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英文名: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缩写为NUIST)简称南信大,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气象局、中国国家海洋局共同建设普通高等院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历史沿革、学术研究、学校文化、所获荣誉、行政管理、校友情况、校区情况、学校排名等介绍

中文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英文名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成立日期

1960年

所属地区

南京江北新区

地址

主校区: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办学性质

公办大学

主管部门

江苏省人民政府

占地面积

2000余亩

教师人数

2000余人

现任领导

管兆勇(党委书记)

校庆日

5月10日

知名校友

陆春松、权循刚]、颜宏等

校训

明德格物,立己达人

校歌

同心创辉煌

专业数量

75个

机构类型

综合性大学

博士后点

4个

博士点

7个

硕士点

19个

本科生人数

28311人

研究生人数

6743人

博士生人数

536人

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始于1960年,前身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独立建校后校名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正式划归江苏省人民政府接管,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截止到2023年1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现有南京市江北新区校区、金牛湖产教融合园校区和滨江学院校区(2021年已独立转为公办高校),主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设有24个学院,学科覆盖理、工、文、管、经、法、农、艺、教9个专业门类,并拥有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7个,是一所学科门类覆盖广泛的综合性、研究型高等院校。

历史沿革

创办背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国家经济、政治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象管理的体制也由军队转到了地方,并成立了直属于国务院的中央(军委)气象局,同时对于气象方面的业务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自1958年下半年至1959年,国家部署了完整的全国气象服务网,因此迫切的需要大量的气象方面的人才,但是,只有北京大学、山东海洋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大学有气象系,气象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数量也远远达不到当时的需求。1959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气象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几年以来,我国气象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气象台、站已经从解放初期的72个发展到一九五八年的2755个;绝大部分省和专区建立了气象台,各县建立了气象(候)站,各级气象管理机构也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为了弥补发展需求和人才供给方面的差距,中央气象局作为未建立知识对口院校的直属单位之一,响应国务院的方针,计划建立对口的直属高等院校。

前身时期

1954年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的竺可桢先生在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总结发言中,第一次向教育部门呼吁建立水文气象学院。1959年,中央气象局局长涂长望主持相关会议,并提出对于学院的相关规划,次年1月12日,教育部正式批复中央气象局“同意以南京大学气象系为基础成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将来学院独立后,南京大学仍保留一个气象系”,并计划开设天气与动力气象、大气物理、气候学和农业气象四个专业,1月31日正式启用由江苏省高教厅颁发的“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筹建委员会”印信。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成立之后,经过三选校址,筹委会最终决定将院址选定在浦口区龙王山东北侧、盘城集(今盘城镇)以南地段,即今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址所在地。

1961年10月南京市浦口区盘城的校园初步建成,并在南京北郊盘城集的临时工棚里迎来了第一批学生,建院初期没有现成的校舍,教师们曾借住在南京大学28号楼和南京市毘卢寺的禅房,师生边学习边建院,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他们自己动手搬砖头、运水泥、生活用水都需要用板车到几里外的大厂打水,“艰苦朴素,勤奋好学”成为了那时候的校风。

南京气象学院时期

1963年,教育部和中央气象局联合发文,同意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改名为南京气象学院,并表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独立建院工作已将近完成,该院所有学生将搬往新校址上课。1963年11月25-27日,南京气象学院首届党员大会召开。1964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任命书,任命党组成员、观象台台长罗漠任院长。

南京气象学院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来自于俄罗斯国立水文气象大学的,因此专业设置和相关标准非常相似。为了成为一所高水平的国际知名大学,在建校之初便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专家和教师,从1960年4月起,中央气象局干部处从局机关及所属观象台、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央气象台、气候资料研究室、农业气象研究室以及北京气象学校等单位抽调领导干部、党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骨干50余人来南京气象学院工作。他们包括朱和周、冯秀藻、王鹏飞、顾均禧等知名气象学家,以及一批有较高学术造诣、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骨干。

1965年7月,南京气象学院首届毕业生136人完成了毕业分配。

“文革”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和日常教学工作均受到了干扰和破坏,停止招生和上课长达六年之久。师生被要求进行野营拉练,并参加位于六合县建设公社、金湖农场的农业劳动。1970年开始,广大教职工响应中央气象局的号召与要求,克服重重困难重新开展教学工作,从2月20日举办第一期“天气预报训练班”开始,学校先后举办了“天气预报训练班”、“农业气象”、“雷达气象”、“农业气象情报分析”、“县级农业气候区划”、“雷达气象回波分析”等培训班34期,受培训的学员达到2720人次,满足了气象部门工作需求和对培训天气预报人员的要求。

