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英语:Lanzhou University,缩写为LZU),坐落于甘肃省兰州市,其前身是建立于1909年的甘肃法政学堂。兰州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中国“双一流”高等院校,中国“211”工程高等院校、中国“985”工程高等院校,中国强基计划试点高校之一。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兰州大学的:历史沿革、学校规模、学术研究、校园文化、所获荣誉、行政管理、校友情况、校区情况、校园风貌、学校排名等介绍
兰州大学(英语:Lanzhou University,缩写为LZU),坐落于甘肃省兰州市,其前身是建立于1909年的甘肃法政学堂。兰州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中国“双一流”高等院校,中国“211”工程高等院校、中国“985”工程高等院校,中国强基计划试点高校之一。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兰州大学的:历史沿革、学校规模、学术研究、校园文化、所获荣誉、行政管理、校友情况、校区情况、校园风貌、学校排名等介绍
兰州大学
Lanzhou University
1909年9月
甘肃省
城关校区: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公办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807亩
2934名(教学科研人员人数)
现任党委书记:马小洁
9月17日[62]
雷达、水均益、舒红兵等
自强不息,独树一帜
《兰州大学校歌》
106个(本科专业数量)
27个
47个
20170人
13958人
4221人
兰州大学创立于1909年,当时被称作甘肃法政学堂,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1928年,学校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并于次年改称甘肃大学,1932年改称省立甘肃学院。1946年,兰州大学和西北医学院分院合并扩建为国立兰州大学。1949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兰州大学。1953年,兰州大学被确立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改革开放后,兰州大学于2001年正式被确立为省部共建的35所重点高校之一,同年兰州大学启用了榆中校区。2017年,兰州大学成为中国“双一流”大学,2020年成为中国强基计划试点高校之一。
截至2023年2月,兰州大学校区总面积约为236公顷,包括城关和榆中两个校区,拥有35个本科教学单位,共计开设了106个本科专业。兰州大学共计拥有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授权点,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授权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是一所综合性大学。
1906年5月16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开办通省法政学堂,时任陕甘总督的升允将原有的甘肃法政馆改为甘肃法政学堂,并移交提学使司主管。1909年2月(清宣统元年正月),清政府学部正式批准将甘肃法政馆改为甘肃官立法政学堂,并予以备案。同年9月17日,甘肃法政学堂正式建立,校址设立在兰州旧城内的侯府街,这也是现代兰州大学的前身。
甘肃法政学堂前后共招收三届学生共计209人,分别为讲习科与别科。法政学堂初期共开设11门课程,有律例、宪法、民法、行政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法学、政治学、国际法、刑法、监狱法;续增设伦理、国文、法学通论、财政、地方自治、户籍等课程。法政学堂的教员大多为候补官吏,教学管理极为松懈,但学堂仍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甘肃法政学堂积极响应革命。次年2月,清帝退位,但甘肃仍存在封建残余的军事复辟活动,法政学堂被勒令停办。1912年9月,北京政府命令马邻冀担任甘肃提学使,他到任后,法政学堂的教学工作走上了正轨。
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时期
1913年7月,根据教育部命令,甘肃法政学堂改组为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专门培养法政人才。同时,学校分为三科:法律科、政治科和经济科,三科共同的必修课为宪法、行政法和外国语三门,每科有各自的专业课。同年10月17日,学校校址迁入西关原贡院。同时时任校长的蔡大愚四处奔走,为学校招募了国内外法政专业的人才来担任教员,这些为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奠定了基础。学校于1915年9月得到了教育部的正式备案。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之外,学校还积极传播革命思想。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发起护法运动时,法专师生组织和参加甘肃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兰州后,法专师生热烈响应,上街游行,并打出反帝反封建的口号。
兰州中山大学至国立甘肃学院时期
1927年,甘肃省政府决定创办省办大学。1928年2月29日,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改组为兰州中山大学。兰州中山大学设法律系、国文专修科、艺术专修科、预科、政治专门部、教育行政人员训练班。学校管理机构设总务、教务两个处及秘书室。1929年初,根据教育部命令,学校正式改名为甘肃大学,学校的体制、科系、人员等均无变动。1932年3月,由于甘肃大学不满足《大学组织法》中有关大学的要求,被教育部改为省立甘肃学院。
由于甘肃省在20世纪20至30年代遭遇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军事斗争,使得当时的甘肃省财政极为紧张。省立甘肃学院的教学经费也在不断降低,1929年至1935年间平均每年欠发经费多达两万元;生源数目也不断减少;此时的省立甘肃学院经常发生罢课讨薪运动。
抗日战争爆发以前,甘肃长期处在封建割据和国民党法西斯统治之下,文化教育上落后消沉。学生不能参加政治运动,教员的言行受到国民党蓝衣社的监视。随着抗日战争的开始,共产党中央开辟了甘肃的斗争新局面。1937年10月,甘肃工委成立,该组织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鼓励群众自发建立抗日救亡组织,这给甘肃学院学生乃至全省青年学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打下了组织基础。1944年3月,教育部迫于形势压力,决定将省立甘肃学院改为国立甘肃学院,但加强了对学生思想的控制。
国立兰州大学时期
1946年3月,国民议会行政院决定成立国立兰州大学,同年8月1日,国立兰州大学正式成立。新学校由原国立甘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分院合并而来,甘肃学院改为法学院,西北医学院分院改为医学院,并新设立了文理学院和兽医学院,此时的国立兰州大学共计四个学院。次年10月,教育部决定将兽医学院独立出来成为国立兽医学院。1948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国立兰州大学增设为四个学院,分别为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与医学院,并下设18个系、科。同时省政府大力支持学校建设,将萃英门内其他八个机关学校所占地基全部划归兰州大学使用。1949年8月26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兰州,并派驻代表进驻国立兰州大学。
代表们解散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组织并取消了训导制度,并于同年10月下旬成立了校务委员会,积极清理反动派遗留的反动思想。与此同时,根据人民政府教育部的命令,国立兰州大学更为兰州大学,并一直沿用至今。1950年3月,学校成立了学习委员会,以促进学生思想转变。至1951年兰州大学师生已大体完成思想转变。
从1952年至1965年间,兰州大学经历了几次大的院系调整。1952年,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兰州大学的俄文系、英文系和少数民族语言系分出,同时成立文法学院。1953年,西北艺术学院文学系并入兰州大学中文系。同年,兰州大学被确立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并正式接受教育部的领导。1954年,兰州大学开始发展研究生教育,同年,兰州大学医学院从兰州大学分离出来建立兰州医学院。次年,兰州大学开展了教育大革命,尽管所获成绩斐然,但由于指导方针受“左”的思想的影响,明显地出现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下降、教学研究浮夸、生产劳动频繁等现象。1958年,工业经济系从兰州大学分出,与甘肃省财经干部学校合并,成立甘肃财经学院(后成为兰州财经大学)。1961年8月,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开办的甘肃科学技术大学(下设原子物理系、地球物理系、石油系、地质系)停办,合并到兰州大学。1965年,南开大学核物理系、放化专业并入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
1966年5月26日,“文化大革命”在兰州大学全面展开,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1968年,兰州大学学生响应号召到农村去。同年3月,兰州大学革命委员会成立,其中军宣队4人,干部4人,教师、学生代表20人。“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兰州大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破坏。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兰州大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
