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南京时期(1906-1923)
1906年,暨南学堂由清政府创办,位于南京鼓楼南薛家巷,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1907年,学堂正式开学。首批侨生21人,郑洪年为庶务长,开设了国文、英文、讲经、理科等课程。1911年因辛亥革命,暨南学堂停办。1918年复办,更名为国立暨南学校,校名和校训由清末状元张謇题写。学校重点开设师范和商科,主要招收海外侨生。

上海真如时期(1923-1937)
1923年,学校从南京迁往上海真如,1927年,暨南学校改组、升格为国立暨南大学。学校商科改组为商学院,增加了5个学院,文理科改普通科,增设农科,保留商科,并增设了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同时筹备建立图书馆、科学馆等配套建设项目。这一时期是该校的鼎盛时期。

上海孤岛、福建建阳时期(1937-1946)
1937年,暨南大学真如校区被“八一三”淞沪战事战火所毁,被迫迁入上海租界靠租房继续办学,进入了为期四年的“孤岛时期”。1941年末,日军占领租界,该校南迁福建建阳,时任教授郑振铎在散文《最后一课》中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这一期间暨南大学合并了东南联大。
上海虹口时期(1946-1958)
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次年6月该校迁回上海。南京国民政府划拨上海东体育会路和宝山路两所原日本学校作为国立暨南大学新校址。当时该校设有商、文、理、法四个学院,并增设了人类学、新闻学等学系。由于当时中国政治形势动荡不定,使该校办学环境每况日下。1949年,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院校将国立暨南大学合并。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宣布国立暨南大学暂时停办。

广州重建时期(1958-1978)
1958年,该校在广州重建,启用暨南大学校名。

至1966年,暨南大学共设中文、历史、外语、经济等9个系。有学生3000名,其中侨生占70%。同年,“文革”开始,该校停办8年,并在1966年至1977年之间停止招生。
广州复办时期(1978-)
1978年,暨南大学于广州恢复办学。学校主要招收中国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籍青年学生,同时也招收少部分中国内地学生(以中国内地的归侨和侨眷的子女为主)。暨南大学此次复办后进入稳定发展期,于1996年被确定为中国“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在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9年8月,学校转由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截至2022年3月,该校的学科建设涵盖了文、理、工、医四大类。

