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51年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民用航空局第二民航学校;1981年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学院;2006年5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中国民航学院更名为中国民航大学,系多科性本科学校,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由民航总局领导和管理。
截至2023年4月,学校建有天津东丽、宁河两个校区,以及辽宁朝阳、内蒙古呼伦贝尔、新疆石河子三个主飞行训练基地,校区占地面积2969亩。学校有教职工21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2.9万余人;设有16个学院,以及研究生院、科技创新研究院等,包括46个本科专业。学校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950年1月,军委民航局请求成立民航学校,培养民航各类专业人才;同年3月5日,周恩来总理批示同意;1951年9月25日,军委民航局党委决定在天津成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民用航空局第二民航学校;1953年2月,军委民航局决定撤销天津民航学校,改组为民航局政治学习队;同年3月1日,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局政治学习大队;1955年6月,民航局成立了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训练大队;1956年3月,航空训练大队与天津航管站合并,由航空训练大队统管;1956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在位于四川成都的新津机场成立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学校。
1956年9月,经国防部批准,在成都地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学校建制和经费开支,均由民航局负责;1958年12月,民航局印发通知,在航空训练大队的基础上成立中国民用航空局高级航空学校;1960年3月9日,民航局根据国务院关于在北京筹建民航学院的批复,成立民航学院筹建委员会;1960年5月13日,民航局发布命令,十四航校地勤训练部分正式成立地勤航校,位于四川新津,全称为中国民用航空局成都航空机械专科学校;同年7月22日,该校更名为成都民用航空机械专科学校;1961年11月,民航总局撤销筹建中的北京民航学院。
合并与调整
1963年6月21日,国务院同意将成都民航机专与民航高级航校的地勤训练部分合并,在天津设立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机械专科学校;将民航高级航校的空勤训练部分并入十四航校,成立中国民用航空总局高级航空学校;1963年8月7日,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机械专科学校定名为中国民用航空机械专科学校;1972年8月,民航总局教导队在天津原民航机专校址组建,负责民航系统各类地面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1977年8月3日,中国民用航空专科学校正式成立。民航总局教导队撤销;1979年5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民航专科学校按国务院部委领导的高等院校管理办法,由民航总局直接领导,1979年参加全国统一招生;1981年8月10日,教育部同意将民航专科学校改为中国民用航空学院;2006年5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中国民航学院更名为中国民航大学,系多科性本科学校,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由民航总局领导和管理。
2011年9月,中国民航大学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2年2月,学校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2017年12年,中国民航大学进入天津市“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作为天津市共建高校,入选天津市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行列;2018年1月,经中国民用航空局、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同意,中国民航大学正式成为局市部三方共建高校。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4月,中国民航大学共设有16个学院(部),包括46个本科专业。
学院 | 专业 |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 安全工程、信息安全、应用心理学、飞行器适航技术、应急技术与管理 |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交通工程、土木工程、工业工程、物流管理、无人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飞行器运维工程 |
空中交通管理学院 | 应用气象学、交通运输、交通管理、智慧交通 |
航空工程学院 | 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油气储运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 | 飞行器动力工程 |
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物联网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 |
理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材料物理、材料化学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航空运输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与金融(航空金融) |
法学院 | 法学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翻译、法语 |
乘务学院 | 航空安防管理、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 |
职业技术学院 | 空中乘务专业、民航空中安全保卫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体育工作部 | - |
继续教育学院 | - |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4月,中国民航大学有教职工2100余人。学校拥有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民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津市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人才100余人。
长江学者 | 丁水汀 |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周晓猛、赵嶷飞、王鹏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吴仁彪 |
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 张献民 |
民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白杰、吴仁彪、周晓猛、赵嶷飞、王鹏、张松等 |
天津市教学名师 | 杨新湦、贾宝惠、韩萍等 |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4月,中国民航大学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1个学科入选天津市一流学科和天津市高校顶尖学科培育计划,还有8个天津市第五期重点学科,2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
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 法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工商管理学 |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 法律、翻译、电子信息、机械、交通运输、工商管理、会计 |
