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鲁迅在发表一组类似《野草》的散文诗时,将其命名为“自言自语”,在效仿者日益增多之后,又有人以“独语”称之。这类作品主要时逼视与抒发自己灵魂深处的矛盾、紧张、焦虑,包括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意识与潜意识,并引向哲理的思考。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独语的:简介、古籍摘选、名词解释、术语在线、百科解读、参考文献等介绍

中文名

独语

作者

何其芳

出处

鲁迅《野草》

作品体裁

散文

创作时期

1934年3月2日

简介

  • 英文名称:Soliloquy

  •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诊断学—闻诊

  • 常见病证:癫病、郁病

古籍摘选

  •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名词解释

  • 神志清醒而喃喃自语,见人语止,精神障碍的表现。

术语在线

  •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 独语是一种异常的语言表现,是闻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多数情况下,独语属于阴证、虚证。独语常常表现为患者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后立即停止,言语前后内容不搭、不连续的症状,常见于癫病、郁病等疾病中。

病因病机

  • 中医理论认为,独语是一种心气虚弱,不能供养心神,以致心神失养,出现神气不足,独语不休的症状。或者因为气行不畅,郁滞于体内,痰气郁结,阻于脉络,蒙蔽心神,导致心神不明,最终出现独语。

常见疾病

  • 现代医学认为独语为精神障碍的一种表现,常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痴呆、反应性精神障碍等。

鉴别诊断

  • 有些正常人也有自言自语的习惯,且不喜与人打交道,还有一些儿童也会出现这种自言自语,前后言语不连续的情况,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不能与独语混于一谈,也不需要治疗干预。

治疗方法

  • 可以给予养心安神、行气解郁的药物进行治疗干预。

  • 还可以进行心理干预,鼓励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建立与社会、人群的联系和互动。如掌握一种特长,并不断强化,既可以建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又可以迅速地融入集体活动中,分散注意力,从而改变心理状态。同时,个人本身也应该进行有意识的自我调整,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平稳的心态,关注事物的正面影响。

参考文献

  •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 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 [2]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