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罗中立出生于工人家庭,在父亲影响下学习画画,早年做过美术教员、检修工等工作,1982年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并前往比利时安特卫普美院研修学习,回国后于1998年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2009年当选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
罗中立绘画专注于农民,1980年凭借作品《父亲》一举成名,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1984年《金秋》获全国第六届美展优秀作品奖,被誉为“中国的米勒”。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美国哈佛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比利时国家历史博物馆等地广泛收藏。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7年被评为文化部百位“德艺双馨”艺术家。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罗中立1948年出生于重庆市的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一位艺术爱好者,在其影响下学习画画,少年时还为咨询考学情况,从小龙坎一路走到黄桷坪。1964年,罗中立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其间,曾到大巴山深处的一所村小学当美术教员,附中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四川达县钢铁厂动力车间做检修工。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30岁的罗中立顺利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成为班上年龄最大的一名学生。大学期间,勤奋学习绘画,作巨幅油画《父亲》,一举成名,获得了四川及全国青年美展的一等奖,并以封面的形式发表在1981年第一期的《美术》杂志上。


工作经历
1982年,毕业的罗中立选择留校任教,开启职业艺术家之路,作“故乡组画”参加全国艺术院校创作会。次年,罗中立被四川美术学院选派到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留学,回国后在四川美院历任油画系副教授、教授。1987~1998年间,罗中立相继在中国北京、美国、中国台湾、比利时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同时在1992年,四川美术学院还以罗中立之名设立了罗中立奖学金。
1998年,罗中立被推举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任职间秉承着前院长叶毓山为代表的川美管理者营造的自由、开放的学院氛围和学风。之后,参加成都、上海、深圳等地的美术馆收藏展。2009年,当选为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2015年,开始担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展开个人生活
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罗丹是罗中立的儿子。在北京林正艺术空间策划的“青与蓝:罗中立·罗丹父子联展”中,罗中立与罗丹父子两人展现出了迥异风格的画作,罗中立展出的作品主要表现农民相关的日常生活情形,而罗丹的作品以艳丽的色彩、生动的表情、夸张的透视、戏剧化的效果反映现实生活中平凡的题材,充满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主要作品
绘画作品创作时间 | 作品名称 | 作品类型 | 作品规格 |
1965年 | 《抢修电车线路》 | 纸本水彩 | 19 × 27cm |
1966年 | 《故乡》 | 纸本水彩 | 18 × 26.5 cm |
1966年 | 《璧山老家》 | 纸本水彩 | 18.5 × 25.7 cm |
1978年 | 《隔着玻璃柜临摹的〈世界美术〉全集》 | 纸本彩绘 | 38 × 27 cm |
1980年 | 《父亲》 | 纸本素描 | 68.5 × 43.5 cm |
1981年 | 《岁月》 | 布面油画 | 205x140cm |
1982年 | 《故乡组画系列-毛线》 | 布面油画 | 180 × 160 cm |
1983年 | 《春蚕》 | 布面油画 | 200 x 134cm |
1983年 | 《推磨》 | 布面油画 | 150 × 130 cm |
1984年 | 《故乡组画系列》 | 布面油画 | 200 × 185 cm |
1991年 | 《屋檐下的小孩》 | 油画 | 76 × 101cm |
1995-1999年 | 《光影系列》 | 布面油画 | 185 × 200 cm |
1996年 | 《自行车系列》 | 布面油画 | 130 × 150 cm |
1999年 | 《巴山情》 | 布面油画 | 130 × 150 cm |
2000年 | 《在Maxpapart上所画手稿》 | 纸本马克笔 | 10 × 14 cm |
2000年 | 《夜灯系列》 | 布面油画 | 200 x 180 cm |
2003年 | 《父亲变形之二》 | 纸本油画 | 54 × 50 cm |
2003年 | 《隔背》 | 布面油画 | 200 x 180cm |
2004年 | 《王林话当年—上山背煤》 | 纸本写生 | 25.7 × 19cm |
2004年 | 《麻柳镇——王林当知青8年赶》 | 纸本写生 | 25.7 × 19cm |
2004年 | 《出海》 | 纸本写生 | 26.8 × 37.5cm |
2005年 | 《金边的郊外》 | 纸本写生 | 27 × 38cm |
2005年 | 《金边国家博物馆》 | 纸本写生 | 27 × 38cm |
2005年 | 《金边》 | 纸本写生 | 27 × 38cm |
2005年 | 《金边-码头》 | 纸本写生 | 27 × 38cm |
2005年 | 《金棕榈酒店》 | 纸本写生 | 27 × 38cm |
2005年 | 《渡船》 | 纸本写生 | 27 × 38cm |
