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1912年7月26日-2005年6月30日),字元白,也作元伯,北京满族人,爱新觉罗氏,是清世宗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第八代孙。中国当代知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

启功幼年家中多变故,曾就读于北京汇文学校。中学辍学后,曾随戴绥之学习古典文学,又跟贾羲民、吴镜汀学习绘画,同时开始习练书法。1933年,启功结识了时任辅仁大学的校长陈垣,受其提携先后任职辅仁附中讲师,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并业余从事中国书画史研究和创作。1946年,启功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又于1952年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同期加入“九三”学社,当选北京市政协委员,并为程乙本《红楼梦》做注释。1956年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参与中国画院筹备工作,并参加了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回收工作。1971年启功被借调参与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整理工作,负责标点《清史稿》部分。1980年启功当选“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并随后创建了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硕士点。1984年启功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同时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顾问,受聘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启功当选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连任至第十届),任政协书画室主任。1999年,启功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2003年启功当选西冷印社第六任社长。2005年6月30日,启功逝世于北大医院,终年九十三岁。

启功从事教育事业七十余载,同时在书画创作、学术研究及书画鉴定、诗词、红学等诸多领域均有深耕。在书画方面,启功吸收各家互补,自成一体,创造了“启体”书法,他自诩“文人画”,擅长画山水、竹石等;在鉴定方面,他曾对王安石《愣严经要旨》、宋代龙舒本《主文公文集》 北宋何子芝造金银字《妙法莲花经》、文天祥墨迹手札、张大千仿《石溪山水图》及《孝女曹娥碑》的真伪等都进行过鉴定;在诗词创作方面,启功创作了许多诗句,在当今旧体诗词创作中留下大量诗词作品;在语言方面,他对汉语结构、汉字书写及音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学说;在红学研究方面,启功多次参加《红楼梦 》不同版本的注释整理工作,并著有论述从多方面作诠解;在教育工作方面,他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尽其之力帮扶后学。启功一生著论众多,如《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汉语现象论丛》《论书绝句一百首》《启功书法作品选》等。启功的恩师、教育家陈恒先生曾评价启功“写作俱佳”。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启功的:人物生平、人物关系、主要作品、人物成就、人物评价、后世纪念、人物研究、人物轶事、人物关系等介绍

姓名

启功

元白、元伯

所处时代

近代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

北京

民族

满族

出生日期

1912年7月26日

去世日期

2005年6月30日

终年

九十三岁

去世地点

北京

职业

教授

代表作品

《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汉语现象论丛》《论书绝句一百首》《启功书法作品选》等

父亲

恒同

母亲

克连珍

章宝琛

人物生平

清皇室后裔

1912年7月26日,启功出生于北京。启功的父系一族为清皇族爱新觉罗氏,至启功已是清帝雍正第五子和硕亲王的第十世后裔,其母系克氏家族为蒙古族。至启功的曾祖傅良时,宗室处境渐至没落,傅良遂辞爵参加科举,中举人官至翰林。祖父敏隆亦官至翰林,都曾为外放学政的教育官员。

启功

幼年变故

1913年,启功的父亲恒同去世,由祖父照顾其生活,幼时被祖父带到雍和宫祈福接受灌顶礼,法号“察格多尔札布”。幼年启功在读诗、书画、写字方面受到祖父的启蒙熏染。1922年,启功祖父去世,十岁的启功由母亲克连珍和姑姑恒季华抚养。此时家庭陷入困顿,由于受到祖父的旧友及学生关照和周济维持生活,启功得以在1924年至1926年在北京汇文学校读书,期间在校书画习作曾被学校选为礼品赠送嘉宾。

启功

少年学艺

1927年至1926年,经由长亲推荐,少年启功拜画家贾羲民(原名贾尔鲁)先生学画,学习书画鉴定,又由贾羲民先生介绍拜入吴镜汀先生门下。1930年,启功师从戴姜福(字绥之)先生学习古典文学,习作旧体诗词,并受到著名书画家溥心畲先生赏识,参加翠锦园文人雅集,与张大千等文人相识。同时,启功加入了画家溥雪斋(原名爱新觉罗·溥伒)先生发起的松风画会,自号松壑。