197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专院校放暑假和招生工作的通知》及上级指示精神,南京气象学院在停止招生6年以后开始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学员,首次恢复招生的只有气象专业,直到1976年才恢复了气候专业、农业气象专业和大气探测专业的招生。

发展时期

1975年,南京气象学院的师生参加昆仑山垭口南部的青藏铁路气象科考,同年,张江援等三位学生参加珠穆朗玛峰的科考活动,并三次登上海拔7007米的“珠峰”北坳。

1977年恢复高考后,次年被列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1978年2月17日,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南京气象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78年8月首届硕士研究生入学,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为了保证教学科研条件、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南京气象学院利用两期世界银行贷款,先后引进了日本富士通公司的M-360R电子计算机、美国EEC公司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加拿大的人工气候箱等一系列进口科研设备。1986年民盟南京气象学院支部和九三学社南京气象学院小组依次成立。

1992年10月,南京气象学院被中国气象局批准为全国气象部门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制订了一系列的考核标准和评估体系。

1993年成立世界气象组织区域气象培训中心。

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设立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立起了完善的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权体系。天气动力学、应用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等4个学科被评为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学校成为中国和世界气象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

1996年1月南京气象学院召开第六次党员大会,提出争取进入“211工程”,建设“有特色的全国一流大学”。

1998年,南京气象学院的师生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截止到1999年,南京气象学院取得各类科研成果400多项,获国家、省部级奖励70多项,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奖70多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时期

截止到1999年,学校相继完成了新的教学楼、计算机楼,运动场、学生宿舍、新食堂、图书馆、家属楼以及职工宿舍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了教职工的教学和生活质量。2000年2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实施意见的通知》,南京气象学院由直属中国气象局管理划转为中国气象局与江苏省共建、以江苏省政府管理为主。

2002年创建独立学院——滨江学院,同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入选国家级重点学科。2004年5月,学校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针对学院进行了相关调整,并于2008年分别成立了传媒与艺术学院和大气物理学院,2011年成立了水文气象学院,同年11月数理学院被拆分为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2012年成立海洋科学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年5月成立雷丁学院。至2022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设有7个博士点,学科覆盖9个专业门类,是一所气象学科为优势的综合性大学。

  • 2012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中国气象局签约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9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签约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入选江苏省境内中国“双一流”建设高校。2019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入选成为首批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成员。2020年入选长三角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联盟成员。2022年入选教育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学校规模  

  •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1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有专任教师2043人,正高级职称教师439人,副高级职称教师69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55.36%;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56人,占比81.06%;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97.99%;具有一年以上(累计)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总数为987人,占比48.26%;外籍教师92人。学校另有外聘教师701人。  在2021-2022学年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博士化率超过85%,具有长短期境外研修经历者超过67%。教师中包括2名中科院院士、1名国家工程院院士、18名海外院士、国家杰青项目获得者16人、教育部特聘教授4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国家海外引才计划青年学者、教育部特聘青年学者、国家优青、万人青拔等其他“四青”人才27人,以及省部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省教学名师等近700人次。现拥有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长江创新团队、江苏双创团队等44个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团队。 

  •   院士任职情况

院士类型

院士姓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

石广玉

王会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锷

海外院士

金双根

童旭东

武庆明

陈镜明

Zbigniew W. Kundzewicz

Yamagata

埃尔韦.莱.特鲁

皮埃尔.奥格

Geoffrey Austin

苏才江

刘康

James C. McWilliams

Eric Wood

黄锷

Ian Cluckie

Toshio Yamagata

Francis Zwiers

蒙塞夫.加布伊 Moncef Gabbouj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人员名单

杰青姓名

杨元建、刘超、夏志华、赵海坤、刘青山、陈海山、张军、董晓臣、苏开乐、周国逸、廖宏、王会军、袁晓彤、沈剑、陆春松、张彪

  其他高层次人才情况

人才类别

人才名单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李廉水、管兆勇

国家级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刘青山

教育部人才支持计划

冯兆忠、陈海山、陈涛、潘志庚

香江学者计划

黄啸谷

国家重大人才计划A类

邹晓蕾、罗京佳

国家重大人才计划B类

袁星、朱志伟、董晓臣、周波涛、王会军、陈海山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行鸿彦、罗亚丽、潘志庚、赵林、廖宏、王会军、董昌明、徐邦琪、马嫣、闵锦忠、江志红

优秀人才情况

中国科学院院士

石广玉、王会军

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

童旭东

国家杰青

11人

教育部特聘(客座)教授

4人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特聘专家

16人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B类领军人才

4人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4人

教育部青年学者

2人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青年项目入选者

12人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9人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25人

