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苏州科技大学起源于1953年创办的苏州建筑工程学校,1983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苏州城市建设环保学院。2001年经由教育部的批准后,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进行了合并,并正式更名为苏州科技学院。2016年教育部同意苏州科技学院更名为苏州科技大学。2017年成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共建高校,同年获批江苏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截至2022年10月,苏州科技大学设有石湖、江枫、天平三个校区,共拥有19个学院部,64个本科专业,1800余名专任教师,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达到了20000余人,研究生3200余人,国际硕士研究生100余人。
历史沿革
苏州城市建设环保学院
1953年,苏州建筑工程学校创办成功,1983年,在苏州建筑工程学校的基础上创建了全新的苏州城市建设环保学院,并由中国建设部管理。1985年,苏州城市建设环保学院成立了建筑系、城市建设系等相关专业,并正式开始对外招生工作。
苏州科技学院
2000年,苏州城市环保学院和苏州铁道师范学院正式规划至江苏省管理,次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正式通过了苏州城市环保学院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的合并申请,二者合并组建了崭新的苏州科技学院,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苏州科技大学
2016年3月1日,教育部正式同意苏州科技学院更名为苏州科技大学。次年,苏州科技大学成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共建高校,并于不久后正式获批江苏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2年,苏州科技大学共设有19个学院(部),64个本科专业。
学院(部) | 专业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力学、交通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工程 |
商学院 |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工程、财务管理 |
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汉语国际教育 |
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 历史学(师范)、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
教育学院 | 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师范) |
数学科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 化学(师范)、应用化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材料化学、生物科学(师范)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材料科学与工程 |
艺术学院 | 美术学(师范)、美术学(非师范)、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含师范)、日语 |
音乐学院 | 音乐学(师范)、流行音乐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器人工程 |
地理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地理科学(师范) |
体育部 | —— |
师资情况
截至2022年10月,苏州科技大学共有1800余名专任教师,其中648名教师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国家建筑设计大师等一大批名家名师。
教师队伍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3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4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杰青”获得者4人,“优青”获得者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4人,以及其他省级人才工程入选者193人。6人担任全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评估委员会委员,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两院院士:沈世钊(兼职教授)、陈肇元(兼职教授)、叶可明(兼职教授)、唐叔贤、钱七虎
欧洲科学院院士:李长明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陈建平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崔志明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汝长海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胡伏原、徐本连、吴宏杰、石颉、崔国增
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肖金球、陈珍萍、董兴法、孙云飞、吴征天
江苏省双创人才:王军、罗恒、王蕴哲、范松丽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蒋明镜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苏州科技大学共拥有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2个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档,化学、工程学以及材料科学三个学科的ESI排名进入前1%,6个学科入选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6个学科入选“十四五”省重点学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3个,国防特色学科5个,10个学科入选2021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心理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金融、教育、翻译、建筑学、城市规划、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风景园林、工商管理、工程管理、艺术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
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公共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
“十四五”省重点学科:世界史、数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风景园林学
教学情况
截止2022年,苏州科技大学共有64个本科专业,其中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省级品牌专业,13个省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个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专业,19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9个专业通过高等学校专业评估(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拥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1个,苏州科技大学拥有8个省部级科研、教学创新团队。
国家级特色专业: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
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城乡规划、土木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城乡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心理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环境科学、风景园林、工程管理、视觉传达设计、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环境设计、英语、音乐学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融工程、社会工作、工程力学、功能材料、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测绘工程、交通工程、工商管理、美术学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
学校交流
截至2022年,苏州科技大学共与来自20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将近80所高校和研究所建立了合作交流的关系。从1993年开始,学校就承办了由国家商务部主办的援外人力资源培训班。2015年,苏州科技大学就成为了全国第一批承担援外硕士学历学位教育项目的高校之一。
截止到2022年,苏州科技大学有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批并通过了教育部的审核评估,成功入选“江苏-韩国高校合作联盟”和省“高校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联盟”。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苏州科技大学图书馆是由石湖校区图书馆和江枫校区图书馆两部分组成,总面积达到了5万平方米。
截至2023年,苏州科技大学图书馆内拥有222.24万册纸质藏书,共订购了1100多种中文期刊和50多种外文期刊。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图书馆购买了33个各种类型的中外文数据库,拥有3个自建数据库,本地数字资源总量达到了100TB,可访问电子图书达341万种。
学术出版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的前身是创刊于1984年的《铁道师院学报》,是由苏州科技大学主办、国际间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主要分为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工程技术版。主要栏目有苏南地区经济研究、吴地文化研究、伦理学研究、城市科学管理研究等。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苏州科技大学共有1个协同创新中心,24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其中包括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1个市厅级科研平台,8个校级及其他平台。
协同创新中心:水处理技术与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级平台: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省部级平台: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建筑智慧节能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微纳热流技术与能源应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实验室、江苏省生化传感与芯片技术工程实验室、江苏省生态道路技术产业化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分离净化材料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水处理技术与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苏州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江苏省精密铜管加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无卤阻燃聚酯工程塑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苏州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设备检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现代测绘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术成果
截至2022年,苏州科技大学共承担了200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有近260项是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4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被三大检索收录7000余篇学术论文,1100余项专利。
校园文化
校徽