得遇恩师

1932年,启功与年长他两岁的满族女子章宝琛完婚。由于家境贫寒,启功曾一边自学文史,一边教家馆,以补贴家用。1933年,启功通过曾祖父的“门生”、著名学者傅增湘先生引荐,认识了时任辅仁大学校长的陈垣(字援庵)先生。陈恒先生认为启功“写作俱佳”,随即安排其进入辅仁附中担任国文教师。一年多后,启功被因学历不符合要求被相关领导解聘。1935年,陈恒先生再次安排启功担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业余从事中国书画史研究和书画创作。不到两年,再次因资历不够被解聘。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境艰难,启功迫于生计,以教家馆和写字卖画维持生活。1938年,启功又一次被陈恒先生安排担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讲授一年级国文,并自此开始受教于陈恒先生。

启功

专于学术

启功担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期间,先后教授“普通国文”“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历代韵文选”“历代散文选”课程。1946年,启功由当时任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馆长的沈兼士先生任推荐,受聘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负责阅读整理档案材料及古书画鉴定工作,期间著有《〈急就章〉传本考》《〈平复帖〉说并释文》《〈兰亭帖〉考》《唐摹万岁通天帖考》等文。1949年,启功被评为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国文系副教授。1952年,启功随辅仁大学调整合并入北京师范大学,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讲授古典文学。同期,启功加入了“九三”学社,并当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他还与向达、王重民、周一良、曾毅公、王庆菽等人一同标点敦煌变文俗曲,之后又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程乙本作注释,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注释本。启功也先后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与王朝闻等兼任《美术)杂志编委,与华君武等兼任《人民日报》美术顾问。1956年,启功升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被叶恭绰先生借调,参加中国画院的筹备工作。1957年,启功应文化部邀请,参与故宫博物院回收文物的鉴定工作。同年,启功母亲和姑姑相继去世。

历尽劫波

1958年,启功在北京中国画院被补划为“右派”,离开画院回到学校,随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职称被撤销,工资降级,教学工作被停。1962年,启功出版《古代字体论稿》,但已完成的《诗文声律论稿》因故拖延不得出版。1963年启功撰写《〈红楼梦〉札记》。1966年,启功被视为“右派”和封建余孽,参加劳动改造,常被勒令抄写大字报。1971年,启功被借调参与中华书局整理出版《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工作,负责标点《清史稿》部分。1975年,启功夫人章宝琛因病去世逝世。

启功

否极泰来

1976年,北京师范大学恢复考试招生,启功获准重登讲台,次年,启功所著《诗文声律论稿》出版。此时《清史稿》标点工作也已经结束,启功回到北京师范大学。1978年改革开放,落实政策,启功教授职称被恢复。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启功的社会活动日益繁多。1980年,启功当选“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次年《启功丛稿》开始出版。同时,启功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82年,启功创建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硕士点,开始招生。同年,启功当选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次年,启功参与文化部文物局组织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负责甄别鉴定各博物馆收藏的古代书画作品。同年三月,启功应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邀请,在东京举办“启功书作展览”,并且接待了钟谷扇舟为首的日本书法代表团。之后启功又参加“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组织的的专家支持西部讲学团,赴呼和浩特、银川、兰州、乌鲁木齐巡回讲学。1984年,启功被聘为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顾问,同时他创建的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点,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同年,启功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终有所成