从1978年下半年起,校党委根据中央指示平反文革时期校内出现的冤假错案。学校还将工作重心转移至学术研究上来,同时提高校内教职人员的待遇,使得兰州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事业迅速获得发展。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兰州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5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兰大成为全国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1996年,兰州大学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国家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校。
进入21世纪后,兰州大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1年,兰州大学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兰州大学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支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高校之一。同年9月,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正式启用,为兰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年12月,兰大正式被确立为省部共建的35所重点高校之一。2002年,兰州大学被正式列入“十五计划”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次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国列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即“985工程”)名单,兰大名列其中。
2004年,兰州医学院回归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办学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次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莅临兰州大学视察。同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对兰州大学进行考察,评估结果为优秀。2008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特别指出要办好兰州大学。两年后,兰州大学成为自行审核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58个学位授予单位及自行审核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的单位之一。
2011年,兰州大学首批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15年10月,兰州大学联合46所高校发起“一带一路”高校联盟。2017年9月,兰州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并于2019年上半年,成为可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的30个单位之一。2020年5月,兰州大学作为全国36所试点高校之一,发布强基计划招生简章。2021年,兰州大学再次入选第二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截至2022年11月,兰州大学共拥有35个本科教学单位,开设了106个本科专业(在招专业93个)。其中人文社科类专业43个,理工农医类专业63个,涵盖12个学科门类。
兰州本科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所在学院 | 专业名称 | 学位授予门类 |
材料与能源学院 | 功能材料 | 工学 |
材料化学 | ||
材料物理 |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
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 草业科学 | 农学 |
动物科学 | ||
农林经济管理 | 管理学 | |
大气科学学院 | 大气科学 | 理学 |
应用气象学 | ||
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 地球化学 | |
地质学 | ||
资源勘查工程 | 工学 | |
第一、第二临床医学院 | 医学检验技术 | 理学 |
临床药学 | ||
临床医学 | 医学 | |
麻醉学 | ||
医学影像学 | ||
第一临床医学院 | 儿科学 | 医学 |
法学院 | 法学 | 法学 |
知识产权 | ||
公共卫生学院 | 预防医学 | 医学 |
公共事业管理 | 管理学 | |
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 | |
管理科学 | ||
行政管理 | ||
会计学 | ||
人力资源管理 | ||
市场营销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教育学 | 教育学 | |
应用心理学 | 理学 | |
管理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 旅游管理 | 管理学 |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 汉语言 | 文学 |
汉语国际教育 | ||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 工学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 ||
应用物理学 | 理学 | |
护理学院 | 护理学 | |
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 |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工学 | |
能源化学工程 | ||
应用化学 | 理学 | |
基础医学院 | 基础医学 | 医学 |
经济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 |
金融工程 | ||
金融学 | ||
经济统计学 | ||
经济学 | ||
统计学 | 理学 | |
口腔医学院 | 口腔医学 | 医学 |
历史文化学院 | 世界史 | 历史学 |
文物与博物馆学 | ||
历史学 | ||
民族学 | 法学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
思想政治教育 | ||
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技术 | 理学 |
生物科学 | ||
生物信息学 | ||
生态学院 | 生态学 |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 理论与应用力学 | |
地质工程 | 工学 | |
土木工程 | ||
外国语学院 | 德语 | 文学 |
俄语 | ||
法语 | ||
日语 | ||
英语 | ||
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
戏剧影视文学 | 艺术学 |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物理学 | 理学 |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广播电视学 | 文学 |
广告学 | ||
新闻学 | ||
数字媒体技术 | 工学 |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电子商务 |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通信工程 | ||
人工智能 | ||
教育技术学 | 理学 | |
信息安全 | ||
药学院 | 药物制剂 | |
中药学 | ||
药学 | ||
药学院、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 | 生物制药 | 工学 |
艺术学院 | 环境设计 | 艺术学 |
视觉传达设计 | ||
音乐表演 | ||
哲学社会学院 | 哲学 | 哲学 |
社会学 | 法学 | |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 国际政治 |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
资源环境学院 | 环境工程 | 工学 |
环境科学 | ||
环境生态工程 |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理学 | |
地理科学 | ||
地理信息科学 |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
*以上信息来源,统计时间截止于2022年3月
截至2023年2月,兰州大学共拥有专、兼职教学科研人员293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21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829人。兰州大学拥有两院院士(含双聘)24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2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9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1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0人;神农青年英才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含跨世纪)入选者12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8人;中国女科学家奖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奖1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2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07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9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30人、优秀青年文化人才19人;甘肃省飞天学者75人;陇原青年英才21人。
