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廖永忠早年胸怀大志,智勇过人。元末与兄廖永安在巢湖结寨自保。至正十五年(1355年),廖永忠随兄廖永安率巢湖水师归顺明军。不久发动渡江战役,拔采石、太平要塞,擒敌将无数,平定集庆(今南京),攻克镇江、常州、池州,讨伐江阴海寇,战功累累。
兄死弟及
廖永安被俘后,廖永忠接替兄长之职,官升枢密佥院,统领全部水军。陈友谅袭击太平府,进犯龙江。廖永忠率部大呼突入敌阵,诸军紧追其后。陈友谅军大败,遂克太平府。追至安庆,破陈友谅水寨,遂克安庆。进攻江州时,廖永忠针对江州城濒临长江,守备甚严的现状,预估好城墙的高度,在船尾造木桥,并称之为“天桥”。然后令人驾船乘风倒行,使天桥与城相接,于是攻占江州(今江西九江)。战后,廖永忠进封中书省右丞。
死战鄱阳湖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廖永忠跟随朱元璋出征南昌,援安丰。陈友谅进攻南昌。双方在鄱阳湖殊死大战。首日,廖永忠乘快船指挥,射杀敌将张定边,射死射伤陈友谅军无数。第二天,廖永忠率手下俞通海等亲驾七艘满载芦荻的船,乘风纵火,焚敌方战船数百艘,又以六艘战船为敢死队,深入敌阵搏杀,纵横驰骋。敌军大惊,以为遇到了天兵天将。混战中,廖永忠击毙了陈友谅。陈军霎时土崩瓦解。随后廖永忠随军征讨陈友谅的儿子陈理。陈理无奈投降。廖永忠凯旋南京之日,朱元璋亲笔写就“功超群将,智迈雄狮”,制成漆牌赏赐给他,让他悬挂在家门之上。不久,明军乘胜追击,廖永忠挥师东向,在庐州击败左军弼,平定江西。随后,跟随徐达、常遇春攻取淮东,横扫张士诚和淮东诸郡,攻占了德清、平江重镇。此战后,廖永忠以军功被封为“中书平章政事”。

平定南方诸州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廖永忠担任征南副将军,率领水军走海路与大将军汤和会合,征讨方国珍。方国珍望风而降,进而攻占福州。
洪武元年(1368年),廖永忠平定闽中诸郡,活捉了陈友定。朱元璋授予廖永忠正南将军,以朱亮祖为将,由海路直取广东。未到广州,廖永忠就先发信给在广州的元朝左丞相何真,对他晓以利害。何真权衡一番,奉书请降。明军乘势拿下东莞和广州。攻占广州后,廖永忠擒获海上巨寇邵宗愚,细数其残暴罪行,然后当众斩首。广东百姓都十分高兴。这时,廖永忠趁势传谕九真、日南、朱崖、儋耳等三十余城,诸城守卫纷纷纳印请降。廖永忠乘胜进攻广西,连降梧州、浔州、柳州等地。最后攻克南宁,降服象州。至此,两广全部平定。廖永忠善于安抚民心,两广百姓感念其恩德,为之立生祠。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廖永忠凯旋回京。朱元璋命太子朱标率百官于城郊龙江迎接慰劳。廖永忠入宫晋见后,朱元璋仍让太子送廖永忠回府。年底,廖永忠再次出征,平定了泉州和漳州。
平定北方
洪武三年(1370年),廖永忠跟随大将军徐达北伐,攻克察罕脑儿行宫(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打垮了元朝的残余势力。返回南京后,廖永忠被朱元璋封为德庆侯,食禄一千五百石,准予世袭。洪武五年(1372年),廖永忠再度北伐,一直打到元朝曾经的首府哈拉和林(今蒙古国境内前杭爱省)。
平定西夏
洪武四年(1371年),廖永忠以征西副将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汤和率水师讨伐在蜀地的大夏明升政权。廖永忠领兵先行,明军水师溯着长江而上,先击败了旧夔府守将邹兴,然后来到三峡瞿塘关。瞿塘关山峻水急,蜀人在水面铺设铁锁桥,横据关口,大船无法通过。廖永忠偷偷派几百人手持干粮水筒,抬着小船翻山渡关,到达上游。西蜀山高林密,草木繁多,廖永忠下令将士都穿上青蓑衣,鱼贯而行。凌晨五更时分,廖永忠突然率兵抢出墨叶渡,兵分两路分别攻击敌人水寨和陆寨。 两路明军上下夹攻,大破蜀军,敌军将领邹兴战死。廖永忠命人焚毁三桥,弄断横江铁锁,于是攻占了夔府。与汤和相约在重庆会合后,廖永忠率水师直捣重庆,夏主明升请降。受降后,廖永忠下令严禁侵扰百姓。一个士兵拿了百姓七个茄子,被当场斩首。廖永忠又安抚戴寿、向大亨等家人,并命其子弟到成都招降。成都拒守的戴寿等人已被傅友德打败,正一筹莫展,于是趁势而降。至此,蜀地全部平定。朱元璋在《平蜀书》中,大赞廖永忠的功劳,其中有“傅一廖二”之语。
驱除倭寇
洪武六年(1373年),廖永忠率水军出海抗倭,消灭了大批入侵东南沿海的日本倭寇,随后返回南京。
逾制赐死
早年朱元璋派廖永忠前去滁州将小明王韩林儿迎回应天,至瓜步时船翻,韩林儿溺死,朱元璋因此归罪廖永忠。到大封功臣时,廖永忠又派他要好的儒生窥探朱元璋的圣意,朱元璋大怒,只给他封爵而不封公。当杨宪为丞相时,廖永忠与他关系密切。杨宪被杀,廖永忠因功劳大而幸免。
