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英语: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缩写:CDUT),简称成都理工,前身为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创办于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所地质院校之一,是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四川省共建高校,入围“双一流”建设大学。学校法定住所为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1号,入围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设有成都校区、宜宾校区。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成都理工大学的:历史沿革、学校现状、科学研究、文化传统、现任领导、校园环境等介绍

中文名

成都理工大学

外文名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成立日期

1956年

所属地区

成都市、宜宾市

地址

成都校区: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1号;

办学性质

公办

主管部门

四川省教育厅

前身

成都地质勘探学院

校庆日

10月第2周的周六

校训

穷究于理、成就于工

校歌

《成理之歌》

专业数量

66个本科专业

简介

成都理工大学创办于1956年,原名成都地质勘探学院,1958年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合并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学校先后直属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和国土资源部,2000年确定为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9年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成都理工大学,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截至2023年3月,成都理工大学占地234.47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38373人,教职工2893人。学校设有20个教学学院,66个本科专业,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历史沿革

成都地质勘探学院

为了调整教育事业的战略布局,加快高等地质教育发展速度,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科学发展的需要。1956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地质部合署向国务院申报兴建成都地质勘探学院;3月15日,国务院批准两部报告并责成从速筹建;3月27日,高等教育部、地质部联合发文,以重庆大学地质系、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地质系的工科部分为基础,同时抽调北京地质学院、东北地质学院、地质部等30余所高校和机关单位部分教师和干部组建成都地质勘探学院。1956年10月,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在新建成的大礼堂举行首届开学典礼。

成都理工大学

1957年,重庆大学地质系勘探专业二年级全体学生迁入。1958年,在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好形势下,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同年4月,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系各年级学生和教师各半转入。1958年11月,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

成都地质学院

1960年,成都地质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并举办地质类函授教育。1962年6月,成都地质学院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地质部双重领导改为由地质部直接领导。1965年8月,北京地质学院三系转入。1966年4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成都地质学院停止招生6年。

1972年3月,成都地质学院开始招收三年制普通班大学生。1977年,成都地质学院全面恢复招收本科生,次年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1979年,成都地质学院改为地质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领导,以地质部为主的领导体制。

198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都地质学院为首批有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2年,成都地质学院恢复函授教育。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都地质学院为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次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6年,成都地质学院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

1993年5月,经国家教委和地矿部批准,成都地质学院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

成都理工学院

1993年12月,经地矿部正式批复确定成都理工学院为部属重点高等院校。1998年2月,地矿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签订了共建成都理工学院的协议。2000年4月,成都理工学院与中国核工业西南核物理研究院合作成立成都理工学院乐山分院。

成都理工大学

2000年,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调整部委(单位)所属高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决定》,成都理工大学划转为省部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1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成都理工学院、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成都有色地质职工大学组建成都理工大学。2001年9月,成都理工大学正式挂牌成立。2006年10月28日,成都理工大学举行建校50周年庆祝大会。

2010年11月,国土资源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约共建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9月,四川省机械技工学校并入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理工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2019年12月,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签署《共建四川大学等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协议》,成都理工大学成为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

成都理工大学

学校现状

院系设置

成都理工大学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截至2023年3月,学校设有20个教学学院,如地球科学学院、能源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球物理学院、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管理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商学院、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体育学院、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牛津布鲁克斯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生态环境学院、数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沉积地质研究院、产业技术学院等。

院系

专业

地理科学学院

地球化学、地理信息科学、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测绘工程、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行星科学

能源学院

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油气储运工程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工程力学

地球物理学院

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空间科学与技术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化学、制药工程

管理科学学院

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文法学院

法学、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

外国语学院

英语、日语、翻译、商务英语

商学院

会计学、市场营销、经济学、投资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视觉传达设计、广告学、广播电视学

体育学院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

(牛津布鲁克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旅游管理、建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风景园林

生态环境学院

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

数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应用物理学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工业设计、工业工程

产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资料: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893人,其中教授465人,副教授804人。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IEEE Fellow入选者1人、其他国家院士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5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四川省“塔尖”人才培养工程人选1人、四川省杰出人才奖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12人次、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6人、“天府学者”特聘专家3人、地矿部优秀教师6人、四川省教学名师9人、四川省优秀教师4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3人、四川省师德标兵1人、四川省“四有”好老师1人、四川省劳动模范2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黄润秋、王成善、庹先国、许强、刘耘、李超、彭强、范宣梅;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范宣梅、胡伟;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黄润秋、王成善、刘树根、唐川、刘清友、许强、李天斌、庹先国、李忠权、李勇、刘耘、唐菊兴、裴向军、范宣梅;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黄润秋、李勇、刘耘、唐菊兴、裴向军、范宣梅;