兰州大学部分优秀人才情况
优秀人才头衔 | 姓名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丑纪范、李灿、姚檀栋、郑晓静、涂永强、张肇西、严纯华、陈发虎、丁林、岳建民、张宏福、张锦、黄建平、周又和、舒红兵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任继周、汤中立、南志标、侯立安、周绪红、王锐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 严纯华、王锐、周又和、陈发虎、涂永强、王为、李凤民、刘建全、黄建平、黎家、郑炳林、罗洪刚、秦勇、勾晓华、张清明、王记增、侯岁稳、唐瑜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严纯华、郑晓静、涂永强、周又和、陈发虎、王锐、李凤民、安黎哲、孙东怀、黄建平、刘建全、潘保田、薛德胜、王育华、贺金生、厍学功、田文寿、罗洪刚、王为、张浩力、刘翔、樊春安、董广辉、任丰原、王记增 |
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 | 高新才、徐黎丽 |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陈发虎、郑晓静、涂永强、王锐、潘保田、刘伟生、王彦荣、王为、龙瑞军、徐黎丽、刘金荣、罗洪刚 |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 | 包国宪、高新才、王锐、王为、张浩力、秦勇、邓建明、熊友才、王乃昂、吴王锁、樊春安、田文寿、聂军胜、刘金荣 |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 王乃昂、周又和、王希隆、包国宪 |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 | 刘翔、王为、邓建明、张浩力、秦勇、熊友才、聂军胜 |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 秦勇、邓建明、刘翔、张兴义、安钧鸿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 樊春安、邓建明、董广辉、向云、丁三元、黄忠伟、李克欣、王少华、雍华东、于福升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刘翔、武一、张金林、秦勇、邓建明、樊春安、韩丙、黄亮、方向文、聂军胜、邵向锋、刘玉孝、孙春友、赵长明、王鑫、张兴义、向云、刘志鹏、管晓丹、李育、陈建徽、葛觐铭、马妙君、席聘贤、张宝庆、李积明 |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含跨世纪)入选者 | 文学院:张进、敏春芳 管理学院:沙勇忠、柴国荣、张国兴 历史文化学院:周传斌、徐黎丽、李静、杨文炯、切排、赵利生 数学与统计学院:魏婷、赵敦、邓伟华、王智诚、孙春友、孙红蕊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薛德胜、贺德衍、王育华、谢二庆、王建波、罗洪刚、刘青芳、刘玉孝、秦勇、刘翔、安钧鸿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胡碧涛、龙文辉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晓萍、马义德、万毅、周庆国 化学化工学院:唐瑜、张海霞、姚小军、刘鹏、蒲巧生、覃文武、卜伟锋、汪宝堆 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王锁民、李春杰、侯扶江、李文龙、张金林 生命科学学院:李凤民、安黎哲、武一、刘建全、侯岁稳、熊友才、吉尚戎、冯虎元、赵长明、苟小平、杨金波、王玉金、吴雨霞、邓建明、黄德军、方向文、郭旭生、李金花、尚占环、向云、肖洒 大气科学学院:田文寿、邵爱梅 资源环境学院:陈发虎、潘保田、勾晓华、安成邦、马金珠、戴霜、聂军胜、夏敦胜、岳东霞、张家武、朱高峰、王杰、杨永春、王博、管清玉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武建军、黄宁、王省哲、高原文、王记增 、张兴义、雍华东 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张铭杰、范育新 药学院:胡晓东 基础医学院:王锐、谢小冬、祝秉东、方泉 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涂永强、许鹏飞、张浩力、厍学功、王为、周波、樊春安、杨尚东、谢志翔、韩丙 第一临床医学院:李汛 |
中国女科学家奖候选人 | 陈婕、黄小佳、刘静 |
*以上信息来源,统计时间截止于2022年3月
截至2023年2月,兰州大学共计拥有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授权点,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授权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兰州大学拥有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5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除此之外,兰州大学共计4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1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截至2022年6月,兰州大学已获批52个全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实现了除留学生培养学院外兰州大学各二级学院均覆盖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授权点一览表
研究生学位授权点类别 | 学位授予点名称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授权点 | 公共管理、工商管理、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畜牧学、生物医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力学、地质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应用经济学、哲学、理论经济学、教育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作物学、植物保护、林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民族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生态学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授权点 | 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畜牧学、草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生态学、生物学、地质学、大气科学、地理学、化学、物理学、数学、中国史、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法学、应用经济学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金融、应用统计、法律、社会工作、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农业、林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艺术 |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临床医学、能源动力、资源与环境 |
*以上信息来源,统计时间截止于2022年10月
兰州大学学科建设情况
学科建设类别 | 学科名称 |
国家重点学科 | 区域经济学、民族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有机化学、自然地理学、植物学、生态学、固体力学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历史文献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
省级重点学科 | 应用经济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大气科学、地质学。民族学、生物学、生态学、力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草学、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国际政治、高等教育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法学、地理学、环境科学 |
省级重点(培育)学科 | 哲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口腔医学 |
世界一流学科 | 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 |
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 | 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 |
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 | 化学 |
*以上信息来源,统计时间截止于截至2023年2月