1985年,启功在故宫博物院参加海外回流王安石书《楞严经要旨》卷及宋龙舒本《王文公文集》的鉴定。同时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讲学,在港举办“启功书法展”。同年,启功被文化部聘为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并出版《启功书法作品选》。次年,《启功书法选》出版,启功被任命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又应香港书学会、新加坡书学会邀请进行访问、访学。并当选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连任至第十届),兼任全国政协书画室主任。1987年,启功受邀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何子芝造金银字《妙法莲华经》。同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日本日中友好协会联合举办“启功、宇野雪村巨匠书法展”,先后在北京和东京展出。次年,启功应荣宝斋(香港)有限公司邀请主持画展开幕式并鉴定书画。同年,启功为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全国首届书法教师讲习班授课。此后,启功先后出版了《启功韵语》《论书绝句一百首》《启功草书千字文》《汉语现象论丛》等著作。同年,启功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次年,启功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同期,全国政协、北京师范大学、荣宝斋联合举办“启功书画展”,先后在北京、广州和日本展出。自九十年代后期至二十世纪初,启功先后出版了《启功论书札记》《启功书画留影册》《启功絮语》《启功论书绝句一百首》《启功书画作品专集》《汉语现象论丛》《当代书法家精品集—启功卷》《启功赘语》《启功二帖集》《启功书画集》等多部著述。

启功

1999年,启功受国务院聘请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并于2001年获文化部兰亭终身荣誉奖,他将奖金捐赠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实验班学生。次年,启功获文化部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他再次将奖金捐赠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实验班学生。2003年,启功当选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长。此后《启功讲学录》《启功口述历史》陆续出版。2005年6月30日于北大医院逝世,享年九十三岁。

人物关系

关系

姓名

人物简介

曾祖父

溥良

晚清世袭奉国将军,后辞去封爵,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进士,入翰林,先后任礼藩院左侍郎、户部右侍郎、都察院满右都御史、礼部满尚书、礼部尚书、察哈尔督统等职,后任江苏学政

祖父

毓隆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进士进士,入翰林,任过典礼院学士、安徽学政、四川主考等职,擅书画

父亲

恒同

晚清袭封奉恩将军,在启功不满周岁时病逝

母亲

克连珍

蒙古族阿鲁特氏后裔,驻藏帮办大臣崇纲之孙,1956年去世

姑母

恒季华

为教养启功成人,终身未嫁。启功后来一直称呼姑姑为“爹爹”(满俗,“爹爹”即叔叔),1956年去世

妻子

章宝琛(章佳氏)

章宝琛比起启功长两岁,满族,启功习惯叫章宝琛姐姐。1932年10月,启功和章宝琛完婚。1975年因病去世

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启功主要论著出版年表

作品名称

出版单位

论著类型

出版时间

《红楼梦注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图书

1953年

《敦煌变文集》(合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图书

1957年

《古代字体论稿》

文物出版社

图书

1965年

《诗文声律论稿》

中华书局

图书

1977年

《启功从稿》

中华书局

图书

1981年

《启功先生讲书法》

北京师范大学

录像带

1982年

《也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诗》

《文学遗产》第4期

论文

1983年

《创造性的新诗子弟书》

《文史》第23辑

论文

1985年

《启功书法选》

人民美术出版社

图书

1985年

《论书绝句》

商务印书馆(香港)

图书

《书法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书

1986年

《文言文中“句”“词”的一些现象》

《北t京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

论文

1987年

《启功韵语》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书

1989年

《论书绝句》

商务印书馆(香港)、三联书店

图书

1990年

《启功草书千字文》

中国和平出版社

图书

《汉语现象论丛》

商务印书馆(香港)

图书

1991年

《比喻与用典》(论文)

《中华书局80周年纪念专刊》

论文

1991年

《启功论书札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书

1992年

《启功絮语》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书

1994年

《启功论书绝句一百首》

荣宝斋出版社

图书

1995年

《“太白仙诗”辨伪》(论文)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第2期

论文

1996年

《启功赘语》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书

1999年

《启功丛稿》(论文卷、题跋卷、诗词卷)

中华书局

图书

《启功书画集》

文物出版社

图书

2001年

《真茗阁藏名人书画-启功卷》

文物出版社

图书

2002年

《启功讲学录》《启功韵语集》《启功题画诗墨迹选》《启功口述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书

