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科隆群岛是由四五百万年前巨大的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在一百多万年前浮出海面的。其地貌主要以火山地貌为主,每个大岛是由一至几座屏蔽火山组成。在科隆群岛火山口侧翼通常可大致分为3个部分,在接近山顶的地方有15°~30°的斜坡,大部分是中度斜坡,5°左右,最远端的斜坡有1~2°的斜度。科隆群岛地处赤道,属热带季风气候,气候较为凉爽。科隆群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大约有329种当地的脊椎动物(包括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哺乳动物)、1900种无脊椎动物和749种植物,其中分别有59%、47%和28.8%是地方特有物种。
1535年,西班牙探险家弗雷·托马斯·德·贝尔兰加(Fray Tomás de Berlanga)发现了科隆群岛。1832年,厄瓜多尔宣布对群岛拥有主权。群岛曾作为囚犯流放地。1835年秋,生物学家C.R.达尔文曾到岛上进行5个星期的生物考察,为其名著《物种起源》搜集到大量资料。1959年厄瓜多尔和国际达尔文基金会在圣克鲁斯联合建立达尔文生物研究中心。并拥有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达尔文科研中心、圣克鲁斯岛等多个旅游景点。
观光、捕渔和农业是该群岛的主要经济活动。但因为生活在岛上的人们引进了大量动植物,从而导致科隆群岛的原生态和物种生态系统以及本地物种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海洋保护区也面临着来自当地、大陆和外国渔船的威胁,人们在保护区内非法捕捞海洋生物,如锤头鲨和其他物种,以获取鱼翅,还会反季节捕捞海参。此外,厄尔尼诺现象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利影响以及来自人类活动的威胁。截至2010年,科隆群岛共有25124人,旅游业也带来了更多的外来人员,使得岛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压力都很大。因此,在1974年,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有了第一个管理计划,并建立了一个管理团队。1986年,科隆群岛周围7万平方公里的海洋被宣布为海洋保护区,1990年,科隆群岛成为鲸鱼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8年将该群岛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并于1985年将其列为生物圈保护区,在2001年12月生物圈保护区扩大到海洋保护区。
命名
科隆群岛也称加拉帕戈斯群岛,16世纪以前,人们并不知道这群岛屿。1535年,西班牙探险家弗雷·托马斯·德·贝尔兰加(Fray Tomás de Berlanga)率领着船队,第一次登上群岛,他是从巴拿马出发前往秘鲁后,无意间被洋流吹向加拉帕戈斯群岛。他们在岛上见到好多的海龟在陆地上爬,而且个头儿都十分大,差不多七八个人才能抬得起来。于是,西班牙人将这个岛叫作“龟岛”。这也就是岛名的由来,因为“龟”字的西班牙语读作“加拉帕戈斯”。厄瓜多尔共和国统治这些岛后,又改名为科隆群岛。
位置境域
科隆群岛位于太平洋东部,属于厄瓜多尔管辖的火山群岛。在厄瓜多尔本土以西1000多千米的南美洲西部的太平洋赤道附近,经纬度范围为西经92°0′—89°14′,南纬1°24′S—北纬1°40′。岛屿总面积8010.19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1819.92千米,总计有125个面积大于40平方米的大、小岛屿和岩礁。其中,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岛屿有7个,18个岛屿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最大岛屿是伊莎贝拉岛,面积4716.62平方千米。

成因
科隆群岛是经海底抬升的熔岩堆积物形成的一组火山岛。其位于纳斯卡板块的北端,这个不断移动的板块正在科隆群岛热点地区向东移动,并形成了岛屿链。这些岛屿是通过火山反复作用的分层和抬升而形成的。
科隆群岛的中央—圣菲岛是一座海拔为200米的盾状火山。其后经断层切割,才形成现今所见的长约4千米,宽约6千米的长条形岛屿。在靠近断层处有12个喷出丘,用钾—氩法测定熔岩的年代,获得最早喷出年代为390万±60万年前,火山活动持续了100万年。
圣克鲁斯岛是被西向断裂带分为两个不同的地质地体。北侧暴露的中新世火山岩同斜向北倾斜,并被蒙特雷组的硅质页岩覆盖。岛南侧出露地层包括古近纪细粒至砾岩海相沉积岩、中中新世中下角砾岩沉积以及中中新世火山碎屑岩。这些岩石的成分和结构表明了复杂而多变的新生代构造历史。几个不同的构造事件表明,该岛的南部在前中新世时期参与了西北方向的“盆地和山脊”式构造运动,已被横向山脉省典型的东西向构造所取代。
科隆群岛最西边的两个岛屿伊莎贝拉岛和费尔南迪纳岛由六座大型活跃的玄武岩盾状火山组成,它们在空间和形成时间上密切相关。这六座火山都有四个斜坡段:两个海底和两个地面。明显的剖面差异为各种形成过程提供了证据;地面上段是这些过程的敏感指标。叠加剖面显示,喷发的熔岩沿着火山斜坡向下移动很远,沉积在地面下部,尤其是海底部分。火山的相对坡度成熟度可以根据添加到不同剖面方向的熔岩量来确定。不同的斜坡成熟度范围表明了相对的火山年龄。地面剖面受地面堆积之前形成的海底基地的影响。“平坦”的火山顶部大多是大型火山口,尽管有些火山口被宽阔平坦的边缘区域包围。火山口特征,如直径、圆度和深度,显示出与剖面确定的年龄序列一致的趋势。较年轻的火山上放射状裂缝图案十分发育,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轮廓变得不那么清晰。这种模式仅限于火山的地面上段。地面下段的裂缝具有线性性质;它们向上延伸至火山口,向下延伸以连接相邻的火山。一些火山清楚地显示了火山口周围的环形裂缝图案。周向裂隙直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在最年轻的火山上,环形裂缝具有很强的线性性质。环形和线性裂缝的聚结、火山口的延伸和喷发位置定义了贯穿每座火山并连接六个火山中心的主要线性构造。次级线理也可以定义为与每个破火山口的主要线理相交。
火山起源和发展的模型概述了五个主要时期:海底基地建设、地面建设、膨胀和径向破裂、火山口发育、形态衰退。该模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是通过膨胀和相关的径向破裂形成圆顶。圆顶由径向堤坝支撑,以便在火山口发育过程中形成并维持陡峭的上坡段。圆周裂缝被视为“被动”特征,是在穹顶中央部分倒塌时形成的。由于贯穿的主要地貌的控制,火山口最初呈地堑状。火山口的生长伴随着周向裂缝直径的增加;随着膨胀重要性的降低,径向裂缝变得不那么明显。在形态衰退期间,火山口吞噬了火山的上部,而喷发则使火山轮廓变宽并变平。
地理特征
气候
科隆群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因地处赤道,冷暖海流交汇于该海域,因此汇集了亚气候、微观气候和地理气候等各种气候。整体气候较为凉爽,降水较少。沿海低地平均年降水量仅250毫米,年平均气温21℃。丘陵地带平均年降水量一般也仅750毫米,年平均气温17℃。
科隆群岛其独特的季节性气候与其他赤道海洋岛屿不同。条件受洋流和风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受热带辐合带的运动和周期性的泛太平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影响。科隆群岛有两个不同的季节:1月至5月为热季,7月至11月为冷季,6月和12月是过渡期。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年份会出现极端天气事件:例如每3~7年由于海洋环境的现象,海面温度(SST)就会上升,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El Niño),又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每2~8年会出现与此相反的事件的拉尼娜现象。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导致降水模式、上升流、海平面上升和大气温度变化。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期间,东风减弱并减缓了南美洲西部海岸地表水的洋流,减少了深海寒冷、营养丰富的水的上涌。该事件的特征是连续5个月运行的平均海面温度异常值为+0.5℃。海洋温度上升增加了云量和降雨量。拉尼娜期间出现相反的情况,海面温度下降0.5℃,降雨量减少。
科隆群岛盛行的东南信风,在1月至5月(炎热的季节),每日平均风速为2.4米/秒,风向变化较大。在6月至12月(凉爽季节),日平均风速最高3.7米/秒,风向由东南偏南,变化不大。在凉爽的季节,每天日照时长为3小时;在炎热的季节,每天日照时长为6小时。
地质
地质构造
科隆群岛地处纳斯卡、科科斯和太平洋构造板块的交界地带,从古至今地质变动频繁,其西部岛屿较为年轻,东部反之。在交界地带分布着加拉帕戈斯裂谷,加拉帕戈斯裂谷是由单一的凹槽组成,深几百米,位于断壁之间,通向低谷山脉。裂谷的中心有一个宽片状流坳陷和一个向北流的低火山的分叶脊。火山脊是高度裂缝和几个水热温泉的凹陷地形,包括年轻的薄片流。最新形成的片流可能不到100岁,而年轻的火山复合体的整个年龄范围估计不超过几千年。年轻的火山复合体接壤的北部和南部的块断层边缘脊显着更老。该裂谷由于快速伸展、沿边界断层下沉和浅层岩浆室(0.5~1.0千米)大量的片状熔岩流而成。在地壳变厚后,下沉、伸展和流速降低,形成了一个小的枕状火山脊。然后,一个新的延伸轴向火山脊的一侧或另一侧发展。该区域开始下沉,并填充了表流。较老的火山脊增生到最近的边缘高,并被正断层拉直。

