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202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长株潭都市圈成为中国第四个、中部地区第一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2022年3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布《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
发展背景
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市中心两两相距不足50公里,是湖南发展的核心增长极。2007年,长株潭获批中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都市圈同城化建设加快推进,都市圈竞争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具备在更高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同城化发展、培育形成现代化都市圈的良好条件。
发展历程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中国重要增长极。4月,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提出,支持长株潭等都市圈建设。
202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长株潭都市圈成为中国第四个、中部地区第一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
2022年3月22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的通知。
2022年6月,湖南省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6年)》,明确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的目标和具体措施,推进《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落地实施。
2023年8月,湖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2023年12月23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第五届市委书记联席会议在株洲举行,三市共同签署《长株潭一体化发展2024年行动计划》,围绕产业创新协同、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保护四个方面60项事项推进合作。
2023年12月26日,长株潭都市圈展示馆正式开馆,全面展示长株潭都市圈规划发展、人文底蕴和区域活力。
发展目标
到2025年,长株潭都市圈竞争实力、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高水平基础设施、现代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同城化取得重大进展,融城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高品质生活的标杆。经济人口承载力更强。都市圈内部分工更加协调,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周边城镇发展水平和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区域经济活力持续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2%左右。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建成一批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市政领域重大工程,长沙机场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一小时通勤圈”全面形成。科创产业融合度更深。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等领域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更加优良。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机制高效运转,跨界水污染、大气复合污染等问题明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85%以上,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全面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勘界立标。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便利。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全民健身、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诚信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市场主体活力全面激发。同城化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区域政策协调,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到2035年,长株潭同城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人民生活更为富裕,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辐射力和引领力大幅提升,成为独具特色、富有魅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形象标识
2023年9月6日,长株潭都市圈形象标识正式发布。长株潭都市圈范围内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全体市民,凡不以营利为目的,在重大活动、城市宣传、城市窗口、公共建筑、公共设施、荣誉信用、公务系统、对外交往等领域都可以规范、完整使用这一标识,不需要许可。
标识采用首字母设计法,由图案 (含色彩以及三维立体造型)+文字 (含名称)上下结构组合设计构成。图案“C”代表长沙,构建主体框架形成一个绚烂活力的圈,凸显其引领地位及建设繁华绚丽长株潭的美好愿景;“Z”代表株洲,寓意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及湘江,向外突出的动势,象征长株潭都市圈开拓进取的决心;“T”代表湘潭,寓意长株潭生态绿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CZT组合设计,寓意长株潭将齐心协力,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文字字体分别为楷体和毛体,与以上图案组合成两种长株潭都市圈形象标识。

区域建设
经济发展
2021年,长株潭签订三市重大产业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筛选出工程机械、航空动力、风能装备、先进储能等10个优势产业,着力构建错位发展、特色明显、相互配套的产业发展新格局。2022年,长株潭都市圈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1.1%;长株潭数字经济总量达6570亿元,占全省总量43.8%。
轨道交通
长株潭都市圈推进建设10个轨道交通项目,新建里程376公里,总投资约963亿元。长株潭都市圈加快构建形成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的多层次轨道交通大外环格局。
按照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关于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的总体设计,到2027年,长株潭都市圈轨道交通总规模将达到1460公里左右,覆盖所有10万人以上重点片区。长株潭主城区间及周边重要城镇间基本形成“一小时通勤圈”,与周边主要城市、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实现1.5小时、3小时通达。


公共服务
《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推动更多高频事项“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实现100项以上政务服务事项“跨市通办”,200种以上电子证照(证明)互通互认。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已完成“我的长沙”“株洲诸事达”“E潭就办”城市APP长株潭服务专区建设,并在市、县两级政务服务大厅,开设“跨域通办”专窗。三市居民身份证、社保卡等125种电子证照实现互通互认,医保、户籍和公积金等55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域通办”。
生态保护
长株潭“品”字结构的中心区域,有一块总面积528.32平方公里的绿地,被称为“绿心”。根据《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规划范围为602.79平方公里,围绕共建“全域美丽大花园”,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打造长株潭中央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