2004年

《坚净居丛帖——临写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书

2005年

《启功题跋书画碑帖选》

文物出版社

图书

2006年

人物成就

书画

启功自幼出身与书香门第,因受其祖父影响及环境熏陶,得到良好的书画启蒙教育,有志于成为画家。少年时启功先后师从画家贾羲民、吴熙,之后受到溥心畲、张大千、傅雪斋、齐白石等名家指点,启功二十岁前后其画作已渐有名气。在辅仁大学任美术系助教期间,启功专业于绘画,之后受韩寿宣先生邀请在北京大学兼任美术史教员。启功从青年时期开始,多次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水榭及北海公园画舫斋、漪澜堂参加画展。1956年启参加中国画院的筹备工作,成为北京书画院创始人之一。启功擅长画山水、竹石等,他认为自己的画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其挚友、书画家黄苗子评价:“启先生工画,山水兰竹,清逸绝伦。”

启功早年受过很多名家指点,如擅长草书的冯公度先生,擅长行书的沈尹默先生,创作与理论俱佳的张伯英先生等。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启功在书法研究中首创了“ 五三五 ”不等分结构字体 , 这种字形上下左右的分量较大,中间的分量较小,区别于“九宫格”的“九等分”。启功反复练习和研究之后,他又发现汉字结构存在”先紧后松”“左紧右松”“内紧外松”的规律,开始更加注重字的“骨架结构”。这种“五三五”字体,便是他独创的“启体”书法。启功在书法创作实践的同时,还著述有多部理论研究,如《古代字体论稿》《急就章传本考》《兰亭帖考》《论怀素自叙帖》《孙过庭书谱考》《平复帖说并释文》 《山水画南北宗说辨》《董其昌书画代 笔人考》《谈诗书画的关系》《说千字文》等专著和论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启功除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以外,又有诸多社会兼职,参加各项文化交流活动渐多。自此80年代始,启功多次去香港讲学、举办书画展览,并应邀在日本东京举办“启功书画展”,促进中日两国恢复邦交后的文化交流。1997年,启功出席了香港荣宝斋建店一百周年、商务印书馆建馆一百周年和迎接香港回归活动,并为迎香港回归作十六字令二首及联诀作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庆祝中韩建交两周年,启功应韩国东方画廊的邀请,赴韩国进行书画交流,并与韩国书法家金膺显举办书法联展。之后又应邀先后赴韩国、新加坡访问、参加书画交流活动。他还赴美国、法国、德国访问,参观了三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中国书画珍品。1999年,启功又赴纽约出席了中国艺术精华研讨会,发表了论文《画中龙》,进行了学术交流。2001年,他获得全国书法“兰亭终身成就奖”,2002年获得“全国造型艺术终身成就奖”。

鉴定

启功一生致学,涉及史学、文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版本学、金石学、诗词学、红楼梦学、碑帖鉴定学等方面。尤其对古代的书画、碑帖见识卓异,造诣精深。启功鉴定书画,不只是作一般真伪的评判,由于他精心研究过书法史、绘画史,又基于他对古文字学、古典文学、音韵学、训诂学、历史学、文献学等有深厚的基础,又熟悉古代典章制度、礼仪民俗,本人亦有书法绘画的实践经验,故其鉴定工作善于综合运用各方面的所学,从学术研究和艺术鉴赏的角度去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如诸多古代书画精品,在历史上有许多真伪混杂的评说,形成难以解决的历史公案。启功科学地运用他掌握的历史资料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从书法史、绘画史和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风俗人情以及作者本人的艺术风格、创作习惯等全面地分析,解决了许多历史公案。1968年,国家文物局组成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启功为组员,负责甄别北京及全国各大城市博物馆收藏的古代书画作品的真伪。1986年,启功被任命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对王安石《愣严经要旨》、宋代龙舒本《主文公文集》 北宋何子芝造金银字《妙法莲花经》、文天祥墨迹手札、张大千仿《石溪山水图》等都进行了鉴定,为文物鉴定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启功先生还对《孝女曹娥碑》的真伪作出一锤定音之论,判定历代相传的《曹娥碑》殊非王羲之真迹,等等。

