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是重庆市下辖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北纬28°57′-29°51′、东经107°48′-108°36′,幅员面积3903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18个镇、18个乡。截至2023年,户籍人口70万人。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全境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为构造剥蚀的中、低山地形,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总体气候温和,立体差异大,雨量充沛多集中,光照偏少云雾多。全县集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0条,流长359.70公里。生物及矿产资源丰富。自先秦时起,这里因为盐丹而兴旺,培育出了黔中文化,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首置彭水县,这也最早作为地区名称出现。1983年11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997年6月改属重庆直辖市。至今已达一千六百多年历史。

全县经济主要以农业加工,旅游业、采矿、电力输出以及零售等为主,拥有中国华能、华润电力、三峡能源等多家上市企业。202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2.1亿元,总量和增速位居渝东南第二;其中第一产增长5.5%;第二产业下降0.7%;第三产业增长5.9%。三大产业结构比为14.9:35.5:49.6。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峡谷奇险纵横、溶洞千姿百态、山川秀美怡人,拥有摩围山、七曜山等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54.2%,是全市森林资源大县。拥有乌江、郁江等生态水系,是重庆市唯一的“水利能源基地县”。被联合国环境基金会评为“绿色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名字由来、历史沿革、地理、行政区划、政治、人口、区域经济、社会事业、交通、人文、旅游、对外交流、著名人物、主要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英文名

PengShui Miao&Tujia Autonomous County

别名

彭水县

面积

3903平方公里

气候类型

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

地理位置

重庆市东南部

地理坐标

北纬28°57′-29°51′、东经107°48′-108°36′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重庆市

行政类别

下辖地区

3个街道、18个镇、18个乡

行政区划代码

500243

人口

户籍人口52.38万人(2022年)

人口密度

179.35人/平方公里

语言

彭水方言

民族

苗族、土家族、汉族

GDP

282.13亿(2022年)

人均GDP

53862.16(2022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

37220元

车牌代码

渝H

邮政编码

409600

政府驻地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北门街33号

电话区号

023

建立时间

1983年11月14日

机场

黔江正阳机场 

火车站

彭水长滩火车站

名字由来

《彭水县志》记载,彭为鼓声,当时流经境内之乌江峡水澎湃发出“彭彭”似鼓之声,故名彭水县。

明郭子章《郡县释名》 说:彭水县 “因彭水为邑名也”。《元和郡县志》载: 黔州贞观四年 (公元630年) ,“自今州东九十里故州城移于涪陵江东彭水之南。”涪陵江即今乌江。彭水即今郁江,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称丹涪水。隋代称彭水,明代改称郁江,彭水地名实则因水而名。

历史沿革

先秦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盐泉是最早被人类发现的地面盐泉区,距今五千多年前便发展起来,并孕育出了“黔中文化”。

大约在楚平王时,楚国夺走了原属巫臷的郁山盐泉(彭水境内)。大至春秋末年,此地区被称为“黔中”。楚商人贩运郁山的盐,东以济楚,西入夜郎、南入武陵、由于这样的关系,奠定了后来开置黔中郡的基础。

秦昭王二十七年(即楚襄王十九年),“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这此次大举,秦以巴、蜀兵为主力,夺取了郁山盐泉地区,再置黔中郡,驻兵戍守。

秦汉至南北朝

秦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国划分为36郡,重置黔中郡,彭水属之。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在今郁山镇置涪陵县。

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置巴东属国都尉,治今彭水县城,析涪陵县地置涪陵(治今彭水县城)、永宁(治今贵州省德江县上费溪)、丹兴(今黔江区)、汉葭(治今郁郁山镇)4县属之。

蜀汉承汉制。章武元年(公元211年)改巴东属国为涪陵郡,仍治今彭水县城,改永宁为万宁,析涪陵县地置汉复县(治今沿河县洪渡镇一带),彭水地属涪陵郡。

晋承蜀制。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省丹兴县入涪陵县。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始,今黔江、彭水等地少数民族起义并占领涪陵郡地。

北周保定四年(公元564年)“涪陵蛮帅田思鹤以地内附,因置奉州,建德三年(公元574年)改为黔州”。奉(黔)州治所在今彭水县郁山镇。

隋唐至宋元

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黔阳田氏内附,置彭水县。

唐置黔中道于此,并置黔州,彭水成为今渝、黔、湘、鄂结合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政权对西南边陲中部约30万平方公里地区少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的据点。

宋初沿唐制。继改道为路,黔州仍置,彭水隶之。嘉祜八年(公元1063年),省都濡、信宁、洋水、洪社4县为镇入彭水,仍隶黔州。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黔州升为绍庆府,辖彭水黔江2县,并领羁縻州49个。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绍庆府升为总管府,在今汉葭镇城南修筑石城,至顺元年(公元1330)改称绍庆路,直到明代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废置。

元设行省,省下设路府、州、县。彭水县仍隶绍庆府(路)。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置绍庆珍州南平等处沿边宣尉使司,治今彭水县城。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置绍庆府军民宣抚都总使司,仍治彭水县城,领6州20县152镇。大夏承元制,彭水属绍庆路。

明清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废绍庆府,彭水县改隶四川行省重庆府。次年,废黔江县入彭水。洪武十年,废武隆入彭水县,改隶涪州(治今涪陵市区)。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将由重庆府直辖的黔江县改隶重庆府驻黔江同知管辖,称黔江厅,同时兼辖彭水县。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清政府实施“改土归流”,置黔彭军民厅,治今郁山镇,辖彭水、黔江、酉阳(时秀山属之)3县。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废黔彭军民厅置酉阳直隶州(治今酉阳县城),彭水改属该直隶州。

中华民国

民国2年(公元1913年),彭水县属东川道。1927年改隶四川省长公署, 第三年属四川省政府。1935年改隶四川省第八行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1月16日,彭水县解放。1950年1月,属川东行署涪陵专区。1952年9月,属四川省涪陵专区;1968年6月属四川省涪陵地区。1983年11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次年11月10日挂牌成立。1987年起,改属黔江地区。1997年6月改属重庆直辖市。

地理

位置境域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彭水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处武陵山区,居乌江下游。北连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东北接湖北省利川市,东连黔江区,东南接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邻贵州省沿河县、务川县,西南连贵州省道真县,西连武隆区,西北与丰都县接壤。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07º48'09''~108º36'15'',北纬28º57'21''~29º51'13'',幅员面积3903平方公里。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地形地貌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全境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为构造剥蚀的中、低山地形,最高点太原乡七曜山大王洞,海拔1859.6米;最低海拔共和乡木棕河入口处190米,相对高差1669.6米,平均海拔1024.8米。地形地貌受北北东向构造控制,主要山脉呈北北东向延伸,成层现象明显,谷地、坡麓、岩溶洼地及小型山间盆地相间,逆顺地貌并存。各类地貌中丘陵河谷区占13.39%,低山区占52.88%,中山区占34.03%,其中低山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东北部地区。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地质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地质构造属新华构造体系,位于鄂黔武隆起带向四川中台坳下降的斜坡上。晚侏罗系至晚白垩世间的燕山旋回的宁镇运动,以水平挤压为主,形成老厂坪背斜、普子向斜、郁山背斜、桑柘坪向斜、筲箕滩背斜等规模巨大的北北东向褶皱及筲箕滩、七梁子冲断层等伴生断裂。第三纪开始的喜马拉雅运动中,使县境普遍间歇性而又不均衡地抬升,造成郁山一马武(石柱县境)及太原、棣棠、三岔溪、诸佛、桐楼、大园、龙塘、弹子岍正断层和火石垭、龙洋、大垭、石盘逆掩断层以及筲箕滩冲断层等,形成北北东向岭谷相间的原始地貌。

