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来历
吴江区古时分属吴县与嘉兴县,五代吴越天宝二年(公元909年),吴越王钱镠奏割吴县南境松陵及嘉兴北境平望、震泽等六乡,建吴江县,属中吴府。吴江本为江名,因江水流经吴县,故以“吴江”作县名,别称青草滩、笠泽、松陵、松江、淞江、鲈乡等。
历史沿革
先秦至唐代
吴江区境域在新石器中晚期就有人类活动,至先秦时期,吴江属吴国,周元王二年(公元前474年)越王勾践伐吴曾追吴兵至松陵一带。始皇帝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设吴县、由拳县(三国改称嘉兴),属会稽郡。至唐代,于吴江区境域置松陵镇。
五代至清朝
一直到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吴江区南属嘉兴,北隶吴县。五代吴越天宝二年(公元909年),吴越王钱镠奏割吴县南地及嘉兴北境,置吴江县,隶属苏州。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吴江县升为中州,称吴江州,仍隶属苏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吴江州改为吴江县,隶属不变。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吴江县域一分为二,西置震泽县,东为吴江县,二县同属苏州。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吴江、震泽二县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攻占,隶属太平天国苏福省。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清军收复吴江、震泽两县,仍同属苏州。
民国时期
1912年(民国元年),吴江县隶属江苏省都督府。1917年5月(民国16年),江苏省政府成立,吴江县属江苏省。1933年3月,江苏省设13个行政督察区,吴江县属苏州所辖,同年12月,吴江县改隶无锡。1937年11月18日,日军侵占吴江县城,吴江县政府迁离县城。1938年7月1日,日伪成立吴江县公署。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吴江县政府迁回县城,隶属不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3年1月1日,吴江县隶属苏州专员公署。1978年7月改为苏州地区行政公署,吴江县随属之。1983年1月18日,撤销苏州地区行政公署,吴江县属苏州市领导。
1992年2月17日经民政部批复撤县设吴江市。
2003年吴江市所辖镇由原本的7个镇、17个乡调整为10个。
2012年10月29日,正式撤市设区,以“吴江区”的身份整体并入苏州市中心城区,成为苏州辖下第六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吴江区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南部,地处北纬30°45′36″~31°13′41″、东经120°21′4″~120°53′59″,是苏州市最大的主城区。吴江区域面积1176平方千米,东临上海市青浦区,东北与昆山市接壤,西濒太湖,南近浙江省嘉兴市、杭州市。
地质地貌
吴江区地质环境较为简单,地处太湖——钱塘褶皱带,是扬子古陆的一部分。据钻探资料,下优基岩主要有震旦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等地层。在新构造作用下,沉积较厚的第四纪松散层,最大厚度220.8米(芦墟镇),一般厚度150~200米,由于受地形地貌和基底构造影响,具有东北部厚西南部薄的变化规律。吴江区属于中偏弱级的地震少发地区,地质条件较稳定。地下隐伏两组断裂带:湖州—苏州断裂,位于菱湖、湖州东、吴江、苏州、支塘一线,呈北东30°~40°方向展布;南浔—芦墟断裂,在善琏、南浔、震泽、黎里、芦墟、松江、川沙一线,大体上保持东西方向。全区处平衍地带,地势低平,自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南北高差2米左右,田面高程一般在3.2~4米,最高处5.5米,极低处1米以下。大多数农田田面高程处于汛期高水位以下,普遍修建河堤以防水侵,称为圩田。
气候
吴江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季多阴雨,日照少;夏季高温,伴有梅雨、台风;秋季降温明显,多秋高气爽天气;冬季雨雪少,气候较为干燥。据中央气象台1981年-2010年(吴江区)月平均气温和降水统计图显示,吴江区7月最热,最高气温32.2℃,1月最冷,最低气温0.8℃。1981年-2010年吴江区年均降水量为1153.8mm,月均降水量为96.15mm,6、7月降水最多,12月降水最少。吴江区年平均日照1912.7小时(1986-2005年统计),7-8月份天气晴热,日照充沛,3月和6月分别因早春阴雨和梅雨日照较少。
土壤
吴江区境内均为粘性土与砂性土交替堆积的疏松土层,软土地质在境内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境内土壤大部分属沼泽土起源,以壤质为主,沙壤、粘质为辅。东北部的芦墟、莘塔、北厍、同里、屯村、八坼及松陵东部、平望北部等由于地势较高,以黄泥土类为主;七都、庙港、横扇、菀坪等沿太湖湖滨圩田平原以小粉土为主;西南部的铜罗、青云、桃源、震泽等距水头较远,水流较缓,质地趋粘,以青紫泥类土壤为主;八坼以南、运河以西,南迄梅堰、盛泽、坛丘北部的中心地带,土壤分布相对较杂,以黄泥土和灰底黄泥土类居多。
水文
吴江区拥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水域面积达267平方千米,平均地表水资源量3.39亿立方米。区内河湖交错,水道系统较完善。吴江区属太湖沼泽平原区,湖荡平原占全区面积的83.1%,西北部太湖沿岸的湖滨圩田平原(松陵、横扇、七都等镇)占全区总面积的16.9%,该平原河道密度大,呈向太湖的网格状分布。吴江区水系以太浦河为界,分为浦北和浦南两区,江南运河纵贯两区,为承转市内水量的总导渠。境内共有大小河道2600多条,其中流域性河道3条,乡级河道297条,村庄河道2298条。吴江区境内水源除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外,入境的客水主要是太湖、浙江杭嘉湖区部分北排和东排水流,以及京杭运河和吴淞江北岸支流的部分水流。
