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果茶藨子(学名:Ribes burejense F. Schmidt),茶藨子科(Grossulariaceae)茶藨子属(Ribes)落叶灌木,又名刺李山梨、醋栗、酸溜溜。原产于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山区,在蒙古、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都有分布,在中国产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刺果茶藨子稍耐阴,抗寒,喜散射光,对土质要求不高,在海拔900-2300米的高山针叶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溪边等多种地带均能正常生长,但以排灌良好、湿润肥沃的土壤为最佳。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刺果茶藨子的:形态特征、物种分布、生长习性、繁殖方式、栽培技术、功用价值、物种对比等介绍

别名

刺李山梨、醋栗、酸溜溜

拉丁学名

Ribes burejense F. Schmidt

分布区域

原产于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山区,在朝鲜、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均有分布。

植物界(Plantae)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木兰纲(Magnoliopsida)

虎耳草目(Saxifragales)

茶藨子科(Grossulariaceae)

茶藨子属(Ribes)

刺果茶藨子(Ribes burejense F. Schmidt)

简介

刺果茶藨子老枝灰黑色或灰褐色,小枝灰棕色。叶宽卵圆形,幼时两面被短柔毛,老时渐脱落,掌状3-5深裂。花两性,单生于叶腋或2-3朵组成短总状花序;苞片宽卵圆形;花瓣匙形或长圆形,浅红色或白色。果实圆球形,未熟时浅绿色至浅黄绿色,熟后转变为暗红黑色,具多数黄褐色小刺。花期为5-6月,果期为7-8月。

刺果茶藨子果实富含多种维生素、有机酸和糖类等营养成分,是优良的保健食品。其果实可生食、加工,适于酿酒和制成果酱、果糖和果汁等产品。刺果茶藨子产量较高,果实耐贮运,在国际市场上大受欢迎,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形态特征

枝、芽

刺果茶藨子是落叶灌木,高1-2米;老枝较平滑,灰黑色或灰褐色,小枝灰棕色,幼时具柔毛,在叶下部的节上着生3-7枚长达1厘米的粗刺,节间密生长短不等的细针刺;芽长圆形,先端急尖,具数枚干膜质鳞片。

叶宽卵圆形,长1.5-4厘米,不育枝上的叶较大,基部截形至心脏形,幼时两面被短柔毛,老时渐脱落,下面沿叶脉有时具少数腺毛,掌状3-5深裂,裂片先端稍钝或急尖,边缘有粗钝锯齿;叶柄具柔毛,老时脱落近无毛,常有稀疏腺毛。

刺果茶藨子

花两性,单生于叶腋或2-3朵组成短总状花序;花序轴具疏柔毛或几无毛,或具疏腺毛;花梗疏生柔毛或近无毛,有时疏生腺毛;苞片宽卵圆形,先端急尖或稍钝,被柔毛,具3脉;花萼浅褐色至红褐色,疏生柔毛或近无毛;萼筒宽钟形,萼片长圆形或匙形,先端圆钝,在花期开展或反折,果期常直立;花瓣匙形或长圆形,先端圆钝,浅红色或白色;雄蕊较花瓣长或几等长,花药卵状椭圆形,先端常无密腺;子房梨形,无柔毛,具黄褐色小刺;花柱无毛,几与雄蕊等长,先端2浅裂。

果实

果实圆球形,直径约1厘米,未熟时浅绿色至浅黄绿色,熟后转变为暗红黑色,具多数黄褐色小刺。

刺果茶藨子

物种分布

刺果茶藨子原产于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山区,在朝鲜、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分布。在中国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河南等地。

生长习性

刺果茶藨子稍耐阴,抗寒,喜散射光,适合生长在气候温和、年降雨量1100mm以上的环境中。刺果茶藨子对土质要求不高,在海拔900-2300米的高山针叶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溪边等多种地带均能正常生长,但以排灌良好、湿润肥沃的土壤为最佳。花期为5-6月,果期为7-8月。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秋季选择性状优良、生长健壮、坐果率高、无病虫害的植株采种。播种前先用清水、高锰酸钾浸泡种子并冲洗干净,再移入赤霉素溶液中,最后与湿砂混合置于25-30℃条件下催芽。春季采用条播的方式播种,灌足底水后将种子均匀地播洒至土壤中,播种完成后种子约在10-15天出苗,盖上薄土并浇透水,保持土壤湿润。