启功的书画鉴定理论,多为零散的文章或书画题跋。这些书画鉴定理论,大多集中在其出版的《启功丛稿》和一些回忆录、杂著和书画题跋中,后来选编的各类书画鉴定文集中搜集的启功书画鉴定文章,大多来源于《启功丛稿》。启功的书画鉴定文章,主要有《董其昌书画代笔人考》(1962年)《戾家考》(1963年)《鉴定书画二三例》(1981年)《书画鉴定三议》(1986年)。启功关于碑帖鉴定与考证的专文,主要有《传本考》《说并释文》《考》《“绝妙好辞”辨》《孙过庭考》《旧题张旭草书古诗帖辨》等,其他的碑帖鉴定则多散见于书画题跋中。

诗词

新中国成立后,启功在治学、授业、评画之余,常就生活中遇到的人物、事件、器物,风景等抒发情感,创作了许多诗句,在当今旧体诗词创作中留下大量诗词作品。启功诗文作品形式多样,绝句、律体、古体都包含,内容丰富。他先后著有于1988年出版的《启功韵语》,1988年至1992年期间积累的诗作又出版了《启功絮语》,被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及香港翰墨轩出版社分别出版, 至1999年又出版《启功赘语》。之后,中华书局将此三本合编收入《启功丛稿·诗词卷》。2003年赵仁珪又为这三册作注,题为《启功韵语集》。另有《论书绝句百首》前后多次出版及再版。此外,还有在古典文学教学实践中撰写的对古典诗词曲文的声律声调进行讲解与研究的《诗文声律论稿》。启功在总结历代诗歌特点的笔记说认为“仆常谓,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人诗是嚷出来的,宋人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嚷者,理直气壮,出以无心:想者,熟虑深思,行以有意耳。”他对千年以来诗歌发展的历史,深入浅出地透彻分析,给青年后学以启发。有相关专家认为启功的诗词,“功力深厚,风格鲜明,完美地运用了古诗词的固有形式,巧妙地运用了现代新词语、新典故以及俚语、俗语,形成了他的诗词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特点,为古诗词传承与创新做了良好的典范。”

红学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启功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程乙本作注释,并向出版社推荐他认为更优的程甲本。之后他又参加了北师大中文系组织的《红楼梦注释》集体编写工作。1963,为帮助青年教师和学生关于《红楼梦》的教学,启功撰写了《读<红楼梦>礼记》一书,对《红楼梦》中的年代、人名、地名、官职、服装、器物、习俗、称谓等作诠解。八十年代,北师大组织专家对馆藏《红楼梦》程甲本进行整理注释,启功担任顾问,并于1987年正式出版。启功认为“《红楼梦》里的诗和旧小说中那些“ ”或“有诗为证”的诗都有所不同”,“每首诗都是人物形象的组成部分”,就如何全面理解人物形象提出自己见解。在《读<红楼梦>札记》一文中,他具体分析了《红楼梦)中“所写的生活事物,究竟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虚构”。如对《红楼梦》所写的年代及地点的扑朔迷离进行了具体的考辨;对《红楼梦》官职中既有虚构的,也有真实的,还有半真平假的进行了梳理;对《红楼梦》中的服装描写进行了研究,指出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认为男子的多虚写,女子的多实写,并结合对辫式、小衣、鞋子以及称呼、请安、行礼的描写分析了当时的风俗。最后对《红楼梦》为什么要“这样费尽苦心来运真实于虚构”进行了分析。

语言

启功先生的语言学著作有《汉语现象论丛》《诗文声律论稿》《说八股》和《古代字体论稿》等。在汉语方面,启功根据汉语单音节词意义、用法灵活的特点,以“万花筒”镜片组织和碎纸渣的拆装道理,比喻组词成句的灵活性,用“意义控制说”解释语序;根据中华民族宏观思维的特点,用“开合”或“起、承、转、合”解释句子、句群的结构;根据人呼吸的生理特点提出“自然音律说”,对汉语中的对仗、节奏、复重等现象所作的解释精辟又独到;用“平仄竿”解释律诗的声律,自然而易懂。在汉字方面,启功先生突破中国几千年的识读汉字学,创建了书写的汉字学,从体、法、理、趣四个方面总结出汉字书写的规则。