天津市一流学科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天津市高校顶尖学科培育计划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天津市第五期重点学科 | 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
天津市特色学科(群) | 交通运输、航空宇航和民航信息安全与应用 |
教学情况
截至2023年4月,中国民航大学拥有8个国家级和1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3个专业通过国际航空认证委员会认证,1个学院获得法国工程师学衔委员会(CTI)认证。学校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6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天津市一流本科课程38门;学校还拥有13个省部级教学团队;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此外,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25项。
教学质量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通信工程、飞行技术、飞行器动力工程、工商管理、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工程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交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法学、油气储运工程、安全工程、土木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材料化学、工商管理、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通信工程、飞行技术 |
工程教育认证专业 | 交通运输、通信工程 |
国际航空认证委员会认证专业 | 电子信息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 |
法国工程师学衔委员会(CTI)认证学院 | 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 |
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 机场运营与管理(英语)、飞行管理与自动飞行控制系统、信号分析与处理、飞机性能工程等 |
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 | 民航概论 |
天津市一流本科课程 | 中国法制史、民法总论、走进民航、导航原理与系统S(电子CDIO班)、航空检测技术、航空发动机控制、航空中人的因素、民航国际结算、算法与数据结构、物理实验、线性代数、初级项目等 |
省部级教学团队 | 管理学基础理论课教学团队、航空油料储运课群教学团队等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工程技术训练中心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 工程技术训练中心 |
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 信号类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航空电子电气方向)虚拟教研室、航空外语课程虚拟教研室 |
教学成果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 创建职业综合素养实训体系,培养“严实能用”民航机务复合型应用人才(二等奖)等 |
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 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建设与实践(一等奖)、基于持续改进的国际化复合型民航高端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一等奖)、以教学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多类型、多层级教师培训体系构建与实践(一等奖)等 |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4月,中国民航大学与国航、东航、南航、厦门航空等航空运输企业,与中国商飞、中国航发、中航工业、中电科等航空制造企业,与天津市、云南省、北京市等地方政府,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水平大学,与首都机场集团、民航局空管局等民航单位,与中国航空学会、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中国民航机场协会、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等组织,与华为、浪潮、联通等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截至2023年4月,学校与法国航空航天大学校集团(GEA)共同创办了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该学院被中法两国政府评为“中法大学合作优秀项目”。学校与美国安博瑞德航空航天大学等院校联合开展学分互认和双学位项目;学校还是国际民航组织升级版航空培训计划会员。中国民航大学与韩国交通大学、巴西航空理工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等高校达成了友好合作与交流关系。
学术研究
学术资源
图书馆
截至2022年9月,中国民航大学拥有图书馆3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52920.09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4100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241.99万册,生均纸质图书77.81册;拥有电子期刊156.44万册,学位论文1231.22万册,音视频156461.0小时。
图书馆引进了多个国际知名的民航专业数据库,包括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会议论文和期刊全文数据库、IEEE/IEE子数据库、AEROSPACE据库等;图书馆与多个航空制造企业合作共建了中商飞、波音、空客、赛峰资料室,藏有民航专业教材、部分航务资料、机务维修手册等纸型民航资料,开通了国产商用飞机在线、波音在线、空客线网站,可直接访问相关技术资料。图书馆藏有TCA、ERUOCAE、ARINCA、2A4A标准规范,以及CAO、IATA、老龄飞机资料等多种民航特色资料,展区有机模型、全机高速测力风洞模型、泡沫夹层结构雷达罩试验件、C919大型客机首飞机组橙色连体飞行服等特有展品。

学术期刊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创刊于1983年,是中国民航总局主管、中国民航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学报》为双月刊,国际标准版,彩色封面印刷。《学报》主要刊载民用航空、交通运输、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自控、管理科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有关基础理论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新材料、新设备研制等方面的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及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动态,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著作的介绍和评论。
该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波兰《哥白尼索引》以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期刊收录;被评为天津市一级期刊、天津市优秀期刊。
科研基地