全县出露地层主要有元古界震旦系、古生界寒武系、古生界奥陶系、古生界志留系、古生界泥盆系、古生界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中生界侏罗系及新生界第四系。东部发育湘黔鄂冲断带,南面发育峨眉山-凉山冲断带,西面为龙门山冲断带,北部为米仓山-大巴山冲断带,出露地层从震旦系至第四系均可见,沉积厚度为6000~12000m,奥陶-志留至今储层厚度为0~1600m。

其中,元古界震旦系分布在老厂坪背斜轴部、七曜山上部大王洞一带,出露面积约16.13平方公里;古生界寒武系分布在郁山背斜、高谷背斜、彭水背斜轴部、老厂坪背斜东南翼、七曜山下部,出露面积约564.19平方公里;古生奥陶系分布在岩东、迁乔、长滩、郁山、三连、走马、桐楼、梅子垭等地,出露面积约882.05平方公里;古生界志留分布在各向斜山逆倾坡中下部的岩东、迁乔、凤鸣、太原、棣棠、龙溪、连湖、芦塘、双龙、大垭、梅子垭等地,出露面积约876.69平方公里;古生界泥盆系分布在县境北部向斜山地逆倾坡上部,出露面积约50.53平方公里;古生界二叠系公布在普子向斜两翼单面山上部所构成的花塔梁子、凤凰山、白蜡山、磊坪盖、茅尖山等地、出露面积约663.68平方公里;中生界三叠系上统地层分布在靛水、砂石、龙射等乡的一部分、中统地层分布在普子、下塘、凤鸣等乡、下统地层分布在桑柘坪向斜中的小厂、同河等乡和普子向斜两翼中的三义、砂石、大厂、文武、新田等乡、出露面积约843.69平方公里;中生界侏罗系分布在上塘口、下塘口等地;新生界第四系分布面积小、主要为冲积层、厚度大多数在10米内。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气候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总的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集中,光照偏少云雾多,春来较早多夜雨,夏季炎热多伏旱,秋季凉爽多绵雨,冬无严寒少霜雪,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

常年平均降雨量1104.20毫米,年均蒸发量950.40毫米,多年平均气温17.50℃,一月最冷,最低气温-3℃(1957年12月15日),盛夏八九月均温30℃,最高温达43℃(2006年8月28日)。年均气压978.60百帕,无霜期311天。其中,早春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常有局部大风、冰雹;初夏常有连阴雨;盛夏多伏旱,常有酷暑;秋季多绵雨;冬季少雪无严寒,日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气候的另一特点是,立体差异大,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气温便递减0.46-0.55℃;年积温约下降200℃左右。年无霜期由沿江河谷的312天,递减到中山区的235天。年日照时数,低中山区受山脊和云雾阻挡,要比平坝约少四分之一。

水文水利

水文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属于长江流域的乌江水系,境内河流众多,大小溪流密布全境,呈羽状分布,拥有乌江、郁江及支流等众多大小终年不断流、集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0条,流长359.70公里。包括乌江、郁江,中井河等,总流长359.70公里,其中乌江从彭水西边的武隆区经共和村入境,至东南方周家寨村出境流入酉阳县,境内海长64公里,流域面积3900余平方公里;郁江从东北方黔江区经中合村入境,至县汇入乌江,县内流长达100公里以上;诸佛江、长溪河流长达50公里以上。全县水资源总量481.4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也很丰富,全县地下水出露点共666处,流量大于20升/秒的大泉34个,暗河47条。

水利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大大小小水电站众多,包括彭水乌江水电站、彭水马岩电站等。其中乌江彭水水电站是规模最大的水电站,电站装机容量达175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63.5亿千瓦时,水库正常蓄水位293米。电站蓄水对上游地区影响巨大,仅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沿河县,就涉及11个乡镇69个村305个村民组。影响有耕地8761.6亩,人口14590人,房屋72.2万平方米等。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内植物共有342种,木本植物52科110属共194种、其中乔木162种,灌木32种,刺类5种、藤类8种、竹亚科9种,主要种类有白刺、红子刺、青藤、鸡屎藤、八角枫、大金刀、阳山竹、苦竹、罗汉竹、慈竹、楠竹等。草类植物42科65属共216种,以禾本、菊、豆、蔷薇、唇形5科为最多。主要品种有白茅、竹叶草、母猪藤、大丁草、石吊兰、一文钱、狠牙根、龙牙草等。药物性植物有1597种以上,用于防病治病的400多种、国家医药部门收购和民间常用的有61科229种,主要有黄柏、黄连、金银花、天麻、厚朴、杜仲等。其中,在阿依林海景区有近3万亩红豆杉基地,被誉为“红豆杉康养之地”。

动物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全县境内有野生鸟类50余种,兽类30余种,爬行动物10种,鱼类69种,分6目21科。饲养畜禽品种25个,主要野生动物有水獭、獐子、金钱豹、狐、松鼠、岩羊、野猪、红腹锦鸡、长尾雉、娃娃鱼,岩头斑等。1996年,曾在境内发现四种珍稀蛱蝶。

自然保护区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自然保护区一览表

名称

级别

设立时间及文号

坐标

面积

保护区的主要动物

保护区的主要植物

重庆市彭水茂云山县级自然保护区

县级

2000.10(彭自府【2000】70号)

北纬28°57′37″—29°23′11″,东经107°48′19″—108°26′24″

103914公顷

豹、林麝、黑叶猴一系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重庆市彭水七跃山县级自然保护区

县级

2000.10(彭自府【2000】70号)

北纬29°21′18″—29°45′18″,东经108°0′59″—108°21′41″

62000公顷

 

红豆杉、香果树等为主的一系列国家重点保护

重庆市彭水乌江—长溪河鱼类自然保护区

市级

保护区全长29.5公里,水面面积83公顷。其中核心区(石园—舟子沱)长约15.5公里,水面面积约45公顷;缓冲区(舟子沱—七里塘)长约6公里,水面面积约18公顷;实验区(七里塘—河口)长约8公里,水面面积约20公顷

娃娃鱼、白甲、岩原鲤、中华倒刺鲃、华鲮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水资源丰富,地表流域面积3900余平方公里;全县拥有水域0.44万公顷,水资源总量481.4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也很丰富,全县总量13.12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出露量为7.9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481.48亿立方米。其中乌江在境内流域面积2.85万km,河长238km,多年平均年径流量509亿m。

水环境质量总体为优,排全市前三,乌江水质综合达Ⅱ类、郁江水质稳定保持或优于Ⅱ类,木棕河等次级河流水质达到或优于Ⅱ类,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水质综合指数(CWQI)位居全市第一,乡镇和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稳定达标排放。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水能资源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全县水能资源丰富,境内年径流27.05亿立方米,过境年径流79.23亿立方米。总落差7276.50米,河床平均比降18.96%,多年平均总流量214.09立方米/秒,理论储藏量1070.30万千瓦小时,可开发电站37座,是重庆市唯一的“水利能源基地县”。以装机175万千瓦的乌江彭水电站为代表的大中小水电站建成后,水电装机容量可达210万千瓦。

土地资源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全县现有耕地9.20万公顷,水域0.44万公顷,草地3.12万公顷,林业用地18.80万公顷。县内土壤以亚热带山区黄壤为主,可分为6个土类、13个亚类、20个土属、54个土种、66个变种。其中水稻土类中有冲积性土亚类3.58万亩,零星分于乌、郁两江沿岸低阶地、小河流下游冲积坝子内。灰棕潮土1.77万亩、潮泥田1.36万亩、潮沙田4065亩、黄色潮土1.81万亩、黄潮泥田12076亩、白沙泥田2286亩、黄潮沙泥田3779亩、暗紫色水稻土亚类8928亩、集中分布于普子身斜底部的砂石、龙射、下塘、靛水等乡,海拔300-600米一带。黄壤性水稻土亚类2.20万亩,零星分布于下岩西、龙射、走马、芦塘、乔梓等乡、最高海拔1400米。