教育

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院士倡议建立教师节,启功是主要附议者之一。次年,全国人大通过决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1991年11月27日,启功以自己的书画义卖所得款项人民币一百六十三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元,设立以陈垣先生命名的“励耘奖学助学基金”,用以奖励品学优异的学生和教师。1997年,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拟将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归入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启功上书相关部门,终使该学科得以保存。1997年7月29日,启功为北京师大学拟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他认为“学,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以至技能,仅仅具有还不够,要能够成为后学的师表。行,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包括思想、行为、待人、对己,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够成为世界上、社会中的模范。这种模范,不用等待旁人选举出来,自己随时扣心自间,有没有可惭愧的思想行动。”

人物评价

在启功先生青年时期,民国著名书法家曾评价启功十九岁时的草书,他认为“这是认识草书的人写的草书”。书画家叶恭卓评价青年启功是“聪明绝代的人才”。启功的恩师、教育家陈恒先生曾评价启功“写作俱佳”。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启功当选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家佟韦评价启功“人无完人,启功除外”,给予了直接肯定。近代书画家、诗词学家张伯驹评论启功所作《平复帖》释文:“仅七十余字的《平复帖》历代鉴资家都认为“文字古奇,不可尽识’。启功是把《平复帖》全文释出第一人。”书画家黄苗子在其所著《画坛师友录》中,以“扬马之俦,石八之流”作为其中一章的题目,将启功直比、、石涛、八大山人一类的人物。台湾省作家董桥认为启功“可以直接与唐宋文人对话”,肯定了启功的文化素养。

启功先生去世后,中华书局编审柴剑虹评价“启先生学问博大精深,特别体现在他在凭借深厚学养、遵循学术规范的基础上敢于破除迷信,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上,在《启功丛稿》各卷中可谓比比皆是。”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连起评价启功:“一位学识渊博的国学大师,一位并世少有的伟大教育家,一位独步当代甚至不让古人的大书法家,一位可以说完美继承了中国文人画优良传统的画家,一位才思敏捷而又能入古出新的诗人,一位古书画碑帖全能的权威鉴定家。”

后世纪念

启功故居

启功出生北京东四北的什锦花园21号,由于幼年变故,不得不变卖家产房子、字画,用来发丧、偿还债务,搬离了什锦花园,此后居无定处,频繁于租房、搬家。他曾有诗句:“食贫迁徙常,一寓诧三载”,记述了当年的窘境。新中国成立前,先后在交道口附近的东宫街、梯子胡同、细管胡回、草厂胡同、鼓楼西边的前马厂胡同居住过。新中国成立后,较长时间住在黑芝麻胡同。1957年母亲和姑姑去世后搬到小乘巷内弟家借住长达20余年,自称,“小乘客”。小乘巷的生活是启功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其间他承受了精神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他曾记述:“寄居小乘巷,寓舍两间,各方一丈。南临煤铺,每见摇煤,有晃动乾坤之感。”

启功

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

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成立于2012年,是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先生名字命名的书画创作和理论研究机构。启功书院位于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5层,建筑面积700余平米,设有坚净美术馆和教学部、科研部、展览部、基金会、办公室等职能部门。启功书院以“艺术境界、学术品味、文化精神、责任担当”为办院宗旨,以书画艺术为主开展理论研究、教育培训、创作展览、公益服务等活动,承担国家文化建设任务及国际交流合作,旨在传承启功先生的学术精神,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启功

启功纪念园

“启功纪念园”位于北师大珠海分校校内荔枝山,是全面展示启功先生文化学术成就和书法绘画成果的园林建筑群,以中国古代园林建筑风格为基本设计理念,以馆、廊、碑等为人文载体,以山、水、林为自然元素,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色于一体。纪念园承载学术活动、教育教学、文化交流、会议展览及参观旅游等功能。