地层特征
科隆群岛最古老的地层是在中新世,是基于圣克鲁斯岛东北部石灰岩沉积的化石和地层。但放射性测年法和岛屿的板块构造历史表明,这些岛屿直到约300万至400万年前的上新世才开始出现在海中。在群岛中的八个岛屿上发现了六种含化石的海相沉积:海底凝灰岩锥、石灰岩和砂岩与枕状玄武岩和玄武岩流互层、潮下带岩石和砂沉积物保存在阶地上、海滩岩石、潮上堆石碎屑以及新近抬升的潮下带至潮上带的岩石和砂层。其中含化石凝灰岩是在海底浅层喷发时形成的宽圆锥体。
主要的凝灰岩锥和锥复合体环绕着圣克鲁斯岛。这些圆锥体已被侵蚀,并通过地下玄武岩流与主岛的火山相连。
在科隆群岛的南普拉萨附近出露地层有石灰岩碎屑,测定年龄接近200万年,这些玄武岩在凝灰岩锥几百米处显露出来。化石海相灰岩和凝灰岩砂岩层出露在巴尔特拉岛的海崖和科罗拉多州塞罗岛以北的圣克鲁斯岛。该物种来自不同的潮间带和浅层潮下组合。巴尔特拉岛上的沉积物是上新世时代,科罗拉多山脉附近的岩石是中新世。与之伴生的火山岩的放射性年龄和古磁性研究证实,层间海相沉积物的年龄约为200万年。
在科隆群岛海拔5至10米之间分布着海洋阶地沉积,范围从熔岩平台上的化石砂袋和玄武岩巨石之间到厚达3米的层状砂,这些砂可能在地表暴露时被水泥化。这些沉积物中的化石一般保存良好,种类丰富,物种多样性普遍较高。在伊莎贝拉岛、圣萨尔瓦多岛和圣达菲岛这些沉积物有超过50种的软体动物群。伊莎贝拉岛维拉米尔以北的露台沉积为更新世,伊莎贝拉岛的辐射年龄为0.09±0.04万年(3.1万年),岛屿仍然活跃。科隆群岛地区的露台沉积年龄差异很大,但大多是更新世或更年轻的时期。然而,这些岛屿的构造和火山活动;阶地沉积物可能在其整个历史中形成。
海滩岩石中的化石也曾被报道为更新世。下沉向海,在拉比达岛高水位以上的陡峭悬崖底部的火山灰堆中,发现的海洋哺乳动物骨骼和两种软体动物。虽然他们把这两种软体动物的年代都列在了新世纪,但他们还是从现存的物种中得出结论,认为它们的年代是更新世。
岩石矿物
科隆群岛上有硫磺矿、铁、铅等矿物资源。在较老的土壤中高岭石、赤铁矿和赤铁矿占优势。伊莎贝拉岛位于干旱气候区,铁含量较低,圣克里斯托巴尔岛则铁含量较高,这两个岛上主要是赤铁矿。
在科隆群岛低海拔熔岩点(E1)的表土中,大多数粘土部分中含有混合层粘土矿物以及微量的高岭石和赤铁矿,还有少量的云母。在低海拔焦渣矿址(E2)的表土中,除了黑铁矿之外,还有混合层状物。此外,还分布着微量(表土)和中型(底土)蠕虫岩以及赤铁矿。在中高程熔岩点上,分布着蠕石和蒙山岩以及高岭石。在中海拔焦矿址(E4)上,高岭石占主导地位。在高海拔地区的表基物质(E5和E6)上,有微量高岭石,在焦铁矿址(E6)的底土中有大量高岭石。

地形地貌
科隆群岛地形以山地为主,整体走势向东并形成岛屿链。岛屿总面积8010.19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1819.92千米,其中最大岛屿是伊莎贝拉岛,面积4716.62平方千米。
陆地
科隆群岛有别于赤道太平洋的周边地区。科隆群岛地幔柱上方的火山岩形成了现今的地台,有些地方的地台非常陡峭,比纳斯卡板块周围的海底高出500米。其地貌主要以火山地貌为主,每个大岛是由一至几座屏蔽火山组成。圣克里斯托瓦尔岛南半部的盾状火山的最高海拔为730米(高于海平面)。圣克鲁斯中部高地也是一座休眠盾状火山的顶部,海拔864米。最大的岛屿伊莎贝拉岛由五座主要的盾状火山组成,第六座火山厄瓜多尔火山(Volcan Ecuador)位于其西北端,已被部分侵蚀。群岛中直径最大的盾状火山是谢拉·内格拉火山(Sierra Negra),最高海拔为1124米,而科隆群岛的最高点是1707米,位于沃尔坎沃尔夫峰(Volcan Wolf)的顶峰,盾形火山的典型形态有最陡峭的斜坡,侧翼上升到山顶的火山口。在科隆群岛侧翼通常可大致分为3个部分,在接近山顶的地方有15~30°的斜坡,大部分的中间斜坡在5°左右,只有最远端的斜坡有1~2°的斜度。
在盾状火山中,崩塌的火山口通常有一个平坦的底部,而崩塌后的喷发,通常来自于在火山口底部和火山口壁之间形成的环形断裂。这些位于盾状火山山顶的火山口非常陡峭,高度从10米到几百米不等。在群岛西侧的年轻岛屿上的盾状火山(伊莎贝拉和费尔南迪纳),倾向于更好火山口形态。而在东部,更古老的圣克里斯托瓦尔岛的盾状火山,由于侵蚀它不再被保存。科隆群岛的火山口直径从几千米到伊莎贝拉岛内格拉山脉的9千米不等。