2005年 | 《金边郊外的红土路》 | 纸本写生 | 27 × 38cm |
2005年 | 《金边河旁》 | 纸本写生 | 27 × 38cm |
2005年 | 《吴哥城大门口》 | 纸本写生 | 27 × 38cm |
2005年 | 《吴哥》 | 纸本写生 | 27 × 38cm |
2005年 | 《吴哥城旧址》 | 纸本写生 | 27 × 38cm |
2005年 | 《吴哥市郊》 | 纸本写生 | 27 × 38cm |
2005年 | 《柬埔寨乡村的红土路》 | 纸本写生 | 27 × 38cm |
2005年 | 《柬埔寨寨子农民》 | 纸本写生 | 27 × 38cm |
2005年 | 《柬埔寨乡村》 | 纸本写生 | 27 × 38cm |
2005年 | 《过河》 | 布面油画 | 57 × 42 cm |
2007年 | 《故乡组画-接力》 | 布面油画 | 200 × 180 cm |
2007年 | 《重读美术史-西方部分》 | 布面油画 | 150 × 130 cm |
2011年 | 《让路》 | 布面油画 | 200 × 185 cm |
2012年 | 《重读美术史-梵高》 | 布面油画 | 150 × 130 cm |
2013年 | 《戴草帽》 | 布面油画 | 200 x 180 cm |
2014年 | 《重读美术史-鲁本斯·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 | 布面油画 | 250 × 200 cm |
2015年 | 《重读美术史-库尔贝·双人体》 | 布面油画 | 130 × 150 cm |
2017年 | 《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从展厅窗口看水城》 | 纸本彩绘 | 24 x 34 cm |
连环画册创作时间 | 作品名称 | 出版社 |
1973年 | 《四十二根导火绳》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80年 | 《水浒故事(上集)》 | 人民美术出版社 |
1981年 | 《智取生辰纲》 | — |
创作风格
巴山时期
罗中立在巴山时期创作了《喂食》《春雨》《巴山夜雨》《雷雨》《晚归》《拥抱》《过河》等作品,造型语言粗重,笔触参差错杂,选取起夜撒尿等农村生活中最日常最不值得描绘的画面,人物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展示农民文化的本色,表现农村环境中人的最原始、最感人、最有生命力的东西。
改革开放时期
改革开放之初,罗中立作为现实主义校正的代表,涌入现实主义浪潮,创作的《父亲》通过放大人物头像,将写实主义的肖像替代了现实主义情节。欧洲游学归来后,开始由写实转向形式主义和对绘画性的探索。1990年后,罗中立再入现实主义,描绘质朴的现实生活及乡村的无限生命力。2000年后,罗中立开始了对题材的超越,创作了一系列写意、雕塑、版画的线条和与美术史的对话作品。
社会任职
时间 | 职位 |
1998年-2015年 |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
2006年 | 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2008年 |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届副主席 |
2009年 | 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 |
2015年 |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
2018年 |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届顾问 |
2021年 | 重庆市美术家协会第五届名誉主席 |
荣誉奖项
作品奖项获奖时间 | 获奖作品 | 获奖名称 |
1981年 | 《父亲》 | 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 |
1984年 | 《金秋》 | 全国第六届美展优秀作品奖 |
1985年 | 《吸水》 | 永久性陈列于哈佛大学 |
个人荣誉获奖时间 | 所获荣誉 | 颁发主体 |
1983-1984年 | 全国劳动模范 | 四川省 |
1996年 |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1997年 | “德艺双馨”艺术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
1998年 |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 |
2007年 | 重庆直辖10年建设功臣 | 重庆市人民政府 |
2009年 | 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 庆祝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 |
2009年 | 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2010年 | 全国先进工作者 |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
2013年 | 第二届中华艺文奖 | 中国艺术研究院 |
资料来源: |
人物评价
第二届中华艺文奖评委会评价,罗中立吸收四川民间艺术和欧洲传统油画特色,以农民为主要描绘对象,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为中国的美术艺术创作与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范迪安评价,罗中立的艺术可称为罗中立式的陷阱,用一种完全个性的方式讲述中国农民,在最朴素、最自然、最本源甚至最土的农民形象、农民主题,和艺术中最创造性的、最精神化的、越来越具有语言形式的纯粹感的两极之间找到了联系。
许江评价,罗中立笔下的农民都有一份真生活,有一种麻辣辣的生活趣味,通过一种日常性的生动叙事,一种夸张的视觉捕捉和强化和一种罗中立式的精神承受,以其温和与俏皮,画活了大巴山的生趣。
楼志豪评价,罗中立积极探索,不懈追求,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作出了积极努力。
四川美术学院评价,罗中立是全国劳动者的楷模,科教战线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