IEEE Fellow入选者:黄琦;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裴向军、李天斌;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黄润秋、许强;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桑世华、曾英、黄琦、彭强、王志、刘树根;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黄润秋;

全国优秀教师:田守铭、郑仁华、叶松柏、汤经武、贺振华、杨武年、吴仁明;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倬元、黄润秋、贺振华、许强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3月,成都理工大学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化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地质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化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法学、物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力学、网络空间安全;

国家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培育);

省部级重点学科: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固体地球物理学、岩土工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古人类学)、信号与信息处理、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油气田开发工程、第四纪地质学、材料学、核技术与应用、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数学(培育);

世界一流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教育教学

截至2023年3月,成都理工大学有国家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一流专业23个,省级一流专业48个;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一流课程11门。

国家特色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球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土木工程、地质学、地球化学、核工程与核技术;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地质学、地质工程、土木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球物理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软件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广播电视学、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工商管理、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英语、市场营销、会计学、表演、信息工程;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石油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球化学、旅游管理、建筑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遥感科学与技术、法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力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网络空间安全、应用物理学、工业设计、电子信息工程

合作交流

成都理工大学与资源、能源、环境、建筑、军工和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国家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项目等多个国家公派项目实施单位,先后与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18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获批实施英国牛顿基金会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英合作项目等国际项目。

科学研究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馆藏以理工文献为主。截至2023年3月,学校图书馆馆藏印刷型书刊296万册,拥有数字资源数据库96个、电子图书263万册、电子期刊137万册。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成都自然博物馆),由成都理工大学与成都市共建,是一所地学类自然博物馆。馆藏世界知名“合川马门溪龙”化石等6万余件标本。

学术出版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0年创刊,双月刊,四川省教育厅主管,成都理工大学主办,是自然科学综合类刊物。开设栏目:地质与矿产、油气地质与勘探、水文与工程地质、核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与应用化学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创刊,双月刊,四川省教育厅主管,成都理工大学主办。

《矿物岩石》:季刊,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成都理工大学主办。开设栏目:矿物岩石、沉积学与石油天然气地质、油气田开发、新技术新方法、岩矿测度与环境、综述、简讯等。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1984年创刊,四川省教育厅主管,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和成都理工大学主办,是综合性刊物。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1979年创刊,四川省教育厅主管、成都理工大学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联合主办。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0年创刊,季刊,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主办是地质学类刊物。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3月,成都理工大学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3个,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3个,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4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1个,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5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

类别

名称

国家重点实验室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球勘探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构造成矿成藏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自然资源部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自然资源部地质环境监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环境保护水土污染协同控制与联合修复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地学核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数学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工程实验室

四川省页岩气勘探开发工程实验室

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

四川省地质环境脆弱区生态修复材料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地质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攀西战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盆地及周缘优质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油气地质成都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参考资料:

学术成果

截至2023年3月,成都理工大学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牛地气田致密碎屑岩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实践、高海拔地区大型公路隧道建设与营运关键技术及应用、山区高速公路运营保障关键技术及装备、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系统、“科学家带你去探险”系列丛书、中国西部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构造-沉积分异与大规模油气聚集、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尼克·伦格斯;

中国专利金奖:注浆扩散测试装置专利

文化传统

成都理工大学的象征有校标、校歌、校旗、校训等。

校标

成都理工大学校标形状为圆形,由地球、恐龙、书本、地层、和中英文的“成都理工大学”字样和阿拉伯数字1956等元素组成。

成都理工大学

校歌

成都理工大学校歌为《成理之歌》。

校旗

成都理工大学校旗为长方形,旗面蓝色,中间印有白色校标和中英文校名。

成都理工大学

校训

成都理工大学校训为“穷究于理、成就于工”,意为穷究于事事物物之理,成就于实践实干之工。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龚灏

名誉校长

刘宝珺

党委副书记

刘清友、胡兵

校长

刘清友

副校长

许强、曾英、侯明才、巨能攀、周仲礼

参考资料:

校园环境

成都理工大学占地234.47万平方米,由成都校区、宜宾校区组成,其中宜宾校区占地66.67万平方米。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校区

成都校区,因作为学校注册地一般也被称为成都理工大学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1号。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宜宾校区

宜宾校区是成都理工大学两个校区之一,占地66.67万平方米,位于四川省宜宾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路三段218号。2020年9月,位于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宜宾校区投入使用,规划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可以容纳全日制学生10000名。建筑工期始于2019年11月,一期工程2020年9月宜宾校区启用。宜宾校区开设有商务英语、油气储运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类(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类(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物流管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工程管理等专业。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