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3月26日在奥地利维也纳过世,是继承古典主义、开启浪漫主义的欧洲著名音乐作曲家、钢琴演奏家。

贝多芬4岁开始学习音乐,11岁向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聂弗进行初步系统学习,1787年在维也纳受到莫扎特接见与赞赏,同年因母亲病逝返回波恩,此后受法国大革命影响,贝多芬的作品开始蕴含反封建、反专制政治思想,三年后因战事波及波恩再次前往维也纳并从师于作曲家海顿。1796年开始耳朵疾病逐渐严重后期甚至失聪,曾在1802年写下“海利根施塔特遗嘱”,这一时期创作了《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著名曲目。

1803年至1812年期间,贝多芬的创作迎来了“英雄的十年”,于1803年左右创作的《英雄交响曲》被视为走向创作成熟期的重要标志,并由此形成了贝多芬以古典主义为基础的激昂壮烈的音乐风格,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如《第二交响曲》《热情奏鸣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等,后因封建赴辟势力影响创作数量有所下降。1818年后,贝多芬创作了《庄严弥撒》《第九交响曲》等著名作品,出版了《遥寄远方的爱人》等与民歌元素结合曲目,尝试浪漫主义的创作新风。1827年3月26日,生活窘迫的贝多芬因肺炎水肿无法医治去世,享年57岁。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包含对命运的抗争精神、“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理想,深刻影响了19世纪西方艺术发展,由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钢琴艺术史的“新约全书”,本人享有“乐圣”“交响乐之王”等称号。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人物生平、人物关系、代表作品、艺术特点、人物影响、人物评价、后世纪念、人物轶事、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外文名

Ludwig van Beethoven

身份

德国古典主义音乐家

出生地

德国波恩

出生日期

1770年12月16日

去世日期

1827年3月26日

代表作品

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欢乐颂等

人物生平

悲惨童年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德语:Bonn)的弗拉芒族家庭,祖父是宫廷合唱团男低音、音乐总监,父亲约翰是宫廷合唱团的男高音,母亲玛丽亚是一名女仆。贝多芬从小耳濡目染具有艺术天赋,自4岁起开始学习音乐,酗酒贪心的父亲用暴力强使他练习钢琴,逼迫他成为“音乐神童”用艺术才华赚钱养家。1778年,8岁的贝多芬跟随宫廷管风琴师H·伊登学习,同年8月26日首次登台演出,当时莫扎特风靡全世界,贝多芬凭借自身天赋被观众评为第二个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1岁时贝多芬加入波恩戏院乐队,跟随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聂弗学习,聂佛教授他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键盘曲集》、复调和其他创作手法及相关理论知识,使贝多芬对音乐有了专业、系统的学习基础,13岁时贝多芬曾担任宫廷大风琴师,并发布了自己的第一个作品《三首钢琴奏鸣曲》。1787年,17岁的贝多芬凭借宫廷资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拜访了莫扎特并受到他的赞赏,结识了日后给予他事业重要经济帮助的华尔斯坦伯爵(Waldstein),音乐事业稍有起色然而母亲突然因肺病去世,贝多芬被迫回到波恩负责起两个兄弟的教育,并不得不要求沉迷酒精的父亲退休,用其养老俸禄补贴家用。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初露锋芒

回到波恩的贝多芬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凭借波恩贵族世家勃朗宁一家的关照,他接触到社会上层的专业教授、音乐家、文学家等,并曾进入波恩大学哲学系旁听,广泛学习了莎士比亚、歌德、席勒、康德等民族文学艺术,为后来音乐创作奠定了精神内涵基础。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激起了贝多芬反封建、反专制的政治主张,他创作了《约瑟夫二世之死》《李奥波德二世加冕》两部康塔塔。后因战事波及至波恩,贝多芬再次前往音乐首都维也纳,并于1792年11月在导师聂弗的引介下,从师于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海顿,这段师生关系在1794年因两个人艺术理念不同而结束,此后贝多芬曾先后从师圣斯蒂芬大教堂乐长阿尔布来西贝尔戈(Albrechtsberger)、宫廷音乐总监安东尼奥·萨列里(Antonio Salieri)。1794年法国军队占领德国莱茵兰,贝多芬失去了波恩的职位,被迫彻底在维也纳生活。此后三年内贝多芬出版了f小调、A大调和C大调三首钢琴曲献给海顿以示尊敬,并首次在维也纳进行音乐会表演收获观众热烈反响,同时也出版了《行君曲》《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民族》来谱写战争宣扬政治理念。