学校规模
院系专业
暨南大学秉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办学方针,被誉为“华侨最高学府”。在中国高校首批试行学分制,作为综合性大学最早开办医学院,所属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机构和商科也在中国开(创)设最早。截至2022年3月,学校设有38个学院,58个系,105个本科专业,27个直属研究院(所)。
暨南大学学院设置情况一(在校学院)
所在校区 | 学院设置 |
石牌校区 | 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护理学院、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口腔医学院、理工学院、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中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广园东校区 | 华文学院 |
珠海校区 | 人文学院、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包装工程学院、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国际能源学院 |
番禺校区 | 四海书院、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国际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药学院、环境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 |
深圳校区 | 深圳旅游学院 |
*以上数据来源截至2022年3月
暨南大学学院设置情况二(非在校学院)
类别 | 学院设置 |
直属附属医院 | 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继续教育承办单位 | 教育学院 |
海外校园 | 日本学院 |
*以上数据来源截至2022年3月
暨南大学直属研究机构设置情况
产业经济研究院 | 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院 | 先进耐磨蚀及功能材料研究院 | 轨道交通研究院 |
经济与社会研究院 | 光子技术研究院 | 纳米光子学研究院 | 能源电力研究中心 |
大数据决策研究所 | 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 | 衰老与再生医学研究院 | 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
知识产权研究院 | 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 | 病原微生物研究院 | 南方高等金融研究院 |
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 | 质谱仪器与大气环境研究所 | 先进与应用化学合成研究院 | 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
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 环境与气候研究院 | 物联网与物流工程研究院 | 广东智慧教育研究院 |
*以上信息来源截至2023年1月
截至2022年9月,学校105个本科专业涵盖了10大学科门类。其中,招生专业84个,暂停招生专业19个,暂未招生专业2个。
暨南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专业名称 | 修业年限 | 学位授予门类 | 专业名称 | 修业年限 | 学位授予门类 |
经济学 | 四年 | 经济学 | 网络工程 | 四年 | 工学 |
经济统计学 | 信息安全 |
财政学 | 物联网工程 |
税收学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金融学 | 网络空间安全 |
金融工程 | 土木工程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法学 | 法学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知识产权 | 包装工程 |
国际政治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 环境工程 |
华文教育 | 教育学 | 环境科学 |
体育教育 | 生物医学工程 |
运动训练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汉语言 | 建筑学 | 五年 |
汉语国际教育 | 风景园林 | 四年 |
英语 | 生物制药 |
法语 | 临床医学 | 五年或六年 | 医学 |
西班牙语 | 口腔医学 | 五年 |
日语 | 预防医学 |
翻译 | 中医学 |
商务英语 | 针灸推拿学 |
新闻学 | 药学 | 四年 | 理学 |
广播电视学 | 临床药学 | 五年 |
广告学 | 中药学 | 四年 |
网络与新媒体 | 护理学 |
历史学 | 历史学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四年 | 管理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学 | 应急管理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工商管理 |
应用物理学 | 市场营销 |
化学 | 会计学 |
应用化学 | 财务管理 |
生物科学 | 国际商务 |
生物技术 | 人力资源管理 |
生态学 | 文化产业管理 |
工程力学 | 工学 | 公共事业管理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行政管理 |
材料物理 | 物流管理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工业工程 | 工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电子商务 | 管理学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旅游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 酒店管理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会展经济与管理 |
通信工程 | 音乐学 | 艺术学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戏剧影视文学 |
信息工程 | 戏剧影视导演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录音艺术 |
人工智能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自动化 | 动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美术学 |
软件工程 | 书法学 |
密码科学与技术 | | | |
注:
1.本表为该校获批及备案专业,包括在招、暂停招生、暂未招生专业。
2.数据更新截止时间:2023年1月。
3.2022年,学校当年暂停招生的专业有:针灸推拿学、音乐学、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流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美术学、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网络工程、公共事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2732名专任教师,获评中国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18人(获评国家级2人),正高级职称902人,副高级职称1064人;有博士、硕士生导师各1160人和2218人;有院士17人,包括8名两院院士(含双聘),9名外籍境外院士。
院士任职情况
院士类别 | 院士姓名 | 任职院所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陈星旦 | 理工学院 |
苏国辉 | 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 |
刘人怀 |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
姚新生 | 药学院 |
陈志南 |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
詹启敏 | 医学院 |
王锐 | 药学院 |
杨宝峰 | 基础医学院 |
境外院士 | 刘绍臣 | 环境与气候研究院 |
外籍院士 | 姚建平 | 光子技术研究院 |
Banwell Martin Gerhardt | 珠海校区(先进与应用化学合成研究院) |
Seeram Ramakrishna | 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 |
Susan P.C.Cole | 肿瘤研究所 |
Crommen Jacques AugusteJoseph | 药学院 |
亨利•多蒙德 Henri Dumont |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
亚历山大.A.波特波夫 Alexander. A. potapov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Mark Richard Rosenzweig | 经济学院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人员名单
杰青姓名 | 曾永平、黄国全、丁克、邵敏、郑君瑜、何陵辉、陈家旭、冯帅章、李丹、李宝军、周常河、王雪梅、鞠振宇、叶文才、关柏鸥、尹芝南、翁健、陈豪、高昊 |
其他高层次人才情况
人才类别 | 人才数量 |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17 |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 42 |
中宣部“四个一批” | 5 |
南粤百杰 | 8 |
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 17 |
*以上信息来源截至2023年1月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1个学科入选中国国家级“双一流”建设学科,4个二级学科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同时,学校有30个一级学科上榜中国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其中新闻传播学获评A-。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17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重点学科及学位授予点建设情况
重点学科类型 | 数量 |
ESI全球排名前1% | 17 |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 1 |
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 22 |
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 | 12 |
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学科 | 10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二级学科 | 2 |
学位授予点类型 | 数量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 39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 24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建设情况:开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以上表格数据来源截至2022年9月,部分数据统计时间节点为2021年9月。
优势学科及学位授予重要情况一览表
优势学科建设情况 |
评定类型 | 专业名称 |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 药学 |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 | 产业经济学、水生生物学、金融学、文艺学 |
ESI世界排名前1%学科 | 植物学与动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经济与商业、化学、临床医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材料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 |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上榜学科 | 新闻传播学(A-)、应用经济学(B+)、中国语言文学(B+)、生物学(B+)、工商管理(B+)、政治学、中国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药学、理论经济学、法学、外国语言文学、生态学、统计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世界史、数学、化学、力学、光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公共管理、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学位授予点情况 |