启功

纪念活动

2022年7月26日,中国嘉德与北京启功艺术研究会、文物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共同主办“坚净——纪念启功先生一百一十周年诞辰特展”,在嘉德艺术中心对外展出。展览从家事、师事、鉴事、余事、正事五个部分展现了启功先生的人生轨迹和艺术成就。展品全部来源于启功先生自藏,无借展作品,共计一百一十种。同时,故宫博物院相关专家与启功先生侄孙等在展览现场还就启功先生与展览背后的故事进行了解读。

相关影视

名称

类型

上映时间

导演

饰演演员

《启功》

电影

2015年

丁荫楠 丁震

马恩然 张绍刚

《百年巨匠·书法篇|启功》

纪录片

-

寒冰

-

人物研究

启功作为当代知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相关组织机构、学者和其学生后辈多有撰文或著书,从多角度进行追述及研究。早在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在《著名学者教授启功》一文中就其家学渊源、整理古典文献、古文字研究、诗词创作、文物鉴定、书法创作等方面做了概述。后世研究中代表性的有长期致力于“启功研究”的课题的启功先生的学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仁珪先后出版的《启功先生悼挽录追思录》《启功隽语》(合著)《启功研究丛稿》《启功评传》等著作,涉及启功先生生平、书画创作、学术研究、社会活动等。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启功先生旧藏金石碑帖》中,刊发了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连起先生撰写的《关于启功先生的鉴定》一文,文中以“古书画鉴定的通人,即书画碑帖全能的鉴定家”“作为书画家的鉴定家”“大学问家的鉴定家”"作为教育家的鉴定家"四个角度,列举诸多具体实例,论及作为鉴定家的启功先生在书画碑帖鉴定方面成就,以及关心后进的轶事。

相关论著(部分)

作品名称

作者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著名学者教授启功》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8年

《启功隽语》

赵仁珪 / 章景怀

文物出版社

2009年

《启功传》

郭梅 / 张茜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年

《我的老师启功先生》

柴剑虹

商务印书馆

2010年

《启功:诗书继世》

陆昕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

《启功图传》

侯刚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4年

《启功评传》

赵仁珪

北京出版社

2017年

《百年巨匠·启功》

李强

文物出版社

2017年

《启功先生题签集》

中华书局编辑部

中华书局

2018年

《启功先生旧藏金石碑帖》

王靖宪(主编)

文物出版社

2019年

人物轶事

皈依雍和宫

启功幼时被家人安排到雍和宫接受灌顶礼,拜白普仁法师为师,正式皈依喇嘛教,法号“察格多尔札布”(意为金刚佛母保佑),成为一名记名小喇嘛。白普仁作为启功的上师,自启功三至十七岁为其传教授法。现雍和宫存有启功所书匾额和长联。

启功

师生同父子

启功幼逢变故,家境贫寒,中学未毕业即为养家糊口而奔走,后经曾祖的门生傅增湘的介绍,得以结识時任辅仁大学校长的陈垣先生。陈垣先生对启功的第一印象即是“写作俱佳”,前后破例安排他“三进辅仁”,启功得以受其言传身教。陈恒先生逝世于1971年,启功写下挽联悼念:依函丈三十九年,信有师生同父子;刊习作二三册,痛余文字答陶甄。1991年,为纪念恩师陈垣先生,启功在北京师范大学设立“励耘奖学助学基金”。

启功

辅仁趣作

启功在辅仁大学任教期间,时常针对时局和学校发生的事编写顺口溜。他曾对当时经济不稳定的社会现象编写顺口溜“银元涨,要银元,银元落,要白面。买两卖两来回算,算来算去都不赚”。他还编写了顺口溜反映当时辅仁大学美术系的萧条,“美术系,别生气。泥捏象牙塔,艺术小坟地。”