耳疾折磨

不幸的是,1800年正值30岁的贝多芬经历了失恋,他爱上的伯爵小姐朱丽叶·圭恰迪妮听从家庭安排嫁给了贵族绅士,与此同时贝多芬的疾病愈发严重,耳部自1796年开始整日作响后来甚至几近失聪,内脏疼痛并逐渐衰竭,离开维也纳前往乡下进行疗养,贝多芬在1801年寄给朋友魏格勒的多封信件中公开了这一秘密,信中写道“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但在我的职业里!这是可怕的遭遇。我的敌人们又将怎么说,他们的数目又是相当可观”,1802年10月,他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嘱(Heiligenstadt Testament)》。这一时期贝多芬的曲目却不全是悲怆的,有著名的《悲怆奏鸣曲》《升c小调第十四(月光)奏鸣曲》也有轻快欢乐的《降E大调七重奏》《第一交响曲》《弦乐五重奏》《弦乐四重奏》。最终他决定以生命同命运作斗争,在与挚友的信中曾写道“我将扼住命运的咽喉,它要使我完全屈服这绝对办不到。生活是这样这样的美,活上千次吧!”“我是为人类酿造美酒的巴克斯神,不管是谁,真正理解我的音乐就能从别人带给他们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他写下了《第二交响曲》并从乡下返回维也纳。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创作巅峰

1803年至1812年期间,贝多芬迎来了“英雄的十年”,在这一阶段他持续同疾病及绝望情绪作激烈斗争,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其中《英雄交响曲》被视为他进入创作成熟期的重要标志,他放弃了由莫扎特、海顿学来的创作元素,形成了自身激昂壮烈的英雄风格,并接连创作出了《第二交响曲》《热情奏鸣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C大调弥撒曲》《俄罗斯四重奏》等重要作品,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演出《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合唱幻想曲》。作曲时听不到声音他便用牙齿咬着小木棍感受琴键颤动,进而判断音量大小和音频高低是否得当。当时曾有报刊评价他的作品“纠结、缠绵、大起大落,在高潮中一泻千里,能使听众在压抑的情绪中挣脱出来进入别有洞天的桃花源,使人置身事外”。1809年,法军占领维也纳,奥地利贵族争相讨好法国贵族,为回报奥地利王子鲁道夫(Archduke Rudolph)、洛伯科维茨(Prince Lobkowitz)和金斯基(Prince Kinsky)赞助的年费支持,贝多芬拒绝了拿破仑兄弟提供的宫廷音乐总监职位并留在维也纳。1812年,戏剧家歌德首次与贝多芬相见,二者虽政治观念理想完全不同,但却被彼此的才华智慧所折服,同年,受身体健康因素影响贝多芬来到捷克的特普利(Teplitz)采进行修养。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病痛晚年

1812年开始,可视为贝多芬创作的晚年阶段,受政治和疾病影响,贝多芬的音乐创作风格出现了新的转向。1815年拿破仑战败,维也纳成为欧洲重新建立封建势力的政治中心,受环境影响贝多芬停止了狂热创作的阶段。封建复辟时期,所有进步思想都遭到抵制,这一阶段贝多芬的创作始终遵循自己的政治理想,即“自由、平等、博爱”,作品受最初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影响,宣扬共和绝不退缩,至1825年期间共创编了《庄严弥撒》在内的168部作品,其中《遥寄远方的爱人》和两首钢琴奏鸣曲出现民歌的元素,预示了后世出现的浪漫主义风格,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adie Said)曾经在书籍《论晚期风格》中,评价贝多芬的晚期风格为一种不求完谐的自我超越。1819年的贝多芬已经彻底失聪,耗时六年的《第九交响曲》最终在1824年5月7日于维也纳肯恩顿门大剧院进行首次演出,贝多芬全凭自身记忆在看不见琴谱、听不到琴声的情况下进行了整场演奏,当时观众对皇族成员的出场也仅仅鼓掌三次之内,却对贝多芬进行了多达五次的掌声欢呼。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经济困难无从解决,独自面对疾病缠身,1827年3月26日黄昏时分,贝多芬因肺炎水肿无法医治去世,享年57岁。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人物关系

父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约翰·凡·贝多芬,本名Johann van Beethoven