伊莎贝拉岛形状酷似海马,其是由6个坡度平缓的盾状喷出的熔岩流构成。其中,伊莎贝拉岛最北部的最高火山,名为沃尔夫火山(1707米),次高的是一座死火山,亦在该岛上,名为阿苏尔山(1689米)。岛上一些火山口形成的天然湖泊,地表堆满了暗红色的火山喷发物导致崎岖不平。
海岸
科隆群岛海岸线很长,因此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包括硬岩和软岩峭壁,还有海滩、屏障海滩、咸水潟湖、岸上平台、拱门、烟囱、吹风洞等。许多侵蚀特征是随着火山地貌发育而形成的,但障壁滩和潟湖是在海岸沉积体系中形成的。与火山地质遗迹相关的一些最重要的海岸特征是凸起的海洋平台,其中一些带有海滩沉积物。
水文
地表水
受秘鲁寒流影响,科隆群岛中的伊莎贝拉岛(Isabela)、圣克鲁兹岛(Santa Cruz)、弗雷里安纳岛(Floreana)均没有地表水,仅圣克里斯托巴尔岛(San Cristóbal)有一些溪流,存在一定的地表水资源。圣克里斯托巴尔岛多年平均径流深为431.5毫米,多年平均80%和97%频率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2.44亿立方米、1.12亿立方米、0.45亿立方米。圣克里斯托巴尔岛地表水水源现状供水能力为105升/秒。
地下水
地下水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包括降雨和云雾水补给。弗雷里安纳岛、伊莎贝拉岛和圣克鲁兹岛三岛供水水源均为地下水,弗雷里安纳岛现状仅有一个水源阿西洛德拉巴斯(Asilo de la Paz),水量0.05~0.4升/秒。伊莎贝拉岛有3个水源,均为生活用水水源,总供水能力约21.2升/秒;圣克鲁兹岛现状有4个水源,均为生活用水水源,总供水能力约106.1升/秒。
海洋
海流
科隆群岛和周边的海洋保护区地处三大洋流交汇处。其中秘鲁寒流起于拉丁美洲的最南端,一路北上,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寒流之一。秘鲁寒流不仅将寒冷的海水从南至北送到低纬度地区,甚至还送达到位于赤道地区的科隆群岛,这极大的降低了群岛周围海域的海水温度。在秘鲁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下,科隆群岛大部分地区的温度大大低于同纬度地区。
太平洋赤道潜流,又称克伦威尔海流,其位于南、北纬2°之间,其核心位置通常位于温跃层之上,最大厚度约为200米,宽约300千米,从亚洲东部菲律宾外海向东,流到美洲西部科隆群岛附近,流长1.4万千米。海流的核心深度随温跃层一起从西端向东上升,在东经140°处约为100米深,到东经100°约为40米深,在科隆群岛附近可上升到20米或更浅些。核心的最大流速100—150厘米/秒,流量为40×10立方米/秒,在科隆群岛附近降为3×10立方米/秒。
水团
科隆群岛水团主要有表层水、热带水、中层水。其中在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附近,通过局地过程形成的盐度较低(34.3~34.5spu)的表层水;形成于副热带海域,并以高盐舌的形态向赤道延伸的南太平洋热带水(South Pacific Tropical Water)(35.0~36.2psu)和北太平洋热带水(North PacificTropical Water)(34.6—35.0psu);位于较深层的形成于南太平洋高纬度海域并跨过赤道向北传播至12°N的低盐水(34.6—34.9psu),这部分低盐水是南极中层水(Antarctic Intermediate Water)、亚南极模态水(Subantarctic Mode Wate)和南太平洋中层水(South Pacific IntermediateWater)的混合体;位于北部高盐核的下方的盐度极小值水团(34.2—34.5psu)是北太平洋中层水(North Pacific Intermediate Water),它主要通过冬季对流过程形成于黑潮(Kuroshio Current)和亲潮(Oyashio Current)之间。
土壤
科隆群岛的土壤主要是由火山岩(玄武岩)形成的,火山岩是高活性物质,其化学风化导致碱性阳离子迅速大量流失,硅离子(Si)、铝离子(Al)+和铁离子(Fe)残留富集,重新排列为次生相,因此,火山土的特征通常是存在短程有序的混合物。海拔在140~240米之间分布着由玄武岩物质发育而成的棕色土壤,其土壤饱和度为50.8±6.3;位于270~300米之间的土壤饱和度平均为52.9±4.5;海拔400米以上则为47.8±7。
在低海拔干旱地区,由于湿度有限的风化作用,形成了含有许多粗块的浅层土壤。在海拔47米的熔岩区,岩石之间形成了一个BW—地平线,大约在50厘米深度的连续硬熔岩上,岩石限制了进一步的剖面发展。在海拔57米的焦铁矿址区,土壤的形成是由于雨水通过多孔焦铁矿床迅速渗滤而来的,只有薄薄的(3厘米)水平面覆盖了基本未风化的焦铁矿碎片。在中海拔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土壤被分类为低浓度的火山岩上的黑钙土(Phaeozem)和焦铁岩上的粘土。在湿气带在高海拔地区,两种母质类型形成的土壤中具有暗色始成土(ANDIC)性质的深褐色土壤。
生物多样性
科隆群岛由于长期与世隔绝,动植物自行生长发育,从而形成了独自的特点,造就了岛上独特而完整的生态系统。科隆群岛大约有329种当地的脊椎动物(包括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哺乳动物)、1900种无脊椎动物和749种植物,其中分别有59%、47%和28.8%是地方特有物种。
植物
科隆群岛上共有被子植物约749种192属,其中216种(28.8%)和7属(4%)是特有物种。植物区系在岛屿上的分布不同,反映了不同岛屿的生态变化,这些变化与每个岛屿的年龄和海拔高度密切相关。在干旱区,67%的植物是特有的;在湿润区,29%的植物是地方性的;4%的维管植物是沿海地区特有的。
沿岸区:地势最低、最靠近海岸的是沿海地带,其特点是生长着适应咸的沿海条件的植物,如滨藜(Batis maritima)、不同种类的红树林(黑红树、白骨壤)、白红树等。
干旱区:继沿海区之后是干旱区,这是全岛范围最广的地区。这一地带的南边坡高度为120米,北侧为300米。在这个区域,许多植物都是落叶植物,以帮助它们在干旱季节生存,如仙人掌林,科隆群岛仙人掌分3个物种,分别是加岛仙人掌(Opuntia galapageia)、熔岩仙人掌(Brachycereus nesioticus)和烛台仙人掌(Jasminocereusthouarsii)。其中有10个变种,已被收录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
过渡区:过渡区最高可达约200米或更高,该区由草本和常绿乔木组成,包括香树、黄心树,这一地带代表了干旱地区和更高更湿润地区之间的过渡,由于不太极端的季节性干旱,出现了常绿树木。
树菊属区:过渡区之后便是树菊属(Scalesia)区,其范围从海拔400到500米。菊科植物有雏菊等38属65种,该地区非常潮湿,土壤是岛上最肥沃的。这意味着在有人居住的岛屿上,这一区域是农业最受干扰的地区。在凉爽的季节,树菊属森林的特点是典型的浓雾,为树木提供水分。该地区特有的物种包括加拉帕戈斯番石榴和猫爪花椒,附生植物包括兰花和低等植物如苔藓和蕨类植物。其中蕨类植物是具有较大传播能力的物种,有38属100种。苋科(苋属)7属29种,莎草属(莎草属)7属35种草属(禾本科),有33属65种。
绢木属区:树菊属之后是绢木属(Miconia)区,从圣克里斯托瓦尔岛和圣克鲁斯岛约400米处开始,其特点是几乎只生长绢木属灌木。许多被引入该地区的农业植物扩散并成为入侵物种,包括番石榴(Psidiumguayava L.),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山覆盆子(Hill Raspberry)等。
潘帕区:下一个较高的区是“羊齿莎草”或潘帕区,通常始于海拔550米左右潘帕区位于最高的岛屿,如圣克鲁斯岛和伊莎贝拉岛的最高层,主要由蕨类植物、莎草和草组成,因此有时也被称为“羊齿莎草区”。不同种类的蕨类植物生长在这一地区,包括凤尾蕨和特有的加拉帕戈斯树蕨类(桫椤科),可达3米。在凉爽的季节,这个区域几乎总是潮湿的,有水池和植被,使它成为乌龟的理想栖息地。这个区域也受到入侵植物的威胁,如奎宁树。