国家优青

8人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B类青年拔尖人才

3人

江苏特聘教授等省部级人才

400余人

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1个

111计划”引智基地

1个

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教学)团队

8个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

3个

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

7个

全国气象教学团队

1个

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

1个

  *表中信息来自,统计截止到2023年3月。

本科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12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设有24个专业学院和长望学院、龙山书院等高水平办学机构,学科覆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农学、艺术学、教育学9个专业门类,并分设77个本科专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大气科学学院

大气科学

应用气象学院

应用气象学、生态学、农业资源与资源环境

大气物理学院

大气科学(大气物理)、大气科学(大气探测)、安全工程、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气象技术与工程

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

遥感科学与技术、测绘工程、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

大气科学(水文气象)、水文与水资源、水利科学与工程

海洋科学学院

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海洋科学类、海洋资源与环境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大气科学(大气环境)、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自动化学院

测绘技术与仪器、测控技术与仪器(嵌入式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嵌入式培养)、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

人工智能、信息工程、人工智能(产业班)、信息工程(产业班)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类、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华为实验班)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腾讯实验班)、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安全、网络工程、网络工程(嵌入式培养)、软件工程(嵌入式培养)、物联网工程(嵌入式培养)

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统计数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信息与科学(嵌入式培养)、应用统计学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物理学、应用物理学

化学与材料学院

材料物理、材料化学

法政学院

法学、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应急管理

管理工程学院

金融工程、经济统计学、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嵌入式培养)、保险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商学院

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平、供应链管理

文学院

翻译、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日语、英语

艺术学院

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中外合作办学)、艺术与科技、环境设计、美术学(师范)

雷丁学院

大气科学(中外合作办学)、法学(中外合作办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环境工程(中外合作办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中外合作办学)、应用化学(中外合作办学)、地理信息科学(中外合作办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中外合作办学)

长望学院

地理信息科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电子信息类(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农业资源与环境(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生态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遥感科学与技术(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

教师教育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英语(师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物理学(师范)、地理科学(师范)、化学(师范)、

龙山书院

大气科学类

*以上信息来源,统计截止于2023年3月

研究生学位

截至2023年3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交叉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共有19个。

学术学位博士授予点一览表

学位点层次

学位点名称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博士点

数学

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

大气科学

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

科学技术史

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

信息与通信工程

工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

环境科学与工程

工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

*表中信息统计截止于2022年3月

学术学位硕士授予点一览表

学位点层次

学位点名称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应用经济学

经济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

法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教育学

教育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中国语言文学

文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外国语言文学

文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数学

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地理学

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大气科学

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海洋科学

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生物学

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系统科学

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科学技术史

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生态学

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统计学

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光学工程

工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材料科学与工程

工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电子科学与技术

工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信息与通信工程

工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控制科学与工程

工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水利工程

工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测绘科学与技术

工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环境科学与工程

工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软件工程

工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农业资源与环境

农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工商管理

管理学

*表中信息来源,统计截止于2023年3月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一览表

学位点层次

专业类别名称

专业领域名称

专业硕士

金融

专业硕士

应用统计

专业硕士

国际商务

专业硕士

保险

专业硕士

审计

专业硕士

法律

专业硕士

教育

专业硕士

汉语国际教育

专业硕士

翻译

专业硕士

电子信息

电子与通信工程

专业硕士

机械

控制工程

专业硕士

资源与环境

环境工程

专业硕士

土木水利

专业硕士

农业

专业硕士

工商管理

专业硕士

公共管理

专业硕士

会计

专业硕士

图书情报

专业硕士

艺术

*表中信息来自,统计截止到2023年3月。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省优势学科和8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社会科学总论等8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华侨大学学科建设情况一览表

层次

学科名称

主要依托学科

批准时间

国家重点学科

气象学(二级学科)

2007.08

省优势学科

大气科学

2011.01

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

信息与通信工程/大气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11.01

环境科学与工程

2011.01

信息与通信工程

2014.05

物联网技术与装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系统科学

2014.05

雾霾监测预警与防控 (省重点序列学科)

地理学/生态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2014.0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18.11

地理学

2018.11

省重点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

2016.11

大气科学

大气科学

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史

2016.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2016.11

数学

数学

2022.1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2022.1

海洋科学

海洋科学

2022.1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2022.1

设计学

设计学

2022.1

教学情况

截至2023年3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拥有3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开设了大气科学拔尖班、华为实验班、腾讯实验班、京东实验班、国科大联培班、奇安信英才班、海康威视英才班等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已通过审批1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拥有一批国家精品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情况一览表