矿产资源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有煤、萤石、重晶石、大理石、高钙石灰石、盐、铁、钾、铜及部分稀有金属等矿产,其中煤总储量2.60亿吨。方解石,萤石,煤、石英砂、石膏、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页岩气含气面大、封盖能力强。

其中含煤地层为二迭系上统吴家坪组,赋存于老厂坪背斜和郁山背斜之间的次级向斜构造向斜(原命名为蔡家坝向斜)和桑柘坪向斜之中,分布广泛。65个乡镇中,54个乡镇有含煤地层出露,其中符合可采厚度的煤乡有26个,总储量2.60亿吨。储量12116万吨的煤矿有郁江煤田、芦塘煤矿、桑柘煤矿、普子煤矿等。页岩气主要分布在桑拓坪,储量约为6000亿立方米,建有南川常压页岩气田。萤石、重晶石分布于清平、三连、走马、乔梓、大河坝、下岩西等乡,重晶石储量为1037万吨。大理石分布于高谷、城郊、长滩、新田、同河、走马等乡,矿点162处,D级储量5亿立方米以上。白云石储量1吨以上。高钙石灰石呈条状带展布,主要集中在乌、郁两江沿岸,储量有数亿吨。含钾岩石分布于清平、城郊一带,储量在800万吨以上。方解石分布于汉葭区、高谷区、郁山区、鹿角区的部分乡村,仅24个矿点的储量即达1.04亿吨。石膏分布于老厂坪背斜东冀马武正断裂破碎带,储量5万吨以上。铜矿分布于太原、靛水等乡。铁矿分布于砂石、桐荣两乡交界处的锅厂坝、砂石乡莫家坪、连湖乡等地,储量在670多万吨。盐分布在郁山背斜北西两冀之郁山断裂带中,在盐井,属自然矿泉。

自然灾害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自然灾害主要是春季的寒潮、低温、局部冰雹、大风;初夏的伏旱高温和局部洪涝;秋季的低温连阴雨和局部的大风;冬季的寒潮降温。根据县气象站35年的资料统计,历年3—4月有强度不同的寒潮36次,有11年无寒潮、平均每年1.17次,最多的每年4次。最早出现在3月4日(1965年),最晚终止于4月30日,持续时间一般3天左右,最长的12天。35年间,有24年出现连阴雨,平均每年0.7次,一年出现两次的有4年(1954、1965、1966和1976年),共28次,频率80%。35年间历年5—6月份有夏绵雨29年,几率为82.81%,绵雨73次,平均每年2.10次,持续时间最长达21天(1955年)。30年中有23年伏旱,频率为76.66%,其中7年有两段伏旱,频率为23%,7年无伏旱,18年属偏旱,频率为60%,5年大旱,频率为28%。清代有5次地震,民国时期无记载,解放后尚未出现灾害性地震,仅1979年1—8月,县境内曾出现过“宏观异常”(冒火球)现象。

2022年,全县共发生自然灾害7起,受灾人口191701人(主要是旱灾),紧急生活救助11312人。房屋损坏250间,直接经济损失14018.59万元。无人员因灾伤亡。其中地质灾害呈集中分布,主要分布在乌江郁江两岸及主要交通干线一带。时间上,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汛期发生。

行政区划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辖3个街道、18个镇、18个乡,县政府位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北门街33号。

乡镇街道

汉葭街道

绍庆街道

靛水街道

保家镇

郁山镇

高谷镇

桑柘镇

鹿角镇

黄家镇

普子镇

龙射镇

连湖镇

万足镇

大同镇

太原镇

梅子垭镇

龙溪镇

鞍子镇

新田镇

平安镇

长生镇

鹿鸣乡

诸佛乡

润溪乡

岩东乡

棣棠乡

三义乡

乔梓乡

石柳乡

龙塘乡

联合乡

朗溪乡

善感乡

双龙乡

走马乡

芦塘乡

石盘乡

桐楼乡

大垭乡

参考资料

政治

领导班子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领导班子

机构

职务 

姓名

中共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委员会

书记

石强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彭玉萍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县长

陈清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委员会

主席

程途

本信息截至2023年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全县常住人口共52.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46万人,城镇化率50.52%。男性人口为27.64万人,占52.1%;女性人口为25.42万人,占47.9%。其中3个街道常住人口为22.23万人,占41.9%;18个镇常住人口为21.76万人,占41.0%;18个乡常住人口为9.07万人,占17.1%。

民族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民族有苗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仡佬族、侗族、藏族、彝族、哈尼族等33个,截至2021年6月18日,全县汉族人口为23.90万人,占45.0%;苗族人口为23.42万人,占44.1%;土家族人口为5.39万人,占10.2%;其余少数民族人口为0.35万人,占0.7%。各民族公布居住在全县各乡镇、街道。其中苗族来源一部分是蚩尤的后裔,另一部分从今湖南泸溪发展起来的盘瓠部落迁徙而来,苗族主要集中在梅子垭镇、靛水街道、新田镇等地。土家族的先民为巴人、主要来自“八蛮”和“廪君”,并融入了其他民族,土家族主要集中在连湖镇、太原镇、龙射镇、普子镇等地。蒙古族分别聚居于今鹿鸣乡的向家村和太原镇的香树村,来源于元朝时南下征战的蒙古人。侗族主要分布在诸佛乡境内。回族分布在棣棠乡和黄家镇一带,为清代到民国时期零星迁入定居的,其他少数民族是新中国成立后调彭水工作或婚嫁进入彭水的。

语言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居民大部分说彭水方言,占比89%,说普通话者占比6.6%,剩下4.4%的人说少数民族语言。彭水方言属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四川方言川东片区重庆话的一个分支,既有四川方言重庆话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点。在县内,不仅城镇与农村有差别,内地与周边有差别,而且乡与乡,平坝与山地也有差别,在一些边远偏僻的村寨,方言的使用频率高。解放后,由于与外地交往频繁,特别是普通话的推广,彭水方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彭水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在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都有同有异,明显的区别是声母没有卷舌音,韵母没有后鼻音。音节大多数与普通话的音节相同,也处在同一个音调上,少数如“天空”之类的词大部分是普通话的读音,一些读音不完全相同的原因是由于声调的调值不同,四个声调对比,方言的第一声与普通话的第一声完全相同,其它三个声的读音不完全相同,如方言中的第四声与普通话的第二声调是相同的,但是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标记的汉字也不同,发声也就不相同了。在声韵配合上,彭水方言部分声韵母拼读出来的音节无法写出一个确切的汉字,加上地方声调就写不出汉字来。

宗教信仰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主要信奉佛教和天主教,全县有宗教场所3个,分别是天主教真原堂、云顶寺、高谷兴降佛教活动点。宗教团体两个,分别是县佛教协会和县天主教爱国会。县内佛教信教徒众多,皈依人员400余人,接受洗礼的天主教教徒200余人。

佛教于东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传入彭水,在今龚滩以南的万木乡建有永和寺。天主教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由杨斯德望传入彭水,杨斯德望原籍秀山,移居彭水多年,在彭水与涪州之间经商,于重庆华光楼天主教堂入教。

彭水境内原来也是有道教的,大至于东汉年间传入,至民国28年(公元1939年),全县111处寺观中,有道观10处,有些佛寺也被外道住持,当时有道人32人,解放后,境内道人逐渐消失。

此外,耶稣教也曾传入过彭水,民国20年(公元1939年),县城建立福音堂,不久,郁山镇也建立福音堂,均属中国基督教宣道会川黔执行委员会,其活动经费由美国差会津贴。

区域经济

综述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全县经济以农业加工,工业、旅游业、采矿、电力输出以及零售等为主,全县实有各类市场主体达到4.4万户,其中有中国华能、华润电力、三峡能源等多家上市企业,以及蚩尤九黎城、阿依河,乌江画廊等众多知名旅游景点。