动物
科隆群岛大约有329种当地的脊椎动物(包括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哺乳动物)、1900种无脊椎动物。包括含达尔文雀等45种特有鸟类;巨龟、陆地鬣蜥等42种爬行动物;海狮、海狗、稻鼠等15种哺乳动物。
群岛上分布着42种爬行动物,一些独特的本土物种有:世界著名的加拉帕戈斯巨龟 (地球上最长寿的生物之一)、海龟、陆地鬣蜥、海鬣蜥、熔岩蜥蜴、加拉帕戈斯企鹅(是在赤道以北发现的唯一企鹅种类)。其中最具代表性巨型乌龟,最初有14种海龟,但在18世纪海盗和捕鲸者的狩猎导致三种海龟灭绝。拉坎布雷火山的不断爆发也导致了生活在费尔南迪纳岛上的物种的灭绝。除两种海龟外,科隆群岛的所有爬行动物都是当地特有的。例如巨龟(Geocheloneelephantopus)、陆鬣蜥(Conolophus subcristatus 和 C. pallidus)和海鬣蜥(Amblyrhynchus cristatus)。此外,还已经引进了250多种非本地物种,主要分布在人类住区周围。
鸟类往往是第一个到达海洋岛屿的动物,作为大型迁徙物种,那些可以长距离飞行的鸟类可以相对容易地在岛屿上定居下来。通过这种方式到科隆群岛的典型物种包括波动信天翁(Phoebastria irrorata)、不同种类的鲣鸟(例如蓝脚鲣鸟、纳斯卡鲣鸟、苏拉格兰特鲣鸟和红足鲣鸟)、大火烈鸟、褐鹈鹕和两种军舰鸟(丽色军舰鸟和黑腹军舰鸟)。其中鸟类特有物种中有13种统称为达尔文雀,4种是反舌鸟物种(属级别的特有物种)。其余5种特有物种包括加拉帕戈斯鵟(Buteo galapagoensis)、加拉帕戈斯哀鸽(Zenaida galapagoensis)、加拉帕戈斯鹟(Miiarchus magnirostris)、加拉帕戈斯南美田鸡(Laterallus spilonotus)和加拉帕戈斯崖燕(Progne modeta)。亚种层面的4个特有类群包括加拉帕戈斯短耳鸮(Asio flammeus galapagoensis)、加拉帕戈斯仓鸮(Tyto alba punctatissima)、加拉帕戈斯北美黄林莺 (Dendroica petechia aureola)和猩红霸鹟(Pyrocephalus rubinus nanus)。最后三种本土物种是暗嘴美洲鹃(Coccyzus melacoryphus)、 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和彩喙秧鸡(Neocrex erythrops)。
因岛屿和周边的海洋保护区地处三大洋流交汇处,拥有全球最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这里已确定存在约3000个海洋物种,其中地方特有种占18.2%,包括鲨鱼、鲸鲨、魟、海狮、海鬣蜥和海鸟,科隆群岛还是地球上唯一有海鬣蜥的地方。



自然保护区
圣克里斯托瓦岛(San Cristobal)有世界上唯一的象龟保育中心。加拉帕戈斯象龟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龟,体重可达250公斤以上。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杀,以及牲畜、家禽等外来物种等的影响,加拉帕戈斯象龟的种类已经从15个减少到10个,圣克里斯托瓦岛上设立的保育中心对部分巨龟进行人工圈养,在这里也可以了解当地人为保护象龟所做的努力。
1986年,科隆群岛周围7万平方公里的海洋被宣布为海洋保护区,面积仅次于澳大利亚的大堡礁。1990年,科隆群岛成为鲸鱼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8年将该群岛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并于1985年将其列为生物圈保护区,在2001年12月生物圈保护区扩大到海洋保护区。
科隆群岛因其标志性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它们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和生物圈保护区。科隆群岛海洋保护区面积为138000平方千米,是东热带太平洋最大的保护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护区之一。科隆群岛海洋保护区约有3000种海洋植物和动物。其中包括鲨鱼、鲸鲨、鲸类和蝠鲼,以及数量丰富且具有商业价值的中上层鱼类,如长嘴鱼和金枪鱼。此外,科隆群岛还有53种非本土海洋无脊椎动物物种。其中48个(90.6%)物种是新报告或新确认为引进物种,比之前确认为非本土物种的5个物种增加了近十倍。在这48种中,有30种(62.5%)是在2015年开始的调查中新发现的。引进的海鞘类(11种)、苔藓虫类(10种)、多毛类(9种)和水螅类(8种)占引进物种的38种(71.7%)。
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成立于1959年,1968年开始对外开放,为厄瓜多尔第一座国家公园。厄瓜多尔规划科隆群岛97%的面积为国家公园的范围。1971年,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部门有了第一个负责人,2名警官和6名公园管理员巡逻圣克鲁兹岛。1974年,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有了第一个管理计划,并按照1973年颁布的机构设置方案,建立了一个管理团队,其中包括一名监督、两名环境保护主任和40名公园管理员。公园总部设在圣克鲁斯的查尔斯·达尔文研究站。公园管理局负责保护公园所属岛屿。
主要岛屿
科隆群岛主要岛屿组成统计表岛屿名称(中) | 岛屿名称(英) | 地理坐标 | 面积(平方千米) | 海岸线长度(千米) |
沃森岛 | Watson Island | 1º20′49″S—1º20′46″S,90º18′35″W—90º18′26″W | 0.019 | 0.734 |
西班牙岛 | Espanola Island | 1º24′42″S—1º20′40″S,89º44′46″W—89º37′5″W | 60.742 | 49.116 |
加德纳小岛 | Islote Gardner | 1º20′52″N—1º20′20″N,89º38′57″W—89º38′20″W | 0.594 | 4.177 |
加德纳岛 | Isla Gardner | 1º20′19″S—1º19′43″S,90º18′2″W—90º17′24″W | 0.772 | 4.574 |
考德威尔岛 | Isla Caldwell | 1º18′46″S—1º18′16″S,90º20′28″W—90º20′3″W | 0.225 | 3.014 |
圣玛丽亚岛 | Santa Maria Island | 1º21′37″S—1º13′13″S,90º30′41″W—90º21′8″W | 172.945 | 70.893 |
托尔图加岛 | Tortuga Island | 1º1′26″S—1º0′26″S,90º53′6″W—90º51′42″W | 1.272 | 10.039 |
戴尔斯岛 | Islote Las Tintoreras | 0º58′37″S—0º58′3″S,90º57′45″W—90º57′33″W | 0.190 | 4.034 |
圣菲岛 | Santa Fe Island | 0º50′23″S—0º47′55″S,90º5′29″W—90º1′38″W | 24.704 | 24.678 |
圣克里斯托巴尔岛 | San Cristóbal Island | 0º57′22″S—0º41′6″S,89º37′42″W—89º14′27″W | 558.713 | 184.875 |
平松岛 | Pinzón Island | 0º38′5″S—0º35′15″S,90º41′18″W—90º38′33″W | 17.877 | 17.991 |
圣克鲁斯岛 | Santa Cruz Island | 0º46′31″S—0º28′54″S,90º33′1″W—90º10′8″W | 986.544 | 212.917 |
大达芙妮岛 | Isla Daphne Mayor | 0º25′33″S—0º25′8″S,90º22′29″W—90º22′10″W | 0.337 | 2.199 |
巴尔特拉岛 | Baltra Island | 0º29′3″S—0º24′39″S,90º17′57″W—90º14′51″W | 25.738 | 28.079 |
拉维达岛 | Rábida Island | 0º25′40″S—0º23′51″S,90º43′14″W—90º41′48″W | 5.027 | 11.225 |
小达芙妮岛 | Isla Daphne Minor | 0º23′47″S—0º23′37″S,90º21′10″W—90º21′1″W | 0.059 | 0.923 |
北西摩岛 | North Seymour Island | 0º24′3″S—0º23′19″S,90º17′37″W—90º16′33″W | 1.904 | 5.985 |
巴托洛梅岛 | Bartolomé Island | 0º17′27″S—0º16′47″S,90º33′36″W—90º32′26″W | 1.320 | 7.123 |
费尔南迪纳岛 | Fernandina Island | 0º30′24″S—0º15′36″S,91º39′43″W—91º22′37″W | 645.487 | 123.686 |
圣萨瓦尔多岛 | San Salvador Island | 0º22′31″S—0º8′43″S,90º52′19″W—90º32′47″W | 577.391 | 155.646 |
伊莎贝拉岛 | Isabela Island | 1º3′11″S—0º10′4″N,91º35′39″W—90º46′50″W | 4716.622 | 682.009 |
赫诺韦萨岛 | Genovesa Island | 0º17′59″N—0º20′48″N,89º58′41″W—89º56′9″W | 13.907 | 23.065 |
马切纳岛 | Marchena Island | 0º16′37″N—0º23′16″N,90º32′35″W—90º24′2″W | 131.499 | 54.378 |
平塔岛 | Pinta Island | 0º32′23″N—0º38′37″N,90º47′26″W—90º43′6″W | 59.934 | 39.149 |
文曼岛 | Wolf Island | 1º22′26″N—1º23′42″N,91º49′33″W—91º48′41″W | 1.286 | 8.567 |
达尔文岛 | Darwin Island | 1º40′28″N—1º40′54″N,92º0′32″W—91º59′54″W | 0.651 | 3.880 |
注:表格资料来源:S为南纬、N为北纬、W为东经 |
伊莎贝拉岛
伊莎贝拉岛是科隆群岛面积最大的岛屿,总面积4716.622平方千米,长120千米,比所有其他岛屿加起来都大。岛上有最大的野生加拉帕戈斯象龟繁殖地,其西岸是加拉帕戈斯企鹅的主要栖息地,也是潜水和浮潜的圣地。它形成时间较晚,因此火山喷发也较为频繁。沃夫火山,海拔1707米,是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最高峰。
伊莎贝拉岛最初被安布罗斯考利命名为阿尔伯马尔公爵岛,他是1684年第一个踏上岛上的人之一。岛西北方的塔古斯湾(Tagus Cove)为海盗、捕鲸者和其他人提供了隐蔽的锚地。达尔文于1835年访问了塔古斯湾。1934年,瓜亚基列尼奥人安东尼奥·吉尔抵达科隆群岛,对伊莎贝拉岛南部进行殖民化,在南部海岸建立了比拉米尔港,后来又在高地建立了托马什。他以瓜亚基尔的自由斗士何塞·德·维拉米尔的名字命名了维拉米尔。