截至2023年2月,兰州大学共获批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8个省部级人才培养基地,5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以及2门课程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兰州大学教学情况一览表
项目 | 专业名称或单位名称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核技术、草业科学、历史学、生物技术、大气科学、化学、地理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生物科学、理论与应用力学、经济学、材料化学、行政管理、功能材料、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哲学、国际政治、俄语、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化学、地理信息科学、地质学、材料化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麻醉学、护理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戏剧影视文学、金融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英语、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生物科学、理论与应用力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公共事业管理、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大气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草业科学、口腔医学、行政管理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基础医学、音乐表演、文物与博物馆学、功能材料、环境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应用物理学、应用气象学、材料物理、土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 |
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 兰州大学地理学基地、兰州大学物理学基地、兰州大学化学基地、兰州大学生物学基地、兰州大学历史学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
省(部)级人才培养基地 | 甘肃省草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甘肃省核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甘肃省理论与应用力学人才培养基地、甘肃省管理学人才培养基地、甘肃省数学人才培养基地、甘肃省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大气科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甘肃省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创新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环境地学实验教学中心、草业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 化学、生物科学、物理学、数学 |
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走近核科学技术、宇航概论与航天精神 |
截至2021年底,兰州大学获批省级一流课程60门。其中,线上一流课程4门,线下一流课程2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3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2门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3门。
兰州大学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截至2023年3月,兰州大学拥有4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8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全国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兰州大学教学团队情况
优秀团队头衔 | 名称 |
全国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复杂环境与介质相互作用力学教师团队、黄建平教授团队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大气科学专业教学团队、草业科学专业教学团队、基础理论与实验能力双高型化学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地球系统科学教学团队、理论与应用力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
*以上信息来源
截至2023年2月,兰州大学已与全球48个国家263所大学或科学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并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总数达178个。2014年至2018年间,来自国外,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的7,600位友人访问了兰州大学。在学术会议或合作科学研究中,总共有3200名教学人员派往国外参与教学,有3,8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被派往出国留学。兰州大学招收了1400名外国学生。截至2023年2月,兰州大学已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共同建立了3个孔子学院,与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
兰州大学图书馆
兰州大学图书馆由位于城关校区的积石堂和榆中校区图书馆组成,其中城关校区图书馆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榆中校区图书馆占地3.8万平方米,图书馆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并设有阅览室(书库)24个,读者阅览座位7300多席。
截至2022年3月,兰州大学图书馆馆藏360余万册纸质文献、2000余种音像资料,建设了120多个中外文电子数据库,涵盖了11个学科门类。图书馆馆藏文献收藏有较为完整的文史古籍、医学、自然科学和外文权威检索期刊。其收藏的珍贵纸质文献包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中华文史论丛、丛书集成、中国边疆丛书和方志丛书等,以及200余种《皇明经世文编》善本书,此外还有较多考古图籍和金石甲骨文字著述。图书馆设立有兰州大学机构知识库(IR),并建设了“兰大文库”“学位论文”等特色资源,设立了西北地方边疆文献中心,并基于CALIS/CASHL/CADAL平台开展了资源建设与区域服务推广。
兰州大学博物馆
兰州大学博物馆位于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占地面积9600平方米,展厅面积5000多平方米,收藏各类藏品逾20万件。博物馆内设有五大展区,分别为:校史展区、生物与环境展区、历史文物展区、古生物化石展区和黄河古象展区。
博物馆中校史展区全面反映兰州大学1909年肇建至今百余年的办学历程;生物与环境展区通展示了西北地区丰富多彩的地形地貌和生物资源;历史文物展区展出了西北历史文物,尤以独具特色的甘肃彩陶为重点;古生物化石展区集中展示了以和政羊、三趾马、铲齿象等为代表的古生物化石;黄河古象展区以精美的手绘生态复原图为背景,展示了全国闻名的黄河古象模型。
学术期刊
刊物名称 | 主管部门 | 主办机构 | 创刊时间 | 发行模式 | 期刊简介 | 备注 |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兰州大学 | 1957年7月 | 双月刊 | 本刊主要报道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被美国《CA》《MR》,英国《ZR》,俄罗斯《ZJ》和德国《ZM》等收录,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核心期刊 | 荣获2016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2016首届甘肃省“十佳期刊”(科技类) |
《草业科学》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中国草学会、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 1984年 | 月刊 | 本刊主要报道草业科学及其相关领域最新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成果,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核心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CSCD-C)、中国生物学文摘数据库(CBA)、英国CABI文献数据库、CA化学文摘(美)等收录 | 荣获第九届中国畜牧兽医科技期刊精品期刊(学术类) |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兰州大学 | 1958年 | 双月刊 | 本刊主要发表医学领域为主的学术研究,被美国《化学文摘》(CA)和国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药学文摘等多家数据库收录 | 2007年甘肃省卫生厅发文,将《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列入《国家权威学术期刊参考名录》 |