学位类别 | 专业名称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哲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土木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护理学、公共管理、艺术学理论 |
*以上数据截至2022年3月(ESI世界排名截至2022年9月)。
教学情况
暨南大学教学建设总体情况
名称 | 数量 | 名称 | 数量 |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52 |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 3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34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46 |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 8 | 国家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 8 |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1 |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 5 |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2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 5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3 | 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 | 4 |
备注:以上级别由中国官方教育机构评定 |
*学校同时是中国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
*以上数据截至2022年3月,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2年6月。
暨南大学各学院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分布情况
所属学院 | 专业名称 | 级别 | 所属学院 | 专业名称 | 级别 |
包装工程学院 | 包装工程 | 国家级 | 人文学院 | 文化产业管理 | 省级 |
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 知识产权 | 国家级、省级 | 深圳旅游学院 | 旅游管理 | 国家级 |
法学 | 国家级 | 酒店管理 | 省级 |
翻译学院 | 翻译 | 国家级、省级 | 电子商务 | 省级 |
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 | 应急管理 | 省级 |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 生物科学 | 国家级 |
行政管理 | 国家级、省级 | 生物医学工程 | 国家级 |
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 | 国家级 | 生态学 | 国家级、省级 |
会计学 | 国家级 | 生物技术 | 国家级、省级 |
财务管理 | 国家级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国家级 |
市场营销 | 国家级、省级 | 日语 | 国家级、省级 |
国际关系学院 | 国际政治 | 国家级 | 商务英语 | 省级 |
国际能源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省级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网络空间安全 | 国家级、省级 |
自动化 | 省级 | 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国家级 |
国际商学院 | 国际商务 | 国家级 | 历史学 | 国家级 |
护理学院 | 护理学 | 国家级、省级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新闻学 | 国家级 |
华文学院 | 华文教育 | 国家级 | 广告学 | 国家级 |
汉语言 | 国家级 | 网络与新媒体 | 国家级 |
汉语国际教育 | 国家级、省级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国家级 |
化学与材料学院 | 应用化学 | 国家级 | 广播电视学 | 国家级、省级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省级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国家级 |
环境学院 | 环境科学 | 国家级、省级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国家级、省级 |
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 | 临床医学 | 国家级 | 电子信息工程 | 国家级、省级 |
经济学院 | 经济学 | 国家级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省级 |
金融学 | 国家级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省级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国家级 | 软件工程 | 省级 |
财政学 | 国家级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省级 |
经济统计学 | 国家级、省级 | 药学院 | 药学 | 国家级 |
税收学 | 省级 | 中药学 | 国家级 |
口腔医学院 | 口腔医学 | 国家级、省级 | 艺术学院 | 戏剧影视导演 | 国家级 |
理工学院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国家级 | 书法学 | 国家级 |
应用物理学 | 国家级、省级 | 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 | 物联网工程 | 省级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国家级、省级 | 中医学院 | 中医学 | 国家级 |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 工程力学 | 国家级 | | | |
土木工程 | 国家级、省级 | | | |
建筑学 | 省级 | | | |
暨南大学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专业名称 | 所属学院 | 备注 | 专业名称 | 所属学院 | 备注 |
新闻学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国家级、省级 | 广告学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省级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院 | 国家级、省级 | 生态学 |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 省级 |
电子信息工程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国家级、省级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省级 |
工商管理类 | 管理学院 | 国家级、省级 | 药学 | 药学院 | 省级 |
经济学类 | 经济学院 | 国家级、省级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理工学院 | 省级 |
生物技术 |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 国家级、省级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理工学院 | 省级 |
临床医学 | 医学院 | 国家级、省级 | 英语 | 外国语学院 | 省级 |
工程力学 | 理工学院 | 国家级、省级 | 包装工程 | 电气信息学院 | 省级 |
华文教育 | 华文学院 | 省级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理工学院 | 省级 |
中医学 | 医学院 | 省级 | 物联网工程 | 电气信息学院 | 省级 |
财务管理 | 管理学院 | 省级 | 知识产权 | 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 省级 |
暨南大学教学平台及团队建设情况
评定类别 | 所在单位 |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港澳台侨生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经济学专业 |
广告学专业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生命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
媒体实验教学中心 |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会计学系 |
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管理学院会计学教师团队 |
*以上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3年1月。参考资料
学校在本科生培养模式上,推行通识课程教育,实行弹性“标准学分制”,配备有灵活的转专业和辅修政策。2022年末暨南大学整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1.83%,其中本科毕业生为88.06%
学校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财务、审计、税务、统计、金融,计算机与数据处理,互联网开发及应用,媒体、出版,政府、公共事务等行业,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深圳为主的周边城市。
*暨南大学2022届毕业生相关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2年末。
暨南大学毕业生当年就业率部分年份统计情况
年份 | 毕业去向落实率 | 备注 |
整体 | 本科毕业生 | 硕士毕业生 | 博士毕业生 |
2022 | 91.83% | 88.06% | 96.67% | 97.54% | 截至2022年12月底 |
2021 | 90.04% | 85.09% | 96.80% | 96.28% | 截至2021年12月20日 |
2020 | 88.32% | 88.32% | 96.12% | 97.08% | 截至2020年12月底 |
2019 | | 96.92% | 97.38% | 97.53% | 截至2019年12月 |
学校交流
学校国际化特色较为突出,截至2022年3月,该校与世界五大洲62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419家高等院校和文化、科研机构签订了707份学术交流合作协议。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招生院校,在全球77个国家设立130个招生报名点,设有全英语授课的国际学院,2017年获中国教育部批准招生的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正式开学,2021年获日本文部科学省认定的暨南大学日本学院在东京正式开学。截至2022年3月,该校在校外国留学生2736人,来自10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本科生1939人,研究生268人。
馆藏资源
暨南大学图书馆由校本部(石牌校区)、番禺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华文学院5个馆组成,馆舍总面积80099平方米,设有阅览座位约9650个。截至2021年底,该校有各类印刷型文献474万余册,其中校本部和番禺校区有约374万册,有中外文数据库180个,中外文电子书262.6万种,电子期刊5.2万种。2009年,该馆入选第二批中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线装书约1万种,12万余册,其中明清善本约9000册,章太炎藏书近300部,约4000册(有眉批、题跋或题签的200多部)。入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凡161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9部,《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163部。收藏《中华再造善本》《广州大典》等影印古籍8万多册。