截至2023年4月,中国民航大学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民航局重点实验室,4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个天津市技术研究中心,1个天津市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部级智库。
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空管运行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 |
民航局重点实验室 | 民航航空器适航审定技术重点实验室、民航协同空管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民航旅客服务智能化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民航机场群智慧运营重点实验室、民航航班广域监视与安全管控技术重点实验室 |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 | 天津市智能信号与图像处理实验室、天津市民用航空器适航与维修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空管运行规划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等 |
天津市技术研究中心 | 民航维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天津市工程研究中心 | 天津市民航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工程研究中心 |
省部级智库 | 通用航空研究中心、综合交通研究所、中国民航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等 |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4月,自“十三五”以来,中国民航大学获批新立项国家级项目136项、省部级项目135项,牵头承担并高质量完成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广域航空安全监控技术及应用”。学校被列入天津市重点扶持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高校;学校自主研发的机场除冰系统和全自助行李托运系统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应用,推动民航科技创新(大兴)基地项目建设立项;助力天津市滨海新区成功获批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并作为主要发起单位之一成立天津市航空航天人才创新创业联盟。
此外,学校还获得了多项科学技术成果奖,如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民航科学技术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技术奖、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奖项名称 | 项目名称 |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民航科学技术奖 | 空中交通尾流间隔的缩减方法与技术(一等奖)、面向机场群协同发展的乌鲁木齐国际机场航班时刻优化研究(二等奖)、基于大气污染的空调典型故障机理与关键技术(二等奖)、大型机场场面智能路由与灯光引导关键技术及应用(二等奖)等 |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 | 超音速火焰喷涂碳化钨涂层替代电镀硬铬层成套技术及应用(二等奖)等 |
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技术奖 | 飞机地面完备性除冰理论技术及应用(一等奖)、航空发动机压气机转子叶片声固耦合振动机理(三等奖)、中国民航业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关键问题研究(三等奖)等 |
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天津航空金融发展研究(三等奖)、中国民航发展简史(三等奖)等 |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 复杂体系中关键组分智能检测技术及其应用开发(三等奖) |
以上参考资料(截至2023年4月)
校园文化
校徽

中国民航大学校徽是由字体和图形两部分组成的同心圆。内圆是以地球为背景,通过线条勾勒出一架向上的飞机,彰显“中”字之意,下方标注“1951”代表建校年份;外圆标有中英文校名,中文字体采自周恩来手稿集字,校标色彩蓝白相间。
校训
中国民航大学的校训是明德至善弘毅兴邦。
“明德至善”,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德”,既包括个人的品德、私德,也指向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等的公德,即家国担当。“明德”的内涵:一指光明之德,二指德才兼备,三指彰明德行。“明德”强调为人处世应注重养成美好的道德、品德,做到知德、守德、行德。“至善”,是指道德、人格的完善。“止于”,有“达到”与“持守”双重含义,意味着所臻之境要常守勿失,化为一种恒常自然的状态。“止于至善”,即强调为善不移,守善不渝,获得理想人格,达到一种道德完善的最高境界。
“弘毅”,语出《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朱熹有言:“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强调抱负远大,意志坚韧。在治学求学、追求真理、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只有抱负远大、意志坚韧,才能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弘毅兴邦”,“弘毅”与“兴邦”相结合,则指明“弘毅”的终极目标在于振兴国家、报效祖国。
校歌
中国民航大学校歌名为《逐梦蓝天》,由学校师生集体作词,2016届校友韩天翼作曲。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曹胜利 |
校长 | 丁水汀 |
党委副书记 | 丁水汀、赵洪海、徐政华 |
副校长 | 白杰、杨虎、吴仁彪、杨新湦 |
党委常委 | 白杰、杨虎、杨新湦、王志强、葛维建 |
纪委书记 | 徐政华 |
以上参考资料(截至2023年4月)
校区情况
截至2023年4月,中国民航大学设有天津东丽、宁河两个校区,以及一个飞行分校。
东丽校区
中国民航大学东丽校区为该校校本部,位于天津市东丽区津北公路2898号。该校区建有图书馆、教学实验楼、体育馆等基础教学设施。2021年11月,天津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民航大学成功签署大学科技园十年共建协议,推进东丽校区大学科技园建设。
宁河校区
中国民航大学宁河校区位于天津宁河区未来科技城,由中建三局、八局承建,总建筑面积17余万平方米,截至2022年8月,该校区建有图书馆、体育馆、交通学院教学实验楼、公共教学楼、飞行乘务大楼及模拟舱楼以及师生中心。该校区以机场、飞行及民航服务类特色专业为主,协同发展民航运输经济与管理学科群及民航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成人学历教育),承载部分研发和培训功能。2022年8月,中国民航大学的乘务学院、飞行分校搬迁至宁河校区。
飞行分校
飞行分校前身为中国民航大学飞行技术学院,是2019年12月获民航局批准成立的中国民航大学下属副司局级飞行技术人才培养单位。飞行分校以天津为本部校区,同时拥有朝阳飞行学院、内蒙古飞行学院、新疆天翔航空学院三家CCAR-141航校和杰普逊国际飞行学院、中航大模拟机中心两家单位。
杰出校友
姓名 | 职务/成就 |
杨敏 | 厦门航空空中乘务部副总经理,被授予“厦门航空金牌工匠”荣誉称号 |
贾明儒 | 与广州龙狮篮球俱乐部签约,登上CBA职业赛场 |
朱运佳 | 昕华集团董事长,浙江专橙律师事务所、合肥昕华汇联专利代理事务所总负责人 |
孙轶 | 获得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以上参考资料(截至2023年4月)
校园风貌
校史馆
中国民航大学校史馆位于东丽校区北区飞天路上,展陈面积共计1400多平米,包括序厅、校史长廊、2个主展厅、6个临展厅和1个放映厅。

中欧楼
中国民航大学校园建筑之一,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

所获荣誉
2013年,中国民航大学获得2012-2013年度天津市青年志愿者工作优秀组织奖。
2019年7月,中国民航大学被授予“2018年度征兵工作先进高校”荣誉称号。
2023年4月,中国民航大学获得“节水型高校”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