圣克鲁斯岛
圣克鲁斯岛是科隆群岛的第二大岛,总面积986.544平方千米,位于群岛的中心,岛上的火山活动早已停止。圣克鲁斯有着悠久的人类定居和农业历史,圣克鲁斯的人类发展始于20世纪,当时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定居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迁移到该地区。地质、野生动物和植被的多样性吸引了定居者。贝拉维斯塔(Bellavista)和圣罗莎(Santa Rosa)这两个小镇建立在潮湿的高地上,农民在这里养牛,种植鳄梨、咖啡、甘蔗、香蕉、橙子和柠檬等农作物。

费尔南迪纳岛
费尔南迪纳岛是科隆群岛上最西边的岛屿,是该群岛中第三大和最新形成的岛屿,形成时间还不到100万年。它是火山活动最活跃的地方,位于创造科隆群岛的热点中心,总面积645.487平方千米,地势起伏,鸟类众多,且经常可以看见上百条海鬣蜥聚集在大块黑色火山熔岩上。此外还可以与海鬣蜥相遇,以及观看当地特有鸟类,大蓝鹭、美洲蛎鹬和蓝脚鲣鸟表演滑稽的求偶舞蹈。

马切纳岛
马切纳岛是北部岛屿中最大的岛屿,总面积131.499平方千米,马切纳熔岩蜥蜴是该岛的特有物种。西南海岸有大量的洞穴和海湾,是海狗经常光顾的地方。尽管科隆群岛的大部分火山喷发发生在最西端的费尔南迪纳岛和伊莎贝拉岛,但马切纳在1991年经历了一次喷发,这是该岛至少100年来有记录的首次喷发。岛上没有陆地游客站点,很少有人参观,包括科学家和公园管理员。之后,在马切纳开展的两项计划包括两项根除计划——针对山羊和小火蚁。有两个海洋旅游景点:东南部的蓬塔埃斯佩霍(Punta Espejo)和西南部的蓬塔梅希亚(Punta Mejía)。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1535年,弗雷·托马斯·德·贝尔兰加发现并第一个登上科隆群岛。1680年,英国人威廉·丹皮尔(William Dampier)和威廉·安布罗西亚·克劳利(William Ambrosia Crowley)访问了这些岛屿。1678年,克劳利绘制了最初的群岛图表,以英国皇室和贵族的名字命名岛屿。1709年,丹皮尔在伍兹·罗杰斯(Woodes Rogers)的指挥下,乘坐公爵号和公爵夫人号返回群岛。科尔内特于1793年6月抵达科隆群岛,绘制了一份更新的岛屿图表,该图表由亚伦·阿罗史密斯(Aaron Arrowsmith)于1798年绘制。
1832年,厄瓜多尔宣布对群岛拥有主权。群岛曾作为囚犯流放地,1959年予以废除。1835年秋,生物学家C.R.达尔文曾到岛上进行5个星期的生物考察,为其名著《物种起源》搜集到大量宝贵资料。为纪念这段历史,后人在圣克里斯托瓦尔岛上建立达尔文半身铜像纪念碑。因生态系统独特,有“活的生物进化博物馆”之称。
1914年,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增强了科隆群岛作为跨洋运输潜在加油站的战略重要性。1911年,美国建议科隆群岛出租这些岛屿99年,以获取1500万美元。后来,美国和厄瓜多尔讨论了租赁或购买圣克里斯托瓦尔岛或整个群岛的问题。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科隆群岛的战略意义日益增强,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出于对日本在东亚行动的担忧,美国向厄瓜多尔提出在巴尔特拉岛上建立美国空军基地来保护巴拿马运河。1941年底,美军从巴拿马运河区抵达巴尔特拉岛。1942年,美国第六空军在巴尔特拉岛上建造了空军基地,该基地对这些岛屿产生了重要的长期影响。1943年,这个基地居住着2474名美军官兵和750名平民劳工。
从20年代后期开始,金枪鱼捕捞成为科隆群岛周边海域的一大特色,1950年,厄瓜多尔提出了对200英里领海的主权要求。厄瓜多尔开始限制在其水域(包括科隆群岛周围水域)的金枪鱼捕捞。尽管如此,美国和日本的船只仍在继续捕鱼:20世纪60年代,多达220艘船只在科科斯群岛和科隆群岛周围捕鱼。1963年,厄瓜多尔开始在200海里范围内扣押美国渔船,并对这些船只处以罚款。这场冲突持续了十多年,在此期间,美国政府偿还了船主的罚款和收入损失,以避免承认200英里的限制。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金枪鱼渔民开始购买厄瓜多尔的许可证。
人口和经济
科隆群岛是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省,省府所在地是黑巴克里索港(Puerto Baquerizo Moreno),有人口3.7万人(截至2022年)。全省分为3个区(Cantons),其中:伊莎贝拉区包括:达尔文岛(Darwin (Culpepper) Island)、费尔南迪纳岛(旧称纳尔博罗岛)(Fernandina (Narborough) Island)、伊莎贝拉岛(Isabela (Albemarle) Island)、文曼岛(Wolf (Wenman) Island)。圣克里斯托巴尔区包括:艾斯潘诺拉岛(Espanola (Hood) Island)、圣玛丽亚岛(Floreana (Charles or Santa Marla) Island)、赫诺韦萨岛(Genovesa Island)、圣克里斯托巴尔岛(San Cristobal Island)、巴灵顿岛 (Barrington Island)。圣克鲁兹区包括:巴尔特拉岛(Baltra Island)、巴托洛梅岛(Bartholomew Island)、马切纳岛(Marchena Island)、北西摩岛(North Seymour Island)、平塔岛(Pinta Island)、平松岛(Pinzon Island)、拉维达岛(Jervis Island)、圣克鲁兹岛(Santa Cruz Island)和詹姆斯岛(Santiago James Island)。在234个陆地中,只有5个岛屿有人类定居点和基础设施,分别是位于群岛的几何中心的圣克鲁斯岛、巴尔特拉岛、圣克里斯托瓦尔岛、伊莎贝拉岛和弗洛里亚纳岛。
1999年至2005年期间,科隆群岛经济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变化,包括到群岛旅游的人数急剧增加(从1999年的66071人增加到2005年的108600人);人口迅速增长,通过移民(群岛的人口从1998年的15311人增加到2005年的24000人);渔业部门的增长,反映在渔民人数增加(从795人增加到993人)和捕鱼船队翻了一番(达到446艘)。此外,科学研究和对保护群岛独特生态系统,激发了岛上另一项日益重要的活动:保护和研究。家和保护机构的工作致力于保护加拉帕戈斯的环境,同时也为科隆群岛的经济每年注入数百万美元的资金,成为日益重要的收入增长来源。
旅游业是推动加拉帕戈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1999年至2005年期间,国际和国内游客的支出分别增长了92.9%和61.6%,群岛总收入增长的68%。推动群岛经济增长的其他三个驱动力是政府、保护和渔业。20%的收入增长归因于政府支出的增加。另外8%来自于保护方面的支出,主要是外国非政府组织(NGO)和双边及多边援助项目。只有不到4%可以归因于外岛的鱼(主要是海参)销售。圣克鲁斯、圣克里斯托瓦尔和伊莎贝拉三个主要岛屿的总收入及其组成部分各不相同。圣克鲁斯岛的产量居群岛之首,2005年岛上生产总值为4100万美元,即人均3107美元。其他两个岛屿的地理信息指数较低。旅游业直接占圣克鲁斯总附加值的27%以上,但在主要收入来源为渔业的伊莎贝拉仅占11.9%。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科隆群岛不断注入生机。2017年,厄瓜多尔制定了《沿海和海洋空间管理规划2017—2030》,对包括旅游在内的海上运输、捕捞、水产养殖、港口、采掘、科研等多领域明确发展方向。2019年,群岛到访游客超过27万。游客的增多带动了岛上酒店业的发展,酒店数量从2006年的65家增长至2017年的317家。游客大部分围绕以海洋为基础的游览和体验活动进行消费,因而岛上85%的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与旅游业相关,当地旅游业从业者人数也不断增加。
交通发展
圣克鲁斯岛是加拉帕戈斯人口最多的岛屿,是群岛的旅游中心,也是将大陆的飞机服务与科隆群岛连接起来的岛屿。岛上还有阿约拉港(Puerto Ayora)。此外,还有六艘货船从大陆源源不断地向加拉帕戈斯群岛运送物资,从基本的食物和水到防晒霜、电池、建筑材料和纪念品。每周有30多个航班把游客带到岛上,形成了一座现代化的陆桥。
公路
1974年开始,圣克鲁斯岛上增加了一条从北到南的主要道路,但直到2000年才完全铺砌。该条公路全长40千米,将该岛一分为二,从阿约拉港通往伊塔巴卡运河的北端,通往巴尔特拉和主要机场。这条道路连接的较小的社区是贝拉维斯塔和圣罗莎。岛上接近人类居住区的限速是50千米/小时,其余大部分路段限速是70千米/小时,但在熔岩蜥蜴最丰富的地区经常超过100~110千米/小时。
航空
