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刊历史
1957年,《北京地质学院学报》创刊。
1961年,《北京地质学院学报》停刊。
1981年,《地球科学-武汉地质学院学报》复刊。
1990年,《地球科学-武汉地质学院学报》首次出版了中国高校第一本大开本英文版学报。
2014年,《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成为原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同年,《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2015年,《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改为《地球科学》。
办刊条件
栏目方向
《地球科学》刊登内容主要包括:地层、古生物、岩石、矿物、构造、地球化学、应用地球物理、矿床地质、能源地质、找矿勘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探矿工程、数学地质与遥感地质、计算机应用及地学领域的边缘学科。
《地球科学》主要栏目有沉积盆地源一汇系统研究专辑、页岩气差异富集机理专辑、纳米矿床与矿物材料矿物学、岩石学和矿床学、纳米大气环境、纳米能源地质、纳米尺度测试实验与模拟、沉积学及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纳米构造地质、纳米海洋地质、纳米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学、地球化学、工程地质学和环境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工程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等21个栏目。
人员编制
据2018年7月《地球科学》期刊官网显示,《地球科学》编委会共有编委82人,其姓名及相关学科方向如下:
姓名 | 学科方向 |
陈华勇 | 矿床学 |
陈中强 | 古生物学、地层学 |
成秋明 | 矿产普查与勘探 |
池国祥 | 从事铀矿床的成流体地球化学及流体动模型的数值拟 |
邓军 | 区域成矿学,构造体系及其动力学 |
杜远生 | 古生物学 |
范宏瑞 | 流体包裹体和流体成矿作用 |
顾继东 | 环境微生物生态研究;微生物降解和环境污染物转化研究 |
郝芳 | 石油地质 |
侯居峙 | 从事青藏高原等陆地古气候重建研究,研究手段偏向于有机地球化学手段 |
胡圣虹 | 分析化学、分析地球化学 |
胡祥云 | 地球物理 |
蒋少涌 | 同位素地球化学、地质流体和成矿作用 |
解习农 | 海洋地质 |
金振民 | 岩石圈流变学和大陆深部构造 |
靳孟贵 | 水文地质 |
赖旭龙 | 古生物学 |
李超 | 生物地球化学 |
李建威 | 矿床学 |
李耀国 | 地球物理;电磁测深 |
李正祥 | 全球构造 |
廖立兵 | 矿物材料、晶体化学 |
刘勇胜 | 地球化学 |
马腾 | 环境地质 |
马昌前 | 岩石学 |
沈延安 | 生物地球化学 |
石良 | 环境微生物 |
史晓颖 |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沉积学 |
唐辉明 | 工程地质 |
童金南 | 古生物学 |
王华 | 层序地层学、沉积学 |
王强 | 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动力学和相关金属成矿的研究工作 |
王亨君 | 水文地质 |
王向东 | 古生物学、古环境,古生态古气候 |
王焰新 | 水文地质 |
王赟 | 地震波理论研究 |
魏春景 | 变质岩石学、热力学 |
吴吉春 | 水文地质 |
吴小平 | 电磁测深;岩石/矿物物理;计算地球物理 |
吴元保 |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造山过程与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同位素地球化学,前寒武纪地质 |
项伟 | 工程地质 |
谢树成 | 古生物学 |
徐夕生 | 主要从事中国东南部壳幔作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包括对花岗岩成岩成矿机理、地幔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 |
徐义贤 | 地球物理 |
许志琴 | 构造地质 |
杨进辉 | 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 |
殷长春 | 航空电磁法、应用地球物理 |
袁松虎 | 水污染控制,污染土壤修复 |
张宏飞 | 地球化学 |
张少兵 | 前寒武纪地质学 |
张一歌 | 从事新生代以来古海洋学、古气候学的研究,研究手段涉及有机与无机地球化学手段的综合应用 |
章军锋 | 岩石圈流变学和大陆深部构造 |
赵葵东 | 矿床学 |
赵新福 | 矿床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 |
赵子福 | 地球化学 |
郑建平 | 岩石学 |
钟宏 | 岩浆矿床及岩浆岩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 |
朱茂炎 | 寒武系-前寒武系地层与古生物学 |
Chongxuan Liu(刘崇炫) | 环境工程 |
Cinty Lee | 岩石地化 |
David A. Yuen(阮维基) | 地球物理数值模拟、现代计算地球动力学 |
David Lentz | 矿床学/Paleoethnobotany/Paleoecology |
Douglas H. Erwin | 古生物学 |
Guangrong Shi(石光荣) | 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 |
Haemyeong Jung | 构造物理 |