水利
时间 | 工程名称 | 工程简介 |
1992-2000年 | 太浦河工程 | 太浦河工程历时8年,先后完成河道疏浚、堤防、护坡、防汛工程,在太浦河北岸建设2座闸站和28座水闸,在芦墟以东口门建1座闸站和5座水闸,并完善下游引河护坡、周边环境整治等配套项目 |
1992-2002年 | 环太湖大堤工程 | 环太湖大堤工程完成了大堤复堤、防汛公路、堤防护坡、环湖水闸、绿化等项目,程以1954年型洪水作为防洪设计标准,设计水位4.66米 |
1997-2005年 | 杭嘉湖北排通道工程 | 杭嘉湖北排通道工程仍以1954年型洪水就进行设计,完成河道、水闸、堤岸绿化等工程,与东苕溪导流工程、杭嘉湖南排工程和红旗塘工程一起,共同实施杭嘉湖地区的防洪除涝 |
2020-2021年 |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环元荡美丽湖泊群项目 | 该项目整治内容包括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河湖管护及景观人文七大类工程,成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县域综合治水示范样板区,获吴江十大民心工程奖 |
参考来源: |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据2021年吴江区水资源公报显示,吴江区平均降水量为1298.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6.07亿立方米(含太湖水面)。地产水资源总量为6.84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6.21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737亿立方米。(其中1.109亿立方米为重复计算量)吴江区产水系数为0.426,产水模数为55.29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其中太湖产水模数为39.23万立方米/平方千米。
生物资源
吴江区境内生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较多,80年代后野生资源渐少,人工种、养的动植物渐多。养殖的鱼类有40多种,除鱼类以外的野生动物有近40种。吴江区东太湖及附近湖泊沼泽植被中,有水生植物33科54属75种。其中沉水植物17种,浮叶植物12种,漂浮植物9种,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37种,上述自然植被数量渐少,芦苇群丛基本消失,一些对生态环境变化敏感和不耐污染的种类如水车前、水蕨等几乎绝迹。
自然灾害
灾害类型 | 简述 |
地震 | 吴江区历史上发生多起震级低、破坏性小的地震,其震中分布于湖苏断裂两侧及北西向系列断层附近。历史上有记载的大于里氏5级造成破坏的地震仅有一次,为明天启元年十月(公元1621年11月)发生在平望的5级地震 |
水灾 | 1999年6月至7月,梅雨期历时44天,雨日34天,太湖最高水位5.08米,为历史最高,全区受灾严重,直接经济损失约5.08亿元 |
风灾 | 2021年5月吴江区遭遇强对流天气,出现龙卷风灾害 造成1人死亡、21人受伤。7月,台风“烟花”登录,最强可达超强台风级(16级,52-55米/秒),给全区带来明显风雨影响 |
环境保护
吴江区因过度开采地下水影响地质环境,诱发地面沉降,2003年形成以盛泽为中心的沉降漏斗,累计地面沉降566毫米,面积46.67平方千米,沉降速率每年大于20毫米。1986年-2005年吴江区环境保护工作以保护、治理水源为主。截至2022年末,吴江区治水成果显著,此外,吴江区空气优良天数占比达79.2%,实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全覆盖。
行政区划
吴江区政府驻地位于太湖新城开平路1000号吴江大厦B座。吴江区下辖黎里(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盛泽(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七都、桃源、震泽(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平望、同里7个镇和松陵、江陵、横扇、八坼4个街道。其中,汾湖高新区为国家级开发区,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省级高新区,太湖新城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末统计,吴江区常住人口总数为156.66万人,其中,19.69万为0-14岁少儿,114.34万人为15-64岁人群,22.63万为65岁以上(含65岁)老年人。吴江区常住人口的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机械增长人口为0.48万人,拉动总量增长0.31个百分点;自然增长人口为0.27万人,拉动总量增长0.17个百分点。2022年末,吴江区城镇地区常住人口为118.78万人,比2021年末增加1.05万人城镇化率为75.82%,同比提高0.31个百分点。
民族构成
2020年,吴江区除汉族外,有33个常住少数民族,共计2692人。少数民族为:回族、壮族、满族、布依族、苗族、白族、蒙古族、黎族、畲族、彝族、瑶族、土族、土家族、侗族、仡佬族、哈尼族、傣族、水族、傈僳族、朝鲜族、藏族、维吾尔族、毛南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仫佬族、裕固族、锡伯族、保安族、佤族、羌族。另有暂住少数民族,共计19920人。
方言
吴江区属于吴语方言区,吴江区方言以松陵、同里,及平望、黎里方言为主体,与苏州城区方言有共同之处,但亦有各自的特色,且均有或大或小差别。其中,桃源因其紧邻浙江,受浙江方言影响较大。此外,菀坪因移民原因,故使用方言为官话方言。
