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采用地下深埋盾构的方式建设,横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群,共穿越4处高铁、8处地铁、12处高速公路、16处江河湖海,减少占用近2万亩的土地。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于2019年5月6日全面开工建设、2022年全线盾构贯通。2024年1月30日上午,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全面通水。该工程能够改变广州市南沙区及深圳市、东莞市单一供水格局,并为香港、广州番禺、佛山顺德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超3200万人受益,还可逐步退还东江流域生态用水,进一步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生态安全。
建设背景
广东地理气候条件特殊,虽然雨量丰沛,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配置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作为支撑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水源,东江以其不足全广东省18%的水资源总量,支撑起28%人口的用水和48%的生产总值,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逼近国际公认的40%警戒线,而西江水资源利用率却相对较低。珠三角城市群水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不平衡问题凸显。
由此,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被提出,并历经近10年统筹谋划与科学论证。之后,作为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和重要水利基础设施,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先后被纳入《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建设,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不匹配、不平衡问题,缓解大湾区水资源供需矛盾。

工程线路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西起西江干流佛山顺德鲤鱼洲,东至深圳公明水库,全长113.2公里,主干线长90.3公里,总投资354亿元,设计年供水量17.08亿立方米,由粤海集团旗下的粤海水务全资子公司承担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具体线路是从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西江干流鲤鱼洲(又称“龟洲”)取水,输水线路经鲤鱼洲、高-新-沙、罗田三级泵站加压,输水至广州南沙规划高-新-沙水库(新建)、东莞松木山水库、深圳罗田水库和公明水库。

工程特点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最大的特点是输水隧洞全部深埋在40米至60米左右的地下空间。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横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群,共穿越4处高铁、8处地铁、12处高速公路、16处江河湖海,采用地下深埋盾构的方式建设,减少占用近2万亩的土地。
相关批复
生态环境部批复
2018年5月15日,生态环境部正式批复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获批,为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也意味着该工程生态环保设计及建设管理理念获国家层面认可。
珠三角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在水资源、水环境、陆生生态、水生生态及其他环境保护方面制定了严密措施,在水环境风险控制方面做了重点防范。
国家发改委批复
2018年8月2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意味着该工程全面开工前所需核心要件全部完成。批复明确,这项工程的任务是从西江水系向珠三角东部地区引水,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缺水问题,同时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供水条件,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水利部批复
2019年2月1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获得水利部批复。这是该工程继2018年8月2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后的又一重大进展,标志着这项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开工前所有审批要件全部完成。
建设历程
试验段项目
由于环境、地质等诸多原因,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难度非常大,为确保安全施工和工程质量、进度,工程先行建设试验段项目,以创新技术,总结经验。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试验段项目位于珠三角工程深圳分干线末端,全长1.666公里,线路下穿公明水库4号主坝左坝肩进入水库,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盾构隧洞、入库闸1座、出发井2座和接收井1座,总投资约3.76亿元,总工期25个月,其中结构性试验总工期12个月。
2017年10月31日, 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试验段项目开工建设。
2018年6月28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试验段项目首台盾构机“粤龙十七号”顺利始发,为接下来全面开工及大规模地下深邃调水“探路”。

全面开工
2019年5月6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大会在广州市南沙区举行,标志着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进入全面开工、全线建设的新阶段。

盾构施工
2020年3月18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首台盾构机“粤海1号”在佛山顺德鲤鱼洲交通隧洞正式始发,标志着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进入盾构施工阶段。工程共“量身定制”了48台盾构机,在珠三角地下40-60米处,克服线路埋深大、围岩透水强、海底换刀难等多重挑战。
2020年6月28日,工程下穿狮子洋盾构“粤海36号”始发,标志着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迈入“穿洋过江”施工阶段。
2021年12月,由粤海集团投资建设、粤水电承建的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B2标项目顺利完成冷冻法换刀作业,开创了中国盾构施工行业超大埋深软弱地层冻结加固的先例,填补了中国大型水利工程使用液氮快速冻结盾构开仓的技术空白,为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乃至水利施工行业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

盾构贯通
2021年,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多个施工难点隧洞实现贯通。4月18日,佛山顺德鲤鱼洲岛上,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A2标项目交通隧洞顺利贯通。
2022年10月29日上午,随着“粤海42号”TBM掘进机在广东东莞大岭山破岩而出,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最后5条盾构隧洞顺利贯通,标志着该工程全线48条盾构隧洞全部贯通,工程建设转入全面内衬阶段。
主泵房封顶
2023年3月29日,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鲤鱼洲泵站主泵房封顶,同期完成首台泵组安装与进水口挡墙施工。鲤鱼洲泵站位于珠江最大水系西江干流佛山顺德鲤鱼洲岛,是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取水“第一站”,是该工程三座泵站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工程关键施工线路之一。

内衬施工
2023年10月31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全线隧洞完成内衬施工。
调试阶段
2023年12月1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输水隧洞启动充水调试,西江水从鲤鱼洲泵站向东输送。12月28日,工程启动全线联调。2024年1月22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出水口在深圳公明水库调试出水。
全面通水
2024年1月30日上午,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全面通水,西江水从西往东,最终灌入深圳公明水库。该工程历时4年8个月,较原计划提前半年建成通水。

建设意义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对广东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香港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工程通水后,会改变广州市南沙区及深圳市、东莞市单一供水格局,并为香港、广州番禺、佛山顺德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超3200万人受益,还可逐步退还东江流域生态用水,进一步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