1995年,暨南大学与香港大学联合成立“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是中国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研究)的文献保障机构。2016年11月,成立“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以下简称“世华馆”),馆藏各类文献及实物接近5万册/件,馆藏特色为华侨华人民间文献和侨刊乡讯,共收藏契约、护照、侨批、族谱、口供纸、证件、证书、票据、家书等各类晚清民国时期较有特色的华侨华人民间文献2000余件,涉及国际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藏族谱文献3000余册;收藏中国各地侨刊乡讯300余种、1万余册。世华馆还设有8个华侨华人网络专题数据库,数据量接近29万条。
2018年,暨南大学图书馆挂牌“广东报业图书馆”及“暨南大学汉语方言学文献资料中心”。其中,报业图书馆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图书馆三家单位共建,共收藏与广东报业相关的图书11万余册、装订报刊2.5万册及若干文稿、信函、工具设备等;方言学文献资料中心首批馆藏包括著名汉语方言学家詹伯慧教授赠书、汉语方言学中心以及图书馆相关方言学书刊共1万余册。
*以上数据更新时间截至2022年1月。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3月,学校设有145个科研机构,人文社科平台包括中国官方评定的国家级文科平台(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华侨华人研究院)、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和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自然科学平台包括中国国家工程中心3个,省、部级设置的工程中心47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39个。
重点研究平台数量情况
人文社会科学 | 自然科学 |
研究平台名称 | 数量 | 研究平台名称 | 数量 |
教育部部省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1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3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 1 |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1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1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6 |
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2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3 |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 1 |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 20 |
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10 | 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40 |
广东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 2 | 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8 |
广东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 | 3 | 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10 |
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8 | 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5 |
暨南大学人文社科平台建设情况
人文社科平台类别 | 人文社科平台名称 | 官方评定机构所在国 |
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 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院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华侨华人研究院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企业发展研究所、金融研究所、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区域合作研究中心、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知识产权与法治研究中心、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党内法规研究中心、澳门研究院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广东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 神经管理学实验室、产业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决策研究实验室、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实验室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 | 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院、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大数据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国家话语体系研究中心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广州市舆情大数据研究中心、广州区域低碳经济研究基地、广州南沙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基地、广州现代产业新体系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文明广州与文化强国研究基地、广州品牌创新发展研究基地、广东语言文化海外传承研究基地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广州市决策咨询研究基地(第一批) | 暨南大学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暨南大学自然科学平台建设情况
自然科学平台类别 | 自然科学平台名称 | 官方评定机构所在国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基因工程药物、高性能金属耐磨材料技术(广东)、网络安全检测与防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广东)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暨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再生医学联合重点实验室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再生医学(暨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枢神经再生、肿瘤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现代化与创新药物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理生理实验室(三级)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广东省粤港创新平台 | 大气有机物污染与健康风险预警、焙烤食品安全粤港联合创新平台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耐磨及特种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网络安全检测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耐磨及特种功能材料、网络安全检测与防护、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大气污染在线源解析系统、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材料、神经功能康复、血液净化临床、纳米化学创新药物、水处理工艺与材料、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互联网医疗、大数据精准健康、无线应急通信网络、智能终端处理器SoC芯片、可见光通信、生物技术药物、小核酸药物开发、粮油副产物生物炼制、城市生命线工程灾害大数据、水库蓝藻水华防治、现代中药、基因大数据处理与分析、大数据协同育人与应用创新、教育大数据服务与应用、舆情大数据、数量金融大数据、电气与智能控制、3D打印与增材制造、疾病易感性及中医药研发、抗体药物与免疫检测、药物载体开发、晶体材料和晶体激光技术与应用、石墨烯类功能及高性能材料与制品(器件)、食品安全分子快速检测、真空薄膜技术与新能源材料、薄膜光伏关键工艺与设备、耐蚀材料与抗磨蚀、化学精准药物研发、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精准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 生物材料、工程结构故障诊断、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创新药物研究、水体富养化与赤潮防治、光电信息与传感技术、水土环境毒害性污染物防治与生物修复、产品包装与物流、功能蛋白质研究、新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广东省粤港澳高校联合实验室 | 代谢与分子医学联合实验室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高校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网络安全检测与防护、血液净化技术与设备、耐磨材料与功能材料、油脂生物炼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广州市重点实验室 | 广州市耐磨蚀及特种功能材料、环境暴露与健康、心脑血管疾病创新化学药物研发、可见光通信工程技术、真空薄膜技术与新能源材料、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病毒生物学、精准化学药物研究、分子与功能影像临床转化、中医方证重点实验室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广州市工程研究中心 | 广州市智能建筑检测技术行业工程研究中心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广东省卫生厅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脑功能与疾病医学重点实验室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 | 天然产物化妆品原料创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以上表格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2年3月。
学术成果
截至2022年3月,学校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在国际权威刊物《Nature》《Science》《Cell》等发表论文8篇。同时,学校在人文社科领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约130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发表论文约10篇,在SSCI、A&HCI等国外权威索引期刊发表论文1300余篇。
学术刊物
学校共有7种学术期刊,学校图书馆与暨南大学海外校友会及北美华人图书馆员协会等单位签约,授牌成立19家“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海外文献收集联络点”。图书馆所属世华馆负责编印发行《侨情简报》月刊、《侨情综览》年度工具书,并受中央统战部九局委托,参与《侨务工作研究》部分栏目的组稿编辑工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名为Jinan Journal(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1936年创刊,广东省教育厅主管、暨南大学主办的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期刊主要服务于中国大统战格局和华侨,开设了文学、语言、法律、历史、新闻、经管等特色栏目,是CSSCI核心库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英文名为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 Medicine Edition)。1980年创刊,暨南大学主办的生命科学与医学综合性学术双月刊。期刊聚焦学科内的前沿研究和临床实践研究成果,设有医学、化学、环境学、药学等栏目,曾入选“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是北大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CSCD(扩展库)来源期刊。
《生态科学》,英文名为Ecological Science。1982年创刊,广东省生态学会和暨南大学联合主办的双月刊。期刊设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综述、新书评介和信息等栏目,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入选期刊、生态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入选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引文数据库(CHSSACD)入库期刊。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英文名为Chinese Journal of Pathophysiology。1985年创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主办,暨南大学承办的综合性病理生理学高级学术刊物。期刊致力于传播国内国外病理生理学领域最新教学科研成果和研究进展,设有论著、短篇论述、综述、实验技术、药品评价介绍等,是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华文教学与研究》,英文名为TCSOL Studies。2001年创刊,曾用名《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主办的学术季刊。该刊致力于促进华文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推动现代汉语和海外华语研究,设有华文教育研究、华文教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华语研究和语言研究等栏目,是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Caj-cd规范获奖期刊。
《产经评论》,英文名为Industrial Economic Review。由1984年创刊的《特区与港澳经济》演变而成,是暨南大学主办,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和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联合承办的产业经济学术双月刊。刊物设有产业发展创新、组织结构、政策规制,以及部门经济、国民经济、生态经济、环境经济等栏目。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来源刊。
《东南亚研究》,英文名为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59年创刊,曾用名《东南亚研究经济资料汇编》,是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主办的国际问题类学术双月刊。该刊设东南亚国别与地区、亚太政经观察、中国与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等特色栏目,曾连续入选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引文数据库(CHS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校园文化
校训
“忠信笃敬”