经济
吴江区经济以丝绸纺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为主导,均为千亿能级产业,拥有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35家,总数列苏州市第一。2022年吴江区经济发展位列中国百强区第九名,为江苏省第一。2022年12月吴江区地区生产总值累计达2331.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9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19.41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79.66亿元。农林牧渔业全年总产值64.39亿元,工业全年总产值4673.17亿元,建筑业全年总产值177.49亿元,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9.82亿元,全年旅游业总收入163.93亿元。
第一产业
吴江区第一产业以农业、畜牧业为主,主要农副产品有吴江香青菜、分湖米、湖羊、菀坪柑橘、吴江鲈鱼等,其中,吴江香青菜为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截至2022年末统计,吴江区全年粮食总产量16.08万吨,增长2.4%。其中夏粮产量3.62万吨,增长15.2%;小麦产量3.58万吨,增长15.9%。蔬菜产量32.74万吨,瓜果产量6.89万吨。全年出栏生猪74301头,羊6306只,活家禽23.24万只,禽蛋总产量918吨。
第二产业
吴江区第二产业以丝绸纺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以及新材料产业为主,为吴江区经济的四大主导产业。吴江区2022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73.17亿元,累计增长4.9%。按经济类型分,民营企业实现产值2599.81亿元,增长6.4%;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产值2045.21亿元,增长3.2%。规上工业制造业领域实现新兴产业产值2446.70亿元,增长9.0%。四大主导产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669.20亿元,增长5.0%。其中光电缆业、装备制造业产值分别实现产值374.29亿元、1112.34亿元,电子资讯业、丝绸纺织业分别实现产值1112.48亿元、1070.10亿元。此外,吴江区全年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在省内完成产值153.54亿元,增长4.3%;在省外完成产值23.95亿元,增长53.7%。
第三产业
吴江区第三产业主要有投资、金融、房地产、邮电、旅游、零售、进出口贸易等。吴江全区2022年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9.82亿元,增长5.2%;完成新兴产业投资235.97亿元,增长26.8%;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25.57亿元,下降2.7%。吴江区邮政业务收入4.09亿元,增长9.1%;电信业务收入28.63亿元,增长5.6%。旅游总收入163.93亿元,国内旅游接待人数1802.41万人次,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0.2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00万美元。吴江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7.67亿元,下降0.3%,较前三季度回升0.8个百分点,限上批发业销售额总量达6000亿元,增速稳居苏州大市第1。吴江区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59.24亿美元,其中出口203.19亿美元,增长2.9%,出口总量位居苏州第五。
文化
综述
吴江区人民饮食习惯与江南各地的习惯基本一致,知名点心有盛泽盘龙糕、同里闵饼等,旧时有在节庆举办庙会活动的风俗。吴江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3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8处。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同里宣卷、芦墟山歌、苏州评弹、铜罗黄酒酿造技艺、平望灯谜、七都提线木偶等。
饮食
吴江区人民主食以大米为主,吴江区美食特产与江南其他地区的大同小异,各类传统点心有:米制品有年糕、团子、粽子、汤圆、八宝饭等,面制品有面条、大饼、油条、馒头、馄饨、饼干、蛋糕等。吴江区主要特产如下:
特产品类 | 特产品名 | 简介 |
点心类 | 盛泽盘龙糕 | 属松糕的一种品种,因蒸糕传统式样为圆形三圈,状如蟠龙而得名,始于清朝时期,最早源于金顺记的盘龙糕,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
同里闵饼 | 又名头饼,是青团中的一种,为同里闵家湾“本堂斋” 特产,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其制作为闵家世传,故称“闵饼”,曾被列为朝廷贡品,选送给慈禧太后品尝 |
黎里油墩 | 油墩是吴江黎里的著名小吃,色泽金黄,形似三节腰的纸灯笼,质地外酥内软,相传为乾隆南巡经黎里以此充饥并为之命名“油墩” |
北厍海棠糕 | 创制于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得名,后逐渐成为苏州糕类小吃之一 |