类别

专业名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大气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海洋科学、材料物理、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行政管理、动画、翻译、地理信息科学、应用统计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测绘工程、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艺术与科技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应用气象学、安全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英语、通信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法学、信息工程

*以上信息统计截止2021年3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学平台建设情况一览表

人才培养基地类别

人才培养基地举例

国家级实验中心

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教学中心

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实验中心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大气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

通信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遥感应用实验教学中心

应用气象实验教学中心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数字测绘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多维语言综合训练中心

软件工程与信息服务实践教育中心

物联网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数学教育实验中心

公共管理综合实践教育中心

海洋科学综合训练中心

数字创意实践教育中心

对外合作

学校坚持国际交流合作办学,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雷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俄罗斯国立水文气象大学等100多所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英国雷丁大学合作创办了雷丁学院,是首批“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高校;与爱尔兰东南理工大学联合举办了沃特福德学院。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始于1960年,占地面积30712.03平方米,阅览室座位4700余席。截止到2021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约247万余册,年订阅印刷型中外文期刊1015种,中外电子图书199万余种,电子期刊227万余册,数据库总量近60种。截止到2023年5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网站和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术语在线数据库、维普、超星等24个中文数据库,美国数学学会、美国气象学会、ACM、ESI、Nature等32个外文数据库达成了合作。大气科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期刊均有完整馆藏,并且拥有1951年以来全国和各地区大气科学类、水文气象类的资料和1956年以来的高空、地面历史天气图,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图书馆之一。

该校图书馆构建了以读者为中心的信息服务局域网络,并采用“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进行管理,该图书馆的中英文网站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检索馆藏文献、阅读和下载电子资源等服务。

学术期刊

刊物名称

主管部门

主办机构

创刊时间

发行模式

特色

《阅江学刊》

江苏省教育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9年6月

双月刊

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角度关注气象、气候变化的问题,并推动自然科学好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大气科学学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978年

双月刊

主要刊登大气科学领域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反映大气科学的学术水平、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教育厅

2009年6月

双月刊

主要刊登地球科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遥感与测绘技术,机械仪器仪表、电气工程,材料科学,化学与化工,生态学,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论文、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等

科研平台

截止到2023年1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已批准建设的省部级各类科研平台和研究基地数量已达40多个,其中“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部分自然科学科研平台一览表

科研平台类别

科研平台名称

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

数字取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自然资源部遥感导航一体化应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江苏省气象遥感装备与智能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智能感知与识别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智能气象探测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环境物联信息处理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环境净化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海洋环境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气象能源利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协同精密导航定位与智能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地理大数据智能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新加坡研究中心

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省部级科研机构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大数据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

学术成果

在科技创新方面,在“十三五”以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含课题专题)201项、省部级项目363项,学校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特别是2014年姚克敏教授参与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荣获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奖章、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全球环境变化职业中期奖、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霍尔顿青年科学家奖等国际性奖项。2018年和2021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海外院士Klaus Fraedrich教授和Toshio Yamagata教授荣获江苏省海外专家的最高荣誉“江苏友谊奖”。除此以外,有多项研究成果刊发于《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诸如大气学院的朱丰老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对大型火山喷发事件对ENSO的影响的评估与看法,邓洁淳副教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关于北大西洋多年代际变率(AMV)和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形成的机制的相关成果。

在社科方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2项、(人文社科类)省部级项目343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2020年12月,商学院老师王蒙蒙参与撰写的论文“EXPERIENCE BASE, STRATEGY‐BY‐DOING AND NEW PRODUCT PERFORMANCE”在管理学国际最顶级的学术期刊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上发表。

学校文化

校训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校训为:“明德格物,立己达人”。明德格物来源于《礼·大学》,取立德修身,笃学求是的含义:立己达人则是来自于《论语·雍也》,取自律自强,尽心尽责的含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校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校徽,由上方的中文校名,下面的英文校名以及中间象征着地球的球形图案组成,地球的左上角为祥云,在右下角的数字是学校成立的时间“1960”。

校徽以地球作为主要标识代表着学校放眼全球的远大抱负,同时代表着学校拥有兼容并包、有容乃大的宏伟胸襟。不闭合的光环和祥云则是敞开校园、迎接世界的开放姿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校徽

校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校风是“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