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廖永忠因僭用龙凤等违法之事被赐死,终年五十三岁。南明弘光帝时,追封庆国公。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关系 | 人物 | 备注 |
父亲 | 廖旺 | |
岳父 | 康茂才 | |
兄长 | 廖永安 | |
亲家 | 汤和 | 廖权是其女婿 |
儿子 | 廖权、廖升 | |
孙子 | 廖镛 | 廖权之长子 |
孙子 | 廖铭 | 廖权之二子 |
孙子 | 廖钺 | 廖权之三子 |
以上信息的参考资料来自 |
人物评价
《明史》:“廖永忠智勇超迈,功亚宋、颍,皆不得以功名终,身死爵除,为可慨矣。”
人物轶事
《英烈传》第七十回中,张思道在泾州地面与催粮骑将廖永忠相遇,喊道:“吾乃张良辅同兄思道,近以庆阳降大明徐元帅,今奉军令上山西、河北催粮。”廖永忠一听说这人是奉命催粮,心下思量元帅命自己催粮,断不会再派其他人。况且钱粮乃是军营重事,断不会差新降之将去办,于是乃识破张良辅,两人挥戈相战。
洪武六年(1373),德庆侯廖永忠上书时曾言倭寇进犯:“其来如奔狼,其去若惊鸟,来或莫知,去不易捕。”廖永忠并未将倭寇故意丑化成愚蠢的形象,反而通过描写倭寇的诡计多端来展现官军的计高一筹。
后世纪念
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廖氏后裔将廖永忠的遗骸迁葬于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县西北部山区珠坑雷公潭(今岑坪杉树咀)。墓园坐西向东,墓碑上刻有:“大明大将军德庆侯永忠大祖之墓”。碑上还有两副墓联,内联为“山水钟景秀,蕃留荫子孙”,外联为“侯封标骏望,祖德肇鸿基”。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墓碑上刻有铭文,记载了廖永忠的籍贯、官职等内容。

洪武元年,廖永忠率军平定两广,功盖岭南。士民建庙祭祀,在番禺南沙天后宫,至今仍供奉着廖永忠的塑像。
争议事件
元至正二十六年 (1366年) ,朱元璋命廖永忠去滁州将小明王韩林儿迎回应天府,途经瓜洲时船翻,韩林儿溺死。“韩林儿之死”这桩公案至今没有定论。
朱元璋指使说 | 廖永忠擅权说 |
柯劭忞《新元史》:“ (至正二十六年) 十二月, 朱元璋迎韩林儿至建康, 中道杀之。” | 明史专家孟森:“永忠自希太祖旨, 而太祖竟无意于此……廖永忠之瓜步沉舟, 实为多事, 然太祖若正其罪, 反拟以名分归林儿, 亦可不必, 但心鄙之。” |
吴永秀《中国元代军事史》:“元至正二十六年 (1366年) , 他 (朱元璋) 派人害死了大宋皇帝韩林儿, 不再打着尊奉韩宋的旗号, 准备充当新皇帝。” | 清人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圣公既死, 光武犹怜而葬之, 且存其祀, 盆子亦食均输税以终其身。圣祖何难于待韩氏, 而必欲翦灭之哉!永忠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虑,一旦沉林儿以逢上, 指论功之日, 使所善儒生窥瞰上意, 可谓果于诬上, 而巧于要君矣。圣祖对廷臣讼言之, 以逆折其邪心, 厥后卒以不义赐死。圣祖之心事, 百世而下, 昭然如日月之中天, 永忠有掩面于地下而已。然则圣祖之诛永忠也, 何以不明正厥辟而以僭犯为辞?曰, 念其兄也, 念其功也。正其辟, 则弗可以袭矣;杀其罪以存其嗣, 忠厚之道也。” |
许文继《正说明朝十六帝》:“洪武八年 (1375年) , 朱元璋以其 (廖永忠) 私自穿着绣有龙凤图案的衣服逾制为由将其杀死。其实这只是借口,真正导致廖永忠丢失性命的原因在于一个政治隐秘, 当年正是他执行了朱元璋谋杀小明王韩林儿的任务。” |
白寿彝《中国通史》:“ (至正二十六年) 十二月十二日, 朱元璋在平定南方割据势力取得节节胜利之际, 命廖永忠自滁州迎小明王、刘福通至应天, 船至瓜步 (今江苏六合南) , 将他们溺死。” | 朱权奉朱元璋敕撰写的《通鉴博论》:“丙午岁, 廖永忠沉韩林儿于瓜埠, 太祖恶永忠之不义, 后赐死。” |
相关事件
靖难之役后,朱棣纂位。由于廖镛和二弟廖銘皆为明朝大儒方孝孺的弟子,于是朱棣让他们去劝说方孝孺起草登基诏书。方孝孺不肯,朱棣怒而诛其十族。方孝孺死后廖镛兄弟二人将其遗骸葬于聚宝门外山上,随后也因此连坐被杀。二人被诛杀后,其母亲与家中女眷被拘押到皇宫做洗衣工,家中男丁被流放边陲。
艺术形象
出品时间 | 影视名称 | 扮演者 | 导演 |
2006年 | 《传奇皇帝朱元璋》 | 杜振清(饰演廖永忠) | 李前宽,肖桂云 |
以上信息的参考资料来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