母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玛丽亚,本名Maria Magdalena Keverich Leym

导师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聂弗,本名Christian Gottlob Neefe

赞助人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华尔斯坦伯爵,本名Count Waldstein

导师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海顿,本名Franz Joseph Haydn

赞助人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安东尼奥·萨列里,本名Antonio Salieri

赞助人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亲王金斯基,本名Ferdinand Prince Kinsky

恋人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朱丽叶·圭恰迪妮,Julie Guicciardi

恋人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约瑟菲娜·布伦瑞,Josephine von Brunsvik

代表作品

音乐

体裁

具体门类

作品名称

管弦乐

交响曲

《C大调交响曲》《D大调交响曲》《降E大调交响曲》《降B大调交响曲》《C小调交响曲》《F大调交响曲》《A大调交响曲》《D大调交响曲》

其他管弦乐

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物》悲剧《科里奥兰序曲》《惠灵顿的胜利》《C-Dur序曲》

协奏曲

钢琴和管弦乐队

《C大调协奏曲》《降B大调协奏曲》《C小调协奏曲》《G大调协奏曲》《降E大调协奏曲》

小提琴和管弦乐队

《G大调浪漫曲》《F大调浪漫曲》《D大调协奏曲》

其他协奏曲

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

《C大调协奏曲》

小提琴、大提琴、钢琴和管弦乐队

《D大调协奏曲》

室内乐

钢琴和一种乐器

圆号或大提琴

《F大调奏鸣曲》

大提琴

《G小调奏鸣曲》《降E大调奏鸣曲》《F大调十二变奏曲》《A大调奏鸣曲》《C大调奏鸣曲》《D大调奏鸣曲》

中提琴

《D大调奏鸣曲》

小提琴

《A小调奏鸣曲》《F大调奏鸣曲》《C小调奏鸣曲》《G大调奏鸣曲》《D大调奏鸣曲》《A大调奏鸣曲》《降E大调奏鸣曲》

长笛

《D大调小夜曲》

长笛或小提琴

《民歌六变奏曲》《民歌十变奏曲》

钢琴和多种乐器

小提琴、大提琴

《降E大调三重奏》《G大调三重奏》《C小调三重奏》《降B大调三重奏》《D大调三重奏》《降E大调三重奏》

单簧管、双簧管、巴松管、圆号

《降E大调五重奏》

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

《降E大调三重奏》

管乐器

大中小提琴、低音提琴、单簧管、圆号、巴松管

《降E大调七重奏》

长笛、小提琴、中提琴

《D大调小夜曲》

单簧管、圆号、巴松管

《降E大调六重奏》

双簧管、英国号

《C大调三重奏》

双簧管、单簧管、圆号、巴松管

《降E大调八重奏》

弦乐器

《降E大调三重奏》《降E大调五重奏》《D大调小夜曲》《C小调三重奏》《G大调三重奏》《D大调三重奏》《F大调四重奏》《G大四重奏》

钢琴

四手联弹

《D大调奏鸣曲》《C、降E、D大调进行曲》《降b大调赋格曲》

双手弹奏

奏鸣曲

F小调、A大调、C大调、降E大调、C小调、D大调、E大调、G大调、降B大调、降A大调

变奏曲

《F大调六变奏曲》《降E大调赋格变奏曲》

回旋曲

《G小调回旋曲》《G大调回旋曲》

幻想曲

《B大调幻想曲》《G小调幻想曲》

圣乐

清唱剧

《橄榄山上的基督》三人独唱剧

多人演唱

《C大调弥撒》《D大调弥撒》

舞台乐

歌剧

《费德里奥》歌剧、《麦克白》

插曲

《艾格蒙特》配乐、《雅典废墟》配乐、《降E大调进行曲和合唱》、《房子的奉献》序曲

书信

名称

写作地点与地点

《贝多芬致阿芒达牧师书》

不详

《贝多芬致弗朗兹·葛哈特·韦该勒书》

1801年6月29日,维也纳

《致前人书》

1801年11月16日,维也纳

《海利根施塔特遗嘱》

1802年10月6日,维也纳

《不朽的挚爱》

1812年7月,科布伦兹

《韦该勒与爱莱奥诺·洪·勃朗宁致贝多芬书》

1825年12月28、29日,科布伦兹

《贝多芬致韦该勒书》

1826年12月7日,维也纳

《贝多芬致莫希尔斯书》

1827年3月14日,维也纳

贝多芬短曲《卡农》

贝多芬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可按照其创作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各个时间艺术特点大不相同却又由前一阶段逐渐发展而来,早期受古典主义影响颇多,中期形成独特壮烈的英雄风格,晚期部分作品出现了浪漫主义的萌芽。