校歌

同心创辉煌

作词:集体创作

作曲:黄承箱

我们享有同一片蓝天,

我们拥有同一个校园。 这里有共同的青春年华,

这里有共同的师长同窗。 我们拥抱同一轮朝阳,

我们怀有同一个理想。 这里有共同的辛勤汗水,

这里有共同的歌声荡漾。

啊,艰苦朴素,勤奋好学,

明天的栋梁在这里成长。 人生的风帆在这里启航, 希望向未来,同心创辉煌, 同心创辉煌。

我们享有同一片蓝天,

我们拥有同一个校园。 这里有共同的青春年华,

这里有共同的师长同窗。 我们拥抱同一轮朝阳,

我们怀有同一个理想。 这里有共同的辛勤汗水,

这里有共同的歌声荡漾。

啊,人民重托,祖国召唤,

明天的栋梁在这里成长。 人生的风帆在这里启航, 希望向未来,同心创辉煌, 同心创辉煌。

所获荣誉

2014年12月15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阅江学刊》荣获江苏省直重点社科理论优秀期刊二等奖。

2018年1月31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大气科学学报》荣获第六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2019年3月2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被评为“2018年度优秀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2019年11月22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10月27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集体一等奖。

2021年10月5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得2020年度南京市无偿献血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22年1月13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获江苏省技术转移工作促进奖。

2022年2月14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

2022年5月11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入围“江苏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2022年6月9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22年11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获南京市2022年度市级“园林式单位”。

2022年11月7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创新创业竞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三项全国一等奖。

2022年11月29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被选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22年12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获“招生考试宣传工作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2022年12月19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集体奖。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管兆勇

校长

李北群

党委副书记

李北群、闵锦忠

副校长

韦忠平、金自康、陈海山、朱大梅、马嫣

纪委书记、监察专员

周乃贵

总会计师

胡明保

党委常委

周乃贵、胡明保、韦忠平、金自康、陈海山、朱大梅、马嫣、张新厂、吴波、陈涛

党委组织部部长

张新厂

*以上信息来源,统计截止于2023年3月

历任领导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历任领导一览表

姓名

任职时间

任职时间

罗漠

1961年5月~1983年11月

院长

张培昌

1983年11月~1987年12月

院长

朱乾根

1987年12月~1992年2月

院长

屠其璞

1992年2月~1995年6月

院长

孙照渤

1995年6月~2004年8月

院长

2004年8月至2006年2月

校长

李廉水

2006年2月~2014年5月

校长

蒋建清

2014年5月~2017年6月

校长

李北群

2017年6月至今

校长

*以上信息来源,统计截止于2023年3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历任党委书记一览表

姓名

任职时间

职务

罗漠

1961.03-1966.06

党委书记

黄鹏

1966.06-1976.12

党委书记

罗明

1979.03-1982.05

党委书记

张培昌

1983.11-1984.11

党委书记

周熙文

1984.11-1987.12

党委副书记

张培昌

1987.12-1992.01

党委书记

朱乾根

1992.01-1995.06

党委副书记

屠其璞

1995.06-2001.08

党委书记

孙照渤

2001.08-2004.08

党委副书记

刘一平

2004.08-2010.07

党委书记

李廉水

2010.07-2017.06

党委书记

管兆勇

2017.06至今

党委书记

*以上信息来源,统计截止于2023年3月

校友情况

学术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界知名校友中有: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Max Thomas气候动力学冠名教授、前CCSM古气候模拟工作组联合主席刘征宇,美国气象学会(AMS)学会会士、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科学主任金飞飞、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陈镜明,中国电科第十四研究所的首席专家、中国海军舰用远程有源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海之星”副总设计师邢文革、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嘉庚科学奖获得者吴国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高级科学家、美国气象学会(AMS)学会会士陈飞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载人航天工程“神舟一号”至“神舟六号”气象水文保障专家组组长潘剑翔,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卞林根,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环境预报中心、集合预报系统研究室主任朱跃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终身教授、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明华,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李旭辉等。

商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届知名校友中有:江苏欢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冯英宝,南京艾瑞智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利霞,南京齐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省生产力学会副会长葛家齐,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EO朱云来等。

校区情况

截止到2023年1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现有南京市江北新区校区和金牛湖产教融合园校区两个校区。

江北新区校区

江北新区校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具体地址为宁六路219号,截止到2023年3月,江北新区校区共有应用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院、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法政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商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18个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金牛湖产教融合园校区

金牛湖产教融合园校区位于安徽省天长市,具体地址为金牛湖新区纵二路28号,截止到2023年3月,金牛湖产教融合园校区共有自动化学院、电信院、计算机学院、管工院、商学院、艺术学院等6个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无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无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具体地址为锡山大道333号,截止到2023年3月,无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共有环科院、自动化学院、电信院、计算机学院、管工学院、商学院、文学院等7个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校排名

2022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上海“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排名97名。