暨南大学校训出自《论语·卫灵公》篇。“忠信笃敬”具体取自孔子对学生子张关于“怎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问题的回答:“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其内容包括了“言”和“行”两个方面,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全部内容,非常全面。
“忠信笃敬”是高度概括抽象的道德观念,经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使它们大致具备了以下的意义内涵:
忠:有忠诚、不贰、尽心、无私等意义。
信:有诚实、不欺、道义、真确等意义。
笃:有厚实、真诚、牢固、专一意义。
敬:有恭敬、严肃、尊重、谨慎等意义。
这四个字的意义有交叉,也可以组合使用,更可以与别的字组成新的具有道德内涵的词语,变化很多,富于生成能力。
校徽
学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学校徽志为圆形徽标,外环上方是叶剑英题写的“暨南大学”校名,下方是暨南大学的大写英文校名。中间字母“JNU”构成一艘具有中国特点的帆船图形,寓传播中华文化至五洲四海之意。帆船下方的“1906”字样,表示学校建校年份。学校徽章为教职工和学生佩戴的由学校徽志构成的圆形证章和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远远传播到五洲四海。在标志的设计上,字母“JNU”构成一艘中国特点的帆船,标志的视觉中心是图案化寿字文“南”字。标志结合了字母和中文,标准色采用蓝绿色,吻合暨南大学忠信笃敬,悠久历史、学术严谨活泼的风格。
校歌
《暨南大学校歌》