早期

约1800年之前的时间,被认为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创作受到莫扎特、海顿的影响,具有包含法国大革命思想的革命内容,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创作方式,作品整体工整对称、明确轻快,并在此之上创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作品具有明确的个人特征,融入了音乐家对于生命、政治等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深刻思考,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同时具有创新性,他推崇“突弱”的音乐手法,给以观众无限期待的感受,尝试结合不同乐器将管弦乐曲创作出更为宏大壮丽的效果,将引文与乐章相结合使之过渡流畅、层次鲜明,创作出奏鸣曲体裁“快板”。整体来看,贝多芬继承了德国古典主义传统音乐的艺术特征,融入强烈的人文色彩,形成崭新的浪漫主义新形式。代表作品如《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月光变奏曲》《悲怆变奏曲》等钢琴奏鸣曲,《克罗采》《春天》等小提琴奉鸣曲。

中期

“英雄的十年”至1815年左右,被视为是贝多芬的创作中期。这一时期是创作数量的高峰期,贝多芬的创作技巧趋于成熟,进而突破传统音乐结构与创作形式的束缚,开始深入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体会真实生活场景,试图同其他人类情感产生理解与共鸣,进而尝试探索、创新更加深刻、戏剧性的表达方式。音乐形式上,更加丰富有力、蕴含强烈的情感表达与内在冲突,中世纪音乐强度力量变得更加明显;内容上,受启蒙运动影响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融入反封建、反宗教的自由平等博爱政治主张,开始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批判现实生活中不公平、不道德的丑陋行径,引入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等更宏大的叙事题材。代表作品有抒情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合唱幻想曲》等等。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晚期

约1815年以后,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晚期阶段。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社会阶级矛盾加剧,受到政治因素、疾病痛苦的影响,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变得深沉和复杂,他回归艺术创作本身以转移现实不堪,将内心感受倾注至其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内容上不再以哲学思考等宏大内容为主题,而是从主观的视角出发,重点表达自己人生经历过的痛苦,传达他敢于与命运做抗争的积极决心与不屈精神,形式上也进行了创新改变,采用真挚深刻的独白,如《C小调第三十二号奏鸣曲》中177小节终止和弦落在弱拍上且休止符跟随其中,结束得轻盈短促,如同音乐家内心世界静谧美好的内在自省。所罗门曾在著作《晚期贝多芬》中评价这一时期的贝多芬为“超越古典主义”,英国当代音乐理论家巴里·库珀认为玩去贝多芬的作品“热烈激昂,但带有忧郁色彩”。代表作品有《D大调庄严弥撒》《第九交响曲》《福音曲》等等。

经典赏析

月光奏鸣曲

《月光变奏曲》,又称《降C小调第14号钢琴奏鸣曲》,由贝多芬于1801年为恋人奥地利伯爵小姐茱莉亚·圭恰迪妮所作。整体对传统“快板—慢板—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的传统形式进行大胆创新,形成了个性的“幻想曲式奏鸣曲”,体现贝多芬的中期创作逐渐摆脱了18世纪的封建束缚,整体分为三个乐章,分别为升c小调慢板、降D大调小快板和升c小调激烈快板,是古典主义转向浪漫主义的代表性作品。《月光变奏曲》以同主音大小调写作完成调性转换的过程,抒发作者对于爱情的美好幻想和无法实现的残酷现实之间的冲突。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英雄交响曲