《草业学报》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中国草学会、兰州大学 | 1990年 | 月刊 | 本刊主要内容包括草业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成果,被荷兰Scopus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CSPD(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EBSCO学术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数据库等收录 | 曾十六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兰州大学 | 1957年 | 双月刊 | 本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中国综合性人文科学类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清华大学),武汉大学“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 荣获第四、五、六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及首届甘肃省十佳社科期刊(2016) |
《敦煌学辑刊》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兰州大学 | 1980年 | 季刊 | 本刊主要刊发敦煌与丝绸之路的学术研究成果,目前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16-2020年最受欢迎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人民大学书刊报刊资料中心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 国内最早创办的敦煌学专业学术刊物 |
《高等理科教育》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科教育专业委员会、兰州大学 | 1993年 | 双月刊 | 本刊主要刊发与高等理科教育教学相关的研究成果,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来源期刊、台湾华艺线上图书馆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来源期刊 | |
《秘书之友》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兰州大学 | 1984年 | 月刊 | 本刊主要收录有关秘书工作知识、技能、经验以及动态的文章,是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 中国最早公开发行的秘书类杂志 |
《科学·经济·社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兰州大学 | 1983年 | 双月刊 | 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1998-1999,2003-2009)、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10-2013),2018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版) | |
《西北人口》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兰州大学西北人口研究所 | 1980年 | 双月刊 | 本刊是CSSCI来源期刊、ASPT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期刊 | |
《生物医学转化》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兰州大学 | 2020年7月 | 季刊 | 本刊主要刊载生物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生物治疗、生物药物研发、临床转化领域的研究成果,是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来源期刊 | |
截至2023年2月,兰州大学已拥有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在自然科学方面,兰州大学拥有1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科学观测站和研究基地;19个省部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23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19个甘肃省工程研究中心;19个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个甘肃省行业技术中心;7个甘肃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及其余33个甘肃省各类重点实验室及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在人文社科方面,兰州大学拥有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个“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老龄科研基地、1个高校残疾人事业研究基地以及1个中国梦研究中心。
兰州大学省部级以上部分自然科学科研平台一览表
科研平台类别 | 重点研究基地名称 | 主管部门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 |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 ||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台站 | 甘肃甘南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
甘肃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有色金属催化剂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光转换材料与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
国家联合实验室 | 中巴生物质能源国家联合实验室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 |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兰州大学生物制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西部特征人群普适情感计算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中东亚千旱环境变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基地 | ||
草地农业生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
绿色催化与合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半千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草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中子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核环境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开源软件与实时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稀土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甘南草原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
甘肃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
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 | 农业农村部草牧业创新重点实验室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草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林业草原西北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
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 旅游信息融合处理与数据权属保护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水利部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 | 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甘肃省榆中县旱地农业生态系统水力侵蚀观测一般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 | 甘肃省气候资源开发及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 | 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
甘肃省血液病遗传研究重点实验室 | ||
甘肃省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 | ||
甘肃省环境污染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 ||
甘肃省牙颌面重建与生物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 | ||
甘肃省妇科肿瘤重点实验室 | ||
甘肃省血液病重点实验室 | ||
甘肃省先进催化重点实验室 | ||