在科隆群岛和厄瓜多尔大陆之间的巴尔特拉岛(Baltra Island)上有一个机场,是大多数旅客前往科隆群岛的所经地。旅客们乘坐公共汽车前往停泊在风林湾的游轮,或到伊塔巴卡运河的码头,那里的渡轮服务连接巴尔特拉岛和圣克鲁斯岛。巴尔特拉机场有最多的航班进出科隆群岛。每年有2000多架商业航班抵达科隆群岛,大约三分之二抵达巴尔特拉。每年有几百架私人飞机抵达,几百架军用飞机(大多数在圣克里斯托巴尔)抵达。
航运
阿约拉港(Puerto Ayora)位于圣克鲁斯南部海岸的学院湾(Academy Bay),是一座港口城市,是科隆群岛的中心,亦是群岛的主要旅游枢纽。游客和居民的快速增长引发了通过海运系统运输到岛屿的物资数量的增加。2011年,被指派向这些岛屿运送货物的船只每次载运800~900吨货物。这些货物包括60%的建筑材料、20%的干粮和谷物、10%的新鲜产品和10%的杂货。2016年,这一价值增加至每次航程1700吨货物,增加了对海运货物的需求。岛上的商人认为当局对这种需求管理不善。因此,负责监管海上货物运输系统的政府机构已同意制定长期战略,以改善整个系统的状况。
科学研究
发现原始深海珊瑚礁
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的米歇尔·泰勒博士(Michelle Taylor)和来自厄瓜多尔查尔斯·达尔文基金会(Charles Darwin Foundation,Ecuador)的斯图尔特·班克斯博士(Stuart Banks)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运营的深海研究潜水器阿尔文号上潜水时,首次记录到了位于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海洋保护区,GMR)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珊瑚礁结构。它位于一座水下火山的山脊上,绵延数公里。
科学家们在该海洋保护区内发现了大量古老的深海珊瑚礁,这是自1998年海洋保护区成立以来,首次在海洋保护区内发现此类珊瑚礁。观测到的第一个珊瑚礁是在群岛中部一座先前未绘制地图的海山的顶峰发现的,深度400~600米(1310~1970英尺)。在浅层珊瑚礁中,发现10~20%的珊瑚覆盖被认为是相对不健康的珊瑚礁,而在深海中,这是常态。死亡的珊瑚骨架占剩余的80~90%,仍然为大量多样的生命提供家园,而这些生命对珊瑚活体的依赖程度较低。然而,我们在过去几天发现的珊瑚在许多地区,有50~60%的珊瑚是活的,这确实非常罕见。
达尔文地雀研究
科隆群岛上有些动物与大陆的同种个体很难区分,还有一些与大陆同种个体稍有差异,但也有少数种类与大陆物种极不相同,如巨大的陆龟和嘲鸫。此外,地方物种本身在各个岛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异,这说明这些物种在来到科隆群岛后也歧化出了一些变种。达尔文地雀在这些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它们不仅在不同的岛上发生了变异,甚至在同一个大岛上会同时生活着多达10种不同的地雀。
达尔文把这些鸟类标本带回英国后,经英国分类学家和鸟类学家John Could鉴定,认为都是以前从未见到过的新物种。科隆群岛共生活着13种达尔文地雀,外加栖息在科隆群岛东北部Cocos岛上的一种共14种,它们都被归入同一亚科即地雀亚科(Geospizanae)中。根据在科隆群岛的野外观察研究和对博物馆标本的研究发现,达尔文地雀的进化与适应性辐射(Adaptive radiation)与其他鸟类和动物的进化有着共通性,因此通过对达尔文地雀进化的研究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14种达尔文地雀属于4个主要的类型(属),首先是地栖地雀,包括Geospiza属中的6个物种,几乎全都以地面的植物种子为食,多生活在干燥的海岸地带,它们是大地雀(Geospiza magnirostrix)、中地雀(Geospiza fortis)、小地雀(Geospiza fuliginosa)仙人掌地雀(Geospiza scandens)、大仙人掌地雀(Geospiza co-nirostris)和尖喙地雀(Geospiza difficilis)。其次是树栖地雀,也包括6个物种,几乎全都以树上的昆虫为食,多栖息在潮湿的森林地带,它们是大树地雀(Camarhyn-chus psittacuia)、中树地雀(Camarhynchus pauper)、小树地雀(Camarhynchus parvulus)、红树林地雀(Cacto-spiza heliobates)、啄木地雀(Cactospiza pallida)和食芽地雀(Platyspiza crassirostris)。第3个类型只有一个物种,即莺型地雀(Certhidea fusca),在干燥和潮湿地区均有分布,主要以灌木丛中的小昆虫为食。最后是单独栖息在孤立隔离的Cocos岛上的一种地雀(Pinaroloxias inornata),它以热带森林中的昆虫为食。
环境与保护
环境问题
100多年来,科隆群岛已经很难保持世外荒岛的状态,生活在这里的人引进了大量动植物,如野生山羊、猫和牛,有的是由人们偶然带来的,有的是为了自身生活需要带来的。这些人类种植养殖的生物对科隆群岛的原生态和物种生态系统以及本地物种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环境污染
废物产生量的增加和废物管理不当继续威胁着科隆群岛的土地和水域。这些威胁与大量居民和游客以及新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直接相关。垃圾和管理不善的废物很容易成为海洋垃圾,影响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甚至无人居住岛屿的海岸。每年都有数量不详的动物因为被绳子或塑料袋缠住,或吞食漂浮的垃圾而被杀死。
生物多样化减少
科隆群岛上有超过700种外来植物物种,而本地和岛上特有的物种仅有500种。外来的物种由于没有天敌,繁殖迅速,给岛屿和栖息在岛上的自然物种生存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在圣克里斯托瓦尔、弗洛里阿纳、伊莎贝拉和圣克鲁斯的潮湿地带,番石榴、鳄梨、山莓、各种柑橘和象草等已经完全消灭了当地的特有物种。非本地宠物、家畜、禽类,随人上岛的蚂蚁、蟑螂和一些寄生虫出现在人类居住的岛屿上。狗和猫有时会杀死幼小的加拉帕戈斯象龟和海鬣蜥。猪覆盖了更大的区域,破坏了象龟和海鬣蜥的巢穴,还吃掉了这些动物的天然食物,危害更大。岛上只发现成年象龟,而没有幼龟,它们已经停止繁殖长达50多年了。
海洋保护区面临的威胁来自当地、大陆和外国的渔船,人们在保护区内非法捕捞海洋生物,如锤头鲨和其他物种,以获取鱼翅,还会反季节捕捞海参。300艘船只就掠夺了数千吨鱼类,甚至鲨鱼或其他濒临灭绝的物种。2001年1月,一艘搁浅油轮的浮油威胁到了这些岛屿上的生物。
厄尔尼诺现象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利影响。1982年至1983年毁灭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降雨量几乎是正常时期的6倍,野生动物损失严重。1997年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造成了海水水温高出5℃,珊瑚和藤壶遭受损失,双髻鲨也消失了。1997年至1998年间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岛上大多数海鸟无法繁殖。海鬣蜥的死亡率上升,因为它们赖以为生的绿藻被不可食用的红藻所取代。在1982年至1983年的厄尔尼诺期间,70%的海鬣蜥因此饿死。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该科隆群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原因是入侵物种、无节制的旅游业和过度捕捞构成威胁。
物种入侵
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管理局和查尔斯·达尔文基金会已确定入侵物种和气候变化是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进程中断的最大驱动因素。海洋岛屿的特殊适应环境,使本地特有的动植物易受到外来物种侵害,这种脆弱性往往是由于缺乏竞争对手的掠食者,这使得它们缺乏竞争或保护自己的能力。因此,引进的放牧动物山羊,和食肉动物猫和狗等,可能成为严重威胁。色彩鲜艳的外来植物可能比色彩暗淡的本地植物更容易吸引传粉者,导致后者的劣势。例如马缨丹属植物。本地兰塔纳(Lantana Peduncularis)无法与其色彩更丰富的引进品种兰塔纳·卡马拉(Lantana Camara)竞争。再如黑莓(Rubus niveus)被认为是科隆群岛最具破坏性的入侵植物物种。它是一种原产于喜马拉雅山的多年生灌木,因其甜美的果实而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存在于群岛的五个主要岛屿上——圣克鲁斯、圣克里斯托瓦尔、伊莎贝拉、弗洛里阿纳和圣地亚哥。科隆群岛上多刺灌木丛迅速蔓延,威胁到当地植被的竞争,改变当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并减少生物多样性。