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过282.13亿元。其中建筑业总产值32.1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34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42.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0.1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9.9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分别为14.9:35.5:49.6,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4.3%、-7.6%、83.3%。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第一产业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第一产业主要以经济作物种植、畜牧养殖、经济林种植等为主,经济作物种植包括红薯种植、药材种植、稻米种植、烤烟种植等;畜牧养殖业包括生猪、牛、羊、家禽、蜜蜂等养殖;经济林种植包括油、茶、山桐子以及香椿等。培育有“苗妹香香”大米、“鞍子小米花生”,“牧蜂姑娘”蜂蜜,“五倍子蜂蜜”等品牌,其中“五倍子蜂蜜”获“国民好蜜——第四届蜂蜜感官品质大赛”金奖;“牧蜂姑娘”品牌入选重庆市10大好蜂蜜,纪录电影《牧蜂姑娘》入围重庆市2020年电影重点题材项目名单,成为唯一一部农村扶贫题材电影;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被中国蜂产品协会评为“蜂业扶贫先进县”。

2022年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达62.9亿元,列渝东南第四,全市第15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97元,排渝东南第五,排全市第九。其中全县种植红薯达30万亩,种植黄精中药材9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87万公顷,油料播种面积1.87万公顷,烤烟播种面积0.44万公顷,蔬菜播种面积1.63万公顷。全县生猪出栏51万头,牛出栏6万头,羊出栏8万只;家禽出栏250万只,中蜂产值1.5亿元,共实现年产值19.07亿元。发展油桐0.67万公顷,五倍子1万公顷,建成油茶基地0.67万公顷,山桐子木本油料0.4万公顷,新建林下经济产业基地3.33万公顷,新建成特色林基地0.33万公顷,食用菌基地0.13公顷,香椿芽基地0.13万公顷。

第二产业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第二产业主要以农业加工、工业生产、建材、矿业及电力输出为主。加快构建以清洁能源、健康食品、特色轻工、战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工业产业集群。引进了中国华能、华润电力、三峡能源,太极集团等知名企业,以及培育了茂田能源公司、宝霸石材公司、双华玻璃公司、山润矿业公司、民发矿业公司、龙须晶丝苕粉合作社等本土龙头企业。

2022年,全县新增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新落地工业项目8个,全年工业投资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3.4亿元,建筑业总产值32.2亿元。培育红薯(粉丝)等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主体340余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2.15亿元。矿产业工业产值0.43亿元,电力建设方面,完成售电量8.11亿千瓦时,营业收总收入4.08亿元。全年落实援助资金5497万元,实施项目28个,协同招引3家企业落户彭水,协作完成消费帮扶2567万元,聊彭双方互派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128人

第三产业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第三产业主要以旅游业、零售业、电子商务、餐饮业为主。全县第三产产业占比最大,2022年在三大产业中占比达49.6%。县内旅游资源独特,可供观赏研究者达80余处,且门类齐全,进入“全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榜单,阿依河进功创建AAAAA级旅游景区,并进入中国AAAAA级旅游景区排行榜前100名,鞍子镇罗家坨苗寨景区、太原镇泉水渔景区、善感乡周家寨旅游区成功创建了AAA级旅游景区,摩围山成功创建市级旅游度假区。苗绣《石磨岩》获得了2020“重庆好礼”文创产品大赛铜奖,“手工腊染席”入选2020“重庆好礼”外事礼品名单。2022年实现旅游收放143.6亿元。

电子商务产业与农村主导产业相融合,实施“千店带万户”电商扶贫行动,采取“电商+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发展“网络基地”,培育“网货品牌”,狠抓人才培育,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升级版。实现2022年电子商务交易额45亿元,其中农村电子商务网络销售1318060单4266吨产品,网络零售额13267万元。

2022年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110.6亿元,增速位列渝东南第1名,渝东南、渝东北17县第3名,批发零售业消售总额157.4亿元,其中批发业位列渝东南、渝东北17区县第16名,零售业位列渝东南第1名,渝东南、渝东北17区县第9名。住宿餐饮营业额19.7亿元,其中住宿业位列渝东南第2位,渝东南、渝东北17区县第12名,餐饮业位列渝东南第1名,渝东南、渝东北17区县第9名。

经济园区

彭水保家工业园区位于保家镇,于2006年1月设立,总规划面积6.4平方公里,首期启动面积1.98平方公里。2022年建成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产城融合大道4公里。园区招引苗乡科技互联网+,5G光电子元器件生产,布面鞋生产、火吉果二期,白鹅屠宰及深加工等实体经济项目13个,其中成功签约落地项目8个,项目总投资75300万元,继续深入对接紫薯饮料(酒品),红薯粉丝深加工,凯蒂斯竹纤维,塑料餐具、内衣制品等项目。总部经济招商平台10家,招引总部经济企业408家。入园实体企业有太极泉水、宏绿食品、火吉饮料等健康食品产业壮大发展,三五三九巨盾实业等特色轻工业落地投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881万元。完成工业总值242963万元,工业增加值72889万元,创建健康食品品牌商标10余个。

重点企业

重庆阿依达太极泉水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阿依达太极泉水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5月、地址位于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乔梓乡长寿村4组,占地350余亩、注册资金9000万元、员工14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30%以上、80%的员工为长寿村本地员工,其主要产品为“不老泉水”。2014年至今、公司已实现产值近10亿元、累计缴纳税费1.15亿元。

重庆市彭水县郁山龙须晶丝苕粉专业合作社

重庆市彭水县郁山龙须晶丝苕粉专业合作社位于郁山镇场上,组建于2003年,集薯类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有社员1000多户,标准化基地10000亩。常年加工红薯3000余吨,产粉丝600余吨,销售收入近70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1年,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30所,其中,全县有公办小学120所,公办初中16所,公办完全中学2所。职教中心一所。教师进修校一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

全县现有教职工5580人,其中,普、职高教职工183人,职教中心教职工60人,初中教职工1580人,小学教职工3757人;有公办中小学专任教师3826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2580人,学历达标2368人,学历达标率为91.8%,中学专任教师1246人,学历达标1033人,学历合格率为82.9%。

2022年竣工投用校舍和运动场2.8万平方米,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2.3%,“双减”成效和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质量巩固提升,高中教育呈现多元内涵发展,县职教中心成功申报重庆市“双优计划”项目建设,并入选“信息化支撑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专业共建项目”首批共同体成员名单。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全县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均达到100%。图书馆、文化馆等免费开放,2022年累计服务群众90万人次,以娇阿依艺术团为主,开展送文化下乡演出44场次,送戏曲进乡村241场次,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主,实施送演出、送图书阅览、送展览讲座、送政策法规宣读等流动文化服务进村950场次。

县图书馆总馆现有纸质图书59607册,电子资源7万册,分馆有纸质图书150115册,全年举办品牌全民阅读推广活动53场次,展览22场次,进座20次,开展基层辅导及送文化下乡活动98次,累计服务20万人次。年外借图书达12万余册,持证读者达3.32万人,占常住人口6.7%。

文化馆选送的节目《娇阿依》在第八届全国部分文化馆“群星璀璨遵义·百馆联动嘉年华”活动中获优秀展演奖,参加国际民歌赛获左权民歌汇·2020年国际民歌赛银樽奖,舞蹈作品《巴山豆》在“奋进新时代·共圆小康梦”第九届重庆市乡村文艺会演获舞蹈类“网络人气奖”等。

科技事业

截至2022年底,全县有主要科研单位3个,科技型企业32个,各类研究室 8个,实验室4个,科研装备20余台;全市科技人员1000余人,高中级技术职称人才达到800余人,全县累计科技投入财政资金5000万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完成6548万元。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积极与国家甘薯技术体系、西南大学、江苏农科院等院校进行合作,着力红薯新品种培育。彭水群英甘薯研发中心成功培育出甘薯新品种“彭薯1号”“彭薯2号”“彭薯3号”“彭紫薯1号”,分别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和重庆市农作物品种鉴定证书。