甘肃省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 | ||
甘肃省理论物理重点实验室 | ||
甘肃省可穿戴装备重点实验室 | ||
甘肃省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 | ||
甘肃省西部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 | ||
甘肃省生殖医学与胚胎重点实验室 | ||
甘肃省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
甘肃省骨关节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 ||
甘肃省泌尿系统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 ||
甘肃省有色金属化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 ||
甘肃省环境生物监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 ||
甘肃省消化系肿瘤重点实验室 | ||
甘肃省循证医学与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 | ||
甘肃省胃肠病重点实验室 | ||
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 | ||
甘肃应用数学中心 | 甘肃应用数学中心 | |
甘肃省技术创新中心 | 甘肃省西部草业技术创新中心 | |
甘肃省环境地质与灾害防治技术创新中心 | ||
甘肃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 甘肃省重大疾病临床及生物信息资源库 | |
甘肃省特殊人群遗传资源库 | ||
甘肃省寒旱区特色衣林植物种质资源库 | ||
甘肃省生育力保存资源库 | ||
甘肃省寒区旱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库 | ||
甘肃省高原高发肿瘤生物样本库 | ||
甘肃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与生物安全数字化仿真培训平台建设 | ||
甘肃省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 甘肃省化工催化工程实验室 | 甘肃省发展改革委 |
甘肃省功率半导体及光电器件工程实验室 | ||
甘肃省骨科3D打印工程研究中心 | ||
甘肃省智慧医疗工程实验室 | ||
甘肃省环境监测与生物修复工程实验室 | ||
甘肃省光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 | ||
甘肃省健康产品高通量筛选与创制工程研究中心 | ||
甘肃省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 | ||
甘肃省细颗粒物污染控制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 ||
甘肃省消化内镜工程研究中心 | ||
*以上仅部分罗列,信息来源为,统计时间截止于2022年6月
兰州大学省部级以上部分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一览表
科研平台类别 | 重点研究基地名称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敦煌学研究所 |
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 |
教育部国别与区域发展培育研究基地 | 中亚研究所 |
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 | 欧盟研究中心 |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 西北花儿传承与实践基地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 | 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
*以上信息仅部分罗列,统计时间截止于2023年2月
自2013年至今,兰州大学开展了56个国家关键计划,包括国家主要研发计划的特别计划,973计划,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主要计划,针对杰出年轻学者的国家科学基金会项目,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主要和关键计划等。此外,兰州大学还开展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867个计划,累计支出达到了5.9亿元。
自2013年至2018年的五年间,兰州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得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6项,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二等奖29项;甘肃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人文社会科学共获得省部级奖励85项,其中获得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8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51项。
兰州大学省部级以上部分科研成果获奖情况一览表
科研成果获奖级别 | 科研成果名称 | 获奖年份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防治 | 2007年 |
电磁材料结构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的理论研究 | 2008年 | |
碳碳键重组构建新方法与天然产物合成 | 2017年 | |
风沙运动的多场耦合特性及规律的力学研究 | 2018年 | |
亚洲中部干旱区多尺度气候环境变化的特征与机理 |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原危重病急症现场急救及综合诊治研究 | 2009年 |
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 2017年 | |
青藏高原特色牧草种质资源挖掘与育种应用 |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多肽化学修饰的关键技术及其在多肽新药创制中的应用 | |
心理生理信息感知关键技术及应用 | 2018年 |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 | 史前甘青地区人-环境相互作用与人类定居青藏高原的过程和机制 | 2017年 |
风沙运动的多场耦合特性及规律的力学研究 | ||
黄河中上游水系发育与环境变化研究 | 2019年 | |
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相互作用与物质能量代谢规律及其调控机制 | ||
重夸克偶素反常衰变关联的隐粲四夸克物质 | 2020年 | |
全新世东亚夏季风降水变化及其影响 |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 反常与非遍历动力学多尺度模型及算法 | |
面向复杂样品的微纳分离分析方法的构建和应用研究 | ||
海洋活动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 |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牦牛基因组及对高海拔的生命适应 | 2012年 |
农业革新促使史前人类永久定居青藏高原 | 2015年 | |
青藏高原发现丹尼索瓦古老型智人 | 2019年 |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 | 超导磁体研制设计中的关键力学方法及应用 | 2019年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 公共危机信息管理 | 2022年 |
政府绩效管理学——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与方法 | ||
社会主义价值论纲 | ||
九姓鞑靼游牧王国史研究(8-11世纪) | ||
恐怖主义的全球治理:机制及其评估 |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清朝循化厅藏族聚居区之权力机制 | |
保护英雄烈士法律问题研究 | ||
第二种秩序——明清以来的洮州青苗会研究 |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成果奖 | 先秦符号思想研究 | |
*以上信息仅部分罗列
自2007年至2016年间,兰州大学累计发表SCl论文12220篇,被引用155512次,篇均被引12.73次(全国篇均被引9.4次,世界篇均被引11.80次),排名全国高校第24位。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方面,2013至2018年的五年间,兰州大学共出版专著342部,发表论文9022篇,其中,SSCl论文21篇,A&HCl论文5篇,CSSCl论文2517篇。
根据中国科学与技术信息中心2017年统计的数据,兰州大学于2017年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了1,613篇科学论文,在所有中国大学中排名第42位;在EI期刊发表了797篇论文,在所有中国大学中排名第60;在CPCI-S期刊中有130篇论文,在所有中国大学中排名第93。兰州大学师生在2008至2017年间发表了13,010篇文章,总共引用了183,464次,平均每篇文章引用次数为为14.1,位列中国大学的排名第26位。
兰州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独树一帜”。
兰州大学校徽由两个同心圆构成。其内圆中上方为兰州大学图书馆的正视图,该图书馆是兰州地区原有的四个标志性建筑之一,其造型庄重、典雅、优美,是兰州大学的象征。图书馆塔楼挺拔峻峭,给人一种向上、奋进的力量;图书馆下方的三个台阶代表兰州大学完整的办学体系。校徽内圆中下方书写有“1909”,是兰州大学的创办年份。校徽外圆上方是汉字毛体“兰州大学”字样,下方为英文“兰州大学”字样,展示出兰州大学是一所面向国际的大学。