梅堰麦芽塌饼 | 吴江梅堰镇的一种传统的苏式茶点,具有甜、香、糯、清凉爽口的特色,与震泽黑豆腐干、平望辣油辣酱在这三镇一带被称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大食品 |
盛泽烧卖 | 边烧边卖,多用糯米饭做馅,小巧玲珑,皮薄可见馅色,有六百年历史,其制作技艺已列入地方非遗目录 |
果蔬类 | 吴江香青菜 | 又叫“绣花筋”,是苏州地方传统特色蔬菜品种,炒熟后却清香浓郁、软糯可口,地域性强,种在其他县域基本无香,是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
其他小吃 | 酱肉、酱蹄、辣鸡脚、套肠、黑豆腐干、熏豆茶、红烧羊肉、拌干馄饨 |
参考来源: |
习俗
吴江区旧时有举办庙会的风俗,全年庙会活动丰富,主要集中在春节、中秋、重阳节等节庆,例如农历正月里的猛将会、夏日农闲时的青苗会等。此外还较为著名双扬庙会,始于清朝,每十年举办一次,其会源在震泽镇双杨村。吴江区众多庙会习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渐废。
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单位
吴江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0处,其中年代最久远的为大运河古纤道,始建于唐朝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是江南运河上唯一保存基本完好的古纤道,于2007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古纤道又名吴江塘路、至正石塘、九里石塘,已被列入首批十大“江苏省大运河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之一。
吴江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文保单位名称 | 类型 | 年代 | 列入批次 |
退思园(含丽则女学校旧址) | 古建筑 | 清 | 第五批、第七批 |
耕乐堂 | 古建筑 | 清 | 第七批 |
思本桥 | 古建筑 | 宋 | 第七批 |
柳亚子旧居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近代(1922-1937年) | 第七批 |
先蚕祠 | 古建筑 | 清 | 第七批 |
东庙桥 | 古建筑 | 宋 | 第七批 |
慈云寺塔 | 古建筑 | 明 | 第七批 |
师俭堂 | 古建筑 | 清 | 第七批 |
大运河古纤道 | 古建筑 | 唐 | 第七批 |
垂虹断桥 | 古建筑 | 元、明 | 第八批 |
参考来源: |
退思园建成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园内有楼台亭阁、廊舫桥榭、厅堂房轩等建筑,于2001年6月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慈云寺,原名广济寺,始建于宋咸淳年间,明正统年间重修。是吴江历史上规模较大工业的佛寺之一,慈云寺塔是寺中现今唯一遗存的建筑,于2013年3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吴江区共有1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同里镇、王锡阐墓、运河古纤道、陈去病故居、张应春烈士墓、徐灵胎墓、龙南村落遗址、香花桥、吴江区文庙、致德堂、苏嘉铁路75号日军炮楼、洪恩桥、广福桥、鸿寿堂、崇本堂、嘉荫堂、广福村遗址、中和桥、周宫傅祠。
非遗
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中有同里宣卷、芦墟山歌2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铜罗黄酒酿造技艺、平望灯谜、七都提线木偶3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
级别 | 名称 |
国家级 | 同里宣卷 |
芦墟山歌(吴歌) |
省级 | 铜罗黄酒酿造技艺 |
平望灯谜 |
七都提线木偶 |
参考来源: |
同里宣卷于2014年作为吴地宝卷的组成部分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同里宣卷以吴江区或同里方言进行说唱,一人主宣,一人或两人应和,余人以乐器伴奏。其文化艺术内涵丰富,具有重大研究价值。
芦墟山歌(吴歌)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次年被公布为苏州市首批非遗项目保护示范基地。芦墟山歌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社会、历史、艺术价值,以长篇叙事山歌《五姑娘》为代表作品。
铜罗黄酒酿造技艺于2011年作为酿造酒酿造技艺的组成部分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项目。铜罗黄酒凉饭、种曲等工艺有区别于其他黄酒,采用冲水冷却、采用熟曲、原料主要采用糖化发酵剂、麦曲等进行经双边发酵,故铜罗黄酒口感以清爽型为主。
平望灯谜于2016年作为谜语的扩展项目列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望灯谜作品大多围绕本土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部门特色等,地域特色显著,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以及区域历史文化价值。
七都提线木偶于2016年作为木偶戏的子项目列入第四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七都提线木偶诞生于清代道光年间,采用人偶同台的形式,配唱昆曲,以木偶的动作神态来叙述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
