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是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理论刊物。

1966年出版试刊第1期后因“文化大革命”停刊,1987年1月正式创刊;2004年首批进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2009年入选“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

据2016年10月中国知网显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出版文献量4215篇、总下载量1949378次、总被引量56807次、复合影响因子2.332、综合影响因子1.395;主要栏目有专题研究、经济学研究、哲学研究、应用伦理学研究、科技与社会、社会学研究等;截至2011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委会成员有25人。

2018年3月,获得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荣誉。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的:历史沿革、办刊条件、办刊成果、文化传统、期刊领导、社会评价等介绍

中文名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主要栏目

专题研究、经济学研究、哲学研究、应用伦理学研究、科技与社会等

类别

社科类

语言

中文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

主编

段忠桥

创刊时间

1987年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外文名

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奖项

2018年1月、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

国内刊号

CN:11-1476/C

国际刊号

ISSN:1000-5420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编辑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

属性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

历史沿革

1966年,出版试刊第1期后因“文化大革命”停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86年5、6月份,中国人民大学再次筹备创办学报。

1987年,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于1月16日出版创刊号。

1987年底,中国学报界酝酿成立全国性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的学术团体——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被推荐为发起单位的召集人。

1988年11月5日,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正式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的负责人被推选为第一任理事长。

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入选“中国期刊方阵”。

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首批进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入选中国期刊协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评选的“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

办刊条件

栏目方向

据2016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处官网显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要栏目有:专题研究、经济学研究、哲学研究、应用伦理学研究、科技与社会、社会学研究、宗教学研究、管理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法学研究、文学研究、历史学研究、当代学术思潮评价等。

人员编制

截至2011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委会成员有25人。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编委会委员:王化成、王利明、毛基业、刘大椿、刘元春、孙郁、朱景文、李秋零、时殷弘、吴晓求、张成福、陈雨露、谷克鉴、杨念群、杨瑞龙、杨慧林、郑功成、郝立新、段忠桥、贺耀敏、唐忠、黄朴民、喻国明、曾湘泉、翟振武

办刊成果

收录情况

据2016年10月中国知网显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被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等收录。

研究开发

1994~1995 两年中,经济学文章共发表58篇,其中国际经济方面的有4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截至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发表了10 数篇国外学者写的论文。同时扶植新兴学科,如对外汉语教学,从1978 年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 划座谈会上,与会学者首先提出它是一门学科后经历18年,但只在圈内受到重视和获得承认,在社会上许多人仍然不认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决定从1993 年起每年都发表一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文章。

据2016年10月中国知网显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出版文献量4215篇。

影响因子

2013年4月,201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及相关分析报告正式发布,其中,高等院校学报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行公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位列综合指数第二,在转载量排行中名列第一,在转载率排名位列第三。

2014年3月,2013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及分析报告正式发布,在人文社科综合期刊转载率排行榜中,《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排名第三。

据2016年10月中国知网显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总下载量1949378次、总被引量56807次、复合影响因子2.332、综合影响因子1.395。

荣誉表彰

1995年,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术理论期刊奖。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9年,获首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

2003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

2005年,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

2009年,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

2011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2013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为“百强报刊”。

2018年1月,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

文化传统

办刊理念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倡导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努力做到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立足中国人民大学,面向国内外学术界,致力于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的结合,并注重从多学科、跨学科的视角开展学术研究,力争准确地反映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反映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

办刊宗旨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其他国家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体制改革中提出的新课题,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进行创造性探索。

办刊原则

坚持高质量、高品位、重社会效益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期刊领导

历任主编

主编

任期

卫兴华

1986年3月—1993年10月

杨焕章

1993年10月—1999年5月

王霁

1999年6月—2002年9月

郭湛

2003年3月—2009年1月

段忠桥

2009年1月— 

社会评价

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创刊10 周年以来,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在众多的学报中,办出了自己 的特色, 显示了自己的水平,取得了公认的地位。从而为扩大人民大学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作 出了自己的贡献,起了应起的作用。

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杜厚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在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文学、新闻学、史学等各个领域,发表了不少优秀论文和调查报告,为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