兰州大学学风为:“勤奋、求实、进取”。
《兰州大学校歌》
西北的青年莫要再耽延 割断我们长衫,抛却我们浪漫 大时代的使命奔临在眼前 大踏步冲出潼关 看一片漫天的烽烟 仅凭舌尖怎能扫荡那凶焰 挥起铁拳才能还我河山 甘肃的青年莫要再迟延 捣碎我们花冠,停止我们歌筵 大时代的担子紧压在两肩 乘长风冲上青天 望一眼卷世的狂澜 仅凭笔尖弱小怎能保全 拼着血汗大同实现何难 甘肃的青年莫要再耽延 捣碎我们花冠,停止我们歌筵 大时代的担子紧压在两肩 乘长风冲上青天 望一眼卷世的狂澜 仅凭笔尖弱小怎能保全 拼着血汗大同实现何难 甘肃的青年莫要再迟延 捣碎我们花冠,停止我们歌筵 大时代的担子紧压在两肩 乘长风冲上青天 望一眼卷世的狂澜 仅凭笔尖弱小怎能保全 拼着血汗大同实现何难
2006年12月,在北京召开2006年科学基金管理工作暨表彰先进大会上,兰州大学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07年2月,兰州大学被甘肃省委授予“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07年4月,兰州大学“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0年3月,兰州大学荣获“2009年度向教育部报送信息先进单位”和“2009年度全省党委系统信息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1年1月,兰州大学荣获“甘肃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1年4月,在中办信息直报点暨全省党委系统信息工作会议上,兰州大学荣获“2010年全省党委系统信息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4年12月,兰州大学荣获“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5年3月,兰州大学在中共甘肃省委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召开的全省民族工作会议暨第七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斩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2017年11月2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托福、GRE网考考务工作培训会上,兰州大学以综合考评排名第三的成绩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为“全国托福、GRE网考工作优秀考点”。
2017年11月,在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兰州大学再次荣获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
2019年12月,在第八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甘肃赛区)比赛中,兰州大学斩获“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
2020年3月,兰州大学在第七届全国高校廉洁教育活动暨“携手打击腐败”公益广告作品征集活动中获得优秀组织单位荣誉。
2021年5月,在第十三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兰州大学以团体总分第一的成绩夺得“挑战杯”桂冠,并荣获“红色专项”优秀组织单位。
2021年6月,兰州大学斩获2021年DMT春季认证高校Ranking排行榜TOP1,并获得“2021年DMT春季认证高校Ranking排行榜Top10”的荣誉。
2021年7月,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兰州大学荣获“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
2021年1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工作中,兰州大学被授予创新案例奖。
*以上信息统计截止于2023年3月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马小洁 |
校长 | 严纯华 |
党委副书记 | 严纯华 |
党委常务副书记 | 吴国生 |
党委副书记 | 曹爱辉、蔺海波 |
副校长 | 潘保田、曹红、范宝军、沙勇忠 |
纪委书记 | 蔺海波 |
国家监委驻兰州大学监察专员 | 蔺海波 |
党委常委 | 马小洁、严纯华、吴国生、潘保田、曹爱辉、曹红、蔺海波、范宝军、沙勇忠、王定峰、安俊堂 |
校长助理 | 贺德衍、李鹏杰 |
*以上信息来源,统计时间截止于2023年3月
兰州大学历任党委书记一览表
学校名称 | 领导姓名 | 在职时间 |
兰州大学 | 刘海声 | 1957年至1960年 |
江隆基 | 1960年至1966年 | |
刘冰 | 1979年至1984年 | |
聂大江 | 1984年至1985年 | |
刘众语 | 1985年至1992年 | |
王松山 | 1992年至1993年 | |
苏致兴 | 1993年至2000年 | |
陈德文 | 2001年至2008年 | |
王寒松 | 2008年至2016年5月 | |
袁占亭 | 2016年8月至2019年12月 | |
马小洁 | 2019年12月至今 |
*以上信息来源,统计时间截止于2021年3月
兰州大学历任校长(院长)一览表
学校名称 | 领导姓名 | 在职时间 |
甘肃法政学堂 | 1909年至1913年 | |
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 | 蔡大愚 | 1913年至1917年 |
李懈 | 1918年1月至1918年2月 | |
施国祯 | 1918年3月至1923年1月 | |
张瑛 | 1923年1月至1923年3月 | |
赵元贞 | 1923年3月至1923年7月 | |
施国祯 | 1923年7月至1926年2月 | |
沙明远 | 1926年2月至1927年3月 | |
杨集瀛 | 1927年3月至1928年2月 | |
兰州中山大学 | 马鹤天 | 1928年2月至1928年11月 |
李世军 | 1928年11月至1929年3月 | |
骆力学 | 1929年4月至1929年5月 | |
兰州中山大学、甘肃大学、甘肃学院 | 邓春膏 | 1929年5月至1936年5月 |
甘肃学院 | 田炯锦 | 1936年5月至1937年4月 |
朱铭心 | 1937年4月至1938年2月 | |
王自治 | 1938年2月至1941年1月 | |
宋恪 | 1941年1月至1946年7月 | |
国立兰州大学 | 辛树帜 | 1946年8月至1949年8月 |
兰州大学校务委员会 | 辛安亭 | 1949年9月至1951年3月 |
兰州大学 | 曲正 | 1951年3月至1953年3月 |
林迪生 | 1953年3月至1959年1月 | |
江隆基 | 1959年1月至1966年6月 | |
刘冰 | 1979年1月至1982年3月 | |
聂大江 | 1982年3月至1984年4月 | |
徐躬耦 | 1984年4月至1985年3月 | |
胡之德 | 1985年3月至1993年3月 | |
李发伸 | 1993年3月至2006年6月 | |
周绪红 | 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 | |
王乘 | 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 | |
严纯华 | 2017年12月至今 |
*以上信息来源,统计时间截止于2021年3月
学术界中兰州大学杰出校友如下表所示。
姓名 | 职位或成就 |
李吉均 |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
刘人怀 | 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学部院士 |
葛墨林 |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
秦大河 |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
詹文龙 |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
吴云东 |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
姚檀栋 |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
涂永强 |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
周其林 |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
王陇德 | 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 |
郑晓静 |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
舒红兵 |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
冯小明 |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
夏佳文 | 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 |
陈发虎 |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
张人禾 |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
王锐 |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 |
岳建民 |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
种康 |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
吴骊珠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张锦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王军志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杨维才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蒋田仔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从事教育工作的兰州大学杰出校友如下表所示。