此外,还有桑蚕丝绸习俗、摇快船、苏州评弹等2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望扬歌、平望麦芽塌饼制作技艺、芦墟庄家圩猛将会等61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苏州评弹历史悠久,在中国曲艺界占有重要位置,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次年,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46所,其中幼儿园(含分园)136所、小学55所、初中39所、高中1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所、普通高等学校1所。其中含苏州大学未来校区、汾湖高级中学(四星级普通高中)。吴江区2022年完成新建学校8所、改扩建4所,新增学位7000个,成立盛泽中学教育集团、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江陵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科技事业
吴江区2022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数净增195家,累计1228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442.74亿元。2018家企业入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公示名单,同比增长70.9%,增速位列苏州第1。14家企业获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项,创历史新高。6家企业获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含双碳)立项,立项数位居全市第2,3家企业获省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立项,17家企业获市级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立项,立项数位居全市第3。年末全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4.60件,比2021年增加8.68件,新授权发明专利1508件。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8家企业入选市级项目,6项专利入围国家专利奖推荐名单,4家企业获苏州市专利奖。吴江区成功引入华为云、海尔卡奥斯和徐工信息3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入选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化创新领先城区。
文化事业
全区现有区级文化馆1个,镇文化站11个,全年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634场。全区现有电影放映单位20家,影院观众累计138.32万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953场。全区现有有线电视用户32.78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100%。30个项目被列入2022年吴江区重点文体旅项目库,年度计划投资32.42亿元;4个项目入选省“十四五”文化重点项目库,2个项目入选省重点文化和旅游项目库。吴江区现有博物馆总量9家,其中国有馆5家,非国有馆4家。其中,吴江区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建成于2000年6月,全馆占地面积1216平方米,文物藏品丰富,馆藏两万余件文物展示吴江区六、七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地域特点。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吴江全区拥有全民健身中心5个、体育公园11个、全民健身路径1600余套、健身步道450公里,人均体育设施面积达3.66平方米。2022年,吴江全区新建多功能运动场4片,新建笼式球场9片、健身步道20.25千米,完成训练健身中心等多个区属体育场馆改造升级。苏州湾体育中心认定被为省智慧体育场馆示范项目,盛泽文体中心获评省体育服务综合体,成功举办全国帆船锦标赛、中国攀岩联赛总决赛等国家级赛事,江苏省水上运动综合训练基地(苏州湾)落户吴江区。
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末,吴江全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99家,较上年增加11家,其中医院、卫生院40家。卫生机构床位数7949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376人,较上年增加654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3956人,比上年增加235人。注册护士4501人,其中医院、卫生院3833人。区镇卫生院23家,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人数234人,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209家。
社会保障
据2022年苏州市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吴江全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7.72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7.88万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9.84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22年吴江区城镇就业人数新增2.23万人,失业再就业人数共计10883人,向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15.66万人次,向困难人员发放救助金、物价上涨动态补贴超1亿元。