苏州科技大学校徽由双环组成,外环上半部是大写的英文校名,下半部为中文校名,内环为学校英文简称的字母组合,呈活泼上升的造型。校徽主色调为蓝色,中文校名为黑色毛体。
校训
致远至恒 务学悟真
意思是弘扬“艰苦创业、求实创新”的传统,倡导“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精神,为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社会发展培育英才,贡献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
校歌
《苏州科技大学校歌》
作词:曹毓民
作曲:许志斌
姑苏城外,运河之畔
巍然学府啊薪火相传
文理相融,博采众长
啊,致远至恒,务学悟真
致远至恒,务学悟真
弘扬先进文化,光大科学精神
群英汇聚,重任在肩
弘扬先进文化,光大科学精神
群英汇聚,青春理想扬帆起航
啊,今天你是我激情音符
啊,明天我是你华彩乐章
啊,今天你是我激情音符
啊,明天我是你华彩乐章
东方水城,文荟之邦
巍然学府啊薪火相传
德智兼修,博采众长
啊,致远至恒,务学悟真
致远至恒,务学悟真
毕生追求真理,勇为创新先锋
群英汇聚,重任在肩
毕生追求真理,勇为创新先锋
群英汇聚,青春理想扬帆起航
啊,今天你是我激情音符
啊,明天我是你华彩乐章
啊,今天你是我激情音符
啊,明天我是你华彩乐章
现任领导
姓名 | 职务 |
姜朋明 | 党委书记 |
顾菊平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田晓明 |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
张德高 |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
张新亚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李勇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崔雪丽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温波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肖洋 | 副校长 |
唐柏鉴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孙士俊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以上时间截至2022年
校区情况
截至2022年,苏州科技大学共有石湖、江枫、天平三个校区。
石湖校区
石湖校区为主校区,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虎丘区)学府路99号,校区内设商学院、人文学院、电子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多个院系。
江枫校区
苏州科技大学江枫校区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虎丘区)滨河路1701号,主要院系有土木学院、建筑学院、艺术学院三大学院。
天平校区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校区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虎丘区)长江路55号,是一所独立学院。截至2020年,学院共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9000余人,设有风景园林、环境工程、土木工程、财务管理、汉语言文学、环境设计、英语等28个专业。
校友情况
叶可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
徐延峰: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副院长。
倪林:全国建筑装饰优秀企业家、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汪妹玲:芯聚集团董事长、好屋集团董事长。先后获得“中国行业创新人物奖”“2012中国房地产品牌贡献人物”“2010年度苏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市长奖”等荣誉称号。
段毅:深圳市房多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全国“十大年度创业家”。
以上时间截至2023年3月
校园风貌
苏州科技大学位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主校区石湖校区毗邻石湖水,坐拥上方山,环境优美,风景迤逦。

江枫校区则靠近寒山寺、枫桥风景区,校区内建筑多具有苏式风格,如同一座诗意的传统园林,小桥流水,烟雨朦胧。

所获荣誉
2019年10月,苏州科技大学自2010年以来连续10年被授予“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招生单位”。
2020年12月,苏州科技大学作为共建单位获批首批江苏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
2021年6月,苏州科技大学荣获全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22年5月,苏州科技大学获评2021年度省属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2022年12月,苏州科技大学获评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优秀招生单位。
2023年2月,苏州科技大学获评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