姓名 | 职位或成就 |
冯润民 | 西南交通大学MBA外聘专家 |
郭庆祥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
李洁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副院长 |
苏伯民 | 敦煌研究院院长 |
甘晖 |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
纪宗安 | 原暨南大学副校长 |
刘向兵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
董文杰 | 原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试验室副主任 |
商界中杰出的兰州大学校友如下表所示。
姓名 | 职位或成就 |
蔡英华 |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云全球销售总裁 |
李振国 | 隆基股份总裁 |
沈浩平 | 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
宋晓玲 | 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
李张发 | 北京市炜衡(兰州)律师事务所监委会主任、高级合伙人 |
彭立军 | 上海皓元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运营官(COO) |
兰州大学校友中从事文化艺术事业的杰出校友如下表所示。
姓名 | 职位或成就 |
马永强 | 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
雷达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 |
水均益 |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国际观察》主持人 |
彭长城 | 曾获“十佳优秀出版工作者”、“蒙代尔世界经理人奖” |
封新城 | 原《新周刊》杂志创办人、执行总编 |
郭振玺 | 前央视财经频道总监 |
胡亚权 | 《读者》杂志创始人 |
截至2023年3月,兰州大学共拥有两个校区,分别为兰州大学城关校区和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占地面积共计3807亩。
兰州大学城关校区拥有多个分区,分别为兰州大学西区(校本部)、兰州大学东区(医学校区)、兰州大学一分部、兰州大学二分部、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三分部)、护理学院院区(四分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以及兰州大学口腔医院。城关校区的通讯地址为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兰州大学西区
兰州大学西区(校本部)又称作盘旋路校区,其通讯地址为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兰州大学西区地处兰州市区繁华地带,占地面积684亩,功能以科研、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主,是学校的行政和科研中心所在地。校区中央设有网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场所。校园内建筑主要有积石堂(图书馆)、齐云楼(综合楼)、飞云楼、观云楼、逸夫科学馆、贵勤楼等,其中积石堂图书馆是兰州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兰州大学东区
兰州大学东区又称作医学校区,其通讯地址为兰州市东岗西路199号。医学教区与盘旋路校区毗邻,是兰州大学的医学各学本科、硕教育基地,其面积583亩(包括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与兰州大学口腔医院),建筑面积40.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用房8.2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4.6万平方米。学校的部分办公机构也设立在医学校区。
兰州大学一分部
兰州大学一分部通讯地址为兰州市嘉峪关西路3号。兰州大学一分部是兰州大学的文科教育(研究生)基地,校内主要教学建筑有衡山堂,逸夫文科楼和新闻楼等。除此之外,学校的部分教职工的住宅小区以及学生宿舍也坐落于此。
兰州大学二分部
兰州大学二分部通讯地址为兰州市定西路144号。
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又被称作兰州大学三分部,其通讯地址为兰州市嘉峪关路456号。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临近二分部,是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科研与办公中心。其前身为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经国家教育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2002年4月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全体员工整体调入兰州大学,组建兰大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护理学院院区
护理学院院区又被称作兰州大学四分部,其通讯地址为兰州市雁西路28号。护理学院院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校区,占地20亩,建筑面积2.172万平方米。院区拥有国内一流的“护理实践教学中心”,并配备先进的医学教学设施。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距兰州市本部校区47公里。榆中校区始建于2000年九月,2001年九月迎来第一批本科新生。榆中校区拥有完备的的教学、实验条件以及标准齐全的文体活动场馆。这其中包括拥有117个教室的天山堂(东区教学楼)、昆仑堂(榆中校区图书馆)、游泳馆、校史博物馆、闻欣堂(大礼堂)、贺兰堂(实验楼)、西区教学楼、高远楼(教学实验室)、闻韶楼(艺术院)、宁远楼(校保卫处)以及办公大楼等。兰州大学的一些重点科研平台也坐落在榆中校区,这其中有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半干旱与观境监测站、干旱气候变化和减灾重点实验室、医学类解剖实验室、干旱农业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试验站等。
积石堂,为兰州大学城关校区图书馆建筑名称。1913年,学校以清代贡院遗留的“观成堂”为书库,“至公堂”为阅览室。1946年后修建有二层独立馆舍一座,名曰“积石堂”,面积1616平方米。1962年图书馆迁址于盘旋路(今城关校区西区),并建成7800平方米图书馆楼,延续传统将新馆舍名为“积石堂”。1998年5月,香港邵逸夫先生捐助部分款项,国家教育部批准立项扩建盘旋路校区图书馆,积石堂变为由主楼(含塔楼)、南北侧书库(自习室)、东侧书库(今称储备书库)、西侧共享大厅构成,面积达22000平方米。2017年,积石堂入选甘肃省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2023年5月,经学校申报、甘肃省政府核定、省文物局确定的第九批9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兰州大学积石堂名列28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之一。积石堂作为兰州大学的地标性建筑,见证了兰州大学这所百年名校的发展历程。
积石堂整体建筑位于东西中轴线位置,设计建造吸取了中国古典建筑轴对称、中心对称的传统规划布局手法,兼容俄式外观的处理方法,并结合现代设计思想和技术进行设计和改扩建。在细节处理上,如图书馆塔楼四面浮雕有蟾宫玉兔(东)、三足金乌(西)、祥云瑞气(南)、北斗七星(北)等具有明显中国特征的古典元素纹饰,展现出独特的建筑风貌和文化韵味。
毓秀湖坐落于兰州大学本部校园中北区域。毓秀湖始建于1963年,校方建设该区域时,将20世纪50年代初修建的烈士亭从原化工楼前移至湖际。直至1986年,校方已在此区域建设2520平米的景观,并正式将其命名为毓秀湖,后经多年完善至今。
毓秀湖造型恰似一个不规则宝葫芦,葫芦的细腰处有一座石拱小桥飞跨湖水南北两岸。葫芦小的一头有个小岛,岛上端坐着一个古典园林风格的六角亭,亭中曾多年竖立着一块如今被安放在小山一侧路旁松柏丛中的兰大烈士纪念碑。毓秀湖中间有一座喷泉,湖水周围则是假山。
钟灵园位于毓秀湖外围,该园分别由芍药园、玫瑰园、牡丹园、玉兰园、樱花园等组合而成,并有树木、奇石、曲廊、小路点缀。其南部一隅被取名为慧园,其西侧以前是气象观测园。
2022年,兰州大学在上海“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40位,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排名在301至400名之间。在同年的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兰州大学位列751-800名之间。
新亚洲娱乐(英文名:ASIA ENTERTAINMENT GROUP LIMITED,全称:新亚洲娱乐联盟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从事戏剧制作人及杂项戏剧服务为主的企业,成立于1999年,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旗下分公司包括虎威艺能创作有限公司(TGS HK)、稻草人娱乐创作社(Scarecrow Entertainment)、虎威王朝音乐创作股份有限公司(TGS Music)、虎威活力娱乐传播有限公司(TGS Taiwan)、AK Entertainment(Korea)以及AEG Korea等。
印度孟买SENSEX30指数(又称孟买敏感指数)为印度最被广泛使用的指数,为投资印度的重要参考指标,是由孟买证券交易所发行。由于各类媒体提到的“印度股市”,实际上都是孟买股票交易所,因此,该交易所的SENSEX-30指数几乎成了印度股市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