已在县城设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民发展学院彭水分院,同时与潼南两地共建成重庆巨科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潼南高附加值柠檬六分离深加工技术、彭水火棘产业项目等26个项目及科研成果。2022年,全县投入科技财政资金500万元,获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2”重点专项立项2个,争取到市级以上资金200余万元,组织实施县级科技专项12个,引进推广新技术12项。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5月,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全县一共45卫生机构,1所卫生学校,村卫生室320个,诊所67个,全县有卫生技术人员3345人,其中执业医师1255个,开放病床2805张。医院主要集中在县城。39所卫生院则主要分布在各乡镇内,其中8个镇中心卫生院。

历史上,民国13、民国36年,在大河、小河、羊头铺、迁乔等地流行过天花,每日有几人丧命。民国5年,全县暴发霍乱,患者279人,死亡86人,民国29年夏,郁山镇因霍乱每天死亡四五人。民国21年,普子沙石乡等地流行麻疹,发病700余人,民国35年,全县麻疹患者543人,1956年1月,全县麻疹大暴发,10554人发病,郁山镇12岁以下儿童几乎全患。1959年暴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180人,死亡33人,1967年3月发病1000余人,1969年发病1054人,死亡15人。民国35年1、2月间,棣棠、太原等乡暴发流行性感冒,死者达四五百人。1950—1959年全县暴发疟疾,1.18万人染病,死亡28人,其中龟田村1951年到1956年发病511人,死亡24人。

体育事业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全县已建成农村体育设施190多个,农体工程、全民健身路径、社区健身点、足球场等项目有序实施,全县每个村(社区)均建有1片以上塑胶运动场地,县、乡、村三级体育设施体系基本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实现了乡镇和村(社区)全覆盖。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全县统筹范围内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人数达4.49万人,收缴养老保险基金2.89亿元,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2.94万人,失业保险费征缴收入663万元,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达4.51万人,医疗保险征缴收入2.50亿元,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达57.41万人,城乡居民参合率达96.0%。

生态环境

2022年,PM2.5、PM10等污染指标明显下降,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62天、优良率99.2%,突破历史新高、位居全市第一。乌江、郁江国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水质综合指数(CWQI)位居全市第一,乡镇和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稳定达标排放。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零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6%,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完成各类营造林22.8万亩,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考核位居全市前列。

2022年,已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2万平方米,城区燃气管道突破500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6.2%。新增城区公共停车位876个,城市绿地绿化养护管护30.8万平方米。新续建农村公路365公里,实施农村饮水保障项目19个,建成投用5G基站376个,完工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27个。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交通

综述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交通主要为水路运输和陆路运输,最近的机场在临近的黔江正阳。境内水运主要集中在乌江,陆路运输有铁路线一条,在新高铁线一条,在用高速公路一条,在建复线高公路一条。

公路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境内,截至2022年,全县公路里程8232.52千米,按行政等级分,高速路65千米,国道184.06千米、省道479.36千米、县道2472.62千米,乡道380.02千米,村道6879.45千米。按技术等级分,一级路71.23千米,二级路202.11千米,三级路115.29千米,四级路6690.72千米,等外级公路1153.17千米。

高速公路渝湘高速彭武段于2009年通车,设有保家、长滩、下塘三个立交互通,县际交通公路有彭黔二极公路彭水段46公里,彭武公路彭水段26公里,以及彭酉、彭务二级公路。规划建设中的有县城至高铁站、高铁站至靛水新城快速通道,以及九黎城至徐家坝滨江路、乌江三桥至 G319 绕城快速路、白云隧道至乌江南路段、郁江北滨江路至国道G319 段等城市道路,以及下塘徐家坝乌江大桥、新滩两江大桥等项目。

铁路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已有渝怀铁路贯穿全县,渝怀铁路二线彭水段长度为67.159公里,投资约为50亿元,途经高谷、汉葭、绍庆、保家、郁山、龙溪等6个乡镇街道,15个村、社区,41个小组,车站位于彭水长滩乡,为三级站,属于渝怀铁路的县级站,西距重庆北站167公里,南距湖南怀化站386公里。归成都铁路局重庆客运段管辖,分别有K73次、K74次、K192次、K687次从此站经过。目前正在加快修建渝湘高铁重黔铁路彭水段,在彭水境内设有彭水西站。彭水西站位于彭水县城西北方向约6公里处的绍庆街道上塘村,2023年项目建成通车后,车站最高聚集人数为1200人,车站规模2台4线,站房采用线侧下式。届时,重庆主城到彭水预计只需35分钟。

航运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航运主要集中在乌江,乌江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河段流长64公里,自彭水港下行,经武隆县入涪陵接长江航道,全长136公里。彭水乌江水电站修建前,枯水期航道深1.04米,航道宽15米,全年可通行120—160吨级机动驳船,县境内可通行130吨级轮。因梯级水电站修建,自2003年,这条“黄金水道”一度断航。2021年,中断了近20年的乌江水运全线复航。如今每月过往船只在30艘以上,运量增加了10多倍。

此外,郁江全长170公里,在境内流长83公里,峡口塘以上为上游,长58公里,可散漂竹木;峡口塘—蔡家坝为中游,长48公里,可分段航行3吨以内的木船;蔡家坝—观音岩(乌江入口)为下游,长64公里,常年可通航10吨以内小船,枯水季节,因白鹤滩阻隔,船只不能直驶入乌江。诸佛江主航段45公里,中水位可通行4吨左右小木船。普子河有7.5里通航,可通行4吨以内小木船。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人文

综述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作为世界苗乡,黔中文化的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有唐朝太子流放时留下的美食,也有大文人黄庭坚写下的名句,还有延绵几千里的盐丹文化遗迹,以及苗族人留下的各种苗歌苗舞苗俗。

民俗

特色节庆

苗族“赶秋”

 “赶秋”是苗族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秋”就是“立秋”,这天山寨的苗家人,换上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场上锣鼓喧天、歌声萦绕,期间还有打秋千、上刀梯、舞狮子、玩龙灯、跳猴儿鼓舞、歌台赛歌,等节目。青年男女还会利用“赶秋”,大展歌喉物色情侣。

小年夜

“小年夜”即农历腊月二十四日,这天家家户户要扫除房内,特别是灶房内烟熏的灰尘,称为“打扬尘”。晚上,要向灶头靠板壁的一边,祭“灶神”,送灶神上天。要用汤圆面捏成“灯盏窝儿”,内装菜油加灯草点灯,送走灶神后,便把灯盏窝儿烧给小孩吃。祭灶神时,要行跪拜礼,请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祈求平安。

大年夜

“大年夜”即是除夕夜,这天上午,要先去给祖先的坟墓“送亮”,除了香烛纸钱外,还要献上“刀头”、三杯酒,然后跪拜,最后把酒倾在墓前,把刀头带走。还要敬山王和土地菩萨。晚上,在堂屋正中摆酒席,烧香,点烛,供“祔子”,打开大门,燃放鞭炮,请祖宗回来吃饭,家长要作揖磕头,行跪拜礼。然后,一家人才另摆酒席吃“团年饭”。

婚俗

姑娘出嫁当天早上要“哭嫁”,婚礼时主人要对客人唱谢客歌,对媒人唱谢媒歌,大家要对新婚夫妇唱祝福歌,亲朋好友要相互赛歌、对歌、盘歌,连唱三天三夜。婚礼上一定要有唢呐,在迎亲路上,要吹奏“过山调”“过街调”,到女家进门时要吹“大开门”,进门后吹“喜乐调”,摆礼时吹“梳头观镜”,“上头”时吹“离娘调”,发亲时吹“小开门”,周堂时吹“满堂红”“天长地久”,进洞房后吹“见郎调”,平时吹“中山帽”“喜乐调”等。洞房当晚,弟侄表亲之类到房间里吃糖果“闹洞房”,然后新娘与新郎同宿,有些地方当晚由送亲的女眷陪伴新娘,第二天晚上才与新郎同宿,也有些地方,要“回门”之后,新婚夫妇才可同宿。