《英雄交响曲》(Sinfonia Eroica),又称《降E大调第3号交响曲》,由贝多芬于1803年至1804年创作,最初的创作目的是为了对拿破仑将军的行军魄力表示尊崇之情,贝多芬曾说“非常遗憾的是,我不能像精通音乐艺术那样精通战争艺术,否则我一定会征服他”,后因拿破仑称帝改名为《英雄交响曲》并献给了洛布科维茨(Lobkowitz)亲王。乐章为双管制管弦乐,共四个宏大规模的乐章,分别为快板奏鸣曲、c小调慢板乐章、“谐谑曲”快板乐章和双主题变奏曲终章,多采用强(f)力度乃至超强(fff)、突强(sf)来表现充沛情感,使用定音鼓强化音效效果,整体恢弘和谐,蕴含对战争痛苦的反叛与胜利凯旋的期盼。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命运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即《C小调第5号交响曲》,创作于1804年至1808年初,这一阶段贝多芬经历了耳疾病痛与失恋痛苦的双重折磨,最终向命运发起抵抗,后人从贝多芬的创作动机出发将作品取名为“命运”。其中第一乐章为c小调奏鸣曲,开篇以4个“三长一短”的强势音符给人以强烈冲击,是第五交响曲的重要标志,副部融合降E曲调,展示部从f小调过渡至G大调,第三阶段再次采用c小调、f小调和降b小调,自激昂愤怒至迷茫痛苦,层层递进带动听众情绪,整体铺垫得当又富于冲突。交响曲以编排有序的四大乐章,体现了贝多芬本人对于自身命运的抵抗,也表现对法兰西政治压迫下德国革命的热情呼吁。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庄严弥撒

《庄严弥撒》,又称《D大调庄严弥撒大型交响曲》,是贝多芬1824年晚年时期的唯一一部大型宗教音乐作品,耗时五年创作,贝多芬称之为自己“最伟大的作品”。《庄严弥撒》为庆祝朋友鲁道夫升为主教而做,开篇采用慈悲经,由小提琴、管弦乐、男低音曲调为主,演唱虔诚的祈求,终章采用快板、女高音为主,表现心灵净化,整体批判性地继承了古典主义弥撒的创作形式,采用大量的仿古性段落,同时注重巴洛克时期的象征手法进行创新,如信经乐章第三部分“也信圣灵(Credo in Spiritum Sanctum)”的独立段落,体现贝多芬对古代宗教音乐的尊崇,同时超越单纯仿古音乐样本,浪漫主义式的个性化、想象性的情感表达,宣扬了宗教自然的神秘美丽、美好理想的固执坚守,呼吁人们追求自由、民主。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人物影响

艺术价值

贝多芬在世界音乐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古典主义的代表性作曲家和浪漫主义的重要奠基人,由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钢琴艺术发展历史的“新约全书”。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注重将传统与时代文化相结合,他的音乐作品、艺术理念深刻影响了西方音乐艺术发展、推动了艺术形式的创新。贝多芬继承了海顿、莫扎特塑造的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创造了典雅、平和、优美的音乐作品,如《G大调钢琴奏鸣曲》《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等等,并不止步于此而是打破交响乐的固有程式和创作规则,创造个性化的独特音乐方式,他调整了奏鸣曲曲式结构,编排根据艺术需求突出节奏具体走向,注重踏板的灵活应用,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后期作品更是通过变奏、回旋式混合等结构,强化音乐的英雄精神与情感传达,许多作品引用民歌旋律,具有民族性的文化内涵,以其无拘束、奔放情感的特征开启了浪漫主义的先河,由此可见贝多芬的一系列经典作品和不断创新的艺术理念,为19世纪的音乐家和后世的音乐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指引。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人文精神

贝多芬生活在思想文化活跃变动的年代,其艺术作品蕴含深刻的人文精神,对当时19世纪艺术运动和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贝多芬出生德国,其创作思想深受康德、黑格尔等德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影响,“崇高”“自然”等哲学理念早就了其一生作品为理想信念、人类自由而做,包含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情感美的追寻。受法国大革命与启蒙运动的影响,贝多芬的艺术理念宣扬保护人性,反对封建主义、反对专制政权,强调人自身的平等、自由和博爱,这一题材音乐的体裁以交响乐与四重奏为主,其作品体现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主张经过艰苦奋斗得到永恒的快乐,试图脱离古典主义的理性,传递感性浪漫的精神追求,《第二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等更是建构了伟大勇敢的英雄形象,传递敢于与命运做抗争的英雄精神与理想主义。

人物评价

  • “贝多芬的交响乐开始让音乐‘说话’。除了标题‘英雄’以外,《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未用一个词语,以葬礼进行曲、谐谑曲、“普罗米修斯”主题与变奏,让音乐‘说出’了英雄观念”“最有意义的音诗”——理查德·瓦格纳

  • “我从未见过比他更专注、更精力充沛、更亲密的艺术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 “贝多芬的一切,他的敏锐,他对世界的感受,他那独特的智慧和意志,天公对他的独特构造方法,他的理想,还有他身体中的特有物质,他的脾性等等,都是欧洲那一特定时代的代表。”——罗曼·罗兰