入侵昆虫可能是较难控制的动物群体之一,其中包括几种蚂蚁、黄蜂和寄生苍蝇(鸟类吸血蝇),它们威胁到一些最敏感的鸟类种群,如红树林雀(Geospiza heliobates)和嘲鸫(Neomimustri fasciatus)等。1997年,在科隆群岛首次发现鸟类吸血蝇(Philornis downsi) ,这种寄生昆虫原产于南美洲大陆,迅速传播到整个群岛,侵扰巢穴并捕食红树林雀和达尔文雀等脆弱的科隆群岛陆鸟种群的雏鸟。

环境保护
政府
1934年,厄瓜多尔政府通过了第607号行政令,保护关键物种、规范收藏并控制来访游艇。1936年美国关税法和海关令支持这项法律,要求没收所有违反厄瓜多尔法律捕获的科隆群岛动物群。1936年,厄瓜多尔政府通过第31号最高法令宣布科隆群岛为国家保护区,并成立了国家科学委员会来设计岛屿保护战略。1959年6月15日,厄瓜多尔政府通过了一项新法律,将科隆群岛全部设为国家公园,新法律还禁止捕捉鬣蜥和陆龟等物种。
1998年,厄瓜多尔政府创建了海洋保护区(MPA),总面积约76448平方英里。保护了3000种海洋野生动物的家园,包括鲨鱼、鲸鱼、企鹅、海豹和海狮、海鸟和海鬣蜥等。
民间
1935年,维克多·沃尔夫冈·冯·哈根(Victor Wolfgang von Hagen)率领探险队前往科隆群岛,纪念小猎犬号访问科隆群岛一百周年,并在圣克里斯托瓦尔(San Cristobal)树立了达尔文的半身像。冯·哈根的目标之一是建立一个科学研究站并动员厄瓜多尔、美国和欧洲的科学家来保护科隆群岛。
20世纪50年代初,科隆群岛保护支持者——伊雷纳斯·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Irenaus Eibl—Eibesfeldt)和罗伯特·鲍曼(Robert Bowman),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他们于1957年返回群岛,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探险,之后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1958年伦敦国际动物学大会提交了报告。这些报告建议立即采取行动保护濒危物种,如乌龟和鬣蜥,应对入侵物种,规范金枪鱼渔业,并建立研究站,国会一致支持该提案。
1960年,查尔斯·达尔文研究站的首要工作是教育、入侵物种和濒危物种问题。科隆群岛居民米格尔·卡斯特罗成为该站的第一位保护官员,发起了一些活动来改变人们看待保护的方式。1961年,研究站开始研究入侵物种,将山羊从广场苏尔岛清除。1966年,对科隆群岛情况的分析——《斯诺和格里姆伍德报告》——建议政府建立国家公园管理局,并于1968年任命了首批两名公园保护官员:胡安·布莱克(Juan Black)和何塞·维拉(Jose Villa)。
2012年,科隆群岛保护协会与查尔斯·达尔文基金会、维也纳大学合作启动通过控制鸟类吸血蝇来保护陆地鸟类项目,对入侵苍蝇实施了人工和生物控制,科学家提供了已经用抑制幼虫生长的杀虫剂处理过的“自熏”筑巢材料,并直接用杀虫剂处理了巢穴,这两种方法都显示出持续有效的潜力。整个群岛还部署了陷阱,以便在苍蝇繁殖之前捕获它们。
2016年,科隆群岛保护协会与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查尔斯·达尔文基金会、CABI合作启动生物防治项目,通过从喜马拉雅山的黑莓故乡引入黑莓的天敌,可以控制其在科隆群岛的传播。已知某些锈菌会攻击喜马拉雅山黑莓的故乡,所以科学家们在中缅边境附近种植来自科隆群岛的悬钩子种子,以诱饵其他可能有效攻击科隆群岛物种的锈菌。
2022年,在加拉帕戈斯自然保护区的支持下,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管理局开展了一个试点项目,研究并创造恢复加拉帕戈斯海洋保护区珊瑚礁的条件。在巴伊亚学院创建一个功能性苗圃,以复制整个群岛的多样化珊瑚群落,并在将珊瑚礁引入自然生态系统之前建立一个特定的珊瑚礁生长区域,以促进加拉帕戈斯海洋保护区珊瑚礁的保护和再生。
风景名胜
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
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成立于1959年,1968年开始对外开放,为厄瓜多尔第一座国家公园。厄瓜多尔规划科隆群岛97%的面积为国家公园的范围,拥有阿尔塞多火山、塞罗龙(龙山)、圣克鲁斯岛等旅游景点。

阿尔塞多火山
阿尔塞多火山是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的游客景点,20世纪90年代末,伊莎贝拉项目开始后游客们可以徒步几个小时到火山口边缘去观看火山口和巨龟。加拉帕戈斯最大的龟种群之一生活在阿尔塞多,无论是在外坡还是内坡,还是沿火山口边缘和地面。20世纪70年代末,山羊越过佩里地峡从谢拉·内格拉火山(Sierra Negra)到北部伊莎贝拉,它们的到达威胁到了龟种群,破坏了森林,并造成了大规模的侵蚀。乌龟和阿尔塞多的大部分自然世界都濒临灭绝。