分株繁殖

春季时,刺果茶藨子基生枝的底部会形成不定根,将其挖出切分,即可分出多个带有根系的株丛,再直接栽植于土壤中。也可在秋季时将株丛内自然生根的枝条剪离母体,冬贮后栽植。

扦插繁殖

刺果茶藨子的扦插方式包括硬枝扦插和绿枝扦插。硬枝扦插一般在冬季前剪取插穗枝条贮藏,春季时取出在大棚或温室内扦插,基质多采用细河沙,环境温度控制在26-27℃。绿枝扦插需在夏季中旬枝条半木质化时剪取插条,基质采用沙子或蛭石,扦插完成保持温度在25℃左右,并喷雾保湿。扦插苗生根后,逐渐降低温、湿度,通风炼苗,然后移至土壤中。

压条繁殖

刺果茶藨子的压条方法包括水平压条、弓形压条和垂直压条。其中水平压条和弓形压条都是在春季挖出压条沟,去除病、弱枝后轻度短截枝条,然后将枝条压向沟底并填土,夏季压条上的芽即可发出新株。区别是水平压条需将枝条紧贴沟底,弓形压条只要枝条中、下部能碰到沟底即可。垂直压条在夏季植株基部半木质化时,将整个株丛基部覆土培养,秋季即可形成带根系的植株。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刺果茶藨子的栽培地宜选地势稍高、日照充分、排灌条件良好且疏松肥沃的沙土或壤土。整地时耙细土块做床,多施用腐熟农家肥,加入辛硫磷颗粒剂拌匀杀虫,播种前一周喷施高锰酸钾消毒。

养护管理

整形修剪方面,初栽培时重剪,只留3-4个芽,第2年起适当多留基生枝,4年后注意去老留新。田间管理方面,使用腐熟厩肥覆土,防止土壤板结、杂草丛生,减少基生芽的萌发,改善土壤水分、温度和营养,幼苗生长期及时间苗、除草、松土。在花期出现晚霜危险时,可熏烟防霜,减轻冻害。水肥管理方面,出苗期始终保持苗床湿润。进入快速生长期后在浇水前施氮肥或结合灌水追肥,加速幼苗的生长。

病虫害防治

危害刺果茶藨子生长的病虫害主要有白粉病、梨小食心虫和白粉虱。白粉病主要侵染植株嫩梢、嫩叶、花蕾、花和幼果。防治白粉病需加强水肥管理,及时整形修剪,选择优良种植地,发病时可在嫩梢部位喷施粉锈宁和代森锰锌杀菌消毒。

梨小食心虫蛀食果实,导致落花落果。白粉虱群集在叶背分泌蜜露,引发烟煤病。防治梨小食心虫需在果实采收后及时进行养护管理,并在春季拌土洒施辛硫磷乳油、呋喃丹。为预防白粉虱需适当修枝,加强通风透光措施,并于成虫出现盛期或虫卵孵化时喷施氧化乐果乳油和敌杀死乳油等药剂。

采收

根据刺果茶藨子的各种用途确定采收时间。如果是加工用,在果实处于中等成熟时期收获为宜,若直接食用则可在果实成熟的所有时间内收获。

功用价值

食用价值

刺果茶藨子的果实富含多种维生素、糖类和有机酸等营养成分,是优良的保健食品。刺果茶藨子不同成熟度的果实都可以生食和加工,青熟的果实酸味纯正清爽,完全成熟的浆果味较甜,适于酿酒和制成果酱、果糖和果汁等产品。

经济价值

刺果茶藨子每年都有较高的产量,并且果实耐贮运,在适宜条件下可贮到翌年3-5月,一年栽培,可收益十几年,繁殖方式简单、售价较高,各种各样的刺果茶藨子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大受欢迎,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果品。此外,刺果茶藨的花和芽中含有芳香油,是良好的蜜源植物。

物种对比

中文名

拉丁名

产地

形态特征不同点

图片

刺果茶藨子

Ribes burejense

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山

老枝较平滑,灰黑色或灰褐色,小枝灰棕色,幼时具柔毛,在叶下部的节上着生3-7枚长达1厘米的粗刺,节间密生长短不等的细针刺。

刺果茶藨子

美洲醋栗

Ribes hirtellum

北美

小枝细,具刺毛,老时暗褐色,针刺小或无。

刺果茶藨子

欧洲醋栗

Ribes reclinatum

欧洲和北非

老枝灰黑色,小枝灰色至灰褐色,幼时具柔毛,皮条状或片状剥落,在叶下部的节上具1~3枚粗刺,节间常有稀疏针状小刺,稀无刺。

刺果茶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