  • “人们知道,器乐在整个19世纪余下的时间的发展都是在他的符咒之下,没有一个音乐领域的真正灵魂不是归于贝多芬。”——保罗·亨利·朗

  • “贝多芬的每一页创作,都以伟大的思想启导了我们国家,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难道我们全国人民不应当为他兴建比希勒的宏伟一千倍的纪念碑吗?”——罗伯特·舒曼

  • “我心目中最伟大的作曲家是贝多芬。他这个人对我的影响和他的音乐对我的影响一样强烈,对我来说,他是一本启示录,又是一个威力无比的巨人。”——让·西贝柳斯

后世纪念

遗址景区

故居

贝多芬故居(The Beethoven-Haus),又称贝多芬博物纪念馆,位于德国波恩市中心步行街的边缘,莱茵河附近,共有三层供游客参观。这座民居楼是波恩仅存的18世纪巴洛克房屋建筑,1770年12月贝多芬出生于顶层的阁楼。博物馆设有12个房间,超过100件展品帮助了解贝多芬历史、创作思想,包括贝多芬最终的钢琴、《月光奏鸣曲》和《田园奏鸣曲》原稿、半身像、硬币和奖章、曾用过的家具和乐器等重要物品,每年不定期同其他博物馆联合举办三场临时展出。作为贝多芬的出生地,波恩具有多处贝多芬的雕像,如旧市政厅明斯特广场前为纪念诞辰75周年而建的青铜雕像、莱茵河畔的贝多芬头像和贝多芬博物馆旁的半身像。贝多芬故居是德国的重要景点、全球最受欢迎的音乐博物馆之一,也是同类型博物馆中收藏贝多芬遗物最为齐全的场馆。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公墓

贝多芬的公墓处在维也纳中央公墓,位于第32a组的29号坟墓。贝多芬的尸体曾经搬运埋葬过三次,1888年由维也纳政府安葬于此,贝多芬位于舒伯特、勃拉姆斯和施特劳斯家族旁边,以示他特殊的艺术荣誉和人文价值,报刊报道这一事件为“在神职人员的祈祷声和阴沉的号角声中,柳树和金合欢树上响起鸟儿亲切的鸣叫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活动与组织

贝多芬公民

贝多芬公民组织(BÜRGER FÜR BEETHOVEN)成立于1993年,是波恩地区最大的独立协会,旨在宣传和保护贝多芬的音乐及相关的波恩文化。“贝多芬公民”最初作为公民倡议而存在,目的是拯救波恩传统贝多芬音乐节,并成功助力波恩联邦市议会恢复一年一度的贝多芬音乐节。自2001年以来“贝多芬公民”创立和赞助了一系列贝多芬相关的音乐活动,如每年3月26日的讲座音乐会、贝多芬文化橱窗展览比赛活动、青年音乐比赛和明斯特广场贝多芬纪念碑揭幕仪式等等。2004年起,“贝多芬公民”通过投票形式选出年轻有为的艺术家代表并授予贝多芬戒指,交接仪式在贝多芬故居的慈善音乐会进行。2020年9月9日经波恩税务局批准,“贝多芬公民”成为免除税务的非赢利组织,现任主席为Manfred Jung,成员自愿加入并被授予“文化链接”公民奖。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贝多芬音乐节

德国波恩的贝多芬音乐节(Beethovenfest)是德国最古老、最重要的音乐节之一,最初由音乐家李斯特·费伦茨(Franz Liszt)于1845年创立,作为纪念贝多芬的音乐节日而存在,后已发展成为国际认可的重要协会,现任总监为斯蒂芬·沃尔特斯(Steven Walters),贝多芬音乐节每年8月至9月在波恩地区举行相关活动,活动主旨源于贝多芬作品《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中的崇高理想“人人皆兄弟”,以现代化的形式举行每年不同主题的音乐活动,邀请国际著名的音乐家参与,进而宣传贝多芬文化。2023年起,贝多芬音乐节组织启动了奖学金项目,帮助音乐家和乐队实现自由创作的可能。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贝多芬音乐厅

