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为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哲学类,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哲学学士学位。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哲学的:专业发展、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发展方向、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开设院校等介绍

中文名

哲学

英文名

Philosophy

专业层次

本科

学科门类

哲学

专业类别

哲学类

修业年限

四年

授予学位

哲学学士

专业代码

010101

开设院校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主要课程

西方哲学史、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

就业方向

编辑、记者、教师等

简介

哲学研习中西现代哲学、中西哲学史、伦理学、逻辑学、人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以世界本原为探究对象,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最普遍的问题,探索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问题。毕业后可从事编辑、记者、教师等方面的工作。

专业发展

哲学专业最早源自于1912年北京大学成立的哲学系,中国近代由于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国外先进哲学思想的冲击,中国从新文化运动至二三十年代,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高校和研究机构才逐步形成了较规范的中国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体系。1989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暂行规定》,其中明确规定将哲学专业列为社会科学类。到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和适应社会,允许各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对哲学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

再到1998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正式将哲学和伦理学两个专业调整为哲学专业,哲学类专业属于人文学科,又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作为基础性学科,哲学对公民素质培育、民族精神塑造和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012年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显示,哲学专业属于哲学类,专业代码为010101。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教高(2012年)9号),2023年教育部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经申报、公示、审核等程序,又对各地各高校向教育部申请备案的专业予以备案,哲学专业属于哲学类,专业代码仍为010101。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哲学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企业等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知识要求

哲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历史,以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知识,接受中西方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线索的系统教育,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业务能力的训练。

学生毕业时需要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理论和历史,并具有一定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哲学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治学方法和相应的社会调查能力;了解国内外哲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了解国内外最重大的实践问题和发展动态;具有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初步能力。

课程体系

哲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类课程、通识类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课程应重视课堂教学和课余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讨论环节应当视课程内容占有一定比例。课程体系中应当包含创新创业类课程,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创新创业类课程可以纳人学分体系,具体学分比例由各高校自行规定。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项目

公共基础类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大学外语课程、公共体育课程、军事理论与

实践课程等

通识类课程

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

专业理论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等

资料参考

实践教学

学院在制定教学模式时,应当增加一些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类实习和专业科研活动。各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一定的创新创业学分,各院系必须为学生指定专门的指导教师,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所有活动必须在指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哲学专业类实习主要包括各类社会实践类活动、暑期学校或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实习时间原则上累计不少于2个月。

毕业写作

毕业论文必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院系应当为每位学生指定指导教师,或由学生自行选择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必须全程参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哲学选题要求选题应立足于哲学类专业的理论或现实问题,对相关学术文献(基本文献、已有研究成果、相关理论与方法)有较为系统的掌握。毕业论文必须以哲学理论问题或社会现实问题为导向,以相关学术文献为基础,以哲学反思为特征,主题明确,论证清晰,毕业论文在章节划分、引文注释、文献索引等方面必须符合通行的学术规范。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可以选择在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或外国哲学等专业继续深造。

就业方向

毕业后可以从事编辑、记者、教师等方面的工作。

师资队伍

师资规模

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哲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时数等具体情况确定师资规模。根据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的生师比要求,哲学类专业的生师比原则上不高于16:10专任教师一般应不少于12人,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可聘请一定数量的兼任教师。兼任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专任教师的水平并符合教学要求。

师资结构

开办该专业的学院需要满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册)》的规定,50岁及以下的专任教师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且应具有海外研修经历或获得海外学位,具体比例由各高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确定。专任教师结构组成合理,具有非本校最高学历背景的教师不少于50%,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不少于20%,55岁及以下的专任教师不少于30%。

教师水平要求

各高校对该专业教师的要求应满足,其专业背景需要覆盖本专业知识体系所含领域,且能独立讲授专业基础主干类课程或专业方向类课程1~2门。在国内核心期刊或境外相关期刊发表哲学类专业论文,或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的研究课题。专业课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阅读专业经典和相关文献,培养学生的哲学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应当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应当努力将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科研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

教学条件

高校在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还应当为哲学类专业学生和教师提供能够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信息资源,配备哲学类专业图书资料,订购一定数量的中外文哲学类专业期刊,购买一定数量的哲学类专业数字资源库等。为保证教学的有效各高校需提供必要的设施和设备,包括教学场所、教学设备以及安排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学辅导人员等。

开设院校

地区

开设院校

北京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大学

天津

南开大学

上海

复旦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重庆

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大学

重庆大学

河北

河北大学

河南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山东

山东师范大学

青岛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聊城大学

山东大学

山西

山西大学

安徽

安徽大学

江西

南昌大学

江苏

南京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扬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苏州大学

浙江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大学

湖北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

湖南师范大学

湘潭大学

广东

中山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深圳大学

广西

梧州学院

广西大学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云南

云南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四川

四川大学

陕西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宝鸡文理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理工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大学

吉林

吉林大学

辽宁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大学

东北大学

西藏

西藏民族大学

内蒙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福建

厦门大学

华侨大学

甘肃

兰州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参考资料

注释

[a]

以上信息来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册)》。

[b]

以上信息来自阳光高考,仅部分院校,详细信息请查看阳光高考,数据截至日期为2023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