龙吟作词,相西源作曲。
暨南精神
忠信笃敬
知行合一
自强不息
和而不同

行政管理
党政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林如鹏 |
校长、党委副书记 | 宋献中 |
副校长 | 饶敏 |
副校长 | 张荣华 |
副校长 | 叶文才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夏泉 |
副校长 | 洪岸 |
副校长 | 张宏 |
党委副书记 | 孙彧 |
副校长 | 翁健 |
校长助理 | 王志伟 |
校长助理 | 邵敏 |
历任领导
党委(党组)书记 |
姓名 | 职务 | 任期 |
梁奇达 | 党委代书记 | 1958.6-1960.4 |
党委书记 | 1960.4-1963.6 |
杨康华 | 党委第一书记 | 1964.3-1970.3 |
1978.4-1984.3 |
何军 | 党组书记 | 1984.3-1988.2 |
张德昌 | 党委书记 | 1988.2-1991.6 |
伍国基 | 1991.6-1996.12 |
刘人怀 | 1996.12-2000.2 |
蒋述卓 | 2000.2-2015.11 |
林如鹏 | 2015.11- |
*以上信息来源:
校长 |
姓名 | 职务 | 任期 |
郑洪年 | 堂长 | 1907.3-1909.1 |
杨熙昌 | 堂长 | 1909.1-1911.10 |
赵正平 | 校长 | 1918-1920.夏 |
柯成懋 | 1920.夏-1921.秋 |
赵正平 | 1921.秋-1925.夏 |
姜琦 | 1925.夏-1927.夏 |
郑洪年 | 1927.6-1934.1 |
沈鹏飞 | 代校长 | 1934.1-1935.7 |
何炳松 | 校长 | 1935.7-1946.5 |
李寿雍 | 1946.6-1949.5 |
陶铸 | 校长 | 1958.6-1963.1 |
陈序经 | 1963.1-1964.夏 |
杨康华 | 校长 | 1964.3-1970.3 |
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 1978.3-1979.8 |
校长 | 1979.8-1983.10 |
梁灵光 | 校长 | 1983.10-1991.6 |
周耀明 | 1991.6-1995.12 |
刘人怀 | 1995.12-2005.12 |
胡军 | 2005.12-2018.2 |
宋献中 | 2018.2- |
*以上信息来源:
校董事会
暨南大学是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华侨高等学府,也是最早设立校董会的学校之一。暨南学校校董会校董在1921年推定,1922年3月2日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发出聘书。时任校董大都为热心华侨教育事业的教育家或实业巨子,有张謇、范源濂、林文庆、袁希涛、黄炎培等17人。暨南学校第一届校董会于1922年3月19日在上海召开。1931年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26次常务会议决议,暨南大学成立新的校董会,陈立夫等3人为常务董事,宋子文等11人为董事。
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1963年2月9日成立暨南大学董事会,廖承志先生任董事长。1978年暨南大学复办后召开第一届董事会会议,讨论复办暨南大学有关工作,审定了《暨南大学发展纲要(1978—1985)》,通过了暨南大学董事会章程。廖承志先生继续担任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1985年至2018年期间,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分别由荣毅仁、钱伟长和戴秉国担任。2019年暨南大学召开了第八届董事会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担任董事长。
校区情况
截至2022年3月,学校辖五个校区,分布于广州、深圳、珠海三个地区。校园占地总面积214.3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81.01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45.18万平方米,设有10所附属医院,其中三甲医院4所。
石牌校区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广州新城市中心区天河区的中部)。学校毗邻广州最大且历史最长的城中村——石牌村,是暨大的校本部,定位在研究生培养,主要发展中国国家重点学科及其依托的学院、特色学科(院)和继续教育。