交通
吴江区拥有便利的高速公路网,40分钟可到达苏州站、上海虹桥机场,90分钟可到达杭州西湖,交通便利。吴江区距苏州站22千米,距上海虹桥机场80千米,上海洋山港190千米、苏州太仓港105千米。此外,还拥有大运河重要航段——吴江段,日均船舶流量可达到800-1000艘。
公路
吴江区内高速公路网密集,纵向有苏嘉杭高速公路、227省道、京杭大运河,横向有318国道、太浦河、沪苏浙高速公路。截止2022年末全区等级公路里程2366.66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00.2千米,一级公路254.11千米。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3045万人,货物运输量2363万吨,货物周转量19.58亿吨千米。2022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569058辆,净增42659辆;私人汽车保有量495739辆,净增49190辆。
航运
吴江区内大运河经过,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航段,同时也是江苏省干线航道网的主要轴线。起于吴中区与吴江区交界的苏申内港线河口,止于江浙两省交界鸭子坝,航道最大通行船舶吨级为1000吨,日均船舶流量在800到1000艘。
景点
综述
吴江区园林老街、江南古桥、宗教寺庙遍布,其中,同里、黎里、震泽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里退思园、大运河吴江段、吴江运河古纤道为世界文化遗产点。
主要景点
同里古镇
同里镇自宋代建镇,具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江苏省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同里名胜古迹众多,有退思园、三桥、陈去病故居等著名景点。退思园建于清光绪13年(公元1887年),占地5674平方米,因园主姓任被当地人称作“任家花园”,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次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桥指的是同里吉利桥、太平桥、长庆桥三座古石桥,因地方“走三桥”的婚俗而闻名。陈去病故居又称明善堂,占地面积1350平方米,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震泽古镇
震泽于南宋绍兴初年设镇,地处吴头越尾,别称太湖,是江南古镇中唯一与太湖同名的古镇。震泽有八大景著名景点,即文昌阁、慈云禅寺、复古桃源、古虹桥、张墩、普济禅寺、康庄别墅、范蠡钓台。除八景之外,还有师俭堂,师俭堂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大宅门,位于宝塔街,西、南、北三面环水,呈半岛地势,北面藕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填。
黎里古镇
黎里曾名梨花村,唐时为村落,南宋时成为集市,明代弘治年间成为江南大镇。黎里景点主要有丁字形市河、柳亚子纪念馆、鸿寿堂、周宫傅祠堂等。其中,柳亚子纪念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柳亚子纪念馆设于柳亚子故居内,位于黎里中心街三十号。其故居建于清初,前身为乾隆时工部尚书周元理的私邸,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水乡格局的宅邸。鸿寿堂是明代早期江南古建筑的特殊遗存,内18个圆台形的木础,富有研究价值。此外,黎里的弄堂也较为有名,有双弄、弄中弄、暗弄接明弄而成的三仚弄。
著名人物
人名 | 简述 |
陆龟蒙 | 陆龟蒙(?-公元881年),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江人。唐代农学家、文学家,代表作《笠泽丛书》《甫里先生文集》《耒耜经》 |
王锡阐 | 王锡阐(1628-1682),字寅旭,号晓庵,江苏吴江人。清代天文历算学家,与同时期北方历算名家薛凤祚被并称为“南王北薛”,代表作《大统历法启蒙》《历表》《历说》等 |
陈去病 | 陈去病(1874-1933),江苏吴江人。主编留日学生创办的革命刊物《江苏》,发革命先声。辛亥革命的觉悟者与先行者,孙中山的追随者之一 |
柳亚子 | 柳亚子(1887-1958),江苏吴江人。吴江文坛代表人物,擅诗文,创办并主持“南社”,推崇革命。曾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
费孝通 |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代表作有《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等 |
程开甲 | 程开甲(1918-2018),江苏吴江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中国核试验事业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
参考来源: |
荣誉
荣誉级别 | 荣誉名称 | 授予时间 |
国家级 | “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化创新领先城区”第一位 | 2022年 |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 2021年 |
首届全国公共资源交易百强县(市、区) | 2020年 |
中国曲艺之乡 | 2019年 |
2018中国标杆智慧城区 | 2018年 |
中国工业百强区第十八位 | 2017年 |
参考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