贝多芬音乐厅项目(Festspienlhaus beethoven)最初因德国波恩不具有与城市音乐价值相匹配的音乐厅而提出,2007年德国联邦议院提出启动“国家重大文化投资”资金赞助建设贝多芬音乐厅,2014年德国议会通过了音乐厅的可建设决定,德国邮政集团(Deutsche Post DHL Group)组织举行了贝多芬音乐节设计建设的投稿竞赛,最终戴维·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Kadawittfeldarchitektur和Valentiny hvp三个设计师团队的作品入围评选,原计划于2019年完工,然而2015年6月16日,贝多芬音乐厅项目因公众舆论未达成共识、缺乏城市建造组织内部团结等多重原因而宣告停止。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其他活动

咖啡馆

穆勒·朗哈特咖啡馆(Café Müller-Langhardt)是位于贝多芬出生地德国波恩的家族企业,创立自1913年,以售卖自制的甜品蛋糕和咖啡而闻名,2018年咖啡馆获得了由贝多芬公民协会(BÜRGER FÜR BEETHOVEN)组织的第18届橱窗展示大赛“贝多芬金奖”的一等奖,经过由市长、贝多芬公民主席组成的评审团评定,穆勒·朗哈特咖啡馆的橱窗以创意精心的设计展现了活动的主题“命运”,重点再现了贝多芬的失聪经历,成为了展示贝多芬文化咖啡馆的重要代表。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小行星1815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932年1月27日,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威廉·莱因穆特在海德堡天文台(Karl Wilhelm Reinmuth)发现了一颗小行星,为纪念贝多芬将其命名为1815 Beethoven,临时编号1932CE1,小行星直径约30.598公里,轨道偏心率为0.19,相对黄道倾角为3°,每五或六年绕太阳运转一周,是碳质F型小行星。

诞辰250周年

2020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全球范围内开展了诸多纪念贝多芬的音乐活动。贝多芬周年纪念组织(Beethoven Jubiläums GmbH)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新发现贝多芬”的活动下推出了多达300个相关项目,包括发行纪念邮票、举行“BTHVN on Tour”巡回展览、贝多芬音乐节等等,目的在于增加人们对于贝多芬作品的关注,加强对相关音乐项目的财政支持。同时该组织与联合国气候变化秘书处(UNFCCC)共同合作发起了“田园项目”,负责人Elvin Ruić称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以田园为主题,是对造物主的赞颂,也是对保护自然的呼吁,主张在气候变化中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12月15日,中国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经典947”频道联合阿基米德和话匣子FM软件,举行了全球同步直播长达16小时的“贝多芬在中国”马拉松音乐会,以嘉宾访谈、现场演奏、音视频赏析三者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邀请近60位海内外音乐家共同完成。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衍生作品

书籍

出版时间

名称

作者

出版社/出品方

1927

《贝多芬传》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1936

《贝多芬的精神发展史》

J·W·N·沙利文(J. W. N. Sullivan)

克诺夫出版社(Alfred A. Knopf)

1964

《贝多芬:阿多诺的音乐哲学》

狄奥多·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

苏尔坎普出版社(Suhrkamp Verlag)

1992

《贝多芬:音乐与生活》

刘易斯·洛克伍德(Lewis Lockwood)

诺顿公司(WW Norton & Co)

2020

《贝多芬传:磨难与辉煌》

扬·斯瓦福德(Jan Swafford)

浙江大学出版社

影视

类型

时间

名称

演员/导演

相关图片

电影

1994

《不朽真情》

盖瑞·奥曼(Gary Leonard Oldman)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2006

《复制贝多芬》

艾德·哈里斯(Ed Harris)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2020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托比亚斯·莫雷蒂(Tobias Moretti)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纪录片

2009

《寻找贝多芬》

菲尔·格拉布斯基(Phil Grabsky)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2016

《伴随贝多芬起舞》

亚兰塔·阿吉雷(Arantxa Aguirre Carballeira)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人物轶事

死因

历史记录

根据贝多芬生前的病例记录,在他临终前曾经历了近4个月食欲不佳、体重下降、口渴腹泻、多处身体部位水肿等症状。1826年12月1日为病逝前最后一次病理记录,Andreas Wawruch医生根据其冷颤发热、腹痛咳血、呼吸困难等初期症状,判断他为肺炎,后期症状不断加重,出现可触及质硬结节、黄疸、严重水肿等情况,先后进行了4次腹腔穿刺,第一次引出腹水量达到了10升多,因伤口严重只可躺着疗养,遭受蚊虫困扰,最终昏迷去世。1827年3月27日,当时著名的维也纳病理学家瓦格纳医生(Johann Wagner)在贝多芬的住所内进行了解剖尸检,结果显示整体肌肉萎缩,全身存在黑色淤点,具有肝硬化的明显特征,包括腹部肿胀,肝脏的器官坚硬、充斥结节且严重萎缩,此外听力严重受损。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后世研究

