,放鞭炮、烧柏朵、芝麻杆接神。正月初一早起,见面互相贺年,早饭吃饺子或臊子面,午饭吃菜、馍。早饭后穿新衣给长辈叩头拜年,串门玩乐;正月初二至初四,走亲戚拜年;正月初三晚送诸神归天,初四下午送祖先回坟;初五“破五”,拂晓对空放炮,开始下地干活。正月初六至初十送花灯,父母给新嫁女儿送大灯,舅舅给外甥送耍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结彩,白天有锣鼓、社火助兴,踩高跷、抬芯子,夜晚放烟火、耍狮子、闹龙灯。

清明节扫墓祭祖,赴郊外踏青;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住户门上插艾蒿,给小孩佩带用香料制作的香包,在面部点丹砂,成人饮雄黄酒,消毒避邪,早饭食粽子、油糕,父母给出嫁女儿送油糕、粽子、绿豆糕等食品;八月十五中秋节,节前近亲互送月饼、水果,农村有烙“团圆馍”祭月赏月的习俗,家家烙一个大团圆馍及若干飥飥馍,内夹糖、芝麻、果仁,做花边,压云、月图案,待月亮升起时,将团圆馍、月饼、水果摆于桌上,全家人一起拜月、赏月。九月初九重阳节,亲友相约登高远望观赏秋色,父母给出嫁女儿送花糕、给外孙送耍糕,取“食糕诸事高”之意;冬至日,家家吃饺子或煮馍,传说可不冻头冻耳;十二月初八腊八节,吃腊八粥,早饭以大米(苞米或麦仁)为主,杂以江米、果仁、豆类、红枣等熬腊八粥,中午用鲜肉、黄花、木耳、蔬菜制“腊八臊子”吃“腊八面”。

随着雁塔区被纳入西安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日益远离传统的风俗活动,婚丧嫁娶、节令、衣食住行等文化习俗,移风易俗,已被城市文化形态的趋同化、时尚化、流行化所替代,逐步形成现代城市化社会风貌。

截至2023年1月,雁塔区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5项,涉及九大类别,其中雁塔结绳香囊、竹扎技艺、鱼化泥叫叫(又称“戏人”“娃娃哨”“鱼化寨泥塑”)等8项为省级项目,市级项目5项。

饮食

关中平原的农作物主要为小麦、玉米以及谷子、薯类等杂粮,小麦品质优良,面食历史悠久,因而形成了上千个品种的面食品种。当地人传统日常食用的有油泼面、炸酱面、臊子面、烩面等面条,麻食、拨鱼、白面蒸馍、锅盔、煎饼、烙饼、饺子、包子、馄饨等面食,用麦面做的“老鸹”、玉米做的“搅团”、荞麦面做的“饸饹”等杂粮食品,以及熬菜、糊辣汤、稀饭、玉米糁子、拌汤等,以及牛羊肉泡馍、葫芦头、粉汤羊血等风味小吃。随着社会发展,米饭、炒菜、鸡鸭鱼肉、海鲜等食品,也逐渐进入当地人的日常饮食生活。长安是千年古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品类繁多,自古有民间盛宴和宫廷宴席及名菜系列,成为“陕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在节庆或重要场合时会有。

名胜古迹

雁塔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雁塔、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包括青龙寺遗址)、圜丘遗址、鱼化寨遗址,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兴善寺、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图书馆等人文古迹。拥有3A级以上旅游景区8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AAAA级旅游景区陕西历史博物馆、曲江海洋公园、陕西自然博物馆等。

雁塔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

分类号

所属类型

批次

大雁塔

16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第一批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包括青龙寺遗址)

47

古遗址

第四批

鱼化寨遗址

7-0428-1-428

古遗址

第七批

圜丘遗址

7-0452-1-452

古遗址

第七批

  •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包括青龙寺遗址)

隋代大兴城,于开皇二年(582年)由著名建筑家宇文恺规划营造,面积83.1平方千米;唐代作局部修整和补充,改名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唐末天祐元年(904年)废毁,留存有皇城、城墙、明德门、青龙寺等建筑遗址。