塞罗龙(龙山)
龙山是少数几个与查尔斯达尔文基金会和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的保护计划直接相关的旅游景点之一。1975年,圣克鲁斯东北部和伊莎贝拉岛卡塔戈山的陆鬣蜥被野狗大量杀害。针对这场灾难,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对陆地鬣蜥的繁殖和饲养进行了半圈养计划,除了在查尔斯·达尔文研究站的繁殖计划,38只陆鬣蜥在附近的威尼斯岛被释放。最后一只陆鬣蜥于1991年从鬣蜥中心被送回龙山。威尼斯岛上的鬣蜥数量持续增长,大约每三年就会有一只鬣蜥被转移到龙山。游客区于1993年开放,在岩石海岸的着陆点是陆鬣蜥的观察点,景区内有两个咸水湖,可以看到火烈鸟和其他滨鸟,以及陆鬣蜥和它们在山坡上的许多洞穴。
圣克鲁斯岛
圣克鲁斯岛是科隆群岛所有地区的主要旅游中心,因为它靠近北部的巴尔特拉机场,并拥有科隆群岛最长的铺面公路,从北向南横贯全岛。岛上的休眠火山中还有一个长2000米的熔岩隧道可以参观。此外还有阿约拉港、加拉帕特罗、尔文科研中心等景点。
阿约拉港
阿约拉港(Puerto Ayora)位于圣克鲁斯南部海岸的学院湾(Academy Bay),是一座港口城市,是科隆群岛的中心,亦是群岛的主要旅游枢纽。也是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和查尔斯·达尔文研究站的总部所在地。阿约拉港以其拥有创意建筑的古雅酒店和美味海鲜的小餐馆而闻名,是大多数旅游的基点,并提供科隆群岛的大多数服务,包括医院、银行、邮局、广播电台和拉丁美洲航空公司办公室。大多数前往科隆群岛的旅客在旅行期间都会在阿约拉港停留。游客可以体验的项目有皮划艇、高地旅游、徒步旅行、潜水旅行、山地自行车和骑马等。

加拉帕特罗
加拉帕特罗(Garrapatero)是一个长长的白色海滩,约1500米长,位于阿约拉港东北部约19千米处。航船(20分钟)或汽车可以到达,通过贝拉维斯塔和卡斯卡霍(50分钟)。从停车场步行不到1千米有一个海滩。除了美丽的海滩,还有一个泻湖,有时可以观察到火烈鸟和白颊针尾鸭。在干旱地带发现的许多鸟类以及滨鸟都可以在那里看到。

南普拉萨
普拉萨岛是圣克鲁斯东海岸外的一对孪生岛屿。北广场不对游客开放,而南普拉萨则是游客非常喜欢的景点之一。这两个岛屿都是由地质隆起和向北倾斜形成的,南部海岸有悬崖。南普拉萨虽然面积不大,但却是众多物种的家园,包括大量的海狮,陆鬣蜥,无数的海鬣蜥,和悬崖上筑巢的海鸟,如燕子尾鸥,红嘴热带鸟,奥杜邦海鸥,纳斯卡鲣鸟等。岛上大部分地区都覆盖着海马齿(Sesuvium),这是一种多汁植物,在雨季呈绿色至淡黄色,在旱季呈鲜红色。岛上还有大片的仙人掌,为陆地鬣蜥提供食物。
达尔文科研中心
达尔文科研中心(La Fundación de Charles Darwin)始建于1960年,距阿约拉港口约1.5千米,致力于对龟岛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中心曾经有一只名为“孤独乔治”(Solitario George)的陆地巨龟,因其品种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备受媒体和外界关注。在这里可以了解科隆群岛的形成、历史和生态,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也是由此而提出。
达尔文科研中心是国际非营利组织,查尔斯达尔文基金会的运营中心。游客中心包含与气候和地理有关的展品,并提供对动植物进化以及当前保护计划的深入了解。达尔文站开展研究,并向其他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特别是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提供技术援助。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期刊、报告中,也包括对游客的解释性展示。达尔文站还为科隆群岛的社区和学校提供环境教育。

相关文化
相关作品
1835年9月15日,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乘坐小猎犬号帆船到达科隆群岛。24年后的1859年,达尔文撰写出版了《物种起源》。科隆群岛上的芬雀(Finch)是激发达尔文进化论诞生的科学灵感,后来被人们称为达尔文雀,通过不断变异而产生新物种的事实,启发了达尔文“物种可变”思想的形成。

影视文化
1999年,导演大卫·爱登堡(Jon Goodman)拍摄了纪录片《科隆群岛的嗜血鸟》,该片介绍了科隆群岛的形成、地貌以及岛上的生态概况,厄尔尼诺气候对科隆群岛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鲣鸟、雀鸟等动物的生活习性。
2007年,导演盖尔·威尔姆森(Gail Willumsen)拍摄了纪录片《加拉帕戈斯群岛》,影片分为3集,每集180分钟。该片展现多种陆上、海洋或是洞穴等的稀有物种,诸如海洋蜥蜴、蓝脚鲣鸟、吸血的燕雀、百年陆龟、熔岩蜥蜴、无眼的蜘蛛、适应了热带的气候的企鹅、以及长到偌树一般高的蒲公英变成“蒲公英树”的各种奇异植物等。

相关人物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他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1831年,当22岁的达尔文从剑桥毕业时,亨斯洛恰巧得知,有一艘名为“小猎犬”号的考察船要远行,时年26岁的船长费茨罗伊希望招募一名谈得来的随船博物学家。于是,亨斯洛向费茨罗伊推荐了达尔文。1831年12月27号,“小猎犬”号从英国普利茅斯启航。“小猎犬”号最主要的目的地是南美洲沿岸。1835年10月,达尔文随“小猎犬”号来到科隆群岛。虽然仅停留了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这短暂的旅程却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达尔文发现,分布在不同岛屿上的象龟形态差别很大,尤其是龟壳形状各异,形态的差别与不同岛屿的生态环境给了达尔文关于演化的最初灵感。1836年,“小猎犬”号的旅程结束,达尔文回到了英国。随后,他就写了一本考察日记——《小猎犬号科学考察记》。这是他的第一本著作。这本书中集结了很多考察见闻、趣闻,以及收集标本的过程。20多年后的1858年7月1日,在英国伦敦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上,达尔文发表了他多年的思考和研究。而《物种起源》就是由此次发表的内容扩充而成,并成为科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在达温宅逝世,享年73岁,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习俗文化
厄瓜多尔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徒忌讳13和星期五。当地人不喜欢菊花,因为这种花是作祭祀用的。
讨价还价是厄瓜多尔人的传统,目的是为了获得交易的有利条件。因此,讨价还价是交易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厄瓜多尔人见面礼节是,一般人首次见面使用握手礼,成为朋友后,见了女士贴脸,见了男士拥抱,显得非常热情。
重大事件
厄瓜多尔政府于1935年和1959年先后把科隆群岛部分地区划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地,并于1968年将保护地升级成为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
科隆群岛在1978年,根据自然遗产评定标准(vii)、(viii)、(ix)、(x)被评定为世界自然遗产。规定保护的海域面积为7000平方千米。
2001年1月17日,“杰西卡”号油轮在圣克里斯托瓦尔岛搁浅,约300万升柴油和船用油泄漏,受此影响,导致圣达菲岛上62%的海鬣蜥死亡。
2021年5月17日,厄瓜多尔环境与水利部18日发表声明,当地时间17日,加拉帕戈斯群岛著名潜水和旅游打卡地“达尔文拱门(Darwin's Arch)”因为自然侵蚀坍塌。

2022年,科隆群岛附近海域一艘船只沉没,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船上载有的2000加仑,约合7500多升的柴油出现泄漏。
注释
展开[a]是指秘鲁寒流、南赤道暖流和赤道潜流
[b]SPU是指标准化产品单元,通俗点讲,属性值、特性相同的商品就可以称为一个SPU
[c]是指厄尔尼诺暖流,是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其显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显著增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