Hans-Peter Schertl | Metamorphic Petrology and Mineralogy, Cathodoluminescence Microscopy |
Hongbing Zhan(詹红兵) | 水文地质 |
Jianghai Xia(夏江海) | 地球物理 |
Kun Wang | Origins of Life Initiative at EPS |
Lanbo Liu | 环境物探 |
Liu Keyu(刘可禹) | 沉积、储层和油藏地球化学 |
Michael Benton | Vertebrate Palaeontology |
Michael M.Joachimski | 同位素地球化学,古气候,碳循环,生物成矿,古生态学 |
Paul B. Wignall | 古生物学、沉积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古气候,古生态,生物地层,晚泥盆,黑色页岩 |
Qinhong Hu(胡钦红) | 环境工程 |
Richard P. Evershed | 生物地球化学 |
Robert E.Criss | 稳定同位素,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水岩相互作用,地下水迁移) |
Timothy M. Kusky | 构造地质,前寒武大地构造 |
Xiaodong Song(宋晓东) | 地震地质,地球内部结构构造,地球动力学 |
Xuance Wang | 地球化学 |
Yanbin Wang(王雁宾) | 高压实验岩石学 |
Yaoling Niu(牛耀龄) | 岩石学、成矿过程,大陆碰撞和大洋岩石圈俯冲,壳幔俯冲 |
资源保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期刊社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统一管理学校期刊的直属单位,于2010年12月成立。截至2018年7月,该社有教职工34人,社长兼党总支部书记1人,副社长2人,拥有副高以上职称的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6人。期刊社主要编辑、出版、发行《地球科学》等7种学术期刊。
办刊成果
出版发行
据2018年7月4日中国知网显示,《地球科学》出版文献共5168篇。
据2018年7月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地球科学》载文量为3031篇。
影响因子
根据2018年7月4日中国知网显示,《地球科学》总被下载1302617次、总被引73385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688,(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2.271。
根据2018年7月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地球科学》被引量为39575、下载量为59264;根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地球科学》2015年影响因子为1.447,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457名,在天文学、地球科学(226种)中排名未知。
收录情况
在中国国内,《地球科学》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版,1996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中国知网入网期刊等收录。
在中国国外,2005年,《地球科学》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数据库收录。2007年《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学报中、英文版被世界著名六大检索系统的《EI》、《CA》、《PЖ》、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4大检索系统,以及地学数据库《GeoRef》、《GeoBas》等收录。
荣誉表彰
《地球科学》学报自1988~2009年以来获得中国国家、省、部级奖励20多项。
1992年,《地球科学》入选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名列中国地学核心期刊第3名。
1999—2005年,《地球科学》连续三届荣获“国家期刊奖”。
《地球科学》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连续多年居高校学报前列,2001、2005和2006年三次荣获科技部信息所“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2004年,《地球科学》荣获教育部科技司“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6年,《地球科学》荣获“湖北十大名刊”和教育部科技司“首届中国高校精品期刊”;《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英文版)荣获“中国高校优秀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
2009年,《地球科学》学报和时任主编王亨君个人同时荣获“首届湖北出版政府奖”。
文化传统
精神理念
《地球科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提倡“双百”方针,以促进中国国内外地学学术交流,繁荣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技与地质找矿事业,为中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服务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