根据BBC制作的纪录片《解剖贝多芬》,贝多芬生前几乎一直遭受病痛的折磨,英国神经外科医生列举了贝多芬所拥有的全部疾病,包括肠炎、大肠激躁症、剧烈腹泻、惠氏病(Whipple's disease)、慢性抑郁症、汞中毒和疑病性神经症,其中许多病因都源于过度摄入酒精,18、19世纪因饮用水水质不佳,社交场合往往用葡萄酒替代,同时葡萄酒制作商多采用含有铅的酒桶进行发酵制作,严重导致了贝多芬的铅中毒和其他症状。部分学者认为贝多芬的耳部疾病可能由先天性梅毒导致,引发了头痛、发烧、肠胃疾病等一系列问题,然而缺乏结论性证据。美国《当代生物学》期刊发表了研究人员关于贝多芬死因的观点,根据贝多芬头发中的基因检测结果表明,贝多芬可能死于肝病,并且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性格

贝多芬性格多变且古怪,给人留下秉性暴躁、沉迷自我、抑郁寡欢、不善交际、不修边幅和有疑病性神经症(Hypochondriasis)的印象。艺术创作方面,贝多芬不卑不亢,重视艺术家的自豪与尊严,绝不容许任何人侵犯他崇高的品格。作为一名自由职业音乐家,贝多芬不认为贵族的身份高贵和财务自由使他们优于自己,但是他认为与贵族之间的交往一直是平等的,他从不被赞助人对创作自由的限制感到无可奈何,始终听从自己内心想法进行创作。他曾在信件中提及对皇室贵族的态度,语气轻蔑鄙夷,“君王和公卿尽可组成教授与政务参赞,尽可赏赐他们头衔与勋章;但他们不会成为伟大的人物,无法塑造超脱世俗的心灵”,认为他们只是一个空洞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爱情

贝多芬终身未婚,一生不断钟情于他人,倾力沉浸在爱情中,然后不断面对幻想的破灭。在波恩期间,埃勒奥诺雷·冯·布罗伊宁成为贝多芬的初恋,她是布罗伊宁家族教授的小女儿,贝多芬的钢琴学生,后因贝多芬的多变的情绪而发生争吵,此后再未见面。1794年,贝多芬在维也纳同女歌手玛格达莱娜陷入爱情,贝多芬喜爱她优秀的嗓音与艺术魅力,然而因他时而疯狂的行径和些许丑陋的外貌,求婚后遭到了拒绝。1799年至1800年,贝多芬再次爱上自己的钢琴学生,伯爵小姐约瑟菲娜·布伦瑞(Josephine von Brunsvik),尽管贝多芬表明自己的感情并希望建立亲密关系,但她听从家庭安排嫁给了经济富裕且社会地位相当的伯爵。1800年至1801年,贝多芬同奥地利伯爵小姐茱莉亚·圭恰迪妮产生短暂恋情,朱莉亚通过布伦瑞克家族的介绍成为贝多芬的钢琴学生,然而后期由于贝多芬的耳朵疾病,他自卑不安的负面情绪经常出现,内心孤独且打算放弃生命,最终导致了两人结束这段关系,在此期间贝创作了《月光奏鸣曲》,以缓慢、轻快、激烈三段的“幻想式”奏鸣曲结构,表达自己对另一半的爱恋与彼此未来的悲伤。贝多芬始终相信并渴望爱情的美好,他曾在信件中写道“我爱你,像你爱我一样,我的思想一齐奔向你,有时是快乐的,随后是悲伤的,问向命运,问它是否还有接受我们愿望的一天”“我只能同你一起生活,否则我将无法过活。”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注释

[a]

比利时地区的两大主要民族之一,属于白种人

[b]

意大利语Cantata,于17世纪发源自意大利,它是巴洛克时期的重要音乐体裁

[c]

仅列举重要人物

[d]

仅列举完结的重要作品

[e]

又称《田园交响曲》

[f]

又称《维多利亚之战》

[g]

又称《庄严弥撒》

[h]

仅列举部分书信

[i]

即c小调第五交响曲

[j]

原文“Alle Menschen werden Brü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