自撰墓志铭

启功的夫人章宝琛年长启功两岁,他自述称呼其姐姐,以“贫贱夫妻患难心”描述二人感情。1975年,夫人章宝琛因病去世逝世。1977年,借居于内弟小院的启功捐出所存文玩藏品,写下《自撰墓志铭》。

启功

注释

[a]

贾羲民原名尔鲁, 又名鲁,原以新民字,后改为表民,北京人,擅长书画创作及书画鉴定。

[b]

吴镜汀(1904—1972.11),男,原名熙曾,字镜汀,号镜湖,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北京。作品有《秦岭》、《黄山人字瀑》等。出版有《吴镜汀作品选》。

[c]

戴姜福(字绥之),是清代著名学者戴震一族的后人,也是启先生曾祖父任江苏学政时选出的拔贡,著有《华字源》等著作。

[d]

溥心畬(1896年9月2日—1963年11月18日),满族,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为清恭亲王奕訢之孙。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e]

爱新觉罗·溥伒(1893—1966),字雪斋、学斋,号松风主人。惇勤亲王奕誴(道光帝旻宁第五子)之孙、贝勒爱新觉罗·载瀛(奕誴第四子)长子。

人物关系 共1个词条 889阅读纠错

爱新觉罗·溥僎

堂哥

爱新觉罗·溥僎(1875—1920),道光皇五子惇亲王奕誴孙,端郡王爱新觉罗·载漪第一子。母为叶赫那拉·静芳。光绪二十年,封一等镇国将军,公爵。

[f]

傅增湘(1872—1949),字润沅,号沅叔,别署双鉴楼主人、藏园居士、藏园老人、清泉逸叟、长春室主人等,中国近代著名藏书家。四川省江安县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1917年12月至五四运动前,曾入内阁任教育总长。

[g]

陈恒,字援庵,生于清光绪六

年,广东新会人。幼年受私塾教育,自称“ 余少不喜八股,而好泛览”,接受了很多实用之学。1921 年任教育部次长,代理部务,兼任京师图书馆馆长。1922年起担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导师。1925 年任故宫博物院事兼图书馆馆长,1926 年任辅仁社社长。1929 年起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继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直到 1971 年故去,享年九十一岁。

[h]

沈兼士(1887年-1947年),沈尹默之弟。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教育学家。1887年7月31日出生于陕西省汉阴县城。曾与其兄沈士远、沈尹默同在省立一中、北大任教,有“北大三沈”之称,为中国新诗倡导者一。

[i]

王朝闻(1909年~2004年),原名昭文,四川泸州合江人,中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浮雕毛泽东像、圆雕刘胡兰像等。

[j]

华君武(1915年4月24日-2010年6月13日),祖籍江苏无锡荡口,出生杭州;中国著名漫画家;1938年到达延安,华君武从事抗日宣传并为《解放日报》画时事漫画;194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2月华君武历任《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人民文学》美术顾问;1961年起,华君武开始在《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上发表“人民内部讽刺漫画”;后在“文革”其间受批斗;1979年华君武当选中国美协副主席;2010年6月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5岁。

[k]

叶恭绰(1881-1968年9月16日),字裕甫(玉甫、玉虎、玉父),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生于广东番禺书香门第。清末举人,京师大学堂化学馆毕业,留学日本。1912年后任交通部总长,兼理交通银行、交通大学。1923年应孙中山召,任广东军政府财政部长。1927年后,历任关税特别委员会委员、国学馆馆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常委,中央文史馆馆长,北京中国画院院长。

[l]

韩寿宣,陕西神木人。博物馆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1931年留学美国,先后在华盛顿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物馆学,获硕士学位。1937-1946年,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工作。194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48年筹办北京大学博物馆,任馆长,1949年任博物馆专修科主任。1949年后,历任北京历史博物馆馆长、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等职。

[m]

黄苗子(1913~2012.01),广东中山人。当代知名漫画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书法家、作家。

[n]

赵仁珪,男,1942年6月生,北京市人。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8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