番禺校区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兴业大道东855号。按照暨南大学校区总体布局,番禺校区主要是发展外国语言文学、法学、政治学、体育学、药学、化学、生态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环境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等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及管理学、经济学的本科教育。2014年9月一期建筑项目落成并正式启用。截至2022年9月,番禺校区的二期工程建设仍在进行。

珠海校区
位于广东省珠海市前山路206号。1998年成立,原为暨南大学珠海学院。2000年,暨南大学将学院从唐家湾迁至珠海市区。2009年,暨南大学校区化改革后,珠海学院更名为暨南大学珠海校区。
截至2022年7月,校区现有人文学院、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包装工程学院、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国际能源学院等6个专业学院,轨道交通研究院、物联网与物流工程研究院、先进与应用化学合成研究院、能源电力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机构,市级(含)以上科研平台12个,本科专业17个,各类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包括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翻译学、人工智能、电路与系统等二级学科硕士点,包装工程、国际商务等交叉学科硕士点,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国际商务、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点;人工智能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联合招生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有中国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2个、重点专业1个、特色专业1个,珠海市优势学科3个。

深圳校区
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华侨城内。1993年2月,在深圳华侨城成立,拥有中国境内首家通过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认证的旅游学院。学院在中国内地招收重点录取分数线以上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同时面向国际和中国港澳台地区招生。学院下设旅游管理、电子商务、英语、酒店管理四个系,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高尔夫管理方向)、电子商务、商务英语、风景园林7个专业(方向)。
学院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佛罗里达大学、中佛罗里达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天普大学旅游学院、杨百翰大学夏威夷分校、内华达州立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夏威夷大学茂宜学院,英国爱姆伍德学院、利兹贝克特大学,西班牙穆西亚大学,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中国香港理工大学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学院学生可申请前往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丹麦、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四十几所与暨南大学有合作关系的海外高校交换学习。

广园东校区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瘦狗岭路377号。广园东校区主要是华文学院的所在地。华文学院创办于1953年,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建立的。学院主要致力于华文教育与汉语国际教育,面向中国港澳台侨开展预科教育,面向中国海外华裔开展华文教育,面向中国来华留学生开展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面向全球培养汉语教师。

校友情况
截至2021年,暨南大学建校115年来,共培养了近40余万名校友,遍布世界五大洲。学校在五大洲共有137个校友组织,包括59个海外校友组织。
科教领域
中国两院院士谭其骧、邓锡铭、侯芙生、曾毅。
文化体育领域
诗人、书画家汪国真,著名田径运动员、首位进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亚洲人苏炳添。
所获荣誉
2012年,入选中国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3年,获批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院校。
2015年,成为中国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院校。
2016年,入选中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
2019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与供应链创新联盟理事单位。
2020年,入选中国第二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同年,进入中国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名单,并荣获“年度全国网络搜索热度百强本科高校“荣誉称号。
2021年,入选中国第三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