丧俗

病人即将断气时,子女须跪于床前讨封赠(县人叫“送终”)。断气后,要烧落气钱(纸钱)和“老头袱子”,放鞭炮。女教号啕大哭,男孝则翻死者卧床,将床上席,草、被褥、床单等烧掉。用木板停尸,盖纸于脸上,点“脚灯”。然后请专人将死者全身用新白布沾水净身,净身时不能让外人听见水响。净身后,整理面容,腰上系“寿钱”(一岁一根,一般比实际年龄多拴几根),用白绸裹尸,不能用缎子(避“断子”讳),外穿寿衣,穿单数不穿双数,少则3件,多则13件,但不能穿5件,有官职的则外穿礼服,盖上红底黑边的“衾被”,然后将死人送入棺内。出葬前一天晚上要坐夜,越热闹越好,亲朋好友都会前往吊唁。到了墓地,下葬前棺材不能触地,墓坑也不可挖第二个,做完法事后才可落井。葬后,孝子要连续7天到坟前祭奠,增添新土。

日常习俗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有独特的民风民俗,迷信鬼神、崇拜自然、敬奉祖先、看重家族子孙,迷信风水阴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解放后,随着文化科学的普及,风俗习惯也有些变易。目前,日常习俗有教牛、开耕、说春、打闹等。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特色美食

鸡豆花

郁山鸡豆花是郁山古镇的一道佳肴,因其原料为母鸡肉、蛋,形色均如豆花而得名。相传,鸡豆花为唐代废太子李承乾的丫环可心创造,在郁山流传也有1300余年的历史。郁山鸡豆花的制作工艺复杂,选用新鲜母鸡鸡脯肉,经去筋、剁碎捣烂溶入芡粉水中,与蛋清糕搅匀后,放入熬制好的鸡汤内煮熟即可。

郁山三香

三香,又叫包圆或卷子,是将五花肉、红薯淀粉、土鸡蛋等食材按一定比例蒸制而成。三香营养搭配合适,又因其易于保存、方便携带,成为了彭水人外出求学或打工时必带的家乡美食。做郁山三香要挑选新鲜半肥瘦猪肉、土鸡蛋、上好的红薯淀粉作为主料,适当加以芋头、红薯等配料。郁山三香的制作方法并不难,但对食材的挑选和火候的掌握非常讲究。作为传统菜肴,郁山三香和烧白、鲊扣一样,是彭水人逢年过节或红白事宴席上必备的菜品。

荞面豆花

荞面豆花彭水荞面豆花的历史年代久远。今天的彭水县,豆花面馆遍及大街小巷,生意火红。特点:趁热蘸食,鲜香嫩滑,食欲顿开。制作方法荞面:选用优质荞子磨成细面制作而成,不加其他成分,保 持荞子的原汁原味。成品面条比普通面条粗一些,稍长一些。豆花:选用黄豆磨浆点酸水而成水豆腐,然后再用豆浆煮熟,其特点是细嫩软绵。佐料:有酱海椒、味精、盐、花椒、姜沫、蒜 水、葱花等佐料。食用时将煮熟的豆花盛装在一碗内,盖上煮熟的荞面。用一小碟拌匀的佐料。用筷子将荞面和豆花挑进小碟内,边蘸佐料边吃。

都卷子

生活在彭水的人们,历来就有用红薯淀粉烹制美食的习惯。彭水的小吃,远近闻名的彭水苗家小吃都卷子便是其中之一。都卷子早已是彭水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而且被收录进了《苗乡菜谱》中。

文物古迹

综述

彭水苗族土家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盐丹文化发祥地、黔中文化诞生地,所以文物古迹众多,向社会公布的文物点有1354处,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8个。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市级保护文物

名称

分类

级别

入选批次

熨斗坝遗址

古遗址

市级

2009年第2批

徐家坝遗址

古遗址

市级

2009年第2批

郁山盐业遗址群

古遗址

市级

2019年第3批

茶林坪古建筑群

古建筑

市级

2019年第3批

参考资料

徐家坝遗址

徐家坝遗址地处彭水县汉葭镇江南村三社,坐落在乌江南岸二级阶地上。已完成发掘面积1600平方米,勘探50000平方米。该遗址的主体堆积属商周时期,其中房屋基址4座,灰坑4座,动物坑1座,其它坑类遗迹6座,柱洞40余个。出土遗物主要有一定数量的陶片,还有石器以及少量小铜块。晚期遗迹主要有:唐代墓葬1座;唐宋时期房屋建筑墙基一段;柱洞30余个,分属于汉代、唐宋时期,出土的遗物有瓷器、铁器、铜钱等。

茶林坪古建筑群

茶林坪古建筑群位于彭水县万足镇茶林坪,包括万寿宫和万天宫,是距今有五百年历史的古建筑。万寿宫是江西人的会馆,万天宫是一个公共场所。两建筑均为木结构,都是雕梁画栋、窗棂嵌花。二者均为三进四合院,四面高墙封闭,大门都用石柱组成,门外有照墙,上绘麒麟、龙凤以及折子戏等彩画和木刻。其中万寿宫为江西徙居万足的同乡会所建,会馆面积约700平方米,从道光四年九月开始到咸丰五年历时三十一年才得以建成。万天宫为公共建筑的,于清朝咸丰年间所建,坐南向北,呈四合院布局,占地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3平方米,内设有戏楼和戏台。

郁山盐业遗址群

中井坝盐业遗址位于重庆市彭水县郁山镇南京社区2组,地处郁江支流中井河左岸的台地上,全址包括飞水盐井、中井坝遗址、中井河段输卤笕道遗迹、老郁井、新井、正井、后灶河段输卤笕遗迹。2013年5月至7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940平方米,发现各类盐业相关遗迹36座,其中有12座盐灶、5座蓄卤池、2座黄泥加工坑、2座墙体、10个柱洞、1条排水沟、2个灰坑及2条灰沟,出土各类文物标本约200余件。盐灶共12座,蓄卤池共清理5座,分布于盐灶的周围。出土遗物种类有陶器、瓷器、铜器和铁器,其中以生活用具为主,另有少量的工具。陶器有罐、擂钵、灯等;瓷器以青花瓷为主,器型有碗、罐、灯、壶等;铜器主要为铜钱币;铁器有镰、耙、凿等。根据出土器物的形制特点,初步判断该遗址的年代为明清时期。

明清桥梁

彭水实施旧城改造时,在县城南门洞同一位置挖掘出4座古代石拱桥,桥皆为单孔,均由礅石砌成,坐东向西,并排而立,宽约20米,海拔高程243米,位于汉葭街道鼓楼社区六网格。桥由西向东依次为桥1、桥2、桥3和桥4。其中一座孔高3米,孔直径3.8米,桥面上刻有“桥头万岁婆婆石匠刘三习、刘三祥”字样,桥券顶上刻有“乾隆四十四年仲春吉旦”和当年修桥捐款人姓氏。由此可以确定该桥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40年。桥2孔高2.8米,孔直径3米。桥3孔高2.6米,孔直径2.8米,桥上有一石龙头。桥4孔高2.4米,孔直径2米。

通过现场勘查、史料资料核对和当地原始居民走访,南门洞道路施工中发现的桥为遇仙桥。从遇仙桥的结构、形制和做工来看,年代倾向于明代,桥1为清代,桥上的龙头为龙王第六子,名为蚣蝮(又名避水兽),寓意四方平安。从《光绪版彭水县治城池全图》来看,遇仙桥位于南城门与城皇庙之间,《康熙版手抄本县志》《同治版彭水县志》载:“遇仙桥县城南。”