城址可分为郭城、皇城、宫城三大部分,规划设计充分利用了自然地理条件,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市、西市对称分布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整个都城按中轴对称的原则,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青龙寺位于唐长安城内新昌坊的乐游原上,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初名灵感寺,唐代改名为观音寺、青龙寺、护国寺,建筑宏伟,名扬中外,是佛教密宗的重要传播之地,印尼、韩国、日本等国高僧曾在此学法,明代万历年间废毁。1981年,日本友人捐款在其遗址上修建了曾在此学法的日本高僧空海纪念碑和惠果、空海纪念堂,青龙寺香火得以恢复,中外游人络绎不绝。

雁塔区

  • 陕西历史博物馆

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落成开放,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也是首批中国AAAA级旅游景点。馆舍为“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唐风建筑群,馆区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藏品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馆藏文物171.795万件(组),有一级文物762件(组),国宝级文物18件(组),其中2件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居中国博物馆前列。上起远古人类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当代社会生活的各类见证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广,其中以见证礼乐文明的商周青铜器、展现多彩生活的历代陶俑、重现盛世气象的汉唐金银器、举世无双的唐墓壁画最具特色。

雁塔区

  • 大唐芙蓉园景区

大唐芙蓉园自古贵为皇家御苑,兴起于秦汉,繁盛于隋唐。今天的大唐芙蓉园,在唐代遗址上复古兴建,占地1000亩,是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历史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景区。景区分为14个文化区,以西安作为“盛唐之都”的辉煌历史为主线,集盛唐历史景观精华为一体,从建筑、餐饮、歌舞、音乐、民俗等多个角度,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丰富多彩的节目,对唐代的灿烂文化进行了生动演绎和全面再现。其中,大型水舞光影秀《大唐追梦》,乘船环游,带给游客极富震撼的文化体验;超时空唐乐舞剧《梦回大唐》黄金版恢宏大气,如梦似幻;东仓鼓乐、上巳节、新春灯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这里得以展示。景区承办了中央电视台2006《玄奘之路》文化交流活动、2007“中华情”中秋晚会、2016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等大型活动。大唐芙蓉园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近300万人,获评AAAAA级旅游景区,已成为西安的“城市客厅”和陕西的“文化名片”。

雁塔区

重要人物

人物

简历

参考来源

灵藏

(501~586年)

俗姓王,雍州新丰(今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人,北周初出家,隋代“国寺”大兴善寺首任寺主,兼领昭玄都(管理全国僧尼事务的僧官);卒于大兴善寺住所,诏葬京城南郊

玄奘

(602~664年)

俗姓陈,名祎,河南偃师人,唐贞观年间远赴天竺国广求佛法,带回梵本佛经等,在大慈恩寺译经十年,并被唐太宗特批督造大雁塔,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杨公愚

(1916~1989年)

原名明德,笔名斯曼尼,雁塔区丈八沟人,曾任中共陕西省委秘书、八一剧团副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秦腔艺术团体易俗社党代表、社长、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文联副主席、陕西省剧协副主席等

对外交流

根据陕西省相关政策部署,雁塔区与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进行区域对口帮扶,自2019年以来,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雁塔区连续获得全省区域对口帮扶工作优秀等次和2020年全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重要荣誉

荣誉名称

授予机构

授予时间

参考来源

第六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教育部

2016年4月

全国文化旅游优选区域

新华网

2019年11月

2020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百佳县市

《小康》杂志社

2020年3月

2020中国(陕西)文化和旅游年度文旅

创新型示范区(县)

中国第一城市媒体旅游联盟、《华商报》社

2021年4月

2021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

赛迪顾问机构

2021年11月

2022全国创新百强区

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

2022年4月

“中国融合教育推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试点区

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2022年4月

2022全国百强区

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

2022年7月

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区)

国家知识产权局

2022年8月

幸福百强区(2022)

赛迪顾问机构

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