九宫十八庙

九宫十八庙主要彭水县郁山镇境内,因为唐代多名朝廷高官流放于此,原本独立的郁山文化被融入了许多宫廷色彩。其间诞生了一些皇家特色建筑,万寿宫、文昌宫、紫云宫、玄天宫、开元寺、天池寺等“九宫十八庙”的建筑风格及工艺,周边地区从来未有。可惜如今皆已不存。

汉代石室墓

该墓室长15.8米,最宽处2.8米,室内高3.1米,是渝东南地区发现的最大石室墓。墓道、墓壁、墓门、棺床等大多用石条砌成,保存较完好。在约2米宽的墓门处,安装有两扇可以外开的石门,用两块完整的石头做成,可以外开的墓门。古墓虽已被盗,但还是出土了瓷罐、陶俑外,还有一些零散的铜钱币,包括五铢钱、货泉钱。五铢钱是东汉晚期的,并且墓葬中的随葬品组合也属于东汉晚期的组合。所以,考古专家们将该墓葬的时代定位东汉晚期,但不排除可能晚到蜀汉早期。 而在整个墓室里都没发现文字内容,对墓主身份及具体时代都无可考证。不过,在墓室后壁的条石上,阴刻有北斗七星等星象图案。这与汉代的北斗信仰有关,在中原很多汉墓中较常见,带有驱邪的意思。也有专家推测,“北斗七星”象征着要为逝者指明灵魂升天的方向。考古专家推测有可能是庞统的儿子庞宏之墓

非物质文化遗产

综述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现已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00余项,截至目前,彭水已有《鞍子苗歌》《高台狮舞》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彭水苗绣》《郁山泼炉印灶制盐技艺》等3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武术》等245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5人。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部分非遗名录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级别

项目编号批次

项目保护单位

狮舞(高台狮舞)

传统舞蹈

国家级

Ⅲ-5(1-2)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

苗族民歌

传统音乐

国家级

Ⅱ-109(2-2)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

彭水苗绣

传统美术

市级

Ⅶ―45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传统技艺

市级

Ⅷ―171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郁山泼炉印灶制盐技艺

传统技艺

市级

Ⅷ―172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彭水米花传统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市级

Ⅷ―173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狮舞

传统舞蹈

市级

Ⅲ—52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玩牛

传统舞蹈

市级

Ⅲ—53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传统铁器锻打技艺

传统技艺

市级

Ⅷ—247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鞍子酥食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市级

Ⅷ—248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龙塘麻糖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市级

Ⅷ—249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郁山晶丝苕粉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市级

Ⅷ—250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郁山三香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市级

Ⅷ—251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苗家天锅传统酿酒技艺

传统技艺

市级

Ⅷ—252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苗族踩花山节

民俗

市级

Ⅹ—61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土家三道席传统习俗

民俗

市级

Ⅹ—62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鞍子苗歌

“鞍子苗歌”,是彭水鞍子镇一带的苗族民歌,内容十分丰富,按类别分,有劳动歌(如打闹歌、采茶歌、刺绣歌等)、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歌、儿歌、杂歌;按表现形式分,有独唱、合唱、对唱、一领众唱(打音)、多领众唱、齐唱等;按歌词结构分,有五言、七言句、十字句和长短句;按唱腔分,主要有高腔、平腔、混腔三大类;按曲式分,有号子、小调、连句、盘歌等。

“鞍子苗歌”起源于远古开始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鼎盛于唐宋,于元、明至清时期遭到破坏,最后在新中国建立后得到复苏。2006年在京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彭水鞍子苗歌《娇阿依》作为重庆市代表队的重点节目参演。重庆市整台节目以(鞍子苗歌)“娇阿依”作为总冠名并获金奖。如今“鞍子苗歌”已成为重庆市民族文化重要品牌之一。

高台狮舞

高台狮舞是彭水民间最具特色的舞蹈与体育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其中搭台上架的高台狮舞多用于重大节庆和比赛活动。表演时,表演者模仿狮子或者其他动物的动作,表演蹬黄冬儿、打羊角桩、鹞子翻叉、扯链盖拐、翻天印、黄龙缠腰、懒牛困塘、狗连裆、扯海趴狗、钻圈、高杆夺绣球、游走板凳等动作。表演时,一般由一人或者两人面戴大头和尚、猪八戒等面具,手持绣球、钉耙等道具,在狮子的前面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挑逗狮子。

郁山泼炉印灶制盐技艺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盐泉大约在新石器时期就被人类利用,蚩尤等苗族先民率先进入发现伏牛山麓飞水井盐泉(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始制盐。制盐技术大致经历了煎卤取盐、晒卤取盐、淋土取盐、蒸汽制盐、真空制盐等历程。清代乾隆年间改良后的“泼炉印灶”制盐技艺成为中国井盐晚期制盐技术的代表。郁山泼炉印灶制盐工艺,于清代乾隆年间由陕西人支千裔夫妇创建,后普及于郁山各灶户,世代沿袭,直至20世纪70年代。其工艺流程为分为四部分,分别为输卤入池→泼炉印灶→掘灶制卤→入锅熬盐。

特色艺术

歌曲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歌曲主要为苗歌,苗家人能歌善舞,苗家的歌或高亢激昂,或清越婉转,人不见面歌见面,人人会歌,以歌问候,用歌叙事,凭歌寄情。苗歌起源于上古时代在这一地区生活的蚩尤、驩兜、盘瓠等苗族先民创造的文化。随着元明清时期“赶苗拓业”“改土归流”及“湖广填四川”等变故,使苗族民歌逐渐侵染多种民族文化基因,逐渐演变成为了如今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舞蹈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舞蹈主要为摆手舞,摆手舞源于古代巴人战争杀伐的战歌战舞——巴渝舞,其舞舞风刚烈、音乐铿锵有力,舞蹈动作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表现礼节仪式,劳动场景或战斗动作,节奏明快,舞姿优美,原始气息震慑人心。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传说典故

唐废太子李承乾之死

唐贞观十七年,李承乾因为太子位被废,贬为庶人,流放黔州(今彭水郁山)。承乾先是被关在右领军府几个月。大约八月底至九月初,才与丫环可心等随从一道,被押着从长安上路,穿越秦岭、巴山,经西乡县子午镇,然后到汉中、达州、梁山(梁平)、垫江、乐温(长寿)、涪陵,再乘船沿乌江而上,过武隆、彭水,最后沿郁江逆流到郁山。因道路艰险遥远,承乾又伤心绝望,精神萎靡不振,一路上走走停停,跋涉了近一个月,同年九月才抵达郁山。李承乾被流放到郁山后,仅活了一年多,就死在了郁山。

关于他的死因,史书无记载,但当地至今流传着三个版本。版本一:相传他到达郁山后,多病,精神一直萎靡不振,长期中热毒,拉肚子。周边药铺郎中都看遍了,无人能治,最后脱水而死。版本二:他被废流放到郁山后,对回京绝望,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喜色恶习不改。一天,他在河边看到一年轻美貌女子,一心想占有。女子不从,向山上狂奔。承乾尾随其后紧追,追至小地名马颈子处后表明身份,女子被吓住,只得依了他。完事后,因累上加累,承乾吐血而亡。百姓认为他自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后将他葬于死处。版本三:承乾被贬到郁山后,生活环境、政治待遇、心理落差都特别大。他满腹辛酸无处述说,特别是每当开元寺钟声敲响时,他就想到长安,想到父皇,想到昔日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他心疾难除,整日茶饭不思,油盐不进,最终抑郁成疾,无药可治,死在流所。李承乾死后,葬于郁山白池村马鞍子。《旧唐书——太宗诸子传》之记载“承乾卒于徒所,太宗为之废朝,葬以国公之礼”。后李承乾尸骨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五月二十九日迁回昭陵,如今郁山的太子坟只是一座空坟。

黄庭坚留在彭水的印记

黄庭坚在彭水生活四年时间,创作了大量诗词书法作品,撰写了大量书信题跋,这些都得以收集传承。但在彭水形成的一些题刻遗迹等多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极少数保存下来,成为可供探寻的遗迹,成为历代文人追寻黄庭坚遗风所在。

绿阴轩是黄庭坚品茶会友、诗词唱和、练习书法、下棋休闲的一个重要场所,原位于彭水自治县县委大院西边岩壁上。清道光初年,知县杨于高重修绿阴轩,后知县涂金兰进行修葺,绿荫轩四出飞檐,雕花门棣,有矮栏可凭依,小巧玲珑,门楣悬挂“绿阴轩·山谷书”匾额一方,字色粉绿,檀木衬底,清秀雅致。

“黔州题名” 是黄庭坚与杨明叔、任子修等朋友在县城北大街一带游玩、诗词唱和时,为记下当时的情意,题刻在石头上保留下来的。《黔州题名》内容为“杨皓明叔、任栞子修自城西来,会于石间,涪翁题”。《彭水县志·金石》黄鲁直题石“道光间,小北门居民掘土得石刻云:‘杨皓明叔、任栞子修自城西来,会于石间。凡十六字,旁有涪翁题三字,字画完好,宋代真迹也。”此石原存彭水城内“汉葭公园”,后移至县文化馆后之石穴中,“文革”期间修建彭水县第一招待所完工后,该石刻不知去向,此题刻拓片藏于重庆博物馆。

“万卷堂”为黄庭坚在郁山讲学的地方,经过历代改建扩建维修,后来改为“丹泉书院”,仍然堂悬“万卷堂”匾额,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郁山镇中心小学校。“丹泉井”是黄庭坚汲水炼丹的泉井,有两处。一处位于县委大院原开元寺旁边的丹泉井,今无存,是开元寺僧人和黄庭坚一家生活取水之处,也是黄庭坚在彭水期间汲水炼丹的泉井,后取名“丹泉井”。黄庭坚《答黔州陈监押书二》“可携就摩围,煮涪翁井泉也。”即指此“丹泉井”。另一处位于郁山开元寺前的丹泉井,是郁山民众生活取水之处,因黄庭坚在郁山讲学期间取此处之水用于煮盐、炼丹,取名“丹泉井”,现在有遗迹可寻。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旅游

综述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旅游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涵盖8大主类,23个亚类,48个基本类别,798个单体。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可供观赏研究者达80余处,且多集中在汉葭、郁山两镇;青山绿水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造就了门类齐全的自然景观,其风景名胜多集中在乌江、郁江和芙蓉江两岸。

主要景点

阿依河

阿依河景区位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汉葭镇柏香村一组,属于国家AAAA景区,景区融山、水、林、泉、峡于一体,集雄、奇、险、秀、幽于一身。景区分为3个观光游览(峡谷观光区、步游观光区、竹筏观光区)、2个休闲度假区(接待中心民风情休闲度假区、牛角寨民族风情休闲度假区)、2个体验区(漂流体验区、户外体验区)、1个激情漂流区、1个特色商品服务区。对外开放的游览项目有8大项目:峡谷听音、竹筏放歌、碧潭戏水、浪遏飞舟、情定苗寨、青龙天梯、青龙洞和青龙谷等。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郁山古镇及盐丹文化旅游区

郁山古镇位于彭水县东北,距县城46公里,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郁山自古以产盐著称,在苗语中,郁山即产盐之山,最早被人类发现利用的盐泉之一。郁山不仅产盐,还早在周初即盛产丹砂,郁山丹砂从郁江入乌江再转长江外运销售。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摩围山景区

位于重庆市彭水县靛水乡境内,处于彭水县—贵州务川二级公路旁,距县城30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总面积10万余亩,平均海拔1500米,被称为“悬在云端的氧吧”。是集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等为一体的山岳型自然风景区。2001年12月,由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总面积391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5%。景区目前已建成并开放的景点有:飞云口、罗曼谷、豹头崖、高山草场、拓展训练基地、露营基地等。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鞍子苗寨

鞍子苗寨距彭水县城54公里,是彭水县苗族最集中的地方,苗族人口占总人口90%以上。是苗族民歌“娇阿依”的发祥地。2000年,鞍子乡被重庆市政府命名为“苗族民歌之乡”。寨子中的罗家坨苗寨是鞍子苗寨中的典型代表。罗家坨苗寨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重庆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家族式苗寨。村子里民俗文化丰富,有生火铺、打糍粑、鼎罐饭、传统耕作种田耕地、养蚕织布染布、打制银器等。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神龙谷景区

神龙谷景区距彭水县城26公里,处乌江东岸的新田乡红旗村,是一条长约5000米,宽300—600米,深400—700米的地下箱式峡谷。 峡谷四面绝壁,山高谷深,溪流瀑布众多。峡谷内现存有梭椤、红豆杉等植物1000余种。

蚩尤九黎城

蚩尤九黎城规划面积为10 平方公里,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重庆市首个以苗文化为主的旅游景区,由40余处单体景观建筑构成。景区内几乎所有的屋顶和翘角都是白色的,也有少数是黄色的。这里主要的景观有九道门、九黎宫、蚩尤大殿、盘瓠大殿、蚩尤神府、百戏楼、妈妈阁、百苗长廊、演武场、七十二行街、九黎神柱、蚩尤循道、辛女洞,还有沿着山脊展布的北斗七星亭、接龙桥、接缘桥等,再现九黎部落、蚩尤王城的繁华胜景。其中九道门、九黎宫、九黎神柱创造了3项世界基尼斯纪录。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乌江画廊

乌江画廊是指乌江贵州沿河至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境内流长60多公里的沿河两岸风光,景区内江水清澈澄碧,时而平湖泛波,时而峡谷激流;两岸奇峰对峙、飞瀑流泉、嵯峨怪石、古树苍藤,高山深谷,碧水奔流,绿荫连绵,一步一景。主要景点依次有高谷门闩峡,汉葭罗家沱峡、县坝温泉、摩围群峰、磨寨峡、马峰峡、万足新场镇、乌江彭水电站、庞滩峡、龙门峡等旅游景点。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对外交流

2022年,中央外办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协调引进帮扶资金500万元以上。协调国内知名高校在教师培训、学生辅导、助学支教等方面与彭水开展合作帮扶。配合协调中国扶贫基金会、德勤中国等向彭水捐赠助学资金或项目。

2022年8月16日,重庆潼南区侨联机关干部职工一行赴彭水县侨联学习交流并签订缔结友好侨联协议。

2021年2月8日,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向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捐赠400万元善款,定向捐赠给重庆彭水地区的留守儿童、特殊学校困难学生以及脱贫重残重疾群体。

2021年吸引32名台商来彭交流考察,目前已与一家台资企业签订了项目投资框架协议,与多家台企就民俗文化旅游、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商品开发等领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著名人物

姓名

生殁年

身份和成就

向巧

1963—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当代杰出的机械与运载工程技术科学家、企业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型企业暨成都航利(集团)实业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冉隆华

1908—1930.8

红军烈士

李承乾

619―645.1.5

唐太宗李世民长子,死在彭水郁山

长孙无忌

?—659

唐朝开国宰辅,流放彭水郁山,并死在彭水

黄庭坚

1045.8.9—1105.5.24

黄庭坚在彭水期间,留下了大量的作品

主要荣誉

2020年11月,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全国十三五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

2021年1月,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镇朱砂村被司法部和民政部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2021年11月5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汉葭司法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司法所”称号。

2023年4月14日,传媒中国年度盛典暨百强指数发布会在云南举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荣获“传媒中国年度头部县级融媒